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學一句,做一句!依教奉行,勇猛精進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個「道」就是指道理正道,做人應該走的常道。儒道釋三教都很具體的,給我們教誨了「道」的標准。所謂人有人道,在商業有商道,在醫學界有醫道,在教育界有師道,各個行業都有他做人的本分、軌跡,包含菩薩也有菩薩道的標准佛道也有標准。所以這個「道」就看每一個人自己定的目標假如大家定的目標我這一生要當生成佛,那這個道的標准就是平等心、就是普賢行。處世待人一不平等、一分別了,跟我目標相違背,趕緊調回到清凈平等的心。所以自己正走哪一條道,自己要非常清楚,所謂自知之明。

  用佛門標准,這個「道」就是性德,跟性德相應的依教奉行。所謂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念念與佛心相應,走的就是佛道了,這是佛子。所以修學佛法,不管千經萬論,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回歸自性師父最近講的「妄盡還源」,就是回到自性,回到「人之初,性本善」。其實要回到自性自性本有,不是外求的。他現在有障礙了,什麼是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修學、行道過程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放下功夫每一天有沒有放下執著、分別?它愈來愈淡了,這個就是「是道」。假如執著點愈來愈多、愈學愈不快樂了,那看起來樣子是在學道事實上是跟道背道而馳,沒有在實質上用功樣子是道,但是實質可能是非道。剛好我們之前講了《俞凈意公遇灶神記》,這個俞都先生用不用功修行?看起來很用功,什麼好事他都參與,看起來是道,但是他沒有抓到修學的根本在起心動念。實質上用功是起心動念,但是他心動是非道,所以他家庭、人生很凄慘。所以修行修得明明白白,要從根本修。

  我們再具體講,什麼是性德相應?儒家,就是五倫、五常。五常是「仁、義、禮、智、信」,我們處世待人都依這五個標准:處處替人著想;講道義不講條件的;對人恭敬謙退,這是「禮」;處事有智慧,不迷糊,知道本末先後;講話守信,對人真誠,就是五常。還有四維、八德。有沒有符合這個「道」的標准師父有一句話期許我們:心是孝悌忠信(整個心提起的都是孝悌忠信的存心),身是禮義廉恥,行是仁愛和平。所以整個身心完全跟八德、跟道德在一起了,只要一起念頭,一言一行,都是道德的流露,那這是君子、真聖賢走在君子聖賢的道上。

  所以這個「進」,只要是善的事情,趕緊去奉行,學一句、做一句這是「進」,勇猛精進。其實看到這個「進」,我們就想到「不進則退」。人不用心,過去的習氣就冒起來了,外面誘惑又多,很可能就兵敗如山倒。道家標准,《太上感應篇》就寫得非常詳細。佛家標准師父常講,「心有根本,行有根本。」所以我們行道都從根本去行:心的根本,時時跟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行的根本,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

  摘自《太上感應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第21集

  2010/10/2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