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警官:趙閱道修道有得的一生

  『趙閱道』,這一聖賢,我們好好來介紹他。在《了凡四訓》裡面,也有「趙閱道焚香告帝」。「趙閱道」本身他是宋朝衢州西安人,在今天的浙江衢州,他「字閱道,號知非子」。你從他的字跟號就可以體悟得出來說,體會出來說,這一聖賢,他的立志做聖賢,從他這個字跟號就看得出來。你看「字閱道」,這個「閱道」就是體解大道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趙閱道」可以講說,因為他本身也是學佛人,他是一個佛弟子,所以他是我們三寶弟子典範,所以他字閱道。我們現在歷史上都稱呼他叫「趙閱道」。「號知非子」,就是禪宗裡面講動念即乖,「知非子」就是要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發願要像法身大士一樣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知非子」。我們皈依佛叫做皈依覺,所以這個「知非子」,你要知道,他觀照自己的這一心念他是宋仁宗景祐年間的進士,他擔任州縣,他因為治績良好,後來被宋仁宗提拔為殿中侍御史,彈劾貪官污吏的御史。他「彈劾不辟權幸」,他不避諱權貴,或者是皇帝,這些王公大臣他不避諱,人家都稱他叫「鐵面御史」。他所到地方都是「寬簡為治,以奉儉聞」。他死後皇帝追封他為「清獻」,著有《清獻集》。

  我們好好來介紹這位聖賢在我李炳南老師,李老師的台中蓮社,也有在研討「趙閱道焚香告帝」。李老師他們研討的時候,認為趙抃他「修道有得」。所以我們把這一段文,我們把它唸一下,「修道有得」,「趙抃,累官太子少保,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知越州,吳越大飢,抃盡救荒之術,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知虔州,嶺外任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家不能歸者,皆於我乎出。』於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並給道里費。知青州時,京東旱蝗,及青境,遇風退飛,盡墮水死。年七十八薨,晚學道有得,將終,詞氣不亂,安坐而沒。謚清獻。」趙抃傳。這個是台中蓮社在研討《趙抃傳》裡面,他們研討的題目叫「修道有得」。

  我們來介紹趙抃。趙抃,就是字閱道,我們剛才提過,就是趙閱道,他本名叫趙抃。他被稱為「鐵面御史」,平時他在擔任公務的時候,或者他外出的時候,他都是帶了一把琴,一隻白鶴跟隨著他。所以在這個趙閱道他本身的畫像旁邊就畫了一隻白鶴,還有一台古琴。他爲政非常簡單、簡易。他為官,事實他是非常厚道的,而且很注重清修。他白天所做事情晚上必定衣冠整齊的「露香以告天」,就是在他的庭院擺香案,向上天稟報。那麼到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究心宗教」,什麼叫「究心宗教」呢?對於心性之學,他非常地投入,我們講說,歸心心性之學。他剛開始衢州的時候,常常親近蔣山法泉禪師。「禪師未嘗容措一詞」,就是說蔣山法泉禪師對他要求非常地高,常常對這個趙閱道先生要求非常地嚴苛,不假辭色的,該責備還是責備。雖然趙閱道本身人家稱他叫「鐵面御史」,可是他對於他的依止和尚,就是他親近的蔣山法泉禪師,他非常地恭敬,被禪師喝罵,他還讓他喝罵。所以他「未嘗容措一詞」就是他沒有辯解。

  後來在青州,他「政事之餘」,就是公事之餘,公文批完了,事情做完了,公事做完了,他喜歡打坐,「多晏坐」。有一天突然間打雷了,「忽聞雷震」。「大悟」,他開悟了。所以你再從這個地方去看,佛陀說,佛經上說,我們黃念祖老居士也這樣說,不廢世法,而行佛法。你看他沒有離開官職,他一方面當「鐵面御史」,一方面當這些州縣的知縣,或是知州,做這些縣長,叫不廢世法,而行佛法不離世法,而行佛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就沒有離開這個世間法。所以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怎麼分,從心裡面的迷跟悟來分。

  當時他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打雷了,他豁然頓脫,開悟了,寫了一首偈語說了,「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這境界非常地深,「默坐公堂虛隱幾」,他說,我在這公堂,就是他的辦公室,我在這邊禪坐的時候,觀照到非常微細的那一剎微剎的那個心念,「虛隱幾」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處,觀察到非常微細微細了,這個叫「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就是我們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不動搖、本不生滅的那個如來自性,那我們的覺性它是心源不動清凈如水。就是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是清凈湛然,所以這叫「心源不動湛如水」。

  「一聲霹靂頂門開」,聽起來象是打雷讓他開悟,對不對?可是你天天聽打雷,你怎麼不會開悟呢?我們也聽一輩子的打雷,從來也沒有叫叫我們醒過來。這什麼意思呢?這個「一聲霹靂」就是我破了、法執破了,再破根本無明就是明心見性了。「一聲霹靂頂門開」,「頂門」是什麼呢?「頂門」就是我們《首楞嚴經》裡面,《大佛頂首楞嚴經》,這個「頂門」就是什麼, ?頂門就是我們的心門、就是我們的心地。所以「一聲霹靂」,我執、法執破了,再破根本無明把我們無始劫來的這個我執跟法執破掉了,見到父母生前本來的面目了,叫「喚起從前自家底」。

  「從前自家底」就是父母生前本來的面目。也就是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講的,當時五祖弘忍大師在傳衣缽給六祖大師的時候,眾弟子要去追那個衣缽。惠明將軍還沒有出家前當過四品將軍的惠明將軍,就到避難石那邊追到六祖大師衣缽。那麼六祖大師就把衣缽放在避難石上面,惠明將軍就說,「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他就是說我是為想開智慧而來我不是為衣缽而來,他這個時候迴光返照了。那六祖大師講一句話,好,你是為法而來,好,就教他返觀自照,「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教他返觀自照。惠明將軍當時返觀自照相應了,就是「喚起從前自家底」。

  趙閱道他累官當到參知政事,後來當到太子老師,這官當很大,「太子少保」。以前皇帝有太保、太師、太傅太子也有少保、少師、少傅。他死後被追封為清獻公。蘇軾就蘇東坡曾經爲趙閱道寫了一個《清獻公神道碑」,這個碑文。

  我們現在就來解釋,剛才唸過的台中蓮社的這一篇「修道有得」的原文,這個白話解說。趙抃,他剛才我們提過了他是宋仁宗時候的進士,他清廉剛正,在朝廷裡面,他檢舉不法官吏,鐵面無私,不畏權貴,聲譽遠播,令人敬畏。宋神宗的時候擔任參知政事。後來因為趙閱道跟王安石政見不合,就是理念不合了,後來辭官修道,他就不當官了,去修道了。他這條路選對了。他如果不去修道,恐怕也只是一個歷史人物而已,曾經有這么一位當官的,當到太子少保。但是他後來是開悟了,他是坐化的,往生佛國,他後來辭官修道。趙抃他「為人忠誠正直」,剛才講過他白天所做事情晚上一定「衣冠整齊」的「焚香對天稟告」。這個重點在哪裡?重點是「不可稟告」的事絕對不敢去做,不敢告天的,白天不敢做。我們誰敢這樣呢?告訴佛菩薩,「不可稟告的,便不敢做」。

  他出任成都知縣的時候,他到四川成都擔任知縣的時候,「常以一琴一鶴隨從身邊」,他「辦理政事,簡易不繁,政績顯著,民心歸向」。他到越州當太守的時候,正好「吳越地區大饑荒」,就是現在江南一地帶,那個地區,「民生困苦」。趙抃「想盡辦法救濟饑荒,下令修築城牆」,「城垣」就是城牆。「發給工資」,這個像我們現在的用語,叫以工代賑,你來做工,國家發錢給你,這個叫以工代賑。「使人民自食其力,得以養家活口」,這也是一種善行。所以我們說衙門好修行,人在公門好修行,就這個道理。你看他這個就是,人在公門好修行,又可以救濟災民,又可以建設。

  他擔任虔州知縣的時候,看到當時「嶺外的士兵官吏去世」了,「大多無法運回家鄉」,也就是客死他鄉了。趙抃於是製造了很多船隻,大概一百多艘,而且轉告各州郡說了,士族官吏的家,「如有不能回鄉的,我設法幫助他」。「於是相繼前來請求的,都給他船隻,並且送他路費」。

  當趙抃赴任青州知縣的時候,正值旱災,還有蝗蟲侵擾邊境。可是趙抃到那個地方,到青州知縣的時候,奇跡發生了,而且不可思議事情生了,突然間遇到一陣大風,這些蝗蟲被大風一吹,全部退回去了,全部掉在水裡面死掉了這就是什麼?這是一個聖賢要駐地的地方,那個地方會受他的庇蔭。我們說一人行《太上感應篇》,那麼這個地區就能吉祥平安。一國有行《太上感應篇》,那一國裡面都能吉祥平安。趙閱道焚香告帝,他就是完全以《感應篇》做功過格,所以他有落實《感應篇》。所以你看這些蝗蟲、旱災都是眾生的共業所感,但是趙抃到那個地方去當知縣的時候,那個地方眾生百姓就受到趙抃的福報他有這個福報就可以庇蔭地方。所以蝗蟲都退後,最後落水而死

  趙抃四十歲以後,就「屏去聲色,居家蔬食」,可以講說他就開始素食了,「研究佛理,參究心宗,與慧來禪師交遊」。當趙抃在青州的時候,有一次在靜坐中,就是我們剛才提到,他開悟的那一首偈語,聽到一聲雷震,豁然悟道

  那麼趙抃辭官以後一心向道,他受持清凈齋戒。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你看他在當官的時候,他不廢世法,他盡他的全力去行十善。我們講凈業三福裡面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他凈業第一福,是他在當官的時候,他去行十善業。可是他辭官以後,就回到平民百姓了,他一心修道、「一心向道」,這個時候怎麼樣?他修凈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他「受持清凈齋戒」。「不再與家人接近」了,也就是說他過著清凈生活了。要用我們的五戒來說,他是持滿分戒。滿分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裡面它是並不戒,不禁淫慾,沒有禁止,也就是夫妻之間的人之道,它還是沒有禁止。但是到菩薩戒的時候,它就不是不邪淫它是淫慾(依《梵網經》)。所以五戒裡面,它是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只要做到不邪淫,它並沒有斷淫慾也就是說他沒有壞他人倫之道。但是到菩薩戒的時候,就不淫慾了。所以這個時候,這個趙閱道事實上已經是到達菩薩戒境界他不再與家人接近了。

  「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喔,他這個福報也很大,他每天用齋的時候,都有一位出家人跟他一起修行,那跟他一起用齋,「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他旁邊還有一位守戒的凈人,就是他護法我們現在講叫侍者,他的侍者本身也是持戒的凈人。什麼叫凈人?比如說你正覺精捨去,或者到南林尼僧苑,那邊有很多居士在那邊修行,他們在那邊當義工,他們也有執事,比如說在那邊幫師父管帳,或是幫師父做一些勞力的工作。那麼這個居士在那邊,也是要按照這個地方,那邊的叢林規矩來做,而且要持凈戒。那一般來說,在正覺精舍或是南林尼僧苑都稱這種居士叫凈人,就清凈的人,守戒清凈的人

  所以趙閱道他當時就有一位守戒的凈人服侍在旁。「凈人每天清晨,一聞雞啼」,雞叫的時候,「便起身整理佛堂」。然後「焚香擊磬」,就打大磬了。趙抃這個時候就起身拜佛,大概是四、五點,雞啼的時候大概是四、五點,「趙抃便起身拜佛」,他開始就拜佛、誦經,他也有早晚課。做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做到辰時,就是早上的七點到九點,他的早課做滿久的,大概是從五點做到早上的九點。那麼就算在嚴寒的冬天,他每天一樣禮佛一百拜,這個我們可以學他,禮佛一百拜,從未間斷,「未曾間斷」。他學佛深入,很有心得

  當時他有一個好朋友也是富貴人家,他曾經寫信勸這位富鄭公說了,他的好友富鄭公說了,可能也是在官場,而且非常地榮華富貴,他寫信給他,勸他說了,「公在世間富貴已達極點,道德也很隆盛,可是尚未留意的是如來一大因緣而已,但願公能善自珍重,勤勉向道」。這真的是知識他不忍心看到他這個富貴人家的朋友墮落,寫一封信勸他了,他說,哎呀,「公在世間」,他說,你在這世間,應有盡有,你什麼都有了,富貴已到極處了,世間所有榮華富貴,你都享受夠了,還有什麼所求呢?慾望是無止盡的,人命是在呼吸間。你的道德也是很崇高,道德也很隆盛。那這個人不簡單,又富貴又有道德他說,你道德也很隆盛,可是你還沒有留意的是什麼呢?他跟他提醒,你還沒有留意就是「如來一大因緣」。什麼叫如來一大因緣」?就是佛陀在《法華經》裡面講,諸佛一大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一大因緣」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就是生死大事,如何出三界、了生死,這個叫做「一大因緣」。他說如來這個「一大因緣」,你還沒有留意,你還沒有注意這個,你要三界要了生死,離開三界六道的輪回。富貴夢幻泡影,它是有為法,如露亦如電。你要想,你要看清楚,要悟透它的真相它是有為法,你過去生有布施這一世得到這個樂報。但是福會享盡,也就是六祖大師說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所以他是勸他這個好友要修道,要體悟這個「如來一大因緣」。「但願公能善自珍重」,希望你好好保重。「勤勉向道」,你精勤的,勉為其難的來向我們大道來去體悟,「勤勉向道」就是一心向佛了。

  這個富鄭公,這位鄭公也得到感悟,他也是有善根,看完他的信以後馬上到凈慈寺,大概是他常常去參訪的凈慈寺。「歸投」就是皈依,依止子顒大師。「極力參叩,頗有省悟」,後來也有成就。這個鄭公他也很有善根,他看完了趙閱道的這封信以後,他有感悟,便到他常常在親近的凈慈寺,「歸投子顒大師」。「子顒大師」,可能當時是一位修行很有成就法師,而且是禪宗的。「極力參叩,頗有省悟」,他有一些悟處,就是這位鄭公。

  趙抃到了七十八歲的時候,他自己知道「世壽已盡」,他預知時至。這非常不簡單,一個在公門擔任公職,日理萬機,而且能夠修行到當生成就,這非常不容易。他就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他是現宰官身的,也就是他是菩薩再來的。所以我們剛才看到他救濟災民,以工代賑。然後有一兵士官吏客死他鄉,他造一百多艘船,把他們的遺體運回家鄉埋葬。他「自知世壽已盡,一一辭別親友」,跟每一位親友告別,就跟海賢老和尚一樣,還有跟鍋漏匠一樣。他的兒子他說,後事要怎麼處理呢?他兒子在問他,後事要怎麼辦呢?他都已經了生死大事,他怎麼會在乎那個後事怎麼辦呢?你要海葬、樹葬,要干什麼,他都無所謂,他已經我執破了他不在乎這個臭皮囊要怎麼處理,那個都是世間人的這種習俗。所以兒子他說,後事要怎麼辦理?趙抃大聲呵斥,他大聲呵斥他。可見他兒子不太了解他爸爸修行境界,他都已經破我執了,他怎麼會還在乎這個臭皮囊要怎麼處理。

  他遺留一封信給他平常親近的慧來禪師說了,「如果不是平日蒙受大師諄諄警惕訓誨的話,到此臨終時刻,必不能得力」。他比蘇東坡厲害,印光大師說,蘇東坡到臨命終的時候,還不能夠做主,自己做不了主。這個我們講課已經講過了,我們就不再重提。「命將終時」,你看他在臨命終的時候,他還寫一封信感恩平常親近的慧來禪師說,如果不是你平常這樣諄諄地警惕我、訓誨我,我到這個臨命終的時候,我自己做不了主,我功夫不得力。他「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所以他「命將終時,言辭不亂,端正趺坐」。重點在這里,各位,他值得我們學,他預知時至,一一地跟他親友道別,最後這八個字,「言辭不亂」就是正念分明。我們在「慈雲懺主凈土文」裡面講,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就是這里講的「言辭不亂」,就正念分明。端坐,「端正趺坐」就是坐化,安祥去世,坐化。他預知時至了不起

  所以台中蓮社在研討這個趙抃的一生,「修道有得」,他們的結論是「修道有得」。綜觀這個趙抃的一生,他的結論是這樣,「一生修好道德居心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對越上天。又能參究心宗,禮佛誦經,數十年,精進不懈,自己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臨終舍報,安詳自在,真是不虛此生了」。台中蓮社下這個結語太好了,太好太好了。趙抃,我在講《感應篇》裡面,我印象中提過很多次了,我對他非常地景仰,也非常地贊嘆,這一種我們可以講他是現宰官身,能夠像高僧大德一樣這樣,修行到這么好的境界,預知時至,一一拜訪親友,「言辭不亂,端正趺坐」,坐化。

  所以台中蓮社這樣的一個結語,我覺得恰如其分。他說,趙抃的一生,「修好道德」,這個「道德很重要,就是五福裡面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終。那怎麼修好德呢?藉修德顯性德,我們就是依老和尚說的,就是依什麼呢?我們凈宗的五門功課。因為這個趙閱道,他本身應該是根基很利的,他應該是修禪宗的,明心見性。但是我們凈土行人,我們怎麼學呢?我們一心念佛。所以我們要修這五門功課第一個老和尚說的凈業三福,要修三學戒定慧,修六和敬,修六度波羅密,再來最後修普賢十大願,這是我們凈土行人的五門功課老和尚開出來的條件如果你都能做到了,保證往生沒問題,這就「修好道德」。

  居心行事要光明磊落,所以他叫「知非子」,果然沒錯。他常常觀照自己這一念心,有沒有動念即乖,起心動念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還是為眾生呢?如果起心動念為眾生,那這是真,那是公。起心行事,光明磊落,他可以對得起上天,這是他平常修持。他又能夠「參究心宗」,「參究心宗」就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而且他雖然「參究心宗」,但是不廢事修,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習的。他為什麼不廢事修?剛才我們說過了,他每天早課,從早上雞啼做到辰時七點到九點,而且禮佛百拜,他禮佛誦經數十年,數十年沒有中斷,這就是什麼?就是他事理圓融理事圓融。所以他「精進不懈,自己深造有得」。「參究心宗」是明理,「精進不懈」是事修,明理事修不二,他「深造有得」。不僅是「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臨終舍報,安詳自在,真是不虛此生」。所以這是一個真的開悟大德,在禪宗的《五燈會元》裡面有記載趙閱道的事跡,修行事跡。《五燈會元》是襌宗的一本,襌宗大德他們開悟的一個傳記,叫《五燈會元》。在《五燈會元》裡面有記載趙閱道的開悟事跡,他是屬於禪宗祖師的人物。

  雖然他是在家人,但是從這里可以看得到,你想修行成就,還是必須以功過格,《感應篇》做基礎就像趙閱道焚香告帝一樣,他敢焚香告帝,就是他的行為,他白天所作所為,完全符合《感應篇》裡面的,剛才講的兩百九十三句裡面的句句經文,他都符合。

  他天天都是怎麼樣?『字字反入身來』,就是這裡面講的,第五頁,「字字都反入身來」。我們學《感應篇》學到現在,我們要怎麼去得受用?怎麼個依教奉行法?就是「字字反入身來,有無是事,漸漸寡去」,這等一下我們再來探討。反身檢點,我們想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用這種方法。所以剛才提到趙閱道他雖然是用襌宗的方法,各位,我們用凈土,一樣要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學《感應篇》,決不會耽誤我們修凈土,反而是輔助我們能夠更好的念佛這一我用這樣跟各位共勉。

  選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