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二十七章)03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七章春去引得千春來

  莫把客棧家鄉

   世界上的真理有一個,絕無第二個,有第二個不叫做真理,所以『餘二即非真』。翻開《法華經》,這一件事是什麼事實?你就不出來了!全是神話故事。『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痴故』,你真悟到了自心你就達到了智城。《法華經》中講了許多東西都是化城,化城是沿途的上下站,不是終站。公共汽車到了終站,司機請全體下車,終站就是寶所。

  禪宗也好、凈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方法不同,佛法宗旨是一樣的,終站的目的是涅槃、實相,那是寶所。公共汽車沿途的站都是化城,你要在哪一站上、下車都無妨,如果你坐這一站覺得不好,下車走二、三站再上車也無不可,那都是化城。所以他說,若悟此心就到了寶所。成佛就是這么回事。在沒有成佛以前,佛說眾生愚痴——笨蛋,那是很恭維的名詞,只有真正成佛,到了智城,大徹大悟人才不笨。

  《思益經》雲: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

  《思益經》是大乘經典,全名為《思益梵天所問經》,其中佛說得更妙,他說凡是愚痴眾生,在生理心理都是『陰界入』。『陰界入』是三個層次,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根塵之間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入即六根,都被佛罵成愚痴;愚痴眾生生理上、心理上求道。佛把我們罵慘了!想想看!我們搞打坐念佛、參禪,哪個不在這上面求道?真正學佛要提醒自己警覺,兩腿一盤,不要在陰界入上面去求菩提;在這個上面求明心見性,求不到的喲!愚痴眾生都在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這是佛罵的第一句

  第二句,『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這也是佛說的話。他說生理心理全體都是道,離開這個生理心理就沒有道,你說佛他老人家說的什麼話?都是他講的,一方面說這個不好,這個不是拳頭,是手心;反過來,又說手心握起來就是拳頭。這個道理何在?

  難怪清初有我學者顧亭林,看佛經看得厭煩,他就不懂學問那麼好,卻沒有智慧。顧亭林比方得很好,他說佛經有什麼,一個桶裝水,一個桶是空的;倒過來是空,倒過去還是空,始終是這么一個東西。他當然看不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是什麼話?一桶水倒來倒去。『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是不對的;接著又說:『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倒過來、倒過去都是他說的。

  對的。其實我們不管怎麼樣,這些經典我們最容易忽略過去。實際上,想學佛修道,真正踏實的功夫,就要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先要離身見、離我見,離開陰界入,空掉了,然後回轉來了解這個心理生理全體都是它,那才可以你不要只看它反過來、反過去。以求證功夫來講,先不能空去身心兩面,認為這個就是,而在這上面轉,那全錯了!如果空掉身心,認為空的一面對,那是小乘羅漢;要反轉過來起妙有,才是大每[乘]菩薩境界,才能證得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你真正能夠悟到自己是佛,悟道、證道了,你就到達空所了,也具備了法財,佛法智慧福德,你全都具足了!佛再三強調心外無法,離心以外沒有佛法

  接著,引用李長者的《華嚴論》:

  《華嚴論》雲:寶洲在何處,即眾生心是。若悟自心即是最勝無所著處,離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則隨處生著。《法華經》雲: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講了半天,寶洲在哪裡?就是我們的心。

  『最勝無所著處』,就是剛才講的《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寶洲。如果心求法,處處都在執著中,執著就不佛法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法華經》的這八個字很妙,古文很簡潔,以現代眼光看有兩種釋義:一、佛法幫助眾生出了處處貪著,二、真正超出三界眾生成佛了。在哪裡超出呢?就在處處貪著上。跳出三界外到哪裡去?等於平常恭維人的一句話:『百盡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到哪裡去?高明到極點還是下來到平實。跳出三界外,沒有第四界喲!第四界也在三界中。《法華經》不但故事妙,經文也妙。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佛法眾生離開貪嗔痴才能成佛。反過來說,若要成佛卻要大貪嗔痴。什麼叫大貪?明明知道眾生不完,還要度盡一切眾生,這個貪心多大!嗔是發脾氣,一切情感,一切世界情慾,拔起慧劍一刀斬斷。這是多大的嗔念!金剛怒目,降一切魔。明知眾生永遠度不完生生世世永遠在輪迴中,每位成佛的卻都再來你看這多痴!真是痴到極點!大慈大悲就是大有情、大痴心。

  所以真正成佛,是把個人的小貪嗔痴轉化發展到愛護一切眾生的大貪嗔痴,升華到如此偉大,如此崇高!這是這個東西。因此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眾生處處貪著』,那才是真貪著,雖然貪著,但是拔出眾生種種的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