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讀懂楞嚴經

  帶你讀懂楞嚴

  我到底是什麼呢?是這個肉體,是思維和感受,還是別有所在?

  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天地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是誰在支配這一切?

  虛空中,佛陀默默地注視著這個世界慈悲的雙眼中,蘊藏著無盡的智慧

  下面,我們就循著佛陀的足跡,以《楞嚴經》為線索,開始我們探尋智慧的奇妙之旅吧!

  二零一三年四月第一版

  目錄

  第一章 阿難遇難

  第二章七處征心

  心在身內

  心在身外

  心在眼中

  內外同在

  在思維

  心在中間

  心為無著

  科學的解釋

  真心在哪裡

  第三章十番顯見

  能見的,是心不是眼

  搖動的,是塵不是心

  變滅的,是身不是心

  顛倒的,是迷不是心

  見非外物,而是真心

  見性無礙,猶如虛空

  萬事萬物,無不是見

  真如本自明,是非虛妄

  見非因緣 性非自然

  見非眼見

  第四章妄見與合和

  兩種妄見

  真心不合

  第五章五陰虛妄

  色陰虛妄

  受陰虛妄

  想陰虛妄

  行陰虛妄

  識陰虛妄

  第六章入處界虛妄

  六入虛妄

  十二處虛妄

  十八界虛妄

  第七章七大假合

  地大妄現

  空大妄現

  見大妄現

  識大妄現

  第八章 世界的產生

  世界相續

  霍金宇宙

  眾生相續

  業果相續

  第九章 如來

  覺後無迷

  色塵如影

  科學的巔峰

  如來

  第十章 無戲論法

  妄想來源

  因緣自然

  第一章二決定義

  發心根本

  煩惱根本

  六根同源

  聞性不滅

  結在六根

  六解一亡

  第二章 二十五聖各述圓通

  六塵圓通

  五根圓通

  六識圓通

  七大圓

  耳根圓通

  文殊總結

  第三章四種清靜明誨

  不淫

  不殺

  人類的誕生

  不盜

  不妄

  第四章楞嚴神咒

  楞嚴道場

  楞嚴神咒

  神咒利益

  第五章 修行的漸次

  眾生顛倒

  世界顛倒

  十二類眾生

  三種漸次

  五十五位菩提

  第六章七趣升沉

  十習因

  六交報

  鬼趣

  畜生

  人趣

  仙趣

  佛陀世界

  天趣之六欲天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趣之初禪天

  天趣之二禪天

  天趣之三禪天

  天趣之四禪天

  天趣之五不還

  天趣之四空天

  修羅

  第七章五十陰魔

  色陰魔境

  受陰魔相

  想陰魔相

  行陰魔相

  識陰魔相

  五陰的本質

  引 子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恆河流域,有個迦毗羅衛國。國主凈飯王在王後耶夫人四十歲那年喜得太子,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天資聰穎,十二歲就通達了當時的一切學問。但他發現,這些學問並沒有解決生老病死這些最根本的問題。一切都無常的,終將變滅。於是,太子常常鬱鬱寡歡,一個人坐在那裡靜靜地思考。

  凈飯王為了讓太子高興起來,早早地給他娶妻生子。然而,榮華富貴,嬌妻幼子並沒有拴住太子的心。終於,在一個深夜,太子偷偷地潛出王宮,開始四處尋師訪道。遍訪了當時流行的種種教派,又經歷了6年的苦行太子始終沒有找到解決苦惱的辦法。在苦行的折磨下,太子筋疲力盡。當他拖著虛弱的身體,趴在尼連禪河邊飲水的時候,幾乎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這時,在河邊放羊的牧女給太子來了羊奶。

  太子喝完羊奶,恢復了精神後,坐到在菩提樹下,立下誓言:「我若不能了脫生死,到達正覺彼岸,寧碎此身,我終不起於座!」經過七日七夜的參悟,終於在第七天的夜晚,太子夜睹明星,豁然開朗,一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這位太子就是我們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佛陀周遊列國,教化眾生。我們所要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期間。

  上部 尋找真我

  所思所想的並不是你

  能思能想的那個才是真正的你!

  第一章 阿難遇難

  阿難化緣途中,遭到了淫女幻術,險些毀掉戒體。幸虧文殊菩薩及時趕到,用「楞嚴咒」救出了阿難阿難非常慚愧出家修行了這麼久,到頭來連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子都能輕易毀掉自己。深刻地反省之下,阿難認識到這都是因為自己平時只重多聞,不務實修。於是,阿難請問世尊,十方諸佛當初到底是怎樣修行,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由此一問,而引出了這一部《楞嚴經》。

  話說僑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有個大臣名叫須達多。他非常富有,而且經常周濟鰥寡孤獨的人,所以大家都叫他「給孤獨長者」。一次,長者到南方的王舍城訪問,在那裡聽到了釋迦牟尼佛的講法,頓時對佛陀崇拜得五體投地,於是發心迎請佛陀自己的國家弘法。佛陀欣然應允,並派舍利尊者隨須達多回國,協助他營建道場

  回國後,長者立即四處尋找場地。找來找去,他就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園。這里院落寬敞,環境清幽,交通便利。於是,長者找到太子,說要買他的花園給佛陀道場太子早就聽說須達多長者富可敵國,於是跟他打趣道:「聽說你很有錢,這樣吧,你用黃金把這個園子鋪滿,我就把園子賣給你。」長者聽了,二話沒說,馬上命人用象車把他黃金統統拉出來,往花園里鋪。八十頃的園地,轉眼間就鋪得只剩下一小片空地,這時,長者黃金卻用光了。太子看著長者,調侃道:「要是嫌貴,現在後悔還來得及哦!」長者忙說:「不貴不貴!」說著,就跟僕人商量,要把家中金器做成金磚,也拿來鋪地。太子見狀,心想:「這佛陀得有多大的道德啊,能讓我的大臣這樣傾心。」想到這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於是拉住長者說:「算了算了,不要再搬了。這園子就算咱們兩人一起供養佛陀的吧!」花了這麼多黃金,到頭來還得算跟太子一起供養的,這也太憋屈了,長者說什麼也不答應。太子望著滿地燦燦的黃金,覺得樹上光禿禿的,突然靈機一動,對長者說:「我讓你把園子鋪滿黃金,現在地面你雖然鋪了,樹上還沒鋪呢,所以,地是你供養的,樹是我供養的!」長者一時語塞,轉念一想,有了太子的支持,以後的事情就好辦了,於是便答應下來。

  接著,就由舍利尊者設計和監工,把園子改建成了精舍,並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祇樹給孤獨園規模宏大,中央是一座大殿,周圍有一二十房間,能供一千二百人同時居住。精舍落成之日,須達多長者上奏國王,請國王派遣使者前去迎請佛陀波斯匿王欣然應允。

  於是,釋迦牟尼佛便率領弟子,來到了北方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

  這一天是波斯匿王父親的忌日。波斯匿王迎請佛陀和諸大菩薩王宮來應供,城中的百姓也藉此機會一起齋僧。佛陀文殊菩薩安排僧眾到各個齋主家裡去應供。阿難由於外出辦事,回來晚了,沒能趕上文殊菩薩的分派,所以只好自己一個人在城中托缽乞食。

  佛陀因為乞食的事,曾經批評須菩提和大迦葉兩位尊者須菩提認為,富人這輩子享福太多福報享盡,來世就會墮落,所以想讓富人福田,就專門選擇去富人家乞食;大迦葉認為,窮人因為過去生中不知道修福,所以今生貧窮果報,於是專門去窮人家乞食。佛陀批評他們,心不平等。 阿難想到此事,在乞食的時候不敢有分別,所以不論貧富貴賤,只挨家挨戶地依次行乞。

  在宿緣的牽引下,不知不覺中,阿難來到了缽吉蹄家的門口。

  阿難輕叩門扉。「誰啊?」缽吉蹄一邊問,一邊走來開門。「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來施主家乞食。」「哦!來了!」缽吉蹄說著打開了大門,不經意間抬頭一看,頓時就阿難美貌吸引住了。只見阿難面如滿月,目若秋水,唇似塗朱,膚猶凝脂,清秀的外表在隨風飄舞的僧袍襯托下,顯得俊逸而灑脫。她從沒見過如此美麗的男人,一時間看得痴了。阿難收心攝意,雙目垂簾,並沒有看到缽吉蹄的神情,但是見對方半天沒有動靜,不得不又重復了一遍剛才的話。缽吉蹄這時才回過神來,連忙滿口答應著:「好好好,我馬上給你盛去!」說著,接過阿難的缽,扭頭跑回屋裡,一顆還在「噗噗噗!」地跳個不停。

  缽吉蹄一邊盛飯,一邊想:「他拿到飯就該走了吧?他這一走,我就再也見不到他了吧?」一想到再也見不到阿難了,她就覺得,自己整個人就好像失去靈魂了一樣,簡直都沒法再活下去了。「不行,我不能就這樣讓他走了我一定得把她留住!但是怎麼才能留住他呢?」情急之下,她突然想起來,母親摩登伽是修行黃法外道的,會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迷惑人。於是,缽吉蹄馬上跑到母親那裡,央求母親阿難下咒。「傻孩子!沙門是遠離愛欲的,怎麼可能跟你在一起呢!」「不行,媽!我這輩子非阿難不嫁!你就讓他我在一起吧!」「那怎麼行,盡胡鬧!他可是佛陀弟子啊!」缽吉蹄一再懇求,又是賭咒,又是發誓,又是撒嬌,又是耍賴的。母親終於抵不住女兒的軟磨硬泡,於是便讓女兒阿難的飯拿來。她用帶有先梵天咒咒力的方巾罩住飯,然後讓缽吉蹄拿給阿難。缽吉蹄接過飯,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她快步走到阿難面前,含情脈脈地把飯交給他,彷彿那不是一碗飯,而是自己一顆少女的芳心。可憐的阿難這一切渾然不知,只是規規矩矩地伸手接缽,沒想到手剛一碰到缽,立刻就被咒力所著,恍恍惚惚地被缽吉蹄牽進了房間

  佛陀擁有究暢無及的智慧圓滿無礙的神通,這時對阿難的遭遇早已知曉,於是應供完畢後,便馬上率領弟子返回精舍波斯匿王聽說有事情發生,也率領著文武大臣,跟隨佛陀來到了祈桓精舍

  釋迦牟尼佛安坐在法座上,從頭頂放出百寶無畏光,光中化出千葉寶蓮,寶蓮上有化佛,口中宣說楞嚴神咒。然後,佛陀文殊菩薩持此神咒,馬上去解救阿難

  文殊菩薩施展神通,一瞬間就來到了缽吉蹄家。可憐的阿難,這時已經被缽吉蹄抱在懷裡。缽吉蹄深情地撫摸著阿難的臉龐,伸手就要去阿難的外衣,突然見文殊菩薩出現在面前,大吃一驚。文殊菩薩催動楞嚴神咒,阿難立刻就恢復了清醒。見自己如此狼狽,阿難時間羞怒交加,忙一把推開缽吉蹄,連滾帶爬地跑到文殊菩薩的身後躲了起來。

  文殊菩薩在諸大菩薩中,被譽為智慧第一。他知道缽吉蹄得度的機緣已經成熟,也知道馬上將要發生的一切,於是帶著阿難和缽吉蹄一起回到祈桓精舍

  此時,只見慈祥的大菩薩莊嚴的大阿羅漢清凈的大沙門,以及王公大臣長者居士,都雲集在佛陀的周圍。大家席地而坐,靜靜地等候著佛陀講法。天空中,梵王帝釋,天龍八部等天眾,也一層層地肅立在祥之雲中,恭候著佛陀的法音。

  阿難和缽吉蹄在文殊菩薩的帶領下,徐徐穿過四眾弟子,來到了佛陀面前佛陀善知一切眾生善根因緣。此時,佛以法眼觀照,見缽吉蹄過去五百世阿難都是夫妻情緣深重,所以今生一見阿難就想給他。又見缽吉蹄宿世的善根,而今已經成熟,於是引導缽吉蹄道:「阿難出家沙門,你為什麼還要玷污他呢?」

  缽吉蹄面對佛陀國王大臣這麼多尊貴的人,雖然有點害羞,但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愛情,依然鼓起勇氣,理直氣壯地回答道:「我愛阿難!」

  「哦!」佛陀繼續平靜地問:「那麼,你告訴我,你到底愛他哪裡呢?」

  缽吉蹄這時仔細地端詳跪在地下的阿難,認真地回答說:「我愛他的眼睛,愛他的耳朵,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我愛他的整個身體。」

  佛陀接道:「他眼睛裡有眼眵,耳朵里有耳垢,鼻子里有鼻涕,口中有濃痰,身體內有屎尿膿血,哪裡值得你愛呢?」

  佛陀的法音,如同清泉一般,字字句句都洗滌著缽吉蹄那被愛欲染污了的心靈。聽到這里,缽吉蹄心頭一震。奇怪!清秀俊美的阿難,突然間竟變得污穢不堪,心中的慾火頓時熄滅。

  接著,佛陀以海潮一般洪大而澎湃的聲音說道:「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缽吉蹄那狹隘心靈,猶如滔天巨浪中的一座孤島,瞬間就被淹沒在了般若法海之中,一時間,進入了無人無我境界,頓時證得了初果。

  缽吉蹄歡喜踴躍,立刻跪倒在佛前,請求佛陀為她剃度。佛陀欣然應允,賜她法號為「性」。於是,淫女缽吉蹄就變成了比丘尼。在場的大眾,無不為歡喜

  接下來,佛陀轉向了阿難。面對佛陀慈祥的目光,阿難委屈得像個孩子,失聲痛哭道:「世尊我是佛陀的親弟弟。我仗著佛陀的寵愛,自出家以來,只顧多聞,不務實修,沒想到現在遇到一點困難就禁不起考驗。世尊請您慈悲開示我,十方諸佛最初到底是怎樣修行成就道業的呢?」

  第二章 七處征心

  既然要修心,就得知道心在哪裡。就像發兵討賊,先得知道賊的所在。那麼心到底在哪裡呢?是在內還是在外,在中間還是在兩邊,在眼中還是內外同在,還是說執著的就是心?這些說法如來都一一加以駁斥。最後,佛告訴阿難,我們平時用來分別感知的那個,並不是我們的真心那隻虛妄的塵相迷惑了我們的真心。離開這些塵相,還有分別能力的,這才是我們的「真心」。

  佛說:「阿難。我問你,當初是什麼使你捨棄了世間恩愛,而隨我出家修行的呢?」

  阿難回答說:「我見如來相貌美好身體如同琉璃一樣明澈,心生歡喜我就想,這種相貌,應該不是愛欲所生。為什麼呢?因為欲氣粗重污濁,腥臊臭穢,不能產生這麼清凈相貌。我是為了得到這樣的相貌,而跟佛出家修行的。」

  佛說:「既然這樣,阿難你要知道,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生死相續,都是因為不知道常住真心,只會用種種妄想妄想是不真實的,所以才會流轉。你現在要明了真心,就應當用至『直心』來回答我的問題。十方如來是因為用『直心』,才出離生死成就佛道的,這中間不能有一委曲阿難,既然你當初發心是因為如來相貌,那麼,我問你,是什麼使你看如來相貌,是什麼產生了歡喜呢?」

  阿難馬上回答說:「是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眼睛看到了如來相貌我的心生了歡喜。」

  「好,就像你說的那樣,是因為眼睛和心。那麼,如果不知道眼睛和心的所在,就不能降服塵勞。譬如國王,被賊所侵,發兵討賊,這些兵要知道賊的所在。同樣道理,使你流轉的正是眼睛和心。要停止流轉,就要找到眼睛和心的所在。現在我問你,眼睛和心,到底在哪裡呢?」

  1、心在身內

  阿難回答說:「世尊。一切眾生的心,都在身體裡面。就是如來那青蓮花一樣美好眼睛,也是長在臉上的。所以,我的眼睛是在我的臉上,我的心是在我的體內。」

  「你現在坐在講堂中,向外看祗陀林,首先看到的是什麼?」

  「世尊我在講堂中,先看到如來,然後看到大眾。再往外看,才看到園林。」

  「為什麼你坐在講堂里,還能見外面的園林呢?」

  「世尊,因為講堂的門窗都是開著的,所以我能見外面。」

  「阿難就像你說的,身在講堂,透過敞開的門窗,而看見外面的園林。那麼,會有眾生,身在講堂里,看不見如來卻能看見外面嗎?」

  阿難回答道:「這是不可能的,世尊。」

  佛告訴阿難:「你也是這樣,阿難。你用心來明了一切的。如果的心真是在身體內部的話,你就應該先看見身內。那麼,有先看見身內,後看見身外的人嗎?即使看不到心肝脾胃,也應該能看見筋轉脈搖,為什麼你卻看不見呢?看不見身內,怎麼能看見身外呢!所以,要知道,你說這個能知的心在身內,是不對的。」

  2、心在身外

  阿難這時恍然大悟,於是至誠頂禮,說道:「我聽了如來的話,這才明白,原來我這個能知的心,是在身體外面啊!為什麼呢?比如燈在室內點亮,必然會先照亮室內。透過門窗,才能照到庭院。一切眾生,看不到身體內部,只能看見外面,就如同燈光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內一樣。很明顯,一定是這樣的。我說的沒錯吧,世尊?」

  佛說:「這些比丘,剛才跟我在室羅筏城乞食。你看他們一個人吃飯,其他人會飽嗎?」

  阿難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這些比丘雖然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但是畢竟各有各的身體。一個人吃飯,怎麼能令其他人都飽滿呢!」

  「同樣道理阿難。如果這個能知的心在身外身心相離,自然互不相干。那麼,心所知道的,身體就感受不到;身體感受到的,心也不會知道。就像一個人吃飯,其他人不會飽一樣。」

  因為之前假設心在身外,所以,這里如來就把心比做吃飯的人,身比做其他人。

  如來繼續道:「現在,你看我的手。阿難。你的眼睛看到我的手,心能知道嗎?」

  阿難回答說:「能知道,世尊。」

  「既然能知道,怎麼還能說心在身外呢!」

  3、心在眼中

  阿難又對佛說:「世尊。如您所說,看不到裡面,所以不在身內;身心相知,所以不在身外。所以我想身心應該在一處。」

  佛追問道:「那麼,這『一處』是哪裡呢?」

  阿難回答說:「這個能知的心,看不到身內,而能看見外面,所以我想,它應該潛伏在眼根里。就像玻璃杯扣在眼睛上,雖然有東西蒙著,卻不會擋住視線一樣。心也是這樣潛伏在眼根里,所以眼睛一看到,心馬上就能知道。而這個心看不見身體內部,因為它在眼根里;能看見外面,因為它是眼睛在一起的。」

  佛說:「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心潛伏在眼根里,好像眼睛罩著玻璃一樣。那麼,當這個玻璃罩在眼睛上的時候,眼睛在看到山河大地的同時,能看見玻璃嗎?」

  「應該能看見,世尊。」

  「那麼,心如果罩上眼睛的話,在看見山河大地的同時,為什麼看不見眼睛呢?如果能看見眼睛,心就是在眼睛外面了,還怎麼能說是潛伏在眼根里呢!如果看不見眼睛,又怎麼能說心在眼根里,就像眼睛罩上玻璃一樣呢!所以,你說潛伏在眼根里,也是不對的。」

  4、內外同在

  阿難又道:「世尊我又想到,眾生身體,腑藏在內,竅穴在外,所以,臟腑在暗處,竅穴在明處。我現在於佛前,睜開眼睛,只見一片光明這就是看見外面了;閉上眼睛,見到一片黑暗這就是看見體內了。是這樣的嗎?」

  如來道:「當你閉眼見到黑暗的時候,這個黑暗跟你眼睛,是相對呢,還是不相對?

  如果相對,黑暗就在你眼前,怎麼能說是體內呢!

  如果真的成了體內,那麼你在暗室之中,沒有光亮的時候,這個暗室就成你的臟腑了嗎。

  如果不相對,那麼,你又是怎麼看到黑暗的呢!

  如果說,眼睛是反觀的。這個黑暗是閉目時,眼睛反觀所看到的體內,那麼睜開眼睛的時候,你怎麼不能反觀到自己的臉呢!看不見自己的臉,就說明眼睛不是反觀的;如果能看見臉,那麼眼睛和這個能知的心,就是在虛空中了,又怎麼能說在體內呢!

  如果在虛空那就不是你了。如來現在就看見你的臉了,難道說如來也是你?

  如果你一定說,眼睛已經看到了,只是身體不知道罷了,那麼身體眼睛就是兩個覺知了。難道你一個人能成兩個佛?

  所以說,見到黑暗就是見到體內,也是不對的。」

  5、在思維

  阿難又說:「我常聽佛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那我想,這個思維就是我的心。我想到哪裡,心就在哪裡產生。所以不在內外,也不在中間。」

  「你說心隨著思維而有。那麼,這個心有沒有個體相呢?如果沒有體相,怎麼能說它存在呢;如果有體相,那麼,你用手捏一下身體身體就能感覺疼痛,這個能知的心,是在體內呢,還是在體外?如果在體內,就應該先看到臟腑;如果在體外,就應該先見到臉面。」

  阿難突然道:「不對啊,世尊。看是用眼睛看的,知道的才是心,不是用心看的啊!」

  如來繼續道:「如果你眼睛能看。那麼,你在室內,通過門窗看外面,這些門窗能看嗎?而且,如果說眼睛能看,死人也有眼睛,死人能看嗎?如果能看,怎麼能叫死人呢;如果不能看,又怎麼能說看是因為眼睛呢!

  阿難。如果這個能知的心有個體相,那麼,它是一體的,還是多體的呢?是遍體的,還是不遍體的呢?

  如果是一體的,你用手去摸胳膊,全身就都應該有感覺。如果全身都有感覺你就不能知道觸摸的是哪裡了;如果你能知道觸摸的地方,手和觸摸之處都有感覺,心就不是一體的了。

  如果心是多體的,那就成多個人了,哪一個才是你呢?

  如果是遍體的,用手觸摸身體的時候,跟一體一樣解釋不通;如果不是遍體的,那麼觸摸頭有知覺,再觸摸腳就應該沒有知覺了。而你並不是這樣。

  所以,你說『想到哪裡,心就在哪裡產生』也是不對的。」

  6、心在中間

  「世尊,我聽佛與文殊師利法王子談實相的時候,世尊說,心不在內,也不在外。所以我想,心應該在中間。」

  佛說:「你說在中間,這個中間到底是哪裡呢?是身外還是身上呢?

  如果是身上,在體表就不能算中間,在身中就跟在體內是一個意思。

  如果在身外,那麼是有個處所,還是沒有處所呢?如果沒有處所,這個中間就不存在;如果有個處所,這個處所就沒法確定。為什麼呢?因為你一旦確定一個位置為『中』,從東邊看來,這里就是西;從南邊看來,這里就是北。根本沒法找到一個『中』,心又能安置在哪裡呢?」

  阿難道:「我所說的中,不是這兩種世尊曾說過:『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種種色相是因為有眼識。』眼睛有分別性,色塵是無知的,識就生在其中。我說的中,是這個『其中』的中。」

  佛繼續說:「如果說心在根與塵之中。那麼,這個心是同時兼具根與塵呢,還是只有其中之一?如果同時具備根與塵,那麼心到底是根和塵的哪一種?物是無知的,眼根卻有知,二者根本不同,心又怎麼可能同時兼具二者呢?

  如果不能同時兼具根與塵,那就或者是根,或者是塵,這個『中』又怎麼能成立呢?所以你說心在中間,也是說不通的。」

  7、心為無著

  阿難繼續對佛說:「世尊。我曾見佛與大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講法的時候,佛常說:『覺知分別的心性,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不在中間,都無所在,一切無著,這才叫心。』那麼我無著,這是不是心呢?」

  佛回答說:「你說覺知分別的心無所在。那麼,世間虛空水陸飛行,你所不著的這些東西,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沒有就如龜毛兔角,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還怎麼能說不著呢?既然說不著了,那就不能是沒有。不存在才叫沒有;不是沒有,那就是存在。既然存在,又怎麼能是『無著』呢!所以說心是一切無著,也是不對的。」

  科學的解釋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想,現在科學早已經解釋了視覺的原理。我們看到東西那是因為光照到物體上,反射到眼睛裡,在眼底呈像,這個像刺激視覺神經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傳遞到大腦,這樣我們就「看」到了。

  從這個過程來看,看是通過眼睛,知道是因為大腦

  那麼,死人也有眼睛也有大腦。死人也能看,能知嗎?如果能,怎麼能叫死人呢?如果不能,怎麼說看是因為眼睛大腦呢!

  如果說死人不能產生神經沖動,那麼神經沖動就是「知道」的來源了。而同樣的神經沖動發生身體所有的神經上,那全身就都能「知道」了,又怎麼能說知道是因為大腦呢?

  所以,「看是因為眼睛,知道是因為大腦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現在還流傳靈魂的說法,認為靈魂才是真正的我。如果說靈魂就是心的所在,既然有個所在,就應該能指出來。這個靈魂是在身內,還是在身外,在中間,還是在兩邊?不論在哪裡,世尊在前面都已經駁斥過了。根本找不到它的所在,又怎麼能說它存在呢!

  真心在哪裡

  這時,阿難座位站起來,恭恭敬敬地對佛合掌,說:「我是如來最小的弟弟,佛最疼愛我,所以我雖然出家,卻任性地只顧多聞,並沒去求證無漏的聖果,因為不能抵禦娑毗羅咒,而墮在淫舍。世尊這都是因為我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求世尊憐憫我和在座的大眾開示我們真心到底在哪裡?」

  世尊此時從面門放出千百萬毫光,明亮得如同千百個太陽大地震動,無數佛土一時同現。在如來威力下,所有的佛土都合成一個世界。諸大菩薩都安住在本國之中,合掌敬聽如來的法音。

  接著,佛一字一頓,鄭重地告訴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沉溺在顛倒妄想中,這都是因為不知道兩種根本。一種是『生死根本』,就是你和一切眾生,把攀緣心當作自己。另一種是『菩提涅槃』,就是清凈本體,它能出生萬物,而又游離於萬物之外。一切眾生都遺失了這個本體終日忙碌而不自覺阿難你現在要找回『真我』,出離苦海,那麼,我問你……」

  說著,如來舉起金色的手臂,曲指握拳,然後問阿難:「你看見了嗎?」

  阿難說:「看見了。」

  「看見什麼了?」

  「我看見如來舉臂屈指,握成拳頭。」

  佛問:「你是怎麼看見的?」

  阿難回答說:「我與大眾都是眼睛看見的。」

  佛問阿難:「你說如來的拳頭你是眼睛看見的,那麼,知道你看見的這個『心』在哪裡呢?」

  阿難說:「如來問我心的所在,而我用心來尋找這個所在。這個尋找的,我就把它當作心。」

  佛呵斥道:「咄!阿難。這不是你的心!」

  阿難大驚失色,連忙站起來問:「這不是我的心那是什麼?」

  佛告訴阿難:「這是虛妄的前塵迷惑了你的真心。你無始劫來直到今天,認賊為子,迷失了真心,所以才會輪轉。」

  「世尊我是佛最寵愛的弟弟,因為心中愛慕如來發心出家。不只是供養如來,就是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心,行一切難行的法事,所用的都是這個心。即使是毀謗佛法,永退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如果這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沒有心了,就如土木一樣了。離開了這種覺知,我就也沒有別的了,如來怎麼說這不是我的心呢!我實再驚慌失措,我看大家也都是這樣。請如來我和在場的大眾詳細地解釋一下吧!」

  於是,世尊獅子座上,輕撫阿難的頭頂,親切地說:「如來常說,一切緣法,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乃至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世間萬事萬物,乃至草葉縷結,究其根元,都有體性。即使虛空也有名貌。何況我們的真心

  如果你一定認為分別感知就是你的心,那麼,這個心就應該離開色香味觸這些塵事,別有體性。而你現在我說法,卻是因為我聲音才有感知的。

  即使熄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這也還是前塵影事。

  我並不是非要你承認,這不是你的心。只是你自己細細揣摩,離開前塵,還能分別感知的,這才是你的真心

  如果離開前塵就沒有分別的能力了,那麼,這個分別感知的能力也就成前塵影事了。而塵相都不常住的,一旦變滅,這個能知的心也就隨之消失了,你阿難也就不復存在了,那麼,誰來求證無生法忍呢!」

  這時,阿難大眾都默然自失。

  第三章 十番顯見

  由於長劫以來,阿難已經習慣於以攀緣心為自性了,一時還明白不過來,所以,世尊接下來又從十個不同的角度,給阿難解釋真心的所在。世尊先從眼睛入手。如果說是眼睛看到東西的,那麼盲人沒有眼睛,是什麼使他看到一片黑暗的呢?所以真正使你明見萬物見性,是心不是眼。接下來,世尊就以見性代表心,通過對見性的解釋,使阿難明了真心的所在。

  佛接著又道:「世間的一切修行人,雖然能得到種種禪定,卻不能證得無漏聖果,這都是因為生死妄想當做了真實。所以你現在雖然多聞,但仍不能證得聖果。」

  阿難聽後,哭著說道:「自從我發心出家以來,一直以為,佛有那麼大的神力,不用我自己修行自然會賜予我一切的。我不知道個人的身心,他人沒法替代。今天我才明白,雖然多聞,但如果不實修,跟不聞是一樣的。如同聽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和大眾現在都被纏縛在「煩惱」和「所知」這兩種障礙中,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惟願如來憐憫我們,為我們顯發妙明的真心。」

  1、能見的,是心不是眼

  這時,如來從胸前的萬字中放出千百色豪光,剎那間周遍所有世界,灌入這些世界中一切如來的佛頂,最後回到阿難大眾身上

  然後,佛對阿難說:「阿難我現在給你樹立如來正法,讓你和十方一切眾生明心見性,獲得清凈法眼。現在你回答我,你看到我的光明拳,拳的光明因何而有,拳是怎麼產生的,你是怎麼看到的?」

  阿難回答說:「世尊的全身光焰巍巍,猶如寶山,因為清凈,所以有光明我是眼睛看到的。世尊五指彎曲,握拳示人,所以有拳。」

  佛告訴阿難:「有智慧的人都要以譬喻而得開悟。所以,阿難,譬如我的拳,如果沒有我的手,就不能成拳。而你沒眼睛就不會看見。那麼,眼和見之間的關係,與手和拳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嗎?」

  阿難說:「是的,世尊。沒有眼,就沒有見;沒有手,就不成拳。二者的關係,應該是一樣的。」

  「你說一樣,其實不然。為什麼呢?沒有手的人,就肯定不會有拳;而沒有眼的人,並不是什麼都看不見。如果你盲人他能看見些什麼。盲人一定會回答你:『我只看見一片黑暗。』所以,雖然看的東西單一,但看的能力並不是沒有。」

  阿難道:「盲人的眼前只有黑暗,怎麼還說他們能看見呢?」

  佛道:「盲人因為沒有眼睛,而看到的黑暗,這與有眼睛的人暗室看到的黑暗有什麼不同呢?」

  「世尊。這兩種黑暗,好像沒有什麼不同。」

  「阿難。譬如盲人,因為眼睛有病而看不見東西,只看到一片黑暗。當他的眼病恢復,能看見東西了,你因此就認為是眼睛看到的。那麼,譬如再有人,在暗室中只見一片黑暗,他打開燈就能看見東西了,按你的邏輯,這就應該是燈看見的了?

  燈怎麼能看呢!燈只是幫助我們照明的。看到的,是眼睛而不是燈。同樣道理用在前面那個眼病恢復的盲人身上,可見,眼睛也只是幫助我們顯現事物的,能看的,是心不是眼。」

  阿難和在場的大眾,聽到如來的這翻講解後,嘴上雖然已經說不出什麼了,但是心裡還沒有完全明白。只是默默地合掌望著如來,希望如來再繼續解釋。

  2、搖動的,是塵不是心

  這時,世尊問驕陳那:「我在鹿園剛成佛的時候,就為你五人說法,當時我說:『一切眾生不能明了自性都是被客塵煩惱所誤。』你們當時是因為什麼而開悟的呢?」

  驕陳那站起身來,回答佛說:「世尊,我是因為『客塵』這兩個字而開悟的。譬如旅店,有客人投宿。客人吃住完畢後,就要離開旅店,繼續趕路。但是主人卻不會離開。我就這樣想:不住的是客,住的是主。所以客塵中的『客』就是不住的意思。又比如雨過天晴,新日當空。陽光透過雲隙,照亮空中的浮塵浮塵搖動,虛空寂然。我就想,澄寂的是空,搖動的是塵。所以塵就是搖動的意思。」

  佛說:「是這樣的,驕陳那。」然後,如來大眾中,伸出手臂,握上拳,又鬆開,又握上拳,然後問阿難:「你看到什麼了?」。

  阿難說:「我看見如來的手在大眾中開合。」

  佛問阿難:「你看我的手開合,到底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見有開有合呢?」

  阿難回答說:「世尊的手在眾中開合,我見如來的手開合,不是我的見性有開有合。」

  佛問:「誰動誰靜?」

  阿難回答:「佛的手在動。而我的見性連靜都談不上,更不會有動。」

  「是這樣的。」

  接著,如來又從手中,往阿難的左邊飛出道光阿難循光向左看去。然後,如來又飛一道光阿難的右邊。阿難又扭頭向右看去。

  佛問阿難:「你的頭為什麼搖動?」

  「我見如來向我的左右飛出光,我向左右看,所以頭就會搖動。」

  「阿難,你因為看佛飛光而左右搖動,是你的頭在動,還是你的見在動?」

  「世尊。是我的頭在動。而我的見性,連靜都談不上,又怎麼會動呢!」

  佛說:「是這樣的,阿難。」

  接著,如來大眾宣示道:「眾生把搖動的叫做『塵』,把不住的叫做『客』。你們也看到了,阿難的頭在搖動,見性卻並無靜動;我的手在開合,見性卻並無舒捲。那麼,為什麼你們卻要把動的當作自己,把動的當做真實呢!從始至終,念念生滅,遺失了真性,顛倒行事,不見真心,認物為己,在輪回中自取流轉。」

  3、變滅的,是身不是心

  阿難大眾聽到佛的開示後,身心泰然。回想自己無始劫來,丟失了真如本心,只能在塵緣中分別這些幻影。而今終於開悟,猶如失去乳哺的嬰兒,忽然遇到了慈母。於是大眾一起合掌禮佛,希望如來繼續講解身心的真妄虛實,和生滅不生滅的道理

  這時,波斯匿王從座位站起來,向佛問道:「世尊我在沒遇到佛之前,曾經聽迦旃延和毗羅胝子說,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涅磐。現在我雖然遇到佛陀,聆聽了佛陀教法,但是心中仍有疑惑世尊,怎樣能證明這個心是長住不滅的呢?」

  佛對波斯匿王說:「大王,你現在這個身體,是象金剛一樣不朽呢,還是會慢慢變滅呢?」

  「世尊我這身體,終究是要變滅的。」

  「大王,你的身體還健在,你怎麼就知道它將來要變滅呢?」

  「世尊我這身體雖然還沒有消失,但是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就象薪盡火滅一樣,我的身體最終也會逐漸消亡。」

  佛說:「是這樣的,大王。那您感覺您的身體孩童時候比,發生了那些變化呢?」

  「世尊。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皮膚潤澤;長大以後,氣血充沛;而今衰老了,身體枯瘦,精神昏聵頭發花白,麵皮褶皺。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怎麼能跟孩童的時候比呢!」

  佛說:「大王,按照您的說法,您好象不是一下子衰老的。」

  「世尊。變化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我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逐漸變成這樣的。二十歲的時候,我雖然年少,但是容貌跟十歲的時候比,已經不同了;三十歲比二十歲的時候,又老了許多。而今我六十有二,回過頭來看我五十歲的時候,比現在又強壯了許多。世尊,何止是十年一變,如果我仔細觀察,簡直是一年一個變化;何止是一年一變,簡直一個月一變。甚至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靜下心來想一想,剎那之間,念念都沒有停留。所以我知道這個身體,最終一定會消亡。」

  佛說:「大王,你因為看到變化沒有片刻停止,所以知道你的身體終將泯滅。但是,你知道嗎,變滅的同時,在你的身體中,也有不滅的。」

  波斯匿王合掌向佛,說:「我真的不知道。」

  佛說:「我告訴你這個不滅的所在。大王你是多大的時候見到的恆河水的?」

  「我三歲生日那天慈母帶我禮拜耆婆天的時候,經過這條河。那時,我就知道這是恆河水。」

  「大王就像你說的那樣,二十歲的時候就比十歲的時候衰老,這樣一直到六十,念念都在變遷。那麼,你三歲時看到的恆河,和你十三歲時比怎麼樣呢?」

  「跟我三歲時,宛然無異。世尊。如今我六十二歲了,看這河水,仍然沒什麼兩樣。」

  佛說:「你現在感嘆自己發白面皺,那麼你的臉一定比童年的時候褶皺了許多。但是,你現在恆河,和你童年時看恆河,這個看的能力有變化嗎?」

  「沒有變化,世尊。」

  「大王,你雖然臉上有皺紋,而見性沒有任何褶皺。皺了就是有變化,不皺就是沒有變化。變化的才會消滅,不變的就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又怎麼會隨著你的身體而妄受生死呢!」

  波斯匿王聽後,這才相信,死後只是捨棄了舊的身體,而趨向新生。在場的大眾聽了無不歡喜

  4、顛倒的,是迷不是心

  阿難這時又有了疑問,於是起立,長跪合掌,問道:「世尊。如果見性沒有生滅,為什麼世尊說我們遺失了真性,顛倒行事呢?」

  如來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垂下手臂,手向下指,問阿難:「你現在看我的手,是正還是倒?」

  阿難屢屢被世尊駁斥,所以這次不敢貿然回答,只是說:「世間眾生都說這是倒。我不知道這到底是正還是倒。」

  佛繼續問:「如果世間人以此為倒,那麼以何為正呢?」

  阿難說:「如來豎起手臂,手向上指,這樣叫正。」

  佛於是豎起手臂,對阿難說:「這個顛倒首尾相換,世人就重新審視。你們與如來清凈法身相比,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如來叫『正遍知』,你們叫『性顛倒』。那麼,你們仔細審查一下,跟佛相比,你們到底顛倒在哪裡呢?」

  這時,阿難和在場的大眾都睜大眼睛,獃獃地望著佛,不知道自己身心顛倒的所在。

  佛陀於是用海潮一樣的音聲,遍告所有的人說:「你們聽好,我常常說,一切色相,一切心念,一切感受,一切緣法,都是心所變現的。你的身心都是妙明真心中所呈現出來的。你們為什麼要遺失這個本妙圓明的真心,在靈明的妙悟中,自取迷寐呢!

  迷寐之中,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晦暗的虛空。為了填補這份空虛,於是,晦暗中就結出色相色相既然產生,妄想由此而起。妄想色相生了執著,色身因此形成。身體產生後,則種種感知在內亂攪,種種思緒向外賓士,從此再無片刻安寧。整日渾渾擾擾的,以為這就自己的心了。

  一旦把這當成了自己的心,就會認為心在身體之內。殊不知,山河大地,乃至虛空,無不在妙明真心之中。好比廣博澄清的大海,你遺棄不要,卻把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個水泡當做大海。你們真是迷了又迷,就如同我剛才垂手那樣。如來說,真是可憐憫者!」

  5可還的,是塵不是心

  阿難聽佛為他指明了真心的所在,感激涕零,又向佛問道:「我聽到如來宣說如此妙法,雖然明白了真心的所在,但是,我還是在攀緣心聽法。這個以攀緣心聽來的所在,我不敢確定那就是我真心。」

  佛說:「你們以攀緣心聽法,這樣,聽來的法也是攀緣的,並不是真實的。如同用手指月亮給人看,那人應該循著手指去看月亮。如果去看手指,以為手指就是月亮,這樣不僅找不到月亮,也錯認了手指。何止是錯認了手指,也是不識明與暗。月亮為明,手指為暗。把手指當作月亮,就是混淆了明與暗。

  阿難你也是這樣。如果你認為聽我說法的聲音,就是你的心,這個心自然應該離開音聲還能分別。好比旅客寄宿在旅亭,短暫地停留一下就走了,終究不會長住於此的。而掌亭人卻不會走,所以叫他亭主。

  同樣道理,如果真是你的心就不會離去。怎麼會離開聲音就不能分別了呢!豈止是聲音,分別我的容貌,乃至連分別都沒有,只獨守空冥,如果認為這就你的心,那麼離開外緣,沒有分別的時候,誰還是你?」

  阿難問:「如果我的攀援心是外塵所產生的,各有所還,那如來說的妙明真心,為什麼就無所還呢?」

  佛說:「阿難你現在用來看我的這個看的能力,雖然不是妙明真心,但是,它就像捏目望月一般,雖然有重影,見到的卻是真正的月亮,並不是水中的月影。阿難,你聽好,我現在就告訴你無所還的原因

  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月黑,則有昏暗。門窗敞開,則見通達;牆宇之間,則是壅塞。分別之處,見種種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風沙四起,就會昏暗;雨過天晴,又見清明阿難你看這些變化,我一一告訴你可還之處。明還日輪。為什麼呢?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光明屬於太陽,所以明歸日輪。暗還黑夜,通還門窗,擁還牆壁,頑虛還空,昏暗還塵,清明還晴。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而你見到這一切的這個見性,還給誰呢?如果還明,則不明時,就見不到暗。明暗通塞,種種差別,而這個能看的見性,卻沒有差別。這些可還的自然不會是你,而不可還的見性,不是你還能是誰呢?可見,你的真心本來就具備見的能力,是你自己迷失,遺失了本妙真心,而漂流在生死苦海中。所以如來說,真是可憐憫者。」

  6、見非外物,而是真心

  阿難又道:「我雖然知道這個見性是不可還的,但是怎麼知道它就是我真心呢?」

  佛說:「阿難你現在雖然沒有證得無漏聖果,但是承佛的神力,看初禪天還是不成問題的。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看閻浮提世界猶如掌上觀文;諸大菩薩能看到千百個世界;十方如來則一切國土,無不盡見。相比之下,眾生所看到的,不過一分一寸而已。

  阿難。現在你我一起向四天王的宮殿看去,這中間所看到的水陸空行,種種形象,雖然明暗不同,無非都是前塵的分別留礙。你現在就在其中仔細分別,哪個是物,哪個是你。

  阿難,從最遠處的日月宮——是物不是你;到七金山——雖然光艷巍巍,也是物不是你;漸漸看到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不是你。阿難,你所看到的這或遠或近的事物,雖然種類有別,見性卻並無不同。這個微妙見性,就是你的真心

  如果見是外物,那麼,你也應該可以看到我的見。

  如果你認為,看到了我所看的事物,就是看到了我的見。那麼,我看不見的時候,你怎麼看不到我的『不見』之處呢?如果『不見』能被看到,那自然就不是『不見』了;如果你看不到我的『不見』之地,見自然就不是外物了。既然不是外物,不是你自己還能什麼呢?

  而且,如果見是物,那麼,你看物的時候,物也能看你。人物不分你我世界,就無法安立了。

  阿難。你見的時候,是你不是我。見性周遍,不是你還能是誰呢!為什麼懷疑你的真心不是真的,還要向我來求證呢!

  7、見性無礙,猶如虛空

  阿難又問佛:「世尊,如果這個見性一定是我,那麼剛才我跟如來四天王的日月宮時,這個見周遍整個國土;退回到精舍的時候,就只看見園林廳堂,檐宇廊回。世尊,這個見本來周遍世界,現在卻變得只能盈滿一室了。是見縮小了呢,還是牆壁令它斷絕了呢?」

  佛給阿難解釋說:「世間的一切,或大或小,或內或外,都是前塵物事,不能因此而說見有伸縮。比如一個方形的器皿,中間有個方形的空間。那麼我問你,這個空間的形狀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呢?如果固定的就是方形的,那麼在其中再放一個圓形的器皿,空間的形狀就不該變成圓形;如果不是固定的,那麼,在這個方形的器皿中間,就不會有這個方形的空間。阿難你說不明白見性大小的道理,其實就跟這空間一樣。

  阿難。如果想要器皿里的空間沒有方圓之相,你只要把器皿拿走就可以了,因為虛空本來就沒有方圓之相你不能說把虛空改變個形狀吧!

  如果象你說的,在室內的時候,見就縮小了,當你抬頭看太陽的時候,難道還得把自己的見抻到太陽那兒去嗎?

  如果說牆壁能夾斷見性,那麼,在牆上鑿個小孔,見上是不是也要下一個鑿痕呢?這不是無稽之談嗎!

  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以物為己,迷失了真心,被物所轉,在其中或內或外,或大或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含十方國土。」

  8、萬事萬物,無不是見

  阿難已經習慣於沉迷外物,一時間還轉變不過來,所以繼續又問:「世尊,如果這個見性就是我的心,現在就在我的面前見性是我,我的身心又是什麼呢?我的身心,確實是能分別的;見卻沒有分別的能力,它都不能分辨我的身體。如果見確實是我的心,令我見到一切,見性是我,身不是我,這不就成如來剛才說的『物能見我』了嗎!我實在不懂。」

  佛解釋說:「你說見性在你面前,其實不然。如果見性在你眼前,你能看到它。既然有個所在,就一定能夠指出來。

  現在,我和你坐在祇陀林中,看著周圍的樹林池塘,亭台樓閣上有日月,前有恆河。你在我面前可以用手一一指出這些事物來。陰暗的是樹林,光明的是日月,擁塞的是牆壁通達的是虛空。乃至花草樹木,毛發沙塵,雖然大小迥異,但只要有個形象,就都可以指出它的所在。如果見性在你眼前,你應該也能手指出它的所在來。阿難,如果虛空見性,既然已經是見性了,又怎麼能是虛空呢;如果物體是見性,既然已經是見性了,又怎麼會另成他物呢!你仔細地把這個微妙見性,從世間萬象中剝離出來,就像前面那些事物一樣,明明白白地指給我看!」

  阿難回答說:「我在這個講堂中,遠眺恆河,上觀日月,縱目所望,舉手所指,都是外物,沒有見性世尊,別說我一個初學,就是那些大菩薩們,也不能在萬事萬物之中,剝離出一個見性來,使它離開外物,獨立存在。」

  佛說:「是這樣的,阿難。沒有一見性,能離開萬物獨立存在。我再問你,你仔細分辨一下,從眼前的林苑到空中的日月,這萬事萬物,哪一個不是見呢?」

  阿難仔細思維了一翻,然後回答道:「我真不知道哪一個不是見。為什麼呢?如果樹不是見,那我怎麼會見到樹呢;如果樹是見,那又怎麼會是樹呢?如果虛空不是見,我怎麼能看到虛空呢;如果虛空是見,它又怎麼會是虛空呢?。所以我想,這萬事萬物,如果仔細推究,又無不是見。」

  佛說:「的確是這樣的。」

  這時,在場的大眾還沒有證到無學果位的人,聽到佛的這翻話,心中一片茫然,以往的知見都被徹底顛覆了,一個個惶恐不安。如來知道眾人驚慌失措,心生憐憫,安慰阿難和大眾說:「諸位善男子如來是真語者,絕無虛妄如來所說義理都是親身證得的。不象那些外道論師,只會詭辯。你們要仔細思維如來的話,不要白白仰慕如來一場,也別辜負了如來對你們的一片苦心。」

  8、真如本自明,是非虛妄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憐憫在場的大眾,從座位站起來,走到佛前,恭敬禮拜合掌,對佛說:「世尊,在場的大眾都不明白如來所說的既是見性,又非見性道理世尊,如果這些前緣,色空等相是『見』,就應該能指出見的所在;如果不是『見』,就應該根本看不到。在場的大眾都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所以惶恐不安。希望世尊慈悲,再給大家解釋一下,前塵物事和見性到底是什麼,它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佛對文殊菩薩和大眾說:「十方如來和諸大菩薩,安住在三摩地中,對見和所見的諸緣,及所思所想,都如水月鏡花一般,本無所有。這一切本來都是妙明真心,為什麼一定要分出個是非來呢!

  文殊我現在問你,你是文殊,那麼,還另外有一個叫『是文殊的人嗎?還是根本就沒有文殊?」

  「世尊,我確實是文殊,沒有另外一個『是文殊』。為什麼呢?如果還有個『是』的話,就成兩個文殊了。文殊也確實有,不是沒有,只是沒有是和非而已。」

  佛說:「是這樣的,文殊你就是你,本來清凈湛然,明明了了,沒必要另加分別。這個微妙見性和色空諸緣也是這樣,本來都是真如本心。是虛妄生了色空、見聞等事。就如同眼花的時候,看到了兩個月影,你說哪個是月,哪個非月呢!

  文殊真實月亮有一個,這中間並沒有什麼是月非月。同樣的,你對見性和色塵所做的種種分別,也都是幻妄中的痴想,根本不可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

  其實,這都真如本心作用——它使你在迷失以後,還能有所指。雖然有所指,但卻沒法得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9、既非因緣 又非自然

  阿難問佛:「世尊就像佛說的那樣,見性遍滿十方法界,湛然常住,沒有生滅。這與黃發外道所談的冥諦,及投灰外道所說真我遍滿十方,有什麼差別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為大慧說:『那些外道常說『自然』,我說的『因緣』並不是那個。』我現在看這個覺性自然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虛妄和顛倒,似乎不是因緣自然。請世尊開示,使我不入群邪,獲得真實的妙覺明心。

  佛告訴阿難:「我又設方便,又談真實給你講,你仍然不能明白,還迷惑為自然阿難!如果是自然,就要有個自然體。你且看這妙明的見性中,以誰為體呢?以明還是以暗,以空還是以塞?以明為體,就看不見暗;以空為體,就看不見塞。反過來也是如此。」

  阿難道:「哦,原來這微妙見性,不能歸於自然世尊,那見性因緣所生嗎?」

  「阿難,如果見性因緣所生,那麼,如果產生見性的因不在了,見性就不存在了。比如,如果是因明而生,那麼在暗處,明不存在了,見性也就隨之消失,你怎麼能見到暗的呢!同樣道理,如果是因暗而生,那又怎麼能見到明呢!所以,如果見性因緣所生就不可能遍見一切。

  要知道,這個微妙見性,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是無非。離一切相,總一切法。你為什麼還要用世間的戲論名相去分別計度呢!這就像是用手去抓虛空一樣,徒勞無益。」

  10、見非眼見

  阿難又問:「世尊,如果這個微妙見性,非因非緣,世尊為什麼常說見要有四個條件,空、明、眼、心呢?」

  如來回答道:「阿難。那些只是世間因緣,不是第一義。阿難我再問你,世人說我能看見,怎麼樣是看見,怎麼樣是看不見呢?」

  「世尊世人因為日月燈光的照明,而能見種種相,這叫看見;沒有這三種光,就不能看見。」

  「阿難,如果沒有光明就不能看見,那黑暗應該是看不見的。如果說能看見黑暗這只是沒有光亮而已,怎麼能說是看不見呢!阿難。如果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就叫『看不見』。那麼在光明中看不到黑暗,這也應該叫『看不見』。明中不見暗,暗中不見明,但是不論明與暗怎麼爭奪,你的見性卻沒有片刻消失。由此可知,這兩者都應該是『見』,怎麼能說看不見呢!

  所以,阿難,要知道,見到光明的時候,見性不是光明;見到黑暗的時候,見性不是黑暗;見到空的時候,見性不是空;見到塞的時候,見性不是塞。所以,你的見性,並不是你所看到的東西。真正的見性是游離於你的所見之物以外,根本觸及不到的,又怎麼能用因緣自然與合和來解釋呢!

  你們這些聲聞,狹劣無知,不能通達清凈實相。我今天的教誨,你要好好思維,不要在菩提路上心生懈怠。」

  第四章 妄見與合和

  所見一切都虛幻的,能見的那個才是真心。好比用手捏目,看月亮就會有重影。眾生的妄見,就好比是這個月影。它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明智的人不該去研究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如果說見性是能合和的,那麼它一旦與某個東西而為一了,就沒法再看其他事物,你又是怎麼看到其他事物的呢;如果說見性是不能合和的,你又是怎麼看到世間萬物的呢?所以見性根本就談不上合和與不合和。一切都不過是虛妄地幻化而已。

  1、兩種妄見

  阿難說:「世尊,我雖蒙佛為我解釋因緣自然、合和與不合和,但我還是沒能明白。聽世尊說,見性並不是眼見,我就糊塗了。」

  於是,世尊又耐心地解釋道:「你雖然博聞強記,但是對於微密的觀照,心中仍然沒有明了。你現在聽好,我再細細地給你解釋。阿難。一切眾生,在生死中輪回,都是因為兩種錯誤的妄見所致。一種是『個別的妄見』,一種是『共同的妄見』。

  個別的妄見是怎麼回事呢?阿難。比如人有眼病,夜裡看燈光,就會有個色澤斑斕的光影。你說這個光影,是燈呢,還是見呢?如果是燈,那麼,沒有眼病的人為什麼看不到?如果是見,見成了光影,這個人又是用什麼看見這個光影的呢?

  再者,阿難,如果這個光影離開『燈』而能獨立存在,那麼你看他物體,桌椅板凳之類的,也應該能看到這個光影;如果離開『見』而能獨立存在,那就不應該是眼睛看到的光影。為什麼這個人卻是用眼睛看到的呢!

  所以,要知道,真正有形有色的,是燈。光影是因病所生。因此,這個光影不能說它是燈,也不能說它是見,也不能說它非燈非見。

  就好比用手擠眼睛,然後看月亮,這時,眼中就會出現兩個月亮。這第二個月亮,既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影。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捏出來的,明智的人不應該去研究這個捏出來的月亮,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

  病目所見的光影也是這樣,它本來就是不存在的。你能去研究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說它是燈是見,還是非燈非見嗎?

  阿難,我們再來說『共同的妄見』。這個閻浮提世界上,有或大或小的很多國家。如果有相鄰的兩個小國。其中一個國家,因為國人的業報成熟,災相並起。或者看見雙日雙月,彗星飛流,或者看見月暈七重,霓虹貫日。但是這些惡相只是這個國家的人能看見,另一個國家的人卻看不見。

  阿難我現在為你詳細地分析這兩件事。前面那個病眼所看到的光影,雖然好像是真的,但是仔細辨別就會發現,其實是眼病造成的,並不是燈產生的,也不是見的問題。而你現在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和一切眾生,也是無始劫來的見病所生,跟病目所見的光影是一樣的。看這個動作和所看到的一切,好像是真實的,其實都是真如心中所現的眼病而已。不但你所看到的一切是病,就是『看』這個動作本身也是病。而能覺察到這一切的真如本心,卻不是病,因為它能覺察到病,所以不在病中

  既然覺察到了見,怎麼還能把它歸為見聞知覺呢!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我和你,以及世間的一切眾生這都見性之病,不是見性本身。見性的本身,是你的真如本性。它不是病,所以不能叫見。

  阿難眾生共同的妄見和個別的妄見,道理是一樣的。一個人所見的光影是眼病所生;一國人所見的災相,是那一國人無始劫來的妄見所生

  這個世界所有的國家和四大海水,乃至整個娑婆世界,十方國土,一切眾生,本來都是妙明真心。因為見、聞、覺、知這些虛妄的病緣牽引,合和在妄相上,所以才會隨著妄相生生死死。若能遠離這些妄緣,不取不舍,就滅除了生死的根本,圓滿不生不滅菩提自性。」

  2、真心不合

  「阿難,你雖然知道了這個妙明真心,不是因緣而生,不是自然而有,但是仍然不明白,這個真如本心,並不是合和而來的,也不是不合和的。

  阿難我再以前塵影事問你。你這個真如本心,是與明合,是與暗合;是與通合,是與塞合?你看明的時候,明在眼前,這個見在哪裡呢?如果見是可以辨別出來的,那它到底是什麼形象?如果沒有見,你又是怎麼看見明的呢?如果看到明,就說明是見,又是什麼使你看到明的呢?如果見是圓滿周遍的,那明在什麼地方呢?如果明是圓滿周遍的,又哪有地方留給見呢?見和明,本來是兩種東西,如果溶合在一起,那它又叫什麼呢?它又是什麼呢!暗、通、塞等相,也是一樣的道理

  而且,如果見與明合,遇到暗時,明就消滅了。見已經與明合了,就不能再與暗相合,你又是怎麼看見暗的呢?如果你看見暗的時候,不叫『見與暗相合』,那麼看到明的時候,又怎麼能叫『見與明相合』呢?暗、通、塞也是這樣。」

  阿難這時對佛說:「世尊我想,這個真如本心,與那些塵相和心念是不能合在一起的。」

  「阿難你說這個微妙見性是不能相合的,是不能與明合,不能與暗合,是不能與通合,還是不能與塞合?如果是不能與明合,那麼,見與明一定有個邊緣。如果他們的邊緣不相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