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凈土聖賢錄》白話文011

  實賢。字思齊,號省庵,江蘇常熟一帶時姓人氏的子弟。從小不吃葷腥出家後,參究念佛者是誰,有所省悟,說:『我的夢醒了!』後來閉關於真寂寺,其間三年,白天閱讀藏經晚上課誦佛號。曾經到山禮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眾,廣修供養。在佛前燃指,發四十八大願,於是感得舍利放光。又作《勸發菩提心文》,以激勵四眾弟子,讀誦的人為之感動流淚,其文章曰:

  『曾經聽說入道之門,以發心為首要。修行的急務,以立願為最先。願如果立,則眾生可度,心如果發,則佛道可成。如果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然經過塵點劫,依然還在輪回。雖然有在修行,總是徒勞辛苦。《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忘失菩提心尚且如此,何況尚未發心呢?由此可知,想要學如來一乘的佛法,必定先要完整地發起廣大的菩提願,不可以稍有遲緩也!

  然而發心立願的差別,其相貌乃有多種,現今為大眾簡略地說明之。其相貌有八種,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世間有一些修行人,不向內參究自心,只向外追求賓士。或者追求利養,或者喜好名聞,或貪圖現世的欲樂,或者期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追求利養名聞,又不貪圖欲樂果報,只是為了了脫生死,為了追求無上的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聽說佛道長遠,不生退怯之心;明知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之想。如同高登萬仞之山,必定要到達其頂。如上升九層之塔,必定要爬到其顛峰。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有罪惡而不懺悔,有過失而不去除,內心污濁外現清凈,開始時精進最後又懈怠。雖然也有好心,卻為名利之所夾雜,雖然也修善法,但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觀三界火宅如牢獄,視生死輪回如怨家,只期望自度,不想要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可度,以及有佛道可成,功勞得失不忘,分別知見不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知道自性眾生,因此願意度脫。了解自性佛道,因此願意成就。不見有一法離心之外還能存在。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知道這八種相貌差別,則知道審察分別,知道審察分別,則知道要去除或選取。知道去除或選取,則可以發心。如何審察分別呢?那就是說我所發的心,於此八種之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如何去除或選取呢?那就是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才可以名為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啊!

  然而此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中之王,必定要有因緣才可以發起。現在討論其因緣,大略有十種,哪十種呢?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自己的靈性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凈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以久住故。

  什麼叫念佛重恩的因緣呢?那就是說,我釋迦如來,從初發心開始,為了我等眾生之故,行菩薩道,經於無量劫,備受種種的痛苦當我們造業的時候,佛則慈悲哀憐,巧設種種方便教化,而我等愚痴無智,不知信受奉行。當到我們墮落地獄了,佛陀心生悲痛,想要代我受苦,然而因為我業障太重,不能救拔。我們生於人道之中,佛陀以種種方便,令我們種下善根生生世世,追隨憶念著我們,心念沒有暫時的舍離放棄。當佛陀出世度化眾生的時候,我們還在沉淪生死。現今我們得到人身佛陀卻已經滅度了。到底是因何罪過而生於末法,是何福報而得以出家。到底是何障礙而不能見到佛陀的金身,是何幸運而得親見佛陀舍利。經過如是的思惟,如果我們過去不曾種下善根,何以能夠得聞佛法,不能聽聞佛法,那裡知道常常蒙受佛陀的恩澤。此恩此德,像山丘一樣地高大而難以比喻。如果不是以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度化眾生方式來報答,那麼縱使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佛陀的重恩,這就是菩提心第一個因緣啊!

  什麼是念父母恩的因緣呢?慈悲父母,生我之時極為勞苦,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才能夠大成人。本來指望我接續承繼本有的家風,傳宗接代供養祭祀。如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佛門弟子。既不能供養父母美味的飲食也不祭祀打掃祖先墳墓父母在生時不能奉養他們的口味和身體死後又不能引導他們的神靈往生善道。於世間法對父母是大損失,於出世間法對父母又無實質的利益世間、出世間兩方面都有過失,那麼將來重罪也就難逃。經過如是的思惟,也只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才可以報答父母恩。那麼不只一生的父母,即使是生生世世父母,也都能夠蒙受拔度救濟。不只是我一個人的父母,即使是人人的父母,也都可以超升。這就是菩提心的第二個因緣啊!

  什麼是念師長恩的因緣呢?父母雖然生長養育我的色身,若是沒有世間師長,則不能知道世間的禮義。如果沒有出世間師長,則不能了解出世的佛法。不知禮義廉恥,則同於異類畜生。不了解佛法,則何異於世間俗人。如今我等粗淺地知曉禮義廉恥,約略地了解出世佛法袈裟得以披體,戒品能夠沾身,此種重大的恩德,皆是從師長得來。若我們僅僅追求小乘之果,則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如今應當實踐大乘,普願利益一切世人,則世間、出世間二種師長,都可以蒙受利益這就是菩提心的第三個因緣

  什麼是念施主恩的因緣呢?我等現今每日所用的資具,並非自己所有。二時食用的粥飯,四季穿著衣裳疾病所須的醫葯,色身口舌所花費的,這些都是自他之力,而把它拿來為我所用。別人是竭盡體力親自耕作,還尚且難以糊口;我則安穩地受人飲食,心裡猶不滿意稱心。別人是辛勤地紡織縫紉,仍然困苦艱難;我則是衣服充足有餘,哪裡知道愛惜。別人在簡陋的柴門茅屋之內,紛紛擾擾地度過一生;我則是在高大的殿堂廣闊的庭園之間,優游自在地度過年歲。以別人的努力勞苦而供給我安逸快樂內心得很安然嗎?將他人的利益來長養自己的色身,這個順乎道理嗎?如果不是悲智雙運、福慧二嚴,令布施的檀信均沾諸佛恩德,讓一切的眾生受到佛法的賜益,那麼就算是一粒米、一寸絲,將來也有酬償的份,地獄餓鬼這些惡報,如何能夠潛逃呢?這就是菩提心的第四個因緣

  什麼是念眾生恩的因緣呢?那就是說我和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都有恩德今日雖然隔了幾世昏迷不知,彼此互相不認識,但是以道理來推論之,難道不應為他報答效力嗎?現今披毛戴角眾生,哪裡知道我在過去生中,不曾經是他兒子呢?現今那些蠕動紛飛的有情,哪裡知道他過去不曾經是我的父親呢?至於那些高聲呼號於地獄之下,宛轉流浪於餓鬼之中,痛苦傷心有誰能知,飢餓虛弱又要向誰投訴呢?這些事情我現今雖然不能見不能聞,而他必然希望能求得我們的拯救拔濟。如果不是經典就不能陳述這些狀況,不是佛陀也不能說出這些事實。那些邪知邪見的人,哪裡有能力知道這些六道因果真理呢!因此菩薩觀看螞蟻皆是過去的父母未來諸佛。常常思惟利益眾生,常常憶念要報答其恩。這就是菩提心的第五個因緣也!

  什麼是念生死苦的因緣呢?我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或者人間或者天上,或在此界或在他方,輪回出沒千門萬端,剎那片刻上下升沈。晨朝才出了黑門,夜暮又愚痴地回來;才暫時脫離鐵窟,馬上又造業而入。登上刀山,則全身體無完膚;攀爬劍樹,則方寸的皮肉都割裂。熱鐵不能除飢,吞之而肝腸盡爛;銅汁哪能止渴,飲之則骨肉都糜。以銳利的鋸子分解之,可是斷了又馬上接續而再鋸,業風一吹,則死了又復生而受苦。在猛火焚燒的城中,何忍聽到悲慘的豪號。於熱火煎熬的鐵盤里,又有誰能聽聞到他苦痛聲音。開始冰凍凝結,則膚色猶如青蓮的花蕊;冰凍至極血肉裂開,形狀就像紅色的蓮華綻開。在一夜之間,地獄里的死生已經經過萬遍;地獄片刻的痛苦,在人間已經過了百年。頻頻麻煩獄卒來疲勞的用刑,可是又有誰相信並記得閻羅王的教誡呢!

  受刑的時候知道痛苦,雖然悔恨但也沒法追回過失;脫離刑獄時又忘了痛苦其所作的惡業依然如故。虛妄的心沒有一定的主宰就如同買賣的商人處處賓士;不斷輪回的色身並無一定的形體就好像換房子一樣地頻頻遷移。縱使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塵之數,也難以比喻我們曾經輪回過的色身;即使像四海波濤之大,也難以計算我們生生世世來生離死別所流之淚。如果把我們過去輪回的枯骨堆積起來,早就超過了高山;累積起來無量無邊的死屍也多於廣闊的大地。過去如果不曾聽聞佛法,此事又有誰能見能聞;如果不曾看過佛經,這個道理如何能知能覺。若是依然如從前一樣地貪戀,仍舊如昔日一般地痴迷,只恐怕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辰易往而難追。輪回的道路迷迷茫茫,別離比相聚的時間還長久,三途的惡報,終究還是要自作自受生死輪回真是痛苦難言,又有誰能夠來代替呢?經過如是的思惟,因此我們應當斷生死之流,出愛欲之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無量劫以來殊勝的功勛,就在此一舉。這就是菩提心的第六個因緣

  什麼是尊重自己靈性因緣呢?那就是說,我們現前當下的一念心性直下釋迦如來無二無別。為何世尊無量劫以來,早已成正等覺;而我等依然昏迷顛倒,猶是凡夫。又世尊有無量的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有無量的業障煩惱生死纏縛。心性雖是同一的,但是迷悟卻有天淵之別。譬如無價的摩尼寶珠,淹沒在淤泥之中,而被視同無用的瓦礫,不知加以愛惜珍重。因此應當以無量的善法,對治種種的煩惱修行的德業有功,本性的妙德才能顯現。就如摩尼寶珠被洗滌清凈,懸掛在高幢之上,廣闊通達光明照耀,輝映覆蔽一切萬物,可以說是不辜負佛的教化,不屈辱自己的靈性這就是菩提心的第七個因緣

  什麼是懺悔業障因緣呢?經典雲:「犯一個突吉羅小罪,如四天王壽命百歲時間地獄中。」突吉羅的小罪,尚且獲得此種果報,何況是犯重罪,其果報真是難以言喻。如今我等日用平常之中,一舉一動,恆常違背戒律,一頓飯一飲水之間,頻頻觸犯屍羅(戒律)。一日之中所犯過失,本來就應當是無量無邊,何況是終身和無量劫以來,所引起的罪業,更是多得不可言說了!如今且以五戒來說,十個人有九個違犯,少有發露懺悔,大多覆藏不言。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且不能具足受持,何況是沙彌比丘菩薩等戒,那又不說了。如果不是愍念自己又愍念他人,慈悲自己也慈悲他人,色身與口業都至誠懇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否則即使是經過千生萬劫,也惡報難逃。這就是菩提心的第八個因緣

  何謂求生凈土因緣呢?在此娑婆國土修行,想要道業進步也很困難;而那些往生凈土的人,想要成就佛道很容易。因為容易,所以一生就可以達到;因為困難,即使累劫也未能成就。因此往聖先賢人人都趣向極樂;千經萬論,處處都指歸凈土。末法的五濁惡世想要修行,無過於此凈土法門。然而經典說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多福德善根能到達。若是說到福德,則莫若執持名號;談到多善根,則莫若發廣大心。暫時執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廣大道心,超過修行歷劫。因為念佛本來就是期望要作佛,若是廣大的菩提心不發起,則雖然念佛有什麼用。發菩提心,原本就是為了修行,如果不往生凈土,則雖有發心但容易退失。如果能夠播下菩提種,以念佛為耕田之犁,那麼道果自然得以增長。乘著大誓願的船,入於前往凈土之海,則西方決定往生這就是菩提心的第九個因緣

  什麼是為了正法久住?我們釋迦世尊無量劫以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地具足果地圓滿,終於成就無上佛道。既已成就佛道,廣度眾生的教化因緣又已結束,入於寂滅究竟涅槃正法像法,皆己滅盡,只剩下末法,有教法而無證悟的聖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都是競爭人我高下,儘是在追逐利養名聞,從不知道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微殘敗到如此的地步,實在不忍言之。每當思惟到這里,不覺傷心淚下。我為佛子,不能上報佛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當時,死無益於後世,所謂罪大惡極的人,不是指那是指誰呢!

  因此痛不可忍,無計可施,頓時忘了自己的粗淺鄙陋,忽然發起廣大道心,偕同諸位善友,同到道場,為了懺悔罪業,於是建立此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化眾生,以百千劫的深心為期誓,心心想要作佛。盡此一生之身形,誓願歸向極樂世界。既已登上九品蓮華,再回入娑婆廣度有情,以使得佛日重新增輝,法門再得闡揚,僧眾之海澄清於此世界,人民蒙受教化於東方,好的劫運更加延長,使得正法得以久住。此則是區區如我的真實苦心,這就是菩提心的第十個因緣

  如是十個因緣都認識,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種法都知道,則有門路可以趣向,有目標可以開發。唯願大眾憫念我的愚痴誠心,悲憐我懇切志向,同立此願,同發此心。未發心者今發起,已發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其相續。不要畏懼困難而退怯,切勿視為容易而輕浮,不可欲求快速而不長久,不應懈怠而無勇猛,不要因為愚鈍而無修行不可以根器淺薄而自輕以為無分。譬如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為根淺而不種,任其自己乾枯。豈可因刀鈍而不磨,將它放棄而不用。

  如果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更是苦。修行是暫時勤勞,而得到長久劫的安樂懈怠是偷安一世,可是卻受苦多生多世。何況能以凈土為舟航,則何必憂愁會退轉。又以無生為忍耐之力,何必思慮艱難困苦千萬不要說一念是輕微的,不要說虛浮的願力是無益的。心只要真則事情就會實在,願只要廣則修行就會深入。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如果真的能夠不捨棄我的這番話,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諦好,我所的是大家能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

  實賢法師晚年居住於杭州的仙林寺。清世宗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創立蓮社,作文章大眾立誓,以終其身命為期限。將每日的功課分為二十分,十分持名念佛,九分作觀想,一分禮拜懺悔。他曾開示修禪者念佛的偈頌曰:

  『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隻葛藤,一刀齊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十二月八日,告訴弟子說:『明年四月,吾將去矣!』於是閉關在一室內,每日念佛名十萬聲。次年四月十二日,告訴大眾說:『我從這個月初一以來,一再地見到西方三聖,大概是要往生了吧!』於是書寫偈頌向大眾告辭,第二天(十三日),斷絕飲食,收攝眼光端身正坐,五更時(清晨三~五時),沐浴更衣。十四日,將近中午,面對西方寂然而坐。前來送行的人成群而至,此時實賢忽然張開眼睛說:『我去了就來。生死事大,各自凈念佛就可以了!』說完就合掌連續稱念佛名,然後往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