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二、佛教的進取實踐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達摩祖師在來中國之前,他的師父般若多羅尊者就向他說了一個偈子,預言禪宗興盛之事:「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所謂「金雞解御一粒粟」,到底說的是誰呢?

  中土禪宗高僧南嶽懷讓也曾經聽到師父六祖慧能這樣的預言:「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 」所謂「馬駒踏殺天下人」,指的又是誰呢?

  現在看來,所謂「金雞解御一粒粟」也好,「馬駒踏殺天下人」也罷,禪宗祖師所預見到的這個使得禪宗發揚光大的人,似乎就是馬祖道一,他是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

  禪宗傳承到馬祖道一那裡,真正是法蓋天下,無人能比,弟子三千,澤被後世,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比如後代的王安石有一次向張方平請教:「孔子去世百年之後而生孟子。亞聖(孟子)之後再無傑出人物出現。這是什麼呢?」

  張方平說:「豈能說沒有傑出人物,也有一些超過孔孟者。 」

  「哦,誰呢?」

  張方平搬著手指頭,一一道來:「江西大師,坦然禪師汾陽無業國師雪峰,岩頭,丹霞,雲門都是世不二出的偉大人物。」在張方平看來,這幾位禪師都是足以與孔子孟子比肩的高人,而馬祖道一馬大師就是頭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其他的禪師都是馬祖的晚輩。

  王安石聽他如此一說,不理解他的意思,追問道:「這怎麼講呢?」

  張方平耐心解釋說:「儒門淡薄,留不住這些傑出人才,都棄儒學禪,跑到佛門之中去了。」也可以說,與禪門深廣不同,隋唐時候的儒家可謂膚淺干癟,所以大學者張方平才有此一說。

  從這番對話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馬祖道一在唐宋時期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全社會最傑出的人才,大都拒斥了死氣沉沉的儒家學說而躋身禪門。張方平所列舉的馬祖道一等諸位禪師都是禪宗祖師級的重要人物,在當時整個社會極著聲名,可謂是龍象高步,群星璀璨。馬祖道一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馬祖一門下一出了八十一位悟道高僧,而馬祖道一的講經場——也稱作是道場——就有了「選佛場」之稱。比如馬祖道一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弟子,叫做大珠慧海禪師。一天,大珠慧海來參拜馬祖馬祖就問他,「你從哪裡來啊?」

  大珠說:「我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就問他:「你來此擬何需何物呢?」也就說你我這里想尋求什麼呢?你要做什麼呢

  大珠說:「我唯求做佛。 」這個回答與六祖慧能當年的回答一樣,可見這個大珠也是乘願而來

  馬祖說:「我這里一物也無啊!還有什麼佛法呢!你自己寶藏不顧,卻要拋家喪祖做什麼啊!」這個回答很徹底,我這里是無,你自家的事情還是要你自家疏解。

  大珠說:「哪一個是我自家的寶藏呢?」也就是說什麼東西是我自己的寶藏啊!你說我有,我怎麼不知道?

  馬祖說:「就是你現在知道問我的,那就你自己寶藏。 」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馬祖道一在指心了。

  大珠慧海聽到這句話,當下心開意解,大徹大悟

  又一天,馬祖道一在法堂升座講法他對著下面成百上千的禪僧說道:「你們眾人,只要要相信自心是佛,這心即是佛心。當初,達摩大師從南天竺來到咱們中國,傳揚佛法之中最上乘的一心之法,就是要我們悟到這一點。 」

  一位正在聽講的法師不解,走出來問道:「既然『即心即佛』,那達摩祖師還傳給慧可四卷《楞伽經》干什麼?」

  這個問題切近關要,馬祖點點頭,回答說:「達摩祖師是為了引用《楞伽經》經文,用以印鑒眾生心地。他老人家唯恐你們顛倒,不自信『即心即佛』之法,因此《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法門。所以,你們這些求法者,應無所求。須知: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

  這個法師恍然大悟禮拜而退。另一個禪僧從大眾中跨步向前:「請教大和尚,我們日常怎樣修行呢?」馬祖道一接著開示說:「心中不思善,不思惡,所遇清凈也好,污穢也罷,

  都不執著留戀,也不刻意厭惡即是修行。我們的心念如流如注,念念牽連俱不可得,因為它們都沒有自性,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

  講到這里,下面有一位禪僧聽得滿心喜歡馬祖道一這番話正好解開了心中久久縈繞著的迷惑。由於剛好契合了他的心機,他立刻心開得悟。心開而必然開心,他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大笑著從法堂跑了出去,周圍的僧眾司空見慣,絲毫不以為奇。只聽馬祖道一繼續說法

  「宇宙間的森羅萬象都是一法之所印。即心即佛,如何領會呢?你們要記住: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

  從佛理佛法來講,馬祖道一認為參禪修道之人自己本來具足,若能一念返照,就能直投本原,頓悟本性。所以他不提倡那些取善舍惡、觀空入定的修行方法這是佛法修行的緊關節要之處。因為「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 」的海印三昧是可以攝一切法的,在海印三昧中,就「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

  所謂「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呢?就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卧,應機接物,盡是道。」正是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時時刻刻即心即佛。

  所以,《壽昌無明和尚語錄》有這樣一段話:

  學佛參禪客,莫錯過時光。九年面壁坐,六載雪山藏。嘴邊生白醭,心中若金剛。總只為此事,千古姓名揚。打破魔王寨,捉賊要追贓。佛是乾屎橛,僧是老枯樁。法是瘡疣紙,禪是孟八郎。參方行至此,始是到家鄉。更須知有末後句,細看楊花逐夕陽。

  所以馬祖完全繼承了禪宗一貫的自具自足、頓悟見性思想,而且進一步做了闡發,明明白白地告訴修行之人:「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佛心一旦找到,那麼剩下的修行也就很好辦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