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比丘戒是什麼?比丘戒和菩薩戒的區別

uploads/content/2022/may/5e326d65b382429c2478317534c0b3ff.jpg" />

比丘戒佛教解釋)

  比丘戒是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戒律梵語(upasam!panna)或(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

  比丘戒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依戒法規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資格。

  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據四分律所載,戒可大別為八種,即波羅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殘(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捨墮(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單墮(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羅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眾學(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滅諍(比丘七,比丘尼七)。其餘十誦律、五分律、善見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傳各異。受此戒時每有特別受戒作法,例如具備三師七證、白四羯磨等條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應於根機而令遵守之,並次第誘導,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稱具戒方便。受戒之資格則不得與十三難十遮互相抵觸。

比丘戒菩薩戒的區別

  比丘戒菩薩戒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為了解脫,後者是為了成佛。一般人認為比丘戒嚴格,是小乘法,動輒就會犯戒不大容易守持,而菩薩戒大乘法很寬容,且大士不拘小節,於是都願修學大乘,殊不知是絕對錯誤的。比丘戒消極不作惡,積極不作善不算犯戒,菩薩戒消極不作惡更要積極去作善,否則犯戒。無論受什麼戒,戒師、教授師都為我開示過教發菩提心,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才能感發戒體。大小乘的區分不是從事相來說,而是從實踐行為發心來判。

書記

  《增一阿含經》引: 釋道安上師在序中說:此經往往有律語,有些在外國不許沙彌與在家人閱讀。“而今以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悔,幸勿藐藐聽也。”戒律如來秘寶,古來不輕以示人。小眾不得聽大眾的說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認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閱讀大戒,否則便成“賊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聽,也不得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雲:“比丘經典總有三藏。在家俗侶得聞二藏,謂論及經。毗奈耶教是出家軌式,俗不合聞。”

  《僧祗律》中規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說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這是比丘不應鼓勵小眾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據。

  《分別功德論》雲:毗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

  《大藏輯要》引: 楊仁山居士引序例中說小乘律,聲聞調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檢閱。”

  《戒本疏行蹤記》(引十住毗婆沙論)雲:“三藏為言,律藏勝故、蜜故、為佛獨說,制必僧中,不許餘眾之所讀誦;非所學故。”《大智度論》“毗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律”

大戒

  在佛教上,比丘佛教出家具足戒253條者。比丘戒也稱大戒。即受戒者須具出家之相,剃除須發,披著袈裟,已受沙彌戒,受戒後必須嚴守253條戒律,於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擇善離惡。扎什倫布寺68歲的老僧次仁多吉說,由於受戒儀式藏傳佛教密宗儀軌,所以整個受戒內容不得外泄。他說,扎什倫布寺所有僧人對第十一世班禪受比丘戒由衷感到高興。

比丘戒意義

  受成比丘戒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年輕活佛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扎什倫布寺民管會常務副主任薩隆-平拉說,在釋迦牟尼向賢者五人傳授“四諦法輪的特殊喜慶的日子裡,經師江洋嘉措向十一世班禪授比丘戒,是具有重要意義盛事,也是藏傳佛教界的一件大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