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凈土文集 十一、凈土宗要義彙編 6、論修持方法的統一性

  6、論修持方法的統一性

  1、修法總說
  眾生和佛為什麼有苦樂的不同,關鍵只在於覺與不覺,因此學佛方法,就是轉念覺照的方法。我們要時時凜覺,練得此心,能如懸崖勒馬,說止就止,說放下放下,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得快,轉得快,熱惱頓時可化為清涼。不過一般人總是不易覺,不易轉,這正是自心業習的障礙,所以要依佛法來橫修豎修,千磨百練,使煩惱妄心,逐步就範。
  佛教有無量的法門,但卻是整個的。由於人們習氣、根性、環境等等各有不同,為了適應客觀的情況,不得不方便分立。實際上,門門都可歸性,法法皆是般若,所以一切經典都稱讚它自己的功德,這正因為一切佛法都是自性所流出,而又還歸於自性的。因此,學佛的人,必須對各種法門有法法平等觀點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這樣,見理圓融,會入不二,心量也就廣大,進步必然迅速。假使「是一非余」,便成學佛習氣
  各宗的修法,雖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場和方法,卻有所不同。從來祖師大德,因悲心激切,惟恐學人不專心於一個法門去學習,所以苦口婆心,特別強調自己法門的優勝,但這往往都是一個時期中破人執著的方便說法。例如六祖惠能師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正是以理奪事的說法。如果學者自己的腳跟沒有站穩,聽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墜入歧途。因此初下手實踐時,應以專一深入為主,多親近本宗的明師益友,等到妄想銷落,心地融通,這時正需遍參知識,廣學多聞,由一門而會入普門。
  各宗的修法,雖然不同,但都要以願力為主。願力要切實、正大,痛念死生無常,決心要求解脫,並發廣大悲願,誓願與一切眾生共同獲得平等圓滿的無上正覺。這樣以堅決、偉大的願力來引導行動,就如嚴師的隨時督察,方可警覺痛切,不至於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實修為主。所謂實修,就是實心實行,要從內心出發,不只是表面的一套唱念禮拜功夫做得實在,就會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時,不宜用力過猛,要穩步前進,否則往往會犯「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邊」的急進急退病。在修學的中途,必須一門深入,不急不緩,如切如磋,毅力堅強,愈久愈堅。等到發明心地後,則要涵養省察,不離覺照,在一切順逆境界上,刻苦磨練,考驗自心
  此外,修心可分為救果與慎因兩方面。救果就是根據佛法來掃蕩過去已經熏成的舊日習氣,所謂「隨緣消業」;慎因就是審慎今後自己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勿再顛倒昏迷,亂作亂為,以免再增新習氣,所謂「莫再造新殃」。假使只注意除過去的習氣而不戰戰兢兢改造其現在思想行為,那末正象服葯而不忌食,病終不得痊癒,苦終無由解脫。所以持戒實是學佛基礎學佛的人,無論修什麼法門,必須注重戒律。雲棲大師說:「持戒為平地,禪定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庄嚴,萬行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為本」。《梵網經·心地品》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我們假使能語默動靜合乎戒的規律,那末圓明妙心自然應現;同樣,如果能心地清凈,殺、盜、淫、妄等惡行也無從發生。所以能真實攝心,內外一如的,是真持戒

  佛法本來不必多,但我們既然談到佛法的實踐,為了適應各個不同的需要,覺得有將主要幾種下手修持方法,作一簡明、扼要介紹的必要。讀者可估計自己的根性,看哪一法和自己的興趣相近,就可選擇來修持。但必以專一深入為主,等到日久功深,自有互會融通的一日,假使以貪多為得,必將一事無成,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2、論修持方法的統一性

  上面我已介紹了各種實踐的方法[關於參禪、修密的內容略去,編者注],這些方法,雖然在下手的時候,各有不同,但從修持方法的本質上來講,卻是法法可以融通,因為一切修法,總不出我們現前一念的心,心究竟沒有什麼差別的啊!但假使不加以說明,也很可能使讀者「這山望見那山高」,流弊所至,必將影響專一修學的信心,因此我覺得有加以論述其統一性的必要。
  首先,我想把上面所說的參禪、觀心、修密、念佛四個修持方法的名稱來會通一下。在正「參」時,就寓有「觀」的作用;觀也就是「念」,因為觀外無念,念外無觀;至於觀、念和參又都是「修」,這四個動詞,無非都是能修的心。所謂「禪」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也就是「佛」;諸佛的三「密」,究竟不離於覺心,這四個名詞,無非都是所修的心。這樣說來,四種名稱,意義上沒有不同,名以表實,實際上豈非一樣。
  其次,一切修法,能修所修,都離不開自性自性就是真、俗、中的三諦,從性起修,就是空、假、中的三觀。從空門入手的,但真空不空;從有門入手的,但妙有不有。正因為是緣起,所以說性空;正因為是性空,所以能緣起。可見修一切法門,愈空就愈有,愈有就愈空,圓融無礙,互相資成,究竟歸於中道。所以永明師說:「即相之性,用不離體,即性之相,體不離用。」陳瓘《三千有門頌》說:「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
  虛雲大師說:「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又說:「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自性),就叫做看話頭。」所謂觀心,也就是觀照這不生不滅自性,驀直照去,三觀任運現前,三觀現時,就是自性三諦現。可見參禪與觀心,原是相同的。又所謂凈土,原不離自性清凈心,當體無心,就是凈土。所以《維摩詰經》說:「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宗鏡錄》說:「自心遍一切處,所以若見他佛,即是自佛。」無生即生,生即無生,禪是凈土之禪,凈土是禪之凈土。這樣參禪與念佛,亦並無二樣。又一聲佛號,能念的體本來空寂,所念的佛也無形相這就是空觀;一句佛號,雖能所俱寂,但不妨能念分明,所念宛然,這就是假觀;一聲佛號,當能所俱寂時,即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時,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這就中觀。所以溫陵禪師說:「念佛一聲,入三觀門。」可見念佛與觀心,也沒差別
  密咒為法身如來真實言,雖為三密瑜伽的口密,但在顯教的各種修法中,也普遍應用,最普遍的,象往生准提大悲楞嚴等咒,而一句彌陀也正同無上密咒。(南無彌陀佛,本為南無阿迷達補達耶的化音,)且凈宗觀想於西方三聖,等於密宗觀想本尊,凈宗以彌陀觀音主體密宗也未嘗離卻彌陀觀音;而且極樂世界所顯種種清凈庄嚴的事相,正是密宗所謂「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都顯現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此外,一般坐禪,也常用法界定印,(就是兩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也叫十方諸佛定印。)以助定力。至於密法的觀想四種有相曼荼羅(大、三昧那、法、謁磨四種)是從空之中而起妙假(即空即中之假,叫做妙假。)會歸於中道實際。以般若為佛母,處處提示諦觀凈菩提心,入於阿字本不生際。又修密法中大圓滿的「澈卻」(意即立斷)和無相密乘「心中心」等,正與禪有相通之點。可見顯密兩教,在修持儀式上雖有差別,從實踐方法上來講,也有其互通的地方

  念佛三昧,可有三種分別:一、專念自佛;二、專念他佛;三、念自他佛,觀心、參禪是專念自佛,以六根為所觀所參念,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能參,觀這現前一念的心,豎則窮於時間,橫則遍於空間,非有非空,不生不滅具足百界千如的三千諸法,與一切諸佛平等不二。漸漸積功累德,便能圓伏五住煩惱,進而使六根清凈,豁破無明,入於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秘藏(即自性的體、相、用)。又象《摩訶般若經》說:「菩薩摩訶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故,是為念佛。」凈土修法是專念他佛,以第六識攝持六根,專注觀念彌陀名號相好或依報,使眼所見都是佛色,耳所聞都是佛聲,以至意所攀緣的也都是佛法。禪凈雙修是念自他佛,先須大開圓解,徹悟本來,了知心、佛、眾生,自、他、依、正,本來不二,然後托彼佛的果德,顯我本具的理性。而且只要具足信願,那末參禪、持咒都是凈土資糧。又修密法,也是念自他佛,行者住於三密相應的妙行時,本尊加持力和自己本具的德能,互相配合融入,而於行者肉身上,示現諸佛的德相。可見一切法門,原不出念佛的范圍,而凈土法門,乃成為一切諸法匯歸的法海
  根據上面的說明,我們只要就性之相近,來修任何一法,即具足一切法味,既不必見異思遷,也不要爭論勝劣。葯無貴賤,能愈病的就是妙葯,法無高下,能契機即是妙法
  此外,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不僅僅以解脫一己的生死苦惱為滿足,而當以慈愍眾生、利樂他人為重心。換句話說:自利只是利人手段利人才是自利目的;但是所謂利人,實際上又何嘗不是用萬行來嚴凈自性的剎土。象《華嚴經》說:「以大悲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大乘起信論》說:「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凈,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得無凈。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凈,而有無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凈,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所以我們既決心實踐佛法,必須以四宏誓願為根本,隨分隨力逐步修習六度四攝等廣大微妙行門,做好自利利人工作:一、布施度,就是以財施利濟他人,解其急難;以法施化導有情,教育群眾;以無畏施協助眾生,拔諸災橫。二、持戒度,就是以攝律儀戒,從消極方面禁制惡行,造成嚴肅的生活;以攝善法戒,從積極方面攝受、學習一切智慧德行,培養優秀的品質;以饒益有情戒,把利人的悲願,積極地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三、安忍度,就是不但能忍受別人對我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不生嗔恨,而且能安受眾苦,與艱苦的環境奮鬥,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四、精進度,就是對自利利人工作,要能剛毅果敢,困知勉行,不驕不怠,精進不退。五、禪定度,就是要做寂定工夫,使散漫紛亂的主觀思維,能專注一境,心力統一集中,隨遇一境,便凝集於一境而得解脫。六、般若度,就是由定力啟發的覺照力量對於宇宙人生的事事物物,能了了觀察,發揮其應付無窮的差別作用,而能不違反其共通的真理。其次,所謂四攝:一、布施,就是關心別人的生活,予以物質上的幫助。二、愛語,就是以慈愛慰喻的言詞,使眾生歡喜心而受感化。三、利行,就是對一切身、語、意的行動,都從有利於人的觀點出發,自易生出感召的力量。四、同事,就是深入群眾,接近群眾,共同工作以身作則使人們歸信大法
  《華嚴經》說:「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這樣,妙行雲興,萬善同資,探華嚴的性海,入一真的法界又是一切大乘行者,所須勉力學習,共同遵循的道路!

  (選自《學佛是怎麼回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