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名,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uploads/content/2022/june/0cd3a079988e040577ee46dfe0fc612c.jpg" />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漢傳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漢傳佛教一個影響深遠的宗派——華嚴宗的理論根據。《華嚴經》從印度傳譯到漢地始於東晉,前後經由三次翻譯,有三個譯本

華嚴譯本之六十《華嚴

  第一次翻譯在東晉時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業(今南京道場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馱跋陀羅,由他主持翻譯了六十卷的《華嚴經》,後人簡稱“六十《華嚴》”,又叫“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其實在“六十《華嚴》”翻譯到中國來以前,相當於《華嚴經?十地品》的《漸備一切智德經》和《十住經》,就已經先後翻譯到漢地來。這些經翻譯過來以後,受到了中國佛教界的重視。公元508年,隨著《十地經論》的譯出,進一步掀起了研究熱潮,從而在現在的河北邯鄲到河南安陽一帶,逐漸形成了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重要宗派——地論宗,或者叫地論學派

華嚴譯本之八十《華嚴

  第二次翻譯在公元七世紀末的唐朝武則天時期武則天派人從於闐國(今新疆和田地區)將八十卷《華嚴經》請到漢地,然後組織譯場,請印度高僧實叉難陀主持翻譯。翻譯完成以後,武則天親自題寫經題、品名,並為之作序。這個譯本簡稱“八十《華嚴》”。

華嚴譯本之四十《華嚴

  第三次翻譯在公元八世紀末的唐德宗時期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到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96年到798年,由罽賓國般若三藏翻譯出來一個譯本,一共四十卷,簡稱“四十《華嚴》”。

  傳到中國的四十卷《華嚴經》梵本,來自東印度烏荼國。烏荼國國王把四十卷《華嚴經》當寶貝,作為國禮贈送給中國唐王朝的皇帝皇帝請罽賓國的般若三藏法師翻譯。罽賓國即今克什米爾及喀布爾河下游一帶。

  如果你了解一下廣義的中亞地區,也就是包括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在內的這一帶,在歷史上佛法曾經的輝煌,出現的高僧大德品行之偉大、修證之高遠,還有他們的著述所表現出來的人精神世界所到達的高度,你就會感慨,感慨什麼呢?“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啊!

  注意,“四十《華嚴》”的全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華嚴》”,相當於“八十《華嚴》”第五十九卷之後(即從第六十卷開始),文殊菩薩啟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內容。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給他講的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所以我們手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末一品經。

摘自:《普賢菩薩行願品》導讀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趙州茶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