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哪些地方要禮讓?

  問:哪些地方要禮讓?
  答:見到長輩要禮讓。
  很好,掌聲鼓勵一下。這位同學一下課都來聽課,真的很不簡單他有做到孔子說的「好學近乎知」,一好學就離智慧一步一步接近了。所以禮讓,在吃飯的時候要禮讓,在走路的時候要禮讓,所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要禮讓。讓路也是讓,讓食物也是讓,所以人與人相處有很多地方都要禮讓,當人人懂得禮讓的時候,人與人當中相處起來就非常舒服,所以禮讓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距離,所以人跟人要保持這個優美距離假如人無禮了,不禮讓了,就會發生很多沖突,甚至於連夫妻都會摩擦,所以再親的人也要守禮,這點很重要。你再親的人就不守禮的話,往往家裡人到最後忍無可忍就會發了。所以連你面對你小孩你也要守禮,進小孩的門要怎麼樣?還是要尊重他,還是要敲門,所以我們要求孩子做的,自己也要先做到,所以禮讓重要。當孩子懂得禮讓的時候,他將成為一個有分寸的人,懂分寸的人
  剛剛還有朋友提到言語沖突的時候要忍讓。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跟意見不和情況這個時候你要忍得住,所以忍能夠化干戈怒氣於無形之中,你假如忍不下來,可能一場口舌之戰,甚至於肢體之戰就出現了。所以人假如忍不了一時之語言,忍不了一時之氣,有可能幾年的交情會毀於一旦,所謂一語寒心,三年交情就蕩然無存。我們因為氣憤的時候,一句很刻薄的話出去,可能這個朋友從此就不相往來了,所以忍的功夫特別重要。忍也是節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脾氣亂發。
  有一孩子也是差不多十幾歲,脾氣特別大。諸位朋友孩子為什麼脾氣特別大?原因在哪裡?從小給他予取予求,啥事都順他了,你有一不順他,他當然就跟你脾氣,所以脾氣都是慣出來的。這個孩子脾氣很大,他的父親就跟他說,你每次發脾氣就到家裡後門門柱上釘一個釘子,結果他每次發完脾氣就去釘一個釘子過了一、兩個禮拜,他看到那整個柱子都快要釘滿了,他才體會到原來我的脾氣這麼大,就開始懂得節制,懂得常常忍住自己的脾氣,慢慢幾個月下來,功夫比較好一點了。後來他父親就跟他說,你今天假如沒有發脾氣,就到家門後拔出一根釘子出來,後來他就每天就開始可以把釘子拔出來。拔完之後,他的父親帶著看著這一柱子,他父親說,你發完了脾氣就好像這個洞一樣,能不能回到它原來的位置?所以你每一句惡語就好像插一根釘子在這些親朋好友心上,縱使最後拔掉了痕跡還留著,所以怒不可發。所以發完怒,對不起就沒事了嗎?很難再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能夠忍的人就能化干戈,能保持好人與人關系,所以這個忍的功夫、忍讓的功夫要有
  再來,還有一很重要態度當我們旁邊的朋友很自大自傲,你在他旁邊感覺怎麼樣?很不舒服很有壓力跟他一起考試,他考了比你好一點,看著你的考卷,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聽了實在很難受。所以傲氣的人會讓別人無地自容,而謙卑的人處處給人餘地,處處替人著想。所以《易經》裡面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而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是六爻都是吉,全部都是吉。只要用「謙」,沒有任何狀況是不吉。哪一卦?就是謙虛的「謙卦」,所以謙卦六爻皆吉。而《書經》裡面也說「滿招損」,自傲自滿一定招別人的嫉妒障礙;「謙受益」,謙虛的人走到都會得到別人的愛戴,都會得到很多的益處。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也好,或者有智慧經驗的人也好,喜歡教什麼樣的人?謙虛受教的人。而一個人沒有謙虛的態度,他也不可能虛心來學問,所以我們也要從小扎孩子謙卑、謙虛的態度。當然我們也要先看自己有沒有做到禮讓、忍讓、謙讓的功夫,這個就是我們要先去提升的地方
  所以人與人相交往是一門很重要功課,而且這一門功課可能你學一輩子都還覺得不夠,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但是也有一核心只要你能處處替人著想,相信你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能夠做到禮讓、忍讓、謙讓的功夫
  接物當中,聖賢人還有第二個很重要的提醒,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面對的人、面對的事,假如有不如意之處,不能怪他人,也不能怪這件事,要怪什麼?要先反過頭來反省自己。這一句教誨是我們儒家最重要一句心法。一個人只要每一次發生事情第一個念頭說「我錯在哪」,那這位朋友學問一定會起得很快。我們現在在人與人的交談當中,你有沒有看到有一個人發生事情了,他馬上說是錯了,是我哪裡做不好,這種聲音多不多?我們茶餘飯後大家在那裡聊天都是談什麼?都是他害的,都是誰的問題,從來沒有聽到都是我的問題。當我們現在能聽到說「都是我的問題」,那這個人不簡單,你也可通知我,我們要找他來弘揚中國文化
  夫子中庸裡面做了一個譬喻,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道理,用哪個譬喻?用射箭來比喻做人的道理夫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好像君子之道,好像做人的道理,「失諸正鵠」,這個「失」就是沒有射箭射中,「正鵠」就是目標。「失諸正鵠」要怪誰?「反求諸己」,反省自己。現在人不是,箭射出去沒有射中目標,「幫我去調查一下那枝箭是哪一家公司出的,怎麼這麼難射」,還是說這枝弓箭太差了,丟在地上,趕快去換一枝新的來,都把責任一把推給人,不想想明明就是自己的技術不好。所以夫子很會教學,常常用一些具體的比喻讓我們去領受這些道理我在接觸很多朋友過程也常常以這個跟他們共勉。
  有一母親就提到,她說兒子脾氣不好我就跟她說,你兒子脾氣不好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他是跟誰學的?諸位朋友,有些話不用講到底,講話要有藝術,叫做點到為止,你們都知道。點到為止,你別把它說破,聽懂了就聽懂了;聽不懂你沒跟她結怨。結果後來她回去之後就修正了一下,兩個禮拜以後,我又去講課,她就跟我講說,「蔡老師,我兒子兩個禮拜脾氣好多了,因為我脾氣好了一些,所以馬上他的脾氣好了」。因為一個家庭會感染,你的脾氣會感染到他,他也脾氣不好,那你脾氣一好,很有修養,這個家庭裡面的氣氛就很有修養,所以別人不好的時候就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過頭來從自己開始修正起。
  有一位幼兒園園長,他就說現在這年輕老師不懂事,也不會感謝別人,抱怨有沒有用?這位園長他人非常好,所以後來他跟我們接觸完之後,他覺得這些聖賢教誨對他員工影響會很深遠。我們教室又不大,他每次都帶二十幾個人來把我們擠得是水泄不通,但是我們很歡喜,畢竟他帶來的這些老師往後都要為人師表,大部分也當下都是為人師表,所以他們能夠得到正確思想就能夠影響很多學生。結果這些老師來學習幾個月之後,剛好遇到一些節慶,像遇到教師節,這位幼兒園園長本來以前教師節都沒有花,結果那天他的辦公室裡面都是花。老師學習完之後,他也懂得感謝領導給他的栽培,所以領導人也好,父母也好,先變了,孩子就變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