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解參考譯註及心得報告(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

  (簡稱大乘無量壽經解)

  第一卷

  (從前言、概要至正經文第一品至第三品)

  壹、前言

  夫凈土法門①者,乃一乘②了義③,萬善同歸,三根④普被,凡聖齊收,橫超⑤三界⑥,逕登四土⑦,極圓極頓,不可思議微妙法門也。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凈土群經之首要。凈宗大德常稱為凈土第一經者也。至於《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者,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匯成今經,現推為《無量壽經》之善本者也

  【注釋】

  ① 法門

  《佛學大詞典》:即佛法教法。佛所說而為世之準則者,稱為法;此法既為眾聖入道之通處,復為如來聖者游履之處故稱為門。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大四四·二五二中):『軌生物解曰法,聖智通游曰門。』法界次第亦謂『門謂能通』,故知門之一詞,實為通入之義。其次,門者,亦含差別之意;以佛所說之法義有種種差別故稱如來法門,聞者得篤信』、『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如是,法門一詞既可作為佛所說教法之總稱,而以『不二法門』總括其教說之絕對性;亦可以『八萬四千法門』含攝其重重無盡之個別性,以應眾生千差萬別,重重無盡之煩惱;蓋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佛乃為之說八萬四千法門

  ② 一乘:

  《三藏法數》:〔出法華經〕一乘者,佛乘也。乘即運載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盤彼岸。故喻以七寶大車,而導之以大白牛也。佛之出世,意欲直說法華。蓋由眾生機器(機宜根器)不等,於是先說三乘之法而調熟之。故經雲:於一乘道,分別說三。後至法華,會三乘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又雲: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是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滅障度苦,滅煩惱生死也。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碼瑙、赤真珠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③ 了義:

  《佛學大詞典》:(術語)對於不了義而言。顯了分明說示究竟之實義,謂之了義。未了未盡之說,謂之不了義。了義不了義者,方便(不了義)、真實(了義)之異名也。圓覺經曰:「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又「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同略疏一曰:「了義者,決擇究竟顯了之說非覆相密意含隱之譚。」寶積經五十二曰:「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盤,是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盤二無差別,是名了義。」

  ④ 三根:

  《佛學大詞典》:又作三輩。眾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稱為三根。據法華經卷三藥草喻品載,猶如卉木叢林及諸藥草中,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其上中下隨樹之大小而各有所受。上根者(又作利根),根性伶俐,速發智解,堪忍耐難行,能證妙果;中根次之,下根(又作鈍根)最劣。摩訶止觀卷六下(大四六·七九中):『下根斷惑盡,方能出假,佛於法華中破其取涅盤心,勸發無上道,起方便慧。(中略)中根者斷見惑已,生死少寬,思任運斷。(中略)上根者初心聞慧即能體達見思即空。』

  ⑤ 橫出:為「豎出」之對稱。

  《佛學大詞典》:「二出」條:(名數)一、豎出,聖道門(此土由凡至聖修道之教門也。)自力之教,歷劫修行而出生死者。二、橫出,凈土門他力之教,不歷修行地位,但念彌陀而生凈土者。樂邦文類四,擇辨橫豎二出曰:「豎出者,聲聞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六度萬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須自有才學,又如歷任轉官,須有功效。橫出者,念佛求生凈土,譬如蔭敘,功由祖父他力,不同學有無,又如覃〔音談,延及也〕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歷任淺深。」

  ⑥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學大詞典》:(一)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系迷於生死輪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凈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三)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有情所住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⑦ 四土:

  《三藏法數》:〔出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穢有凈。謂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礫〔音力,小石也〕充滿,即同居穢土也。西方贍養世界,金寶莊嚴,無四惡趣,即同居凈土也。雖凈穢有異,皆是凡聖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四惡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有餘土:有餘土者,謂二乘等已斷三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余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餘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果報土:果報土者,亦名實報土。即別教十地,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等覺諸菩薩所居之土也。觀無量壽佛經疏雲:行真實法,感得勝報。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迴向者,救一切眾生眾生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迴向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真如迴向、無縛解脫迴向法界無量迴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此以不遷不變名常,離有離無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凈名疏雲:修於圓教願行之因,因極果滿,道成妙覺,居常寂光。是也。

  【譯文】

  所謂凈土法門,是一乘了義的,會歸萬千善法於一處的,上、中、下三根普遍包含的,聖賢凡夫都一同收攝的,橫超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外,徑登於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之上的,極為圓滿又極為快速的,不可思議微妙法門。而這其中的《無量壽經》,是凈土宗群經之中最為首要的經典凈土宗大德們常稱它為「凈土第一經」。至於《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是我的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了《無量壽經》在漢、魏、吳、唐、宋五個朝代的五種譯本,廣泛地採取最精要的文字圓滿地收攝眾多的妙義,彙集而成的經本,如今將其推舉為《無量壽經最好的版本。

  【心得報告

  一開篇的這一小段文字,是對凈土法門的總述,以及對無量壽經,特別是對這部會集本來由的簡述。對於學者而言,文字雖然不多,但信息量很大,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這些名詞術語的真實含義,那麼對於凈土法門對於無量壽經會集本的這些殊勝的讚歎,恐怕只能是草草地讀過而已。所以這里進一步分享一些關於這些名詞術語的學習心得

  法門簡單而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通向最終的涅槃城。所謂涅盤城,就是破除原本就不屬於我們的種種煩惱,從六道輪回的生死瀑流中解脫出來,回歸我們原本就未曾失去的圓滿自性之中。無論門有多少,最終只能從一個門進入。所以要選對了適合自己情況的這扇門,努力精進能把門打開。

  一乘,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聽說過大乘小乘,少有聽說一乘。簡單講,佛法的學位大體去分有三等,下等的是聲聞、緣覺,中等的是菩薩,最上等的就是佛。大乘教法教你如何成為菩薩的,小乘教法教你成為聲聞、緣覺(或者叫做阿羅漢、辟支佛)的,而一乘,也稱為一佛乘,這個教法教你成佛的。佛法三藏十二部,一乘法只有華嚴經、法華經和本經等屈指可數的幾部經典。佛成道以後,本意是希望一切眾生成佛,但由於眾生根性不同,不可能同時都能接受一乘法,所以為了曲就眾生,不得已將一乘法分為了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一點,佛在最後講法華經的時候,才對弟子們說出來。佛用了羊車、鹿車、牛車比喻代表乘法,最後全部授與大白牛車,就是最真實的一乘法

  了義,這條術語有些不大好理解。在四依法中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從詞典中的解釋可以體會,了義就是說明和顯示究竟徹底的真實義理教法。不是為曲就於眾生不同的水平而做的權說、方便說,如前面所言的三乘法。那麼換句話說,一乘法才是究竟了義的,是唯有佛與佛之間才能完全究竟明了的。對於我們凡夫而言,雖然不能完全明了,但能夠相信接受並老實遵照去做,就等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領受了佛的智慧是非不可思議事情!所以說凈土法門易行而難信的法門,而且是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自然有它的道理在,難就難在這個信上!很多菩薩都不能信受,如今我們雖然還是凡夫卻能夠信受,確實是非不可思議的事,得十方諸佛冥冥之中的加持。我們願意學習、能相信、能發願、能念佛,必定是多生多劫積累下來的善根福德,今生機成熟,又遇到了。如彌陀經中所說,「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到現在還在生死輪回中打滾,就是因緣沒有成熟,或者說沒有能夠真干,沒能戰勝種種的障礙,非常可惜。這一生我們遇到的因緣無比殊勝,絕不能再錯過了!為什麼無比殊勝?學完這部註解自然明白了,真理解了,搞懂了,哪怕只有一部分,你會汗毛直豎,無盡的感慨,無比的感恩!

  三根,只是就大體上去分的,由於我們每個人過去生中不同的善根福德因緣的積累,根性各不相同,也就對於佛的教誨,領悟和接受的能力會體現出有所不同。用比喻來說,天上下雨,落在地上是沒有分別的,而大樹、小樹、小草所吸收的水分各不相同,就是根性不一樣。常規而言,不同的根性要有與其相適合的法門,學起來才能相應,才更容易進步。所以佛才講八萬四千法門,應病與葯。但是凈土法門非常特殊,雖然我們根性各不一樣,這個法門卻都可以兼顧到,所謂阿茄陀葯,萬病總持。讓不同根性的人都能夠得到利益,而且是最真實殊勝利益。本經中講的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個真實要用心去體會,非常不可思議!所以說是三根普被。

  凡聖齊收,凡是指六道凡夫,聖是指證得小乘初果斯陀含以上,上至等覺菩薩極樂世界通通要收攝。攝受凡夫離苦得樂,我們不難理解,但可能會有疑問,都已經證果,脫離輪回成為阿羅漢,乃至成為馬上即將成佛的等覺菩薩了,還有必要往生極樂世界嗎?這一點,恩師在講席中也常講,他自己就是看到了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真正意識極樂世界殊勝程度,連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還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才能更快速地證得究竟圓滿佛果。所以說,這個法門絕不僅僅是救度凡夫六道而已,往生極樂世界,可謂一步登天,沒有退轉,一生圓滿成佛!

  橫超,恩師和黃念老常常用竹子作為比喻,生長在竹子當中的小蟲,如果想要出去,縱嚮往上,需要一節一節地咬破才行,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很長,而且還不可避免會往下退,非常困難。而如果橫向咬破竹子的桿和皮,只要短時間內非常努力,一下子就得以出來了。所以說,橫超是巧妙的易行道,不是常規的道途所能相比。關鍵之處就在於,凈土法門是二力法門,我們可以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力,只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與彌陀願力相感應,好比是收音機調對了頻道,接收電台的信號一樣,自然感通。其他法門是靠自力,我們又處在末法時期,不是極特殊的根性,想出離六道,可以說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古來祖師大德都公認,無論修學哪個宗門,最後都以凈土歸宿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等於是六道人道和以下的餓鬼畜生地獄(修羅道可以分部在除地獄以外的各道之中),加上以上的欲界六層天都屬於欲界,然後是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的四層天,總共是二十八層天。關於三界六道是如何形成的,是什麼因緣才會往生到各處,楞嚴經中後半部分中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希望透徹了解,可以參研。

  四土,黃念老在後面的註解中,有專門介紹,極樂世界的四土,與我娑婆世界的四土有哪些具體的不同之處。這里需要提及的最殊勝之處就在於,我們娑婆世界的四土是隔歷的,不同層次的人就處在不同的地方,用科學語言,就是不同維次的空間,相互之間是隔開的。譬如說上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自在各自的學校學習,互不幹涉。極樂世界的不同之處在於,四個年級可以在一起上課,小學生可以和大學生天天見面,相互之間沒有間隔,而學習是各自聽到的都是和自己相應的法,而且小學生自身的水平雖然還不夠,卻能有學生的受用。就是說,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是生到了上面的三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當中,雖然還是處於人、天、聲聞的斷惑水平,但在彌陀願力的加持下,都能有阿惟越致菩薩的受用,所以說叫做徑登四土。

  極圓極頓,圓是圓滿,頓是快速,就是說這個法門成就是極為圓滿,極為快速的。圓滿是因為生到極樂世界就能證得三種不退轉(這些概念後面都會講到),永遠不會再退墮到凡夫地,一生作佛!快速是指,經中有說,常途而言,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圓滿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而凡夫往生極樂世界,便直接登上阿惟越致菩薩的地位,將圓滿成佛時間大地縮短了。另外,這當中的圓和頓,也是指後面判教相當中,華嚴宗判教所言的五教(小、始、終、頓、圓)中的後兩教,圓教與頓教。極圓極頓就是說這部無量壽經是圓教中的圓教,頓教當中的頓教。殊勝到了極處!

  說到凈土第一經,也被稱為凈土大經。需要知道的是,最早凈土宗經典只是三經一論,三經即《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一論是指往生論》。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即《四十華嚴》最後一卷,稱為'凈土四經'。後來近代的大德印光法師又將《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補充進來,作為凈土第五經。至此,凈土五經一論才最終確定下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