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太上感應篇》《集福消災之道》精簡本

  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染污,治安愈敗壞。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減少犯罪、自求多福、消災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息戰爭天下太平呢?這些都是現代人最關心與憂心的問題。

  然而,盡管有不少人關心與憂心,但對於世間亂象、天災人禍的解決,似乎還是束手無策,甚至每況愈下,問題愈趨嚴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結果,往往變成自求多禍。歸結其原因是因為現代人過於迷信科學對於善惡標準因果報應道理,認識得不夠清楚,甚至於誤解得很深。這種反其道而行的結果,自然招致苦果這是人心墮落、犯罪飆漲、世界大亂的根本原因

  《感應篇匯編》一書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而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善得何善報、作惡得何惡報,均能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後,能夠徹底明了善惡因果禍福道理,知道自私自利會失去大利、得到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為善,以期集福消災。所以本書對於道人心,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清朝彭凝祉尚書,曾題此書為『元宰必讀書』,他說:『並非讀此書即可做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此說法可謂透徹至極。民初印光大師亦言:『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弘揚此書不遺餘力。當代老法師更是諄諄勸勉佛弟子們,要將之視為『戒律』來讀誦受持,並為本書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道理

  了凡弘法學會深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理,故對於因果教化人心的傳揚,無不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訓》的整理,今有《感應篇匯編白話節本》的譯整,即是此一理念的體現。在此感謝導師法師的鼓勵督促,鄭居士對譯整工作長期耐心的指導,鍾居士的倡請潤筆和校對,阮居士及多位教授的協助查對資料等,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世人讀了此書都能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此風一開,自然禮讓興行、災難干戈永息、人民安樂天下太平!

  公元二○○○年元月廿五日 王妙音謹識

  勸讀感應篇匯編啟

  《太上感應篇》雖然是出自於《道藏》,但在《匯編》的註解之中,大都引用儒書和佛經,所以讀一書而得到三教的精義,這是第一件值得稱快的事!《匯編》是匯集古今各種註解,經過詳細審查、抉擇,精益求精而編輯成書的;所以讀了《匯編》,就等於是讀盡了感應篇》的各種註解這是第二件值得稱快的事!編者的手法與眼光,實在是高明得無與倫比,讀者能得此良好的引導,心量必能拓寬,福德因緣也會因而廣植,這是第三件值得稱快的事!儒家的至理名言誠意正心工夫、修身齊家的要訣,《匯編》中已經收錄過半;佛門中的文字般若在此也可略見一斑;道家的攝心要義,亦已薈萃於其中,這是第四件值得稱快的事!所以《匯編》不僅是《感應篇》所有的註解之王,實在是一切善書之王!

  凡是能夠看到本書,就是有之人;若能一氣呵成地讀去,息心靜氣地反覆玩味,去體會個中的道理,並且踏實地奉行,就是大福之人!若能進一步精益求精,那麼希聖希賢、成佛作祖道理,也都在本書之中。人生在世,倘若無緣見到本書就有可能長劫沉淪,難以出離,豈非天大的不幸!《感應篇》的註解,是這么地明白,這么地詳盡,這么地透徹,這么地懇切就像是耳提面命、大聲疾呼,而悲憫胸懷,聲淚俱下。所以有緣讀到本書的人,自應立刻回頭,改過遷善,又有什麼可懷疑的!

  《匯編》中所記載的那些得到惡報的人,群相競逐於敗亡之途,臨死還不能覺悟的,都是由於一生當中不曾讀到感應篇》呀!所以此書人生的裨益,豈止是轉禍為福的唯一捷徑,而且也是超凡入聖不二法門。惟願大家都能恭慎讀之!

  感應篇序

  舊刻 文昌帝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於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輟,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為瀆天,罪不容赦。

  太上感應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精簡本.卷一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解釋】太上老君說:『禍福有一定的門徑,都是人們自己所感召來的。』

  【分析】太上,此指周朝聖老子,又稱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太上是對至尊的稱呼,這種以稱讚上天來樹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們,要以謹慎的態度來面對。《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惡行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這是在告訴人們,造作善惡之因,必得禍福的果,是取『有感必應,隨感隨應』之意,來彰顯天道善於回應的道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全篇的總綱領,是太上老君垂訓的大要。講到聖賢的存心,不是為了祈福避禍才斷惡修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凡是積善必定福蔭子孫,積惡必定禍延子孫這本就不會有所差錯。自召就是自己招來,自作自受天地並沒有私心吉凶禍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頭未動時,心地清凈的,如同虛空一般,哪有善惡之別!只因念頭剛動,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壞事就是惡。最初只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後來日積月累,就有善人惡人的區別。而招禍或得福都是取決於起心動之時,所以太上一開始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動念時,要加緊提醒自己保持警覺若有絲毫差錯,果報就會天差地別。

  【故事宋朝的趙康靖,備置瓶子和豆粒兩種東西,每當起了一個善念,就投一粒白豆入瓶內;若是起了一個惡念,就投一粒黑豆入瓶內。剛開始投入瓶內的黑豆非常多,後來漸漸減少,最後連善惡兩種念頭都沒有了,瓶與豆也就而不用。這是因為心地已經清凈而光潔明澈。

  【嘉言】『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裡的草一樣,雖然沒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長,但它卻每天增加;作惡有如磨刀用的石塊,雖然不能明顯發覺它在減損,但實際上每日都慢慢短少。』禍福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增減,沒有智慧人是不容易覺察的。六祖惠能師說:『一切的福田,都離不開人們的心地。』佛經上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釋】善與惡的報應就像影子緊跟著形體一樣,永遠都不會分離。

  【分析】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報應是就天理而言。形體端正,影子就會端正;形體歪斜,影子也會歪斜,總是不會有絲毫的偏差。種善因得樂果、造惡因得苦果,這些道理聖人得很詳細,無奈愚痴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惡。因為他看到現在的人,有些善人命運坎坷,而有些為惡的人卻能享有高壽。看到現世所受的種種果報都不一樣,於是就會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因果之理不足以採信』。要知道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結的案子;世上純善或純惡的人少,時而為善、時而為惡的最為普遍。念頭會轉變,報應也會隨之斟酌。有的報在自己身上,有的報在子孫;有的報在現世,有的報在來世報應的大小快慢,雖然經常會有變化遷移,但絲毫都不會產生錯誤俗語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所以,不要只是談論目前,應該觀察究竟,善惡果報哪裡不是如影隨形呢?

  【故事】清朝時崇明有一位黃永爵,曾有相士斷定他一生無子,而且壽命只有六十歲。後來有一條南洋的船,在海上遇到風難正要翻覆時,黃永爵急忙拿出十兩銀子,買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三條人命。後來他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驚訝地說:『你現在滿臉陰騭紋,一定是累積了很大的功德,不但會有兒子,而且兒子還會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獲享高壽。』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狀元;自己則活到九十幾歲,得到了善終。天道之可靠就是如此,人們為何不肯去惡從善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解釋】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依照人們所犯的輕重,來削減他們的壽命

  【分析】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爺、土地神;又有舉意司,專門主管人們起心動念的善惡,這些都是司過之神。天心是仁慈博愛的,希望世人在獨知之處能夠生起行善去惡之念,因此才會有司過之神在暗中檢察人們的過失,衡量輕重以作為減除壽命的依據。所以說:『人間的私語,上天聽起來像響雷;暗室所做虧心事,在神明眼中就像閃電一樣明亮。』《詩經》提到:上帝一直都對著你,天天在鑒察著。有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諸神就在面前仔細傾聽著。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在我心中獨知處,自然鬼神監視,比公開宣布眾多罪狀時更嚴格,這就是須達到天人合一的道理。《華嚴經》說:人出生後就有兩位天人跟隨,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經常見到人,人卻看不到天人。這兩位就是主管善惡的二部童子,人們每天廿四小時之中,凡是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們跟隨在身邊不可以惡念持續不斷。若是偶然生起惡念也要立刻警覺,予以滅除。所以克己必須先從較難克制之處開始,一直窮究到念頭生滅處;如果能夠這樣子用功,那麼我們的業障瞬間就能清凈湛然,如同虛空一般。能夠這樣,那麼吉凶禍福壽命長短的與奪之權,就可以在我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況是司過之神的奪算呢!

  【故事宋朝光孝安禪師,在禪定中看見兩位僧人在談話,起初有天神在旁護持,傾聽很久以後就散去了;不久,竟有惡鬼唾罵他們,而且掃除他們的足跡。這是因為兩位僧人最初是在談論佛法,接著卻談論俗事,最後竟論起財利供養。談論世間俗事,尚且被鬼神討厭、責怪,更何況今人的身口意三業,有還不止如此的呢!他們受到鬼神的責備,又會是怎樣呢?想起來真是令人畏懼!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解釋】壽算被減除之後,就會變得貧窮家破,經常遭遇憂愁災難

  【分析】從此句到算盡則死,都是實際說明減除壽算之事。因為不善之人那種欺騙掩飾的行為被神明察見,以至於減除壽算,所以貧窮家破、憂愁災難相繼到來。福善禍淫是天地造化的定理,人們若想趨吉避凶,必定要改過遷善;其中最重要的,應當先調治本心,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可以讓它放逸,墮入邪惡的業網。應當互相勸誡,心口相互誨勉。從一日一時到一刻一念,乃至一剎那都要保持簡默,自我剋制心念、謹慎言語、調治身行。久久不令間斷,自然不因外境而影響心境心地自然清凈沒有任何慾念,這樣全體都是善的,怎會到減除壽算而貧困家破的地步呢?

  【故事】奉符縣令錢若愚,為人奸險固執,年輕時就補了官職,但所到任之處都不能完成任期;晚年生活更為窘困,兒女相繼死亡,衣食而不繼,於是向神明祈求。後來夢到神明告訴他說:『你因為做了太多惡業壽命已經被奪盡了你還要以貧窮家破為苦,而來求我嗎?』

  人皆惡之。

  【解釋】人人都厭惡他。

  【分析】道教《玉樞經》說:『人若不修善業,上天必定斬他的神、攝他的魄,使他顛倒錯亂,被人厭惡、嫌棄、迫害。』現在怨恨別人欺負我的人,哪知這是上天已經奪除他的審察能力使他在世上處處都不如意。如今有幸明了事實,就應洗心革面,改惡向善。天心是仁慈寬厚的,不會誅滅已經悔過的人。從前的過失是可以彌補的,往後的善行是可以謀求的。不論是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只要能改過遷善,成功則是一樣的,千萬不可以自暴自棄。造作惡事的人為何會令大家討厭呢?這是因為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為人性本善,良知是人人本具的。盼望大家都能夠推此一念,努力行善,就像是怕落於人後似的;見到不善,就像以手探入熱湯一樣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勵,修到純善無惡的境界。如果只是一味地討厭別人的過惡,卻不去自己的過惡,這樣怎能不遭受他人的厭惡呢?

  【故事宋朝秦檜,平生欺君誤國、殘害忠良,百世以來,世人莫不厭惡他的奸詐;而岳飛則是精忠報國之人後世無不景仰他的風範。杭州西湖邊的岳王祠前,有鐵鑄的秦檜和其妻王氏的像,跪在桌前,旁邊還掛著木製的手掌。遠近前來參拜的人,都欽佩地跪拜岳王,卻會拿起木掌批打秦檜夫婦的鐵像。

  刑禍隨之。

  【解釋】刑罰災禍都隨之而來

  【分析】《華嚴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處在五濁惡世之中,不肯修十善,專造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不孝父母不敬三寶,更是互相忿恨爭鬥、毀謗污辱、任情起見、非法謀求。由這些因緣感召刀兵、飢饉、疾病、死喪、人禍、天災,受種種惡報。』從此來說,一切惡報都是自己所招,並非他人所作。如果有人實際修習諸善卻得到了惡報,絕對沒有這種道理

  【故事】漢朝的梁統,乞請朝廷加重刑罰朝廷不允許。後來夢到神明他說:『雖然朝廷沒有聽從你的意見,但是陰府已經記錄了你的罪過你現在想以刑罰來殘害世人子孫怎能免除刑罰之災呢?獲罪於天,祈禱也是無濟於事。』後來梁統的兒子都死於非命,到了梁冀,罪惡積得更深,因而導致滅族的慘境。

  吉慶避之。

  【解釋】吉祥與喜慶都避開他。

  【分析】天道是不會偏私的,惟有善良人才會獲得眷顧。人們若能去惡從善,恭慎自己、順應天理心地自然會與天道契合,行為和福報會遇。如果與此相反,在陽世一定難逃刑罰,在陰間則會招致鬼神伏誅。壽算減除後,吉慶必然遠離,凶險則會到來,這是免除不了的。

  【故事】從前有一位讀書人王生,天性奸詐邪惡所做之事都違背天理。當他參加秋試時,因文章非常好,房師想推薦他名列前茅。等到填榜時,試卷忽然不見,填榜完畢後,才從房師袖中掉出來。房師大悔,暗中和王生見面,答應以其他方法補償。不久房師轉調吏部,王生因捐納財貨而進入大學。到了再度赴考,房師正好在考選司任職,看到王生大為歡喜,就暗中交代挑選一個好缺,借著帝王為宣示恩德所頒布的條例來揀選他。但當選期到時,房師卻因父喪而離職。過了三年,房師守孝完畢,再度被朝廷起用,仍在選司任職。王生也以資深學員身分應選。房師特別為他揀選一個官職,萬金薪俸指日可待。經過沒幾天,王生卻因母親去世而回家守喪。房師很憐憫王生的命運坎坷,就推薦他到巡撫家當家教,三年可望領得千金。但還不到一個月巡撫竟因舊案爆發而革職。王生一生屢有奇遇,卻都成了畫餅,內心憤憤不平而生病躺在床上三年。有一天,他突然覺悟地說:『這都是我積惡所造成的呀!』後來病情逐漸痊癒,因此終生行善。

  惡星災之。

  【解釋】惡煞凶星也會降災給他

  【分析】惡星是掌管人間災難的神。人生在世,每一天每一個節氣,都歸星光主管。造惡者心中常昏暗,身上黑氣上沖,以惡招惡,所以惡煞凶星降臨,自然招致災禍善人本性光明,惡氣就會退散,惡煞凶星避之不及,怎會降禍於他?惡是人們所自造的,凶星才會降下災禍。並非是凶星主動降災,而是人們自己招災;並不是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由此可知,人怎麼可以不心存畏懼來修持、省察,以挽回天心呢?

  【故事】山東莒城的馬長史,仗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放縱橫行,無惡不作有一天,有一顆星掉落在他家,變成了一塊石頭。從此以後官司、牢獄、口舌是非疾病等事不斷髮生。過了一年多,馬長史就死了家人也全都離散,馬家的房子從此空盪盪的沒人居住。而這顆大石頭的周圍數尺都呈現微微的紫色,而且還有像字一般的紋形,到今天還存在呢!

  算盡則死。

  【解釋】壽算減完之後就會死去。

  【分析】這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誡世人的話。眾生惡習難以拔除,常會做一些不善之事,茫茫的業識就像膏火相煎。自身的福報一天天地減除,最後被奪除壽算而亡。死後還有未完的業債,神識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中受苦無窮。人身容易失去,定業哪能逃掉!希望諸位賢哲志士,一定要深信不疑,趁著現在一息尚存,還可懺除彌天罪業;如仍因循度日,百年光陰瞬間過去,死期一到身上的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時候,懊悔也無濟於事。

  【故事】《四十二章經》之中,佛陀弟子說:『人命是在多久之間呢?』有一位弟子回答說:『在數日之間。』佛陀說:『你並不知「道」!』佛陀再問另外一位弟子弟子回答:『在飯食之間。』佛陀說:『你也不知「道」呀!』而後又再問一位弟子弟子回答說:『在呼吸之間。』佛說:『很好!你知「道」了!』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解釋】還有三台星、北斗星的神君,經常都會在人們的頭上,記錄人們所犯罪惡,而依照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他的壽命

  【分析】人的壽命十二年為一紀,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們的壽夭,北斗星君掌管人們的生死大事。又《業報因緣經》說:『七星之氣常聚結成一星在人頭上,離頭頂三寸。人若行善,頭上現出光明;若為惡,光就暗淡。大善的人,光更明亮;大惡的人,光會消失。一般人看不到,而鬼神看得到。』

  【故事】唐朝的婁師德,在高宗時期功勛很大,極受寵信。有一天早上起床後,忽然看見星官對他說:『你曾經誤殺了兩條人命,這個罪過會減壽十二年,你的星光就要消失了。』當天,婁師德隨即神識昏沉,就告訴他人:『我一生行事謹慎,只因誤殺兩條命,現在就得提早十二年死亡。』過了沒多久,果然就去世了。

  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解釋】又有三屍神在人的身上,每當到了庚申日,就會上升到天堂去,奏報人們的罪過

  【分析】人們的心念若稍微動了一下,就會神明鑒察著。上屍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頭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花,頭髮掉落。中屍神白姑,名叫彭躓,住在人的胃腸,令人好食善忘,喜歡作惡。下屍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令人好色喜殺,使肢體臟腑攪擾不安。三屍神希望人快點死亡,祂們才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所以在庚申日趁人們熟睡時,與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天庭,訴說人的罪過。人們身口意所發出的音聲,在所有鬼神之中,三屍神聽得最清楚。現在人不知檢點身心,剋制自己,清心寡慾,只想依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作為斷絕三屍神上天庭告狀的路,這隻自我欺騙而已。念頭思慮若是端正,鬼神遇到自然退避,三屍神又有何懼?因此,宋朝程子的〈霄詩〉說:『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爾三彭說是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釋】到了陰歷每月最後一天,灶神也是一樣的。

  【分析】人們家中的動靜居處,都有鬼神在鑒察著。灶神又叫做『司命』,負責掌管一家人命運的好壞,對於人從早到晚所犯罪惡,一點一滴都觀察得很清楚;到了月底就奏報陰陽二景,記錄在黑簿上。世間人做事情,只知道逞一時之快,哪裡會顧及家裡有無灶神在記錄罪過

  【故事】淮郡有一讀書人,酒醉後調戲家中一個婢女;這一婢女頗知羞恥,極力抗拒才得脫逃。當時正是陰歷月底,讀書人睡到四更,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說:『剛才見到一位星神,身穿黑色官服,騎著馬快速奔跑,隨身帶著記事簿,向我比劃後就離去,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只覺得祂神威赫赫,我不知不覺就驚醒過來。』讀書人聽了,全身毛骨悚然,但也不敢明說,只是回答:『這一定是灶神沒有錯。』後來就將婢女許配給他人,才向妻子說:『你從前夢到灶神你有所指示,是因為我曾經調戲這個婢女,她奮力抗拒才免於侮辱,沒想到夜裡就有這種警示。想來這件事雖未做成,心中已經有欺人之念,所以才被灶神記錄下來。以前不敢說明,是怕你產生懷疑而為婢女;如今明說,一來表彰這位婢女的節操,二來是發露我的過惡。』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解釋】凡是人們犯了罪過,較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較小的就被減去一百天。一紀是十二年,一算是一百天。

  【分析】這一節是總結以上的文義,說明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處處都遍布著鬼神,所以大小過失都沒有機會逃得了鑒察。因此奪紀或奪算,確實絲毫都不會有差錯。凡是投胎受生,壽命增減天上都有記錄。太上命令諸神考察善惡,三天一小報十天一大奏,百日作一次結算。若是修善立功,便可延長壽命;萬一造了罪業,立刻減少或奪除。』罪過有大有小,而奪紀奪算也會有所差別。太上不怕辛勞,苦口婆心地一再說明,意在闡明尚未見到或不顯明的道理,無非教人在獨處之時要謹慎而已。

  【故事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又喜歡布施,三十五歲那一年忽然病得很危急他說曾經到陰間,遇到幾位老友呼叫他說:『恩公!你怎麼會到這里來?』他們一起拜問一位冥吏。冥吏說:『此人本來應該遭受饑寒,因為喜歡布施,所以能白手起家;而他的壽命本可活到五十九歲,但因平生不燒香,又晚睡晚起,現在福壽已經削盡。』這幾個人說:『這兩件都是小過,怎麼會受到這種嚴厲的處罰呢?』冥吏說:『不燒香就沒有敬重天地的心,晚睡晚起就有淫慾過多的現象,怎可說是小過!』大家驚嚇得回頭看著符仲信說:『厚德像符公這樣的人,尚且因為此事而削減壽命,人怎能放縱自己呢?』不久,符仲信就死了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解釋】這些過惡,大大小小有幾百種,想求長生者必須先避免。

  【分析】所謂的『數百事』,就是從『非義而動』到『死亦及之』。前面說的奪壽,是在教人知道有所警戒;現在又說長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先須避者,並不是說其他人就可以不必迴避,而是說想求長生的人,更應當謹慎戒除,雖然只是一點點世俗毛病,也是不可以犯。學道的人以積德為根本,在儒家要做到四端百行,佛家要做六度萬行,道家要做滿三千功八百行。這些都是積善避惡的說法。然而,想要積善改過,須先體會至高的妙道;若想體會至高無上妙道,就要深明本心,因為心是道的本體,而道則是心的作用。人們若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然現前,無為之用自然成就,不須假藉任何功夫就能夠頓超彼岸。這些如果不是修到心鏡朗然、神珠廓徹的功夫怎能使諸想頓息、心源自在、決定無生呢?所以明心體道的修行人,不會讓身體牽累本性,不會因外在境界而亂了自己的真心,能夠在隨機應物之中,體現不生不滅道理這就是無上至真的妙道。但是,現在祈求長生的人,只是一味地恃著藏精伏氣、煉葯燒丹的方法,便說真仙可期,他們根本不知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行徑。

  【故事有一位正見的女仙人,再不久就可登上仙籍。但上帝卻責怪她年少時,當父母串錢要繳稅時,她不應從中挑選二文圓好的錢私自藏匿,這就叫隱藏官物,所以貶其續留人間一年。紫虛元君與茅君同在清虛宮校勘天下真仙的得失,頓時剔除了四十七人。後來重新上榜的只有兩人這是為他們還懷有淫慾之心,來修持上真的事,不能說沒有過失。私藏錢的過失還算小,諸仙人所行的功過又可以相互抵銷,尚被嚴厲譴責,何況是任意去做而不知避過呢?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解釋】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須退避不為

  【分析】從這一節到『當立三百善』,是實在地說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體力行,就可立刻得到福報。道就像大路,順天理、符人心心地坦盪、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違人心,行於逆亂、艱險之途的,就是『非道』。這兩句,一個屬於教人遷善,另一個屬於教人改過,但兩者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進『是道』,最後統歸到一個善字而已。這兩個『則』字要加緊著力,是非要在當下一念辨別清楚,進退必須即時決定;此處就要下定斬釘截鐵的魄力,不能有絲毫的遲延、猶豫,如果在這轉念之間,不小心就會墮入魔關。所以須時時省察,事事謹慎修持,才能體悟其中的真義。

  【故事】後漢的管寧,曾與華歆一齊鋤地掘到了金子,管寧看都不看一眼,而華歆卻把它拿起來丟掉。當時正逢亂世,管寧就避亂到遼東,公孫度非常禮遇他,想要請他當官,但他並沒有答應,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來追隨。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他的田地,管寧就把牛牽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慚愧,並且向他致謝。後來他居住的地方逐漸有人聚居,而變得較為廣闊,於是他就教他們讀詩書,講述祭拜的禮儀,使他們明禮節、知謙遜。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寧一律都不接見。後來風氣遍及遼東,人們都受到了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論道德的事,絕不涉及世事,公孫度很稱讚他的賢德。他居住在遼東卅七年,後因朝廷召命而乘船過海返京,途中海風大作,波濤洶湧,船上的人都呼天懺罪。管寧說:『我曾經有一天早上起床後沒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過失一定是在這地方。』同行的船隻都沉沒了,只有管寧所乘的船隻安然渡過。歸返京師之後,朝廷頒授給他大中大夫之職,但他並沒有接受;華歆要把太尉官位給他他也懇辭。他去世時是八十四歲,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處都已磨穿,因為他五十年來未曾張開腿來坐。遇到親戚鄰居窮困,家中的米不夠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每遇人子,就和他們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們講悌道;對於為人臣子的,則和他們談論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語柔順,能藉著事來勸導人,有慚愧的人不受感化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解釋】不走邪惡之途,不在暗處欺人。

  【分析】不履邪徑,是從心源上打點得堂堂正正,雖然只是一絲毫的邪路,所關甚小,但到此處也會斷然不走那大處就可了解。不欺暗室是從心源打掃得干乾淨凈,雖然在屋內最深暗、只有自己知道之處,其環節最隱密,這時也是斷然不肯茍且,那麼明顯處就可推知。能夠如此,然後積功累德,種種善事就可以一以貫之。

  【故事】何澄的醫術非常高明,有一個姓孫的人病了很久一直都沒有痊癒,延請何澄看診了好幾次。孫妻偷偷地對何澄說:『我的丈夫已經病了很久,財物都典當完了,願以身抵償醫藥費。』何澄嚴正地說:『孫夫人為何說這種話呢?請安心勿憂,我一定盡力醫治。如果我趁此玷污了你,不但使我永遠成為小人夫人也會因此失去大節;縱然避得了旁人的責備,上天的譴責卻是逃避不了。』何澄後來夢中到了一個官署,天神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趁艱難危急時淫亂人妻,上帝要賜你一個官職,和五萬貫錢。』不久東宮太子生了病,到處尋求醫生,找到了何澄;何澄僅僅開了一帖葯,太子的病就好了。皇帝因此敕封他為官,並且賞銀五萬貫,完全都和夢中一樣。

  積德累功

  【解釋】積聚德業,累進功績。

  【分析】德業不積就不會崇高,功績不累就不會增大。如果能夠憂慮得像農夫盼望歲收,急切得像商人努力經營,天天積德,日日累功,想要修成神仙,很快就可以達成。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條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就可以成功;修成地仙要行三百條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一年就可以成功!就怕不肯發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滯。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真信、勇猛精進、堅永之心不可以因為吝嗇錢財而中止,不要怕人譏笑而懷疑,不能因為安於逸樂而不願奮發,不應該被私慾牽絆而猶豫,不要因為事大而怕難,不可因為善小而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不應該為了矜惜名節而不救。必須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間斷、不魯莽、不圖報、不務名。凡是遇到任何善事都要歡喜從事、委曲成就,這樣才是真正的積功累德。

  【故事宋朝的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來從不間斷。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沒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而後指著座位間的踏板說:『如果這個踏板放得不正就會妨礙人,我就將它擺正;別人口渴,就請他喝水。這些都是利人之事,從卿相到乞丐做得到,只有持之以恆地做,才會得到利益。』

  慈心於物。

  【解釋】要將慈悲心擴及萬物

  【分析】慈是萬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釋放生靈。《大藏經》說:『人若不殺生,愛護動物生命放生施食,會得到長壽果報。』現在一孩子玩耍嬉戲,凡是蠅蝶蟲蟻鳥雀之類,都應該切實禁止,不要去傷害。這不止傷害到生靈,而且讓孩子心中殺機熾盛,長大後就不懂得仁恕之道。至於奴僕澆潑熱水,以及燒柴、掃地時,水蛭螞蟻之類經常被傷害到,也是應該戒除的。凡是見到一切眾生投身死地時,例如飛蛾撲火、蟲子墮網、鳥雀被傷、螻蟻被踐踏、魚蝦細鱗之類被網捉等,都應該方便救護,保全它們的性命,這些都是福大壽長的人所常做的善事

  【故事明朝的沈萬三,看見有人提著幾百隻青蛙准備宰殺,他就全部買下來放進池塘里。有一天他經過池塘旁邊,看見一群青蛙圍繞著一個瓦盆,沈萬三就將它帶回家當作盥洗用具。有一次偶然在洗手時,將一隻戒指掉在裡面,隔天早上發覺之後要去拿取,竟然發現滿盆子都是戒指。沈萬三非常驚異,就用金銀來作試驗,也現出了滿盆的金銀,才知道原來這是聚寶盆,從此以後富可敵國。

  忠孝

  【解釋】對君長要盡忠,對父母要盡孝。

  【分析】臣盡忠、子盡孝,乃是天理的常規,人倫的根本。假使做臣屬的人不忠,那麼君長又怎能寄望於臣屬呢?做子女人不孝,那麼父母怎能期望於子女呢?這樣連畜生都不如,怎麼可以稱之為人呢?雖然人類想要登入仙籍,必須經過多年努力,但是至忠至孝者,今日死亡,明日就可以往生天界。一般人只知道忠孝是臣子所應遵守的大節,哪知更是超升天界的根本呢?所謂忠,就是盡心不欺。凡是人倫所在,就像晚輩奉事長輩,平輩之間交朋友,處事接物,都應當遵循。而這是專屬於做臣子或部屬的,其原因父母兄弟之間,都有親情關系人人都知道須加愛敬;而君臣則是義理的結合,人們很容易隨便。所以在此說到忠,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會在天地之間消失的。

  【故事一】唐朝的郭子儀,在安史之亂時收復了東西兩京,功勞超過其他將領。代宗時宦官專權,郭子儀被閑置很久,部屬也都離散了。這時吐蕃突然入侵,京城震驚,皇上直奔陝州避難。大將李光弼等人都因嫉恨宦官專權,而擁兵不願前往救駕。唯獨郭子儀招募二十名騎兵立即前往,並糾合諸將,敲擊戰鼓,張揚旗幟,在多處點火,使吐蕃產生懷疑,害怕得全都逃跑。後來,又夥同回紇數十萬軍入侵,所有將領大多不能及時趕回,郭子儀單槍匹馬前往說服回紇,大破吐蕃。郭子儀身為大將,擁有強大兵力,程元振、魚朝恩等人百般進讒言毀謗,皇上以詔書徵召他,他無不即刻上路,因此所有的饞言和毀謗都行不通。後來官位當到中書令,共有二十四次的考驗,被封為汾陽王,下有八子七婿,都非常顯赫貴盛,無人能比。

  【故事二】太和人楊黼辭別了母親,前往四川拜訪無際大師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問他要到哪裡去,楊黼回答說:『我要去拜訪無際大師。』老僧說:『你不如去見佛。』楊黼問:『佛在哪裡呢?』老僧說:『你只要回家,看到倒穿木屐、披某色衣的人就是。』楊黼於是回了家,深夜敲門;母親很高興地披著衣服,倒穿木屐,出戶開門,就像人所描述的模樣。楊黼大驚,因而覺悟,從此竭力孝敬母親,並親自註解孝經數萬字;每當硯台快乾時,水忽然又盈滿了,大家都這是孝心所感

  【故事三】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盪產,到處求醫為母親治療眼疾;他奉事母親三十年,非常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帽子和外衣脫下來。每當遇到佳節或良辰美景,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掉了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母親終身吃素;他敬愛哥哥姐姐,就跟敬愛母親一樣;對待外甥侄子,好過自己的孩子。他所得到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侄子這四五個人,所以我都要好好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為賢明的宰相。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真正的孝子母親在世時能盡力使其歡心,母親過世後又能完成她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者,對待自己的兄弟姊妹,卻和陌生路人一樣;對待自己的雙親岳父母,就如同對待普通客人一般。這些人看到崔沔的孝心,能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四】羅鞏在做太學生的時候,經常為了前程而向神明祈禱,希望自己的仕途順利、前程似錦。有一晚上夢到神對他說:『你已經得罪了冥王,最好趕快回家,別再問前程了!』羅鞏還是不明白意思,就再向神叩問:『我不明白您為何要我趕緊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呢?』神回答說:『你的父母過世了很久,你卻延誤至今而不埋葬,這是不孝的行為,冥王已經錄下你的罪過,馬上就要懲罰你了。』羅鞏說:『我有哥哥啊!他應該負責埋葬父母冥王為何只怪罪於我呢?』神說:『你哥哥不過是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而你是讀書人,明白聖賢道理,所以冥王要責罰你。』說也奇怪,羅鞏這一年就死了!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精簡本.卷二

  友悌。

  【解釋】兄長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兄長

  【分析】兄弟之間血脈相連,一生中最親近的就這么幾個,是人生最難得的緣份。在父母眼裡,兄弟原是一體,假使稍有不和父母心裡就會難過。所以父母看到兄弟友愛,內心自然快樂兄弟又稱為手足,彼此要互相照顧,哪有手足相互爭奪的呢?應時時體念是同一個父母所生本來就是一體,至親骨肉是不能分開的。明白了這個道理,當兄弟之間發生爭執時,自然不忍心再爭吵下去;對於一些小財小利,自然也能看得比較輕。明朝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最重要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之處

  【故事一】漢朝的田真,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三人擬將父母遺留的財產分成三等份;就連堂前那棵紫荊也要分,而且預定明天就要動手。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一紫荊樹卻突然枯萎。田真看了感到非常震驚,就跟他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份,就憔悴枯萎,難道我們人不樹木嗎?』田真說著悲從中來,忍不住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不分割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而感悟,從此以後財產共有,再也不分家了,而且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讚他們一家是孝門。要知道兄弟屬於天倫之一,所以古人兄弟比喻成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就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接近於滅絕。

  【故事二】五代的張士選從小父母就過世,長大後只剩叔父存在。叔父有七個兒子有一叔父對士選說:『我應當與你分家產了,就將其分為兩份。』士選說:『我不忍心他們七個人共分一份,可以分成八份。』叔父堅持不肯,士選也堅持禮讓,於是分成八份。當時士選十七歲,受到推薦進京參加考試,同會館有二十多人。有相士說:『今年科第考試能名列前茅的,就只有這位少年。』同輩都笑著斥責他。相士說:『文章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但這位少年滿臉有陰德之氣,一定是積善的結果。』開榜時果然只有張士選高中。

  正己化人。

  【解釋】端正自己,勸化別人。

  【分析】所謂正,就是確實不可改變;所謂化,就是自然形成。這就是所謂其身行得正,不用命令,大家都願意奉行。端正自己有許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沒有不能端正事物的。惟獨能夠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地方,就是他的心能夠接受感化地方。若能在這個可受感化之處,以至誠心從小處去感動,自然稍微一撥就能轉化,稍微一挑就有顯著效果,沒有不順從的。若以我的正來顯示別人的不正,縱然只是稍微責備,他人一定不願接受訓誨,所以會強爭是非曲直,這不就會斷絕他的善心嗎?這就是最近喜歡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太重,使得執著頑固的作為,讓他人沒有改過的餘地這是要深以為戒的。端正自己的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為或端正事物;其心既然端正了,萬物自然就會安定學道的人應當先把心念調治好,才能抵擋外境的侵擾,絕不可因為貪戀外境,而傷害內心清靜。這樣心能端正,自己的行為有所立足,萬物沒有不隨之轉化的。因為這顆心的根本壯實了,萬物的枝葉自然茂盛。所以要引導萬物的根本,就在於清心;想要端正別人,就必須先端正自己。

  【故事】後漢的陳實,在鄉里中以處事公正成為榜樣;鄉里若有人爭訟,經常會請他裁斷,他就以曲直作譬喻來讓人了解,使其離去後心無所怨,並說:『寧可受到刑罰處置,不要被陳君說不好。』曾有盜賊躲在屋樑上,陳實起來拿著蠟燭,呼叫子弟集合訓誡說:『人不可不自我勉勵,行為不善者未必本來就是惡人,只是習慣已養成,才會變成現在這樣子就像屋樑上的小偷一樣。』盜賊聽後非常害怕,就從屋樑上跳下來請罪。陳實慢慢分析道理讓他明白,並贈送他絹布兩疋,要他自行改過。陳實的行為讓整縣受到化導,不再有竊盜發生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憐憫孤獨者,周濟鰥寡者,尊敬老者,關懷年幼者。

  【分析】於鐵樵說:『孤寡是人生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經歷程。憐憫、周濟、尊敬、關懷等舉動,也是自然而然去做良心表現。如果不是天下最兇狠的人,沒有人會把凌辱孤獨、逼迫鰥寡、欺負老弱幼小當成樂趣的。然而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過是說要哀憐孤單無依的人;孔夫子的志願,也不是說讓老年人得到安心,讓幼小的人得到關懷。為什麼呢?因為善心是很容易生起的,但善事卻是難以做得盡。沒有能力的人,本來就要盡心盡力去做;有能力的人,就更應切實去做哀憐周濟的事,並親切地去完成尊敬關懷的工夫不可以只是嘴裡說是有心,來搪塞責任。』

  【故事】周朝的魯國有一位『義姑』,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她拋棄了懷中所抱的嬰兒,而抱起手裡牽著的孩子。齊軍問她說:『你所拋棄的是誰呢?』婦人回答說:『那是我的孩子!』齊軍又問:『你現在手中所抱的是什麼人?』婦人說:『是我哥哥孩子。』齊軍說:『你為何丟棄自己所生的,而抱著哥哥孩子?』婦人回答說:『兒子母親而言是私愛,但侄子對於姑媽來說是公義。若是違背公義而偏向私愛,因而斷絕了哥哥孤兒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齊軍說:『魯國郊外還有婦人在持節行義,更何況是國君呢?』於是撤軍而回。魯國國君聽到了這件事,就賞賜她禮物,並稱她為『義姑』。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解釋】昆蟲草木,仍然不可以傷害。

  【分析】一切大小蟲類都不能加以傷害,那麼其它較重且大的,就可以知道了現代人任意傷害物命,實在不知道一切會動而含有靈性生物,也都具有佛性。正在成長的不可以折損,儒家的訓誡非常明白,怎可說昆蟲只是微小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地傷害它們。《圓覺經》序文說:『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是同一體性。』《楞嚴經》說:『如來經常說,一切諸法所生成的型態,都是由心所變現的。一切的因果關系世界微塵現象都是由心所造成的;甚至草葉的微細結構,追究根源,也都有體性。』太上垂示告誡的用意,是在開示人們對於一切有情識、無情識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使心中充滿生機

  【故事一】有一次佛陀說法時,有一蛤蟆歡喜地跳出池子至誠傾聽,偶然被聽法的人所拄的拐杖刺死了死後生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王;後來又到佛陀說法地方,聆聽微妙義理,因為開悟之故證得須陀洹果。蛤蟆是很微小的動物,後來也能證得很高的果位,由此可知,昆蟲之類的小動物能夠傷害嗎?

  【故事二】杭州有一位人生性非常兇悍,每次看到螞蟻在廚房灶邊爬行,就會拿火來燒死它們,不知燒死了多少;又常用石灰把蚯蚓洞穴塞住。她剛生下一兒子還在餵奶,有一次她因事外出,回家後看到床上一片大黑團,他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兒子已被一群螞蟻活活咬死。婦人傷心欲絕,不久就暴斃了。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應該憐憫他人因作惡所招得的凶禍,讚歎他人因行善所獲得的福報

  【分析】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開始作惡,只因一念之差,未必無法勸導禁止;縱然惡事已造,仍有一清明善念,未必無法救助化解。世人每每像仇人似的拒絕他們,他們雖想改過而不可得,這真是悲哀。』善是人人都喜歡得到的,但人往往妄自分別。在高位的人只想善事由自己來做,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由別人做,甚至捏造不實言詞來詆毀,暗中設計敗壞他人的美德;這隻是徒然敗壞自己的良心對他人又有何損傷呢?殊不知,人有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勸勉、讚揚他,使他的成果能夠更圓滿功德行持更充足,那麼別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這樣便是無窮盡功德

  【故事】於令儀在晚上抓到了盜賊,原來竟是鄰居孩子。令儀說:『你是因為貧窮所迫罷了!我現在給你一萬資金來謀生,不要再做壞事。』當小偷離去時,又把他叫回來說:『你家裡貧窮,在深夜背著錢回家,恐怕會被巡邏的人責問。』就留他到天亮後再讓他回去。這件事情他始終都沒有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相繼考中進士,大家都說,這是他憐憫、勸導、感化惡人所得果報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幫助他人的急難,救助他人的危困。

  【分析】玄天上帝說:『他人患難顛沛時,若能善用一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助祖先,下能庇蔭兒孫。』又說:『推倒與扶持,一樣都是用手;陷害和讚歎,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句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故事有一個段廿八,囤積米糧有數十個倉庫之多,遇到荒年的時候就想要提高價錢。官府派人向他借糧賑災,他也答應了,但隔天早上看飢民聚集門前等候,他卻後悔而不肯發放;正當人不停喧嘩之時他就家人關門,拒絕外人進入。忽然天上風雨大作,把他的米糧吹散在大路上,各種色澤的米都聚集在一起,飢民爭相取走,段廿八則是被雷電擊斃。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釋】看見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

  【分析】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心為著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寧可使人失去的念頭。起初還只是為了利己而已,後來漸漸變成妨害他人。然而妒忌成功、樂見失敗,這與他人之事有何關系呢?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心術,而種下惡因傷害自己而已。

  【故事】薛瑗在東周燕國當宰相時,不能平心待人,卻妒忌他人之所得歡喜別人有失;不願推薦賢能,並且還心生嫉妒,使他人不上進。結果他有一個兒子死在監獄裡,其餘的都變成殘廢。薛瑗向孔子學生子皋說明此事,子皋就教導他《中誡經》;薛瑗非常後悔,發誓力行經中的教誨,最後僅保住一個兒子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解釋】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分析】別人有了缺點就像是聽到自己父母名字,耳朵可以聽,嘴巴卻不能講。然而嘴巴本來就不可以說人家得短處,而耳朵也不願聽聞那就好了。大概說來,誰沒有缺點,如果張揚就不免傳播開來,會降低他人聲望,更會使他操守墮落,這種罪過應該歸誰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就絕對不會去做的。自己若有長處,應該像擅於經營的商人,能夠深藏不露最好;如果露了出來,那就會有危險。人的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長處,重要的在於須韜光養晦、涵養德性、日新又新,然後才能成就德行

  【故事】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四個人,都因為工於文章而享有盛名,人們都希望他們將來都很顯貴。當時裴行儉看見以後說:『讀書人要有遠大的成就,首先要看他的器度和才識,而後才是文學或藝能。王勃等人文章雖好,卻是浮躁淺薄,沒有深厚的涵養,這哪是享有爵祿的才器。楊炯的個性稍微沉靜,如果能夠善終就算是幸運了。』後來果然如他所說

  遏惡揚善。

  【解釋】阻止惡行,讚揚善行

  【分析】大凡人所作的惡事,並不是天性如此,只是習慣已染得很深,混亂錯雜而無法挽救。有的明知故犯,有的不知而誤為,當推論行為之形成時,已造成彌天罪業;追究其開始,只因一念之差。然而在寂靜的夜晚,靜心體會,每個人都具有天理良知,當開始走錯路,惡念開始萌生時,應苦口婆心地提醒,竭力來阻止他。只要是人,誰沒有良心,只要知道了,誰不想改惡向善?即使不幸已經造了大惡,我如果能夠至誠地予以感化、遏制,他的善心未必不會生出來,即時洗除千千萬萬的罪業。

  【故事】虞舜在雷澤湖邊,看見捕魚的人互爭深潭魚群多之處;而年老體弱的人都在急流淺灘處捕魚。他心裡很難過,也去參加捕魚。每當看到爭奪的人,就掩蓋他們的過失不談;看見較為謙讓的人便會到處宣揚並且效法。過了一年,大家都把深潭魚多的地方相互禮讓。舜稱讚人家的善行,只是以能讓人歡欣鼓舞的心意而已,所以他的善量是無窮的。

  推多取少。

  【解釋】把多的推讓他人,自己則取少的部分。

  【分析】兄弟之間的情義是屬於天倫,錢財則是身外之物,更是應該推讓。《佛遺教經》說:『多欲的人,因為多求利益痛苦煩惱也多;少欲的人無所貪求和慾望,就沒有這種憂患。人若想脫離痛苦煩惱,應當靜觀知足;而知足方法,就是能得到富樂安穩地方知足的人,雖然是躺卧在地上,也非常安樂;不知足的人,縱然是處於天堂也不會稱心。』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夠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對外境都不會受其侵犯擾亂,而常常能夠知足

  【故事慈溪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甲受聘在一個學館教書,酬金九兩;乙受聘到另一個學館,酬金六兩。甲高興地說:『我們明年都沒有後顧之憂了。』乙卻說:『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兩已經足夠了;小弟有父母需要奉養,六兩還是不夠。』甲說:『那就這樣好了!』於是就把自己分配到的學館讓給乙,自己則到乙館。當甲到達學館後,在床下撿到一本破舊的書,裡面抄有外科的藥方,學生那是以前的老師所留下來的。冬天回家時,看到幾位穿著講究的僕人倉皇叩問:『這里有沒有外科醫生?』詢問之下,僕人說:『我們主人從福建調到山東任布政使,忽然背上長瘡,痛苦得幾乎快要死了,已經有三天了!』甲想到前陣子得到的藥方,正好可以治療這個病症,因此就隨著僕人前往,照著藥方用艾草熏灸,果然痊癒。布政使非常高興,以一百金酬謝他。兩人談到因為讓館給乙而得到藥方之事,布政使大加讚歎褒揚。剛巧慈溪縣令是他同科中試者的侄子,就為他大力保薦,因而進入縣學當生員。

  受辱不怨。

  【解釋】受到侮辱也不怨恨

  【分析】侮辱來時,應當捫心自問,如果是因自己而起,就應該接受侮辱;如果錯在別人,侮辱就不應該有,侮辱到自己,也等於沒有受到侮辱,不但不應怨恨,實在沒有怨恨的理由。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恥小忿,有這種氣度,才能任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者所能了解的。

  【故事】江陰有一個夏姓富翁,當他正與客人下棋之時,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跑過來說:『我只是欠你利錢二兩銀子,為何你每天都命令家人來逼我。』夏翁還來不及回答,這個人就破口大罵,並推翻桌子,攪毀棋局。夏翁笑著說:『你想免除利錢嗎?』就拿起寫了免付利錢的字據給他那人急忙道謝離去。客人非常讚歎他的盛德。夏翁說:『忍為眾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橫逆在我身上就像走在荊棘中,只能慢慢地走,緩緩地解除荊棘,那些荊棘有什麼值得發怒的;又像是虛舟撞我、飄瓦打我,我若能不動心,那這個怨氣便能解開。況且這個人面貌兇狠、言語激烈,必定是有而來,恐怕會把他激成意外事故,所以寬免他。』到了晚上有來報,說這個人死在廁所。細問原因,方知這個人因被債務逼得沒有辦法,才事先服毒前來,想要藉機詐財;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免,不忍心詐害,所以急著回家找糞青解毒,但藥性突然發作,已經來不及解毒了。夏翁聽後對天拜謝,人人對夏翁都感到敬服。夏翁若非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關鍵時刻怎能把持得住。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其次的守富要訣,也是在於學會吃虧而已。

  受寵若驚。

  【解釋】得到過分的寵愛待遇,感到意外,而不知所措。

  【分析】受到尊榮寵愛,雖然是分內所應該得到的,但也應該守分知足,有不能負荷,像驚喜又像懼怕的意思。因為福中有禍伏藏,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傾斜,月亮到了盈滿就開始缺損,這是不變的道理對於君長的恩德,有如天地一般,如果不能實實在在地努力報效,自己心中怎能安寧,那豈不是更可驚懼!

  【故事宋朝的盧多遜,在剛剛出任參政時,衣服和享用就漸漸地奢侈。他的父親面露不悅地說:『我們的家世都是秉持著儒家樸素的操守,你今天一旦富貴,就變得如此,還不知將來會變到什麼地步呢!』盧多遜並沒有聽從父親的交代,最後因事敗亡。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布施恩惠,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後,不再追溯後悔

  【分析】施人恩惠要求回報,這是貪心還未忘掉;贈送了又後悔這是吝嗇心還沒有化除。貪吝是君子不為。《金剛經》說:『修學菩薩的人,在修法應以無貪的心去行布施。』又說:『若菩薩不著布施,他的福德不可思量!』由此可知,人若能以財物救濟別人,而做到了內不見能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布施財物這就叫做三輪體空。只要能保持一心清凈,那麼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的福報,一文錢也可以消除千劫的罪。如果稍微有希求回報的心,縱然是施捨了萬鎰的黃金,也無法得到圓滿福報。至於追悔這兩個字,更是人生的大關鍵處,所做的惡事若能追悔,那麼將來惡念會漸漸停止;所做善事若是追悔,那麼將來的善念就無從生起

  【故事】從前有位官吏曾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這個人漸漸富裕,而官吏卻變窮。官吏偶然經過他家,全家人都出來拜謝,並且恭敬地留他吃喝。官吏酒酣之際大聲地說:『你若不是靠我的幫助,那麼妻子婢僕,以及眼前看得到的東西,哪一樣會是你的呢?現在你富有而我卻變窮,這是什麼道理呢?』說完就睡在他家。這個人暗自盤算著說:『他希望我回報的心太過分了,我們縱然想要報答,恐怕也是不能滿他的意;若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