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二

  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二

  楞嚴真經無疑

  摘自成觀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問:【師父慈悲開示:有人說楞嚴經》是一部偽經,為什麼?又,討論《首楞嚴經》真偽之辨的文章或論文,可參看哪些刊物或書籍?】

  答:[首先,為何近代有人說《首楞嚴經》是一部偽經?因為這是一部專門破魔的大寶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遠離魔事,修行沒有障難。而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故魔力令愚痴邪妄之人,謗此法門,令人不信,即無所依怙;此法門即被謗、被毀,眾生不信正法,魔於是得肆無忌憚,放心大膽地大造魔業,大成魔事,於是一切修行人不能出於魔掌,墮於三途,更遑論明心見性修行菩提;故可知毀謗此經,即是毀去末法時期修行正法之人的最大靠山,竅取一切正修人士的護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無上法寶。因此,毀謗此經之事實,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發制人,【搶先出招】了。惡心、邪心之人為魔所用,而發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眾愚昧無知,不知輕重,也盲然隨之應合。

  其次,《首楞嚴經》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寶典,是諸魔的剋星,有人說它是末法時期的一面[照妖鏡];一切佛法行人,欲免於魔事,必須參究《楞嚴經》。又,末法時期,法欲滅時,這部《首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一滅,諸魔橫行,即無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師邪說便能肆無忌憚,橫行無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經法將滅時,即有邪心人,為魔所用,因而自疑經謗法,且令人疑經謗法;眾生疑經謗法既久,共業成就,經法即滅,這世間便再也找不到這部經書了——法如是故,眾生業報如是故:因為眾生共謗如是經法,便再也無福見聞、領受如是經法。話說近世最先起來倡導疑謗《首楞嚴經》的,是民國初年幾個白衣,後來亦時有所聞;有人在註解楞嚴經》時,也自已主動提到,說:[有人說《首楞嚴經》是偽經],但作者只提這么一筆就罷了,並非加以任何的評論或駁斥,是故徒啟讀者之疑竇,且又象是在[默認]或默許其說,於是更令讀者心中狐疑不決,因而於此上妙法門即有障難:不能解,更不能悟入,遑論悟而後修。因此鄙人希望末世一切講經注經者,若遇有人謗經毀法,應善為眾生釋疑、破疑、解惑,普令眾生如來正法生起正信、正解、正修行這是講解正法者的職責,這也才能達到講經的目的;否則講經何為?

  後段『首楞嚴三昧法門殊勝處』中所引之諸經論,便可用來作為『以經證經』的最佳例證(亦即,用其他佛所說經典的聖言,來證明本經與他經所說無異),故知《首楞嚴經》不但是一部佛口親說的真經,而且是一部極為完備,圓滿殊勝之經。隋代天台智者大師,即已聞說西天有此殊勝經法,便期盼此經趕快傳來中土;其期盼之切,乃至造了一座『拜經台』,天天都親自去西向拜經,盼其早來。然而盡智者大師一生,竟無緣親見此經;因為印度國王,深以此經為國寶,不聽其外傳他國;後經般剌密諦法師千方百計,在唐時偷渡傳來,漢土眾生才有緣得聞如是妙法。不過此寶典最後之所以得以傳來中土,可能智者大師拜經的誠心是一個上緣

  東晉高僧法顯,於其所著《佛國記》(或稱《高僧法顯傳》)中雲:『佛昔於此說《首楞嚴》,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跡處所而已。

  由此可見古人於佛、於法的信心之一斑,近世人根鈍,且不知惜福,不知經法之可貴,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乃至依於世見、慢心,輕法慢教,疑謗正法,謂非真經,或曰非是佛說。試想:如是清凈、勝妙法門,一字一句,讀之都令人遍心清涼——如是智慧妙法,除了佛的一切智外,還有誰能說得出?又,佛弟子不同於世間儒者學問家,佛弟子菩薩若有所說、有所作,絕不會、也不妄語假託是佛所說,因為他們不須像孔子有『托古改制』的需要;他們沒有什麼『制』可以改、或須要改;諸菩薩祖師大德皆是承佛之教,弘傳如來正法其所作也都名正言順的稱為『論』,而為三藏之一,與佛所說的經藏一樣受到尊重,受歷代弘傳;因此這些如來的賢聖弟子實在沒有必要這樣犯戒,欺誑如來眾生,而『偽造經典』——再想:若菩薩祖師大德,已修到了能造出如是上妙經典、能開悟度化無量眾生境界他還會去造這樣的欺誑之業嗎?他心中還會有如是欺誑的雜染心嗎?連一般受五戒居士都不會輕易妄語,更何況有如是智慧修行境界菩薩祖師大德,會去犯這最基本的戒律?再說,如果菩薩已達到能宣說如是清凈上妙之法的境界,他一定不會犯戒、偽造佛經,一定會按照正途而『造論』,且於其論中推仰如來,推尊如來修多羅教,宣揚如來修多羅之教旨,(這是一般論藏的通途),而不會『假裝』自己是佛,而『假藉佛的名義』來說他自己的法,這種事,菩薩是干不出來的。

  再者,我已如是稱揚贊嘆此首楞嚴法門,亦引諸經論加以稱揚——我講這么好的經給你聽,你卻來問我此經是真是假?!若是偽經,我幹嘛費這么大工夫為你講?

  身為佛弟子,深受佛恩,不知寶愛佛經之可貴,卻聽從惡知識來疑它、謗它,辜負如來。譬如有人被父母養育成人,一朝忽聽惡人造謠,說他父親是他的親生父,於是起疑,乃至不信親父,甚而忘恩絕義,聽信惡人謗法者亦如是,若因此疑而不正法,忘佛深恩,即斷絕善根,成一闡提人。

  經中說:佛初成道時,魔王波旬即來見佛,勸請如來速入涅槃他說世尊所作已辦,已證一切法無生,可以速入涅槃

  佛對波旬說:我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入涅槃

  波旬說:那麼待世尊弟子成就時,應即入涅槃

  佛默然應承。

  於是魔王波旬歡喜踴躍。

  波旬又對釋尊說:世尊世尊滅度後,於末法時期中,我將化為比丘僧,於世尊佛法出家,披佛袈裟,誦佛經典,而破壞佛法

  於是世尊落淚。

  最後我再說一句話:若連信根都沒有,如何堪受如是「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的大法?《地藏菩薩本願經》雲:「或有善根,聞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歸。」

  願您堅信,佛不妄語菩薩妄語;佛語諦實,決定不虛。」

  楞嚴經三大主旨

  悟本體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來藏性。

  [悟]有三種

  1解悟

  2行悟

  3證悟。

  1)解悟——即是始覺。於此覺中,了妄達真。[了妄]者,如了七處皆妄,一切世間幻化虛妄。[達真]者,如十番顯見,通達本有[真見之性]。此[始覺智]即見道位,於是悟中,行者觀念(知見)改變、行為轉變,且此等轉變皆是決定,非如突然心血來潮,曇花一現,此即如《圓覺經》所雲:[即已成金,不復為礦]。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現即逝;即如小乘之見道位,一切邪見、惡知見悉斷;亦如大乘見道位,決定一佛乘,不再履於凡外權小之徑,並於一切法,聞即信受、諦解。

  2)行悟——即明心見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應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惡(煩惱)等法自相、及相互間的關系,如何生起、如何修滅等。至於[心王],則了八識之體,諸識各自之體、相、用如何,以及其間互動條件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稱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師說:[明心號菩薩。][見性]者,即是見自本性,亦是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此見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證覺],即於六十位修證過程中,分分斷無明,即得分分見;是故《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住菩薩猶見不了了。]意謂:十住菩薩雖有見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見,是故,於此位中,尚非現量境界,而仍屬比量智。

  3)證悟——此即[究竟覺],亦是證道位,即為現量智。是故當知,所謂[悟]者,絕非[神秘]、籠統概念,而是有具體之悟境、對象內容的。且悟前與悟後,其人之三業,必然轉變,有所不同;其轉變即:越加清凈莊嚴不貪染、有智慧。而且當然不會因為悟了,而言行乖異、反常狂妄、貪愛世間、恣行雜染(若如此者,則決非悟了,而是著魔,—般末世眾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為大悟!

  持心戒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經中說:[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說:[攝心為戒],以攝心、攝念,令惡心、惡念乃至善心、善念不起,名為心戒,是為如來戒。因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於其持犯,即不能說要具多少緣,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斷](殺生)、[離本處](偷盜)、[入胡麻許](邪淫)、[前人領解](妄語)、[咽咽得罪](飲酒)等——方結罪,只要起心動念有惡念,惡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須持佛心戒,持心令無殺心、無盜心、無淫心、無妄語心,才有資格修習佛定。至於持佛心戒,於本經中則包含兩大單元:

  1)四種清凈明誨(詳見經文卷六)

  其心不殺——不起殺心

  其心不盜——不起盜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妄語——不起妄語

  2)三種漸次(詳見經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斷除酒肉淫慾(包括正淫)

  違其現業——不緣六塵,旋元自歸

  如是持佛戒,身語意三業清凈,資糧具足,方堪修大定

  修大定

  此即所謂[全體起修]。所言[體]者,真如本體也,以悟得本體故,故得依此本體為[本修因](即[如來密因]),而進修首楞嚴大定。其次第為:

  1) 具信解——信解正法、無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說。

  2) 持凈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須依循四種清凈明誨、三種漸次,此則僧俗共遵者,如前說。

  3) 嚴道場——包括擇地、掘地、凈地、建壇、灑凈結界莊嚴道場(含如法安奉佛菩薩像、法器、供具、莊嚴具,如幢、幡等)。

  4) 持心咒——先持大咒以為結界,再持咒心,以為攝心入定。

  5) 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與佛心相應,入佛總持,三密與佛相應,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 破五陰——入大定後,以大定定慧力,破五十種陰魔;陰魔破故,即破五陰(五十陰魔即五陰各各有十境,五乘十為五十,故五陰總共有五十境);五陰破故,得度[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7) 證三昧——五陰魔破,即身證得三昧,究竟、堅固不動

  8) 證圓通——證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復歸一精明,無復根隔,內外圓通,諸根互用,身心無礙,理事無礙,是名圓通

  楞嚴法門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楞嚴三昧。雖然其他經典也講種種三昧,甚至三昧修法,然而最完整、圓滿的,莫過於本經所開示的首楞嚴三昧。何以故?本經從開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資糧位,到正行修行、證果,整個過程,其間修行者會碰到的種種困難、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難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詳細解說,令你不會為內外障難所困不受邪魔留難,亦不墮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趨無上菩提莊嚴路。

  又,首楞嚴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經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習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首楞嚴法門殊勝

  首楞嚴三昧法門殊勝無比,因為首楞嚴三昧即是【佛定】,唯有十地以上菩薩才能真正成就;十地以下菩薩即使修習,也只能得其少分。茲舉諸經論,以資證明。

  1.《佛學辭典》上雲:首楞嚴三昧,即堅固攝持諸法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第十地菩薩所得禪定。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地,首楞嚴定。意譯為: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雲:[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複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之處,無不降伏。]

  2.《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載: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菩薩能得此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即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眾生之諸心、分別眾生諸根之利鈍、決定了知眾生因果等共一百項。是故此三昧並非僅以一事、一緣或一義便可了知,因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住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故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乃至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等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此首楞嚴三昧五種名:

  首楞嚴三昧

  般若波羅蜜

  金剛三昧(十地等覺菩薩入[金剛喻定],及密教所言[金剛三昧],即是楞嚴三昧。)

  獅子三昧

  佛性

  又,南傳本涅槃經卷二十五亦謂:佛性即首楞嚴三昧

  3.《成唯識論》卷九雲:定學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

  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此處所言[健行定]即是[首楞嚴三昧]一詞的意譯。由以上所引諸經所說可知,此首楞嚴三昧系性相二宗之所共說,且系最高最上之定,毫無疑問。

  4.復引《首楞嚴三昧經》,以證知首楞嚴三昧境界功德威力

  爾時佛告堅意菩薩

  [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

  何等是首楞嚴三昧?

  謂修治心猶如虛空

  (1)觀察眾生諸心

  (2)分別眾生諸根利鈍

  (3)決定了知眾生因果

  (4)(中略)於宿命智得無所

  (10)天眼無障

  (11)得漏盡智非時不證

  (12)(中略)得入一切菩薩密法

  (68)常放光照無余世界

  (69)(中略)自然而得無生法忍

  (74)(中略)聞無量法具足能持

  (84)求一切法心無厭足

  (85)(中略)百千密跡金剛力士常隨護持

  (89)(中略)示現入胎出生

  (97)出家成就佛道

  (98)轉於法輪

  (99)入大滅度而不永滅(100)]

  經上又雲:

  [堅意,首楞嚴三昧如是無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無量眾生皆得饒益。堅意,首楞嚴三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勇將,諸四種兵皆悉隨從。堅意,如是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是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隨有菩薩行首楞嚴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隨從,是故此三昧名為首楞嚴。]

  佛告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不行求財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諸大海天宮人間,所有寶物飲食衣服、象馬車乘,如是等物自在施與;此皆是功德所致,況以神力隨意所作,是名菩薩住首楞嚴三昧波羅蜜本事果報。](此即謂:菩薩若住於首楞嚴三昧,若想行布施,雖然不去財物也不神通力變化,但一切財物都能自然獲得、自在布施與人)。

  經中又雲:

  [若善男子女人佛道者,聞首楞嚴三昧義趣,信解不疑,當知是人於佛道不復退轉;何況信已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如說修行。]

  可見首楞嚴法門不但對大菩薩大利益,連一般佛弟子,亦能令得[菩提不退]的大利。至於其他利益則在本經第七卷中,如來於重說咒後,有極詳盡的開示,請參閱。

  5.《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佛向好疑問菩薩解答及說明地藏菩薩功德威力,佛雲:

  [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嚴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即佛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獅子奮迅幢三摩地(此為佛所得定之一),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以國土,悉皆止住(謂住於勝定)。]中略[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離諸斗諍、疾疫、飢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中略)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從上面這段經文,我們可證知如下諸事:

  1 地藏菩薩也修習、入住首楞嚴三昧。因地藏菩薩是十地菩薩,故這與《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相合。

  2 以地藏菩薩已能住於首楞嚴三昧,而《地藏十輪經》中又說地藏菩薩能入[殑伽河沙等諸定],這又與《首楞嚴三昧經》中所說相合,因為在該經中佛說:[隨有菩薩行首楞嚴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隨從。]

  3 地藏菩薩自入於定,以勝定力利益教化安樂一切眾生。不但地藏菩薩如是,其實一切佛菩薩亦皆如是。例如世尊要講《法華經》時,即入定放光,作種種吉祥神變;講《大般若經》前也是一樣,入定放光。講《准提神咒經》,即入七俱胝准提三昧。講本經時也有數度放光。為什麼要入定才講經說法、或利益安樂眾生呢?因為講經說法、濟度眾生不是凡夫能作的事,只有聖人有此德能;而聖人之智德,全在[三昧](定慧等持)中體現出來。因此,這也證明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說:[一切神通解脫,皆在禪定中發。]

  由以上所引諸經論中,可見首楞嚴三昧法門,確是最高、最上、最甚深微妙法門,連密教(真言宗)的傳持第八代祖師日本弘法(空海)大師,亦大為贊嘆、宣揚,而特著有[大佛頂經開題]一文傳世,本書中亦加錄。又,於密教中則通稱此法門為[大佛頂法],此經為[大佛頂經],而稱楞嚴咒為[大佛頂咒]。

  五十種陰魔

  經中說,若能覺知魔事,即不被其所擾。而如今末法時期,魔強法弱,種種附佛外道作邪說,當以此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而破之,弘揚楞嚴經,令正法久住,刻不容緩。

  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此大佛頂首楞嚴咒義貫取自台北大毗盧寺成觀法師之《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下冊。

  成觀法師曾留學日本東密高野山,並得傳法灌頂,為漢傳東密真言宗第53世傳法灌頂阿闍梨,在高野山留學期間精研梵文,故其所註解楞嚴咒可以說獨步教內,為慧律法師所稱贊,並選用此《楞嚴經義貫》為課本

  楞嚴咒義貫初、楞嚴咒義貫乙二、楞嚴咒義貫丙三

  大佛頂經開題

  唐密第八代祖師·日本東密真言宗開祖·弘法大師(空海)撰將釋此成佛了義經。略有三門。謂大意題目入文判釋也。載夫六爻精微老聃難窮。系象幽源孔子喟然。塵埃纏縛未出區表。妄海滉)漾邅回迷津。豈如法身性相循環九域、拯濟群萌。真性纜藏、黜陟閻都、引導黔黎。霧中逐月三惑爰斷。海浦攀蓮淹醉便醒。是故衛城營齋崇頓證教。寶冠月光中道理。初始大意蓋有斯哉。

  第二釋題目者。謂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者。「大佛如來」謂無為心佛是也。「密因」謂佛性也。「修證」謂同揚因果也。「了義」者中道了義也。「諸菩薩」謂通地前地上之因也。「萬行」謂表菩提薩埵之萬行也。「首楞嚴」者梵語也。此雲健行定也。「經」者舍新也舊語。今新謂蘇怛纜也。

  第三入文判釋者。略此十卷了義經凡有三段。初從「如是我聞」至於「願聞法要」此謂序說分也。次從「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下至於第十卷「無復魔業」是謂正宗分也。次從「佛說此經已」下至於「作禮而去」是謂流通分也。此了義經者,大唐大聖大孝皇帝之代,中天竺波賴密帝三藏所翻譯也。輪王之苑求金色華非小所為。琉璃之林問摩尼果大緣攸勤。於佛授記可奉書寫此佛性典。祇林咐囑必應值遇此頓證法。見者研眼登諸佛位。聞者耳中照吠琉璃。三門分別略釋如是。

  (《大正藏》卷六十一)

  附註:在此標舉弘法大師空海楞嚴經開題序文,其主要目的在為令一切有情堅固信心。值此末法邪說橫流,亦有邪心之人謗此甚深經典,今舉空海大師之文以證明,古來大德皆深信此經,且皆以此經為無上之法門空海大師為唐密第八祖,昔日長安青龍寺惠果大師,印證空海大師已是三地菩薩的果位。願諸君深思之,三地菩薩皆護持的大經,豈有假焉?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