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三、佛教進取觀的現代意義 提升修行,莊嚴國土

  三、佛教進取觀的現代意義

  現代社會紛紛擾擾,物慾橫流,樹立勤修不懈的進取觀對於現世的修行者又有什麼特殊意義呢?或者就像很多人所疑惑的:現代社會修行佛法有什麼好處呢?

  其實好處是很多的。佛法修行造福十方,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對宇宙都有不可思量之功德。只是就一個佛法行者自身而言,你要「施恩勿記」,要求你對此不要很在意

  對現代社會中的佛法行者自身而言,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地修行,可以讓我們生活簡單而充實,平凡而快樂幸福健康。勤修不懈地修行,可以讓我們對五光十色、紛紛擾擾的社會有一清醒的認識,對泛濫的物質追求有一份恬談的篤定,邁出的每一個腳步都帶著從容容的自信。「慎勿放逸、勤修不懈」會給我們真正健康身心高尚的人格。我們與古今聖賢無限的智慧相溝通,自然有無限的樂趣而流連不返。

  所謂佛教進取觀的現代意義,實際上包含兩重含義一是佛教的進取思想和進取實踐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契理契機地發揮自身潛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二是佛教的進取思想和進取實踐可以幫助解決和處理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哪些新問題。

  佛教進取觀要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文化資源並大力提高僧修行,需要不斷加強對現代社會的關注和關切,需要對現代社會

  現的很多問題作出全方位的助益和改良。佛教進取觀無疑是具有現代意義的,而佛教進取觀的現代意義的真正落實和充分展示,離不開廣大信眾努力,其關鍵在於每一個佛法行者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努力

  c

  佛教崇敬的對象是我佛釋迦牟尼,作為歷史人物的釋迦牟尼是先覺和導師,更是修行實踐的楷模。在佛教看來,人雖然是不完美生命形式,但這並不是由某種神意決定的,而是人自己的迷惑不覺造成的。人只要覺悟明理,只要修行實踐,人就可以變為佛。所以成佛是人的真正意義,而這個真實意義能否實現全在人自身的努力釋迦牟尼是由人經過長期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修行實踐,最終實現圓滿成就典範。所以每一個佛法行者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修行,要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地尋求自己真實意義的展現。

  提升修行不意味著要搞理論研究,搞佛學理論研究也不一定就是在修行佛法,重要的是「實踐」而不是「知識」。否則就像是虛雲老和尚說的那樣:「到了臘月三十,仍然手忙腳亂。滿肚子知解議論一點也幫不了你!」許多人,特別是很多知識分子帶著求學正法初心卻走入了歧途,在名相裡面打轉轉,甚至終身難以出離,這是十分令人哀憐的事情。《老子》嘗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佛法修行是要反求自身自性,不是僅僅以知識為最終目標

  人要真正認識自我,誠非易事。現代人對於現象世界的認識已有飛速的發展,大而至於外空星系的宏觀,小而至於量子真空的微觀,在今天都已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可是,人類對於自我的認識,特別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認識,則並沒有什麼進步。而隨著現代生活對物慾追求的膨脹,人類自我異化的加劇,以及生存的競爭名利的羈絆等,更為人們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精神世界帶來了更多的障蔽與系縛。更有甚者,現在已經是末法時代,正如《愣嚴經》所說:「未法世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人們要聽聞正法,要皈依正法,這樣才能破除現象世界的障蔽與系縛,不為物所役,做自我主人翁。人必須通過佛法實踐才能夠找到自我本來面目,進而了悟自我清凈本性。那麼,要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地提升修行這就關鍵

  虛雲老和尚(1840—1959)是中國近現代的禪宗大德。他的禪功修行受到廣泛推崇,是當之無愧的一代高僧。他的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修行實踐,為我後學樹立了一個絕好的榜樣:提升修行庄嚴國土

  根據其弟子的回憶,虛雲大和尚在一百一十七歲的時候,「雙目炯炯有神,晚上在煤油燈下看報紙的小字從不戴眼鏡。牙齒三十六隻,整整齊齊,沒有缺損,聽他說是九十歲後才生的。他的聲音非常宏亮,有時在禪堂里講開示聲音一大,把禪堂里的報鍾震動得嗡嗡作響。」在雲居寺重建的時候,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有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點到禪堂里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復。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山居修行艱苦,但是老和尚體力極好,幾個人都搬不動大石頭,他「獨自一人就把那塊大石頭搬到很遠地方去了。」他常常訓導弟子:「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

  虛雲大和尚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為世人垂範。當弟子吃飯時把又苦又

  澀的紅薯皮「揀出來放在桌邊上」的時候,「老和尚看到時默不作聲,待吃過稀飯後,他老人家一聲不響地把那些紅薯皮撿起來都吃掉了」。當有人「在吃飯時掉了好幾粒米飯在地上,老和尚見了也不說話。等吃完飯後,他才自己彎下腰來,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飯從地上撿起來,放在口裡吃下去。 」

  佛教修行宗教修行佛教核心內容佛教的興衰,關鍵是有有一修行深湛而為萬眾景仰的高僧大德。這些高僧大德庄嚴國土順化眾生基礎,沒有他們,庄嚴國土、弘化眾生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話。從歷史上看這一點非常明確:在佛教人才濟濟的時候,即修行得到果位、得到見證的人越多佛教就越是會興旺發達。所以歷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足以為僧俗萬眾之楷模,他們這些佛界大德,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捨身忘死,在所不惜,眾生以何因緣趣向佛法,則以何方便度化之,接引之。這時候才是佛法昌隆、弘化四方,這時候的佛教才真正稱得上是國土庄嚴,寶相卓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