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三、佛教進取觀的現代意義 踐行環保,攝護生態

  踐行環保,攝護生態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思想文化風靡了整個世界。究其根由,是由於兩百年來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人類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西方思想文化又是與這些科學技術相伴而生,所以給絕大多數人造成這樣一種認識:似乎西方思想文化人類唯一正確的或者說是先進的思想文化。但是,近些年來世界上許許多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在西方科學技術人類社會帶來表面上興旺發達的背後,實際上它已經把人類文明和地球生態推到了毀滅的邊緣。

  比如以西方思想文化中的「鬥爭」、「競爭」為核心理念,伴之以現代武器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已經製造出可以把人類地球徹底毀滅幾十次的核武器,人們有理由懷疑:人類所謂的文明發展和科學進步就是為了徹底毀滅自己嗎?人類的發展進步就是為了學會全人類集體自殺嗎?

  再比如以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征服」為核心理念,伴之以現代生產技術以及商品消費的飛速發展,人們正在對地球環境進行著不斷擴大的破壞和污染。這不僅使普通民眾和後代子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而且隨時可能連鎖爆發的生態自然災害使得全體人類都籠罩在無法預測的、隨時都可能導致全球覆滅的危機之中。

  佛教幾千年來一直是奉行節儉、保護生態環境的楷模,佛教生態思想價值受了歷史的檢驗,得到了歷史的肯定。在今天,在生態、環保、節能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現代社會,以勤修不懈、慎勿放逸的進取精神來踐行環保、攝護生態,無疑會使得佛教發揮更大作用,彰顯其現代意義

  就日常生活所需而言,佛教提倡節儉,勤修不懈、慎勿放逸的修行佛法之人更是生活恬淡,在生態環保方面絕對可以為普通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修行之人堅信,如果我們佔有的物品超過了我們的基本需要,我們就是犯了「貪」戒,或者說是已經犯了「盜」戒,我們就會在一程度上淪為小偷或是強盜。因為如果放縱自己的奢侈和貪婪,我們便是偷竊或強奪別人本應該能夠享受的東西,使得貧窮之人更加窮困;而且從長遠來講,我們也在偷竊和搶奪子孫後代的生存資源,會讓他們缺衣少食、物資匱乏,甚至會讓子子孫孫承受我們所製造的自然災難,這是一種多麼可怕的後果啊!所以每一個真正修行佛法的人都應該經常反省自己,對世界常有感恩的心,知足常樂,從根本上戒除貪欲,盡量減少日常生活中無謂的消費和浪費,並且有充足的勇氣來過簡朴節儉生活。每一個真正修行

  佛法之人都應該儘力使得我們的生命放出光明惜福惜物,珍惜大自然的每一分饋贈。

  現在很多人修行缺乏正確的認識,以為修行是為了自己,其實不然。修行是入世,也是濟世,是做慈善,也是做事業。想一想現在人類面對的主要問題,比如能源短缺,生態惡化。如果這個世界四五十億人口之中認真修行佛法的人再多十倍,就會有很多資源會被節約下來,很多污染根本就不發生修行人生簡單,對物質性的需求都非常恬淡,一點兒也不會鋪張浪費。很多道德高深的僧人幾粒米掉在地上還要撿起來吃掉呢,你想一想,這些人怎麼會去坐高檔車出風頭、吃山珍海味滿足口腹之慾?更別說請一堆傭人再安裝十來個空調住別墅了,那多麻煩哪!又費空調又費電。修行之人要在小山溝溝兒裡面有幾間小房子一呆,小風一吹多涼快,那多舒服,還用蓋別墅占良田那麼麻煩嗎?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修行人要那麼多烏七八糟的東西幹什麼?《心經》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修行者不追求這些,這些對勤修不懈的修行者都沒有什麼意義

  比如對一個勤修佛法的人而言,他對食物的要求必然會大大降低,他不再會象常人那樣努力去追求菜餚的色、香、味,而是飲食簡單,以果腹充飢為基本要求。從古到今,中國的很多佛法參修者都是以米粥、饅頭為主食,更多的僧人能夠堅持一日一餐,過午不食。南傳佛教的很多參修者都戒掉了肉食,不吃甜點,不喝飲料,而且蔬菜一律生吃,既有營養成分,又節省了烹飪。隨著修行的提高,他們也從每天三餐減少為每天二餐,最後甚至是每天一餐。佛法行者努力修行,他們是為了生存去吃飯,而不是為了吃飯而生存。禪宗門里很多農禪高僧信奉的是「一日不勞作,一日不得食」,很多其他宗派法師也是「吃少,用少,多奉獻」。這個世界上的佛法行者如果能夠越來越多的話,人類生活也就更加生態環保。即使在大城市裡,我們仍然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古樸、寧靜的街道,映入眼簾不會盡是一個又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服裝店、鞋帽店、化妝品店等奢侈消費之所。

  現代人對擁有十幾套衣服習以為常,有的人甚至擁有上百件衣服衣服的式樣更是在不斷翻新,而被丟棄在垃圾堆里的仍然可以穿戴的服裝鞋帽也就越來越多了。這是多麼大的浪費啊!而對佛法行者而言,他們不穿鞋子或只穿布鞋,不化妝,更不使用香水,不戴首飾。比如一個佛法行者在接受佛法就有上百套衣服,後來皈依修行就轉變了觀念:「以前我有睡衣、有外出穿的衣服、運動服,有各式各樣的與衣服相搭配的鞋,我有許多襪子帽子、牛仔褲以及其它許多條褲子。當我開始依靠幾件衣服生活的時候,我明白我可以減少奢侈。沒有必要穿著各種各樣的衣物。穿著在這樣的衣服(他指著身上穿的褪色棉布上衣和黑色農民褲子),我們照樣可以生存。 」對於佛法行者來說,衣服本就是為了保暖、遮羞而穿的,不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的,更不是為了追逐時尚、炫耀財富地位而穿的。

  現代人遠遠不滿足已有的住房,他們嚮往更加寬敞、豪華的房間,甚至別墅,他們還要花費幾萬,甚至幾十萬來裝修房屋,房間里各種電器也是力求樣樣具備,這都會大自然製造出越來越多垃圾負擔。其實這種生活需要已經越來越荒謬和滑稽,往往是非理性的消費沖動。比如,人們要到處安裝和使用大功率的空調來度過越來越炎熱的夏季,卻不知道正是由於不斷增長的現代發電業和製造業

  所產生的各種污染和破壞使得全球變暖,進而使得夏季越來越酷暑難當。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惡性循環,說到底,人們似乎都不知道自己幹了些什麼。

  比如有一個南亞地區的佛法行者當年也是熱衷於買別墅,買高級裝飾品,自己家院子里還修有假山、瀑布、水池。他非常愛慕虛榮,遇事喜歡大事鋪張,經常呼朋喚友地出遊就餐,以高消費炫耀自己是大亨,炫耀自己所擁有的富麗堂皇的家園。在修行後他意識到,正是由自己的無知、幼稚、夜郎自大、慾海難填,所以才被眼前這個花花世界騙得團團轉,累得吱吱叫,花了許多冤枉錢,受了很多冤枉罪。後來在一大樹下,皈依佛法的他蓋了一間茅篷,過著簡朴、淡泊、寧靜生活他說:「我的世間成就已經達到了頂峰,但我敬愛我佛釋迦牟尼他不屈服於財富名聲和享樂。所以只要我喜歡,隨時都可以放棄物質享受。 」

  所以,勤修佛法可以減少消費,可以減少地球資源的消耗,減少因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的局部沖突和國家之間的戰爭。減少消費,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使人心安詳、平和幸福。減少消費,可以減少垃圾廢品,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鳥語花香大自然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寶貴資源,而人類卻正在把大自然變成臭氣熏天的大垃圾場。聖雄甘地早就說過:「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如果地球上的人人都美國人那麼生活,那麼就需要 20個地球才能滿足這種對資源的需求佛法行者喜歡的是青山綠水,現在已經有愈來愈的人認識到它的珍貴。

  現代人已經越來越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可持續發展要求不僅要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調適好人自然之間的關系使人類賴以生存與延續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全面的良好的保護。佛教眾生平等觀,承認他類生命的生存權利,從根本上認知到了生態的重要。佛教行者素食、節食以及放生等行為,有益自己的身體健康精神安泰也有益於生態保護和環境恢復,有利於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生態平衡。佛教行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自然風光,這體現了佛教理想生態的追求和創建目標,所以說佛教是重視環保、攝護生態的模範集體,佛法行者則是踐行環保、攝護生態的模範先鋒。

  佛教五戒的第一戒是戒殺,就已經充分體現了對生命的愛惜和關注。佛法行者都是生命看做是無價之寶而倍加愛惜,認為這是修行一大內容,無論這個生命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正所謂「救人一命,勝造八級浮屠」。佛經裡面有一個著名的「九色鹿」的故事,講的就是一個救人急難、反得惡報故事,這是佛陀前世修行的事跡,其中彰顯的是我佛釋迦牟尼對人的對眾生生命的愛護和珍惜,是極其真摯感人的。護生的故事佛典有很多很多。在大乘經《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里,放生菩薩行之一,從而被大力宣揚,進而在中土成了極大影響,形成了流傳千年的放生習俗。《六度集經》是按大乘修行六度六波羅蜜(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來進行闡釋的,其中有幾個故事,是根據古印度傳說改編的。其中對暴虐的統治者窮兵黷武、殘害生靈猛烈地加以抨擊,表現了佛法行者維護和平、攝護生態思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