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
——《寶積經》偈句
每個佛弟子都渴望得諸佛菩薩的加持。若能頂禮、稱贊、祈禱佛陀,乃至對佛陀生起一剎那的信心,則佛陀一定會以慧眼照見、以天耳明聽、以他心通明知、以神足通立即來到彼人面前賜予加持。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得到佛陀的加持呢?
佛學詞典對「加持」也有詳細解釋,如:「加附佛力於軟弱之眾生,而任持其眾生也。」「又祈禱者,為加附佛力於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禱直曰加持。」「言加持者,加謂加被,持謂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現前大眾,得見如是不思議莊嚴境界。」「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
被加持的不是外物,而是內心。當我們因為外在的因緣而啟發了內心的善良和智慧,就是得到了加持。加持,既要有佛菩薩之「加被」,又要有自己至誠之「受持」,才能感應道交,內因外緣缺一不可。猶如天上有月,地上有潔凈平靜的水,才能印現出明月來;若水混濁擾動,則月影難現。
「圓滿正等覺,恆具大悲心。」諸佛菩薩的大悲觀照始終周遍各方。如同太陽位於高高的天空中,但它的光芒遍照各方。然而,如果沒有以信心祈禱開啟大悲之門,則無法見到加持的光明。例如,雖然室外太陽時常升起,可是假設沒有門窗,則陽光不可能射入室內。
只要有信心,一切人都能生活在佛陀的智慧大海中,也能沐浴在佛陀的慈悲光芒下。只要有信心,無論是遠是近,都能得到佛陀智慧和大悲的觀照;只要有信心,那佛陀就始終安住在你面前,他的加持一剎那也不會離開你。
若以戲笑心、輕狂心、迷信心、獵奇心、炫耀心,只會增長惡業煩惱。大多數人都追求外在的感應,卻不知「加持」是由自己的信心與恭敬而來。
諸佛菩薩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具體的形象,寺院里的佛菩薩像,只是諸佛菩薩的一個表現形象而已,是為了便於我們用得上心的一個幫助。諸佛菩薩是一個清凈圓滿的境界,我們對佛法有信心,就能感受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而不是用自己頭腦中幻想求外在的一個什麼,如果是這樣,本身就是用錯了心。
2.至誠祈求
對佛陀的誠懇祈求並非短期的行為,不能一兩天當中做點佛事,或偶爾到寺院里拜拜佛,過了之後什麼都不做了,這是絕對不可取;真正的修行人應把對佛陀的祈禱融入生活,白天晚上、行住坐卧都要憶念、祈禱佛陀。《三摩地王經》雲:「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恆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我們應將佛法的信仰落實在生活中。
3.積資凈障
要想得遇佛陀的大悲加持,必須要積資凈障。如果沒有以積資凈障來凈化自相續,則無法親見佛陀,如同明鏡未經擦拭便不能顯現影像一樣。以各種方便使自相續得以清凈,否則無始所造的眾多罪業始終儲存在心田當中,心性的鏡面一直污濁不堪,那它怎麼可能呈現佛陀的尊容呢?故欲往生凈土及想成就一切功德者,皆應積累資糧、遣除罪障,否則自相續不可能得以清凈,也無由成就一切功德。
4.勵志前行
要把一切境界,尤其是逆境都當作佛菩薩的加持,當作修行的最好機會。只有在困境、逆境、難境、苦境中,我們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煩惱、反省自己的過失、放下內心的驕慢、洗去表面的浮華,真實磨礪、成長,突破自己的生命境界。
佛菩薩的加持有許多種,有時並不一定以我們想像的面目呈現。對於大修行人而言,外相上的苦難往往是重罪輕報的顯現。真正的修行人會明白,佛菩薩最寶貴的加持不是外在的果相,而是讓自己面臨苦難時更加勇敢,更加慈悲,更加清凈。佛菩薩的加持不一定是我們自己想像中的方式。如果自己能把一切境界都看做佛菩薩的加持,就能發現真正的妙處。
5.與佛相應
當我們發現了自己的煩惱,戰勝了自己的煩惱,就是得到了佛菩薩最殊勝的加持。智慧就是佛加持,煩惱就是魔加持。不要祈願事事順利,要願自己能有勇氣面對一切困難;不要祈願人人稱心,要願自己更加慈悲對待所有眾生;不要祈願甜美的果相,要願自己能堅持不懈的種正因。
《華嚴經》雲:「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所謂「隨緣赴感靡不周」,當下的時空因緣最需要什麼,佛菩薩就做什麼。對整體而言,眾生的業力福德因緣如何,佛法事業就呈現出何等面貌。「而恆處此菩提座」,佛菩薩坐在菩提座上,隨時隨地的都在護持著我們法界一切衆生。對個體而言,只要至誠懇切祈求憶念三寶,佛菩薩就會加持回應。有信心、有希求心,就能感得佛菩薩的加持和相應。
凡夫怯懦的心會變得勇敢,
嗔恨的心會變得慈悲。
所謂的加持,是借佛菩薩為外緣,來啟發我們自心深處的佛性。眾生內心有佛性,佛菩薩為外緣,要靠信心、希求心為天線,把二者相連。
事事反觀自省,把一切境界都當做佛菩薩的加持,而不是用佛法去對照觀察他人,卻忘記了檢點修行自己。向內用功並非否定對眾生的慈悲心。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是佛菩薩孜孜不倦的事業。
修行,上求與下化都要有,不可偏廢。佛菩薩的加持,不是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是幫助我們解決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華嚴經》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