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七十七章)02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七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十七章 無心好像照天鏡02

  六道四面皆是

  又先德雲:一念妄心才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即刺不傷;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一念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

  『先德』,這不是指文殊菩薩了,永明禪師是五代宋朝末期的人,所以這個『先德』,指的是唐宋時代禪宗祖師,也是前輩。『德』字在佛教是個代名詞,代表有德有道的人,老前輩成就了的。這段是他修行經驗告訴我們的話。我們的妄想是非境界,我們的思想是靠不住的、是幻滅的。念頭起來,它本身自然幻滅。因此叫它妄心,不可靠。但是人呢?被自己騙了,一念妄心才動就慘了。什麼叫一念?我們一呼吸之間叫念。但這一念之間包含八萬四千煩惱。在這一呼一吸之間,心裡作用的本身具有八萬四千個敵人都想抓你,換句話說,有八萬四千個魔鬼想吃你,你要注意。

  因此『一念妄心才動,即具世間諸苦』。痛苦怎麼來的?心理作用。自己心理起了妄念了,一切痛苦就產生了,所以為什麼要修定呢?『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即刺不傷』,他說的,要你不準動。你不動就沒事,不會受傷。比如我們跑到森林裡,樹木都長刺,你要是動就會被刺傷,要能不動它也不能傷你。六道輪回的四面八方都是刺,我們內外的環境就有這麼的可怕。

  『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妄心不動很重要,但是觀念不要搞錯了。一般學佛所謂的不動,是一上坐閉起眼睛拚命想把心壓住。那你才動得很厲害,動的什麼?想壓住不動嘛!然後這個念頭來了!唉呀!糟糕!把它空掉、丟掉。丟掉以後下面一個念頭又跑來了,又唉呀糟糕,愈來愈忙,結果一直都在妄念。所以『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不被妄想騙,本來就是寂滅清凈的。

  『一念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你只要動一念,一切世間的有都刺傷你了。有念就被一切折磨,這是古人對開始修行感受痛苦經驗報告。但是這幾句的報告,我們在坐有做功的人有同感嗎?然而這只是講用功夫最初經驗痛苦,千萬別認識錯了,以為修行就是要做念頭不動才對,那就錯了。所以佛經很不容易看。什麼叫不動心?又是一個問題了。這個動心不動心之間的道理要參透,也同上次我們講的情與無情關系一樣。

  樂非樂,清凈最樂

  故經雲:有心皆苦,無心乃樂。當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滅樂也。

  這兩句話不只是對做功夫想成佛成道人要注意,就是我們做人也要注意。『有心皆苦,無心乃樂』,假如你聽到這兩天黃金漲價想湊足鈔票去買它一兩,《宗鏡錄》就聽不下去了這就是有心之苦世間上什麼是快樂?有些人打了坐,來問我:『老師,我打坐坐了好久都不樂?』我說:『清凈不清凈?』他說:『很清凈。』清凈就是樂嘛!要是有一個樂,這個樂就消失了。要是你說,我發樂,樂得要命喲!樂得都笑起來,你要發瘋了,我告訴你,這不叫得樂。因此,我平常寫信給人家,我慣用祝賀人家平安平安就是福啊!世界的人得到平安就是大福。不生病、不感冒、不必看醫師,又沒有員警來抓你,肚子又不餓,餓了也不想吃,如果想吃還要衝開水泡速食麵,就有點不『平安』了。因此,平安就是福。什麼是樂?清凈才是真樂。有個樂已經不清凈,不是真樂了,所以,聽了佛經修法拚命要發樂,那不是笨得根死嗎?這跟參念佛誰是一樣的。念佛的是你,發樂的也是你,清凈也是你,做人做也要把握這個原則慾望多了『有心皆苦』。

  『當知妄心不起』,若妄心不起,即非量、比量的心事不起,自然就合於現量法身寂滅的境界。這個就是你本來的法身不生不滅的。不動心當然是不生不動我也不怕它空掉,就是不滅了。那麼『一念回機,便同本得』,你法身現前就是現量境界。上面所說的,就同現代人寫論文一樣,先引用許多的資料,永明禪師怕我們不信,所以所能釋迦牟尼佛給搬出來,把文殊菩薩給搬出來,把前輩祖師給搬出來。下面論述來了,有人提出問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