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師山·紫雲居士:五台山參訪記

台山參訪記

葯師山紫雲居士批註

台山勝地是我多年嚮往的佛門勝地,近期不知是年齡及其他原因,已不再想行走各處參訪,只想沉溺在雲峰山超勝庵處,對此次行程意願缺缺了無意願。某日早課知道千缽文殊的願力,仍不懈為眾生加持,願眾生開佛知見智慧明了真實意,汗顏懺悔,積極組團一行三十二人前往五台朝拜文殊菩薩

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隅,連綿大行橫跨晉冀,山由五座頂如平台的山峰環抱而成,氣候涼爽空氣清凈雨量充足,夏季氣候變化多端,時而晴時而雨。五台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香火最盛之時,全處有寺200餘座,無論在建築、雕塑、壁畫、石雕、梵鍾、碑碣,薈集了唐宋清以來各時代的文物古跡,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透過旅遊業的發展衛生環境,街道綠化不斷的加強,五台在蛻變中。

筆者參訪五台,對寶山中的一切非常有興趣,群山中有各式樣的廟宇聚落在一起,每個廟宇都有一串串的歷史,建築風格以中軸線對稱方式建築,唯有唐及藏密的主殿是高大的型式,山門前階梯強調108階,象徵修行困難的。大部佛寺供佛都與文殊菩薩法脈有關,願將下列十處點滴介紹。 
(一)顯通寺:文殊道場顯密修行,以次第顯現。
(二)菩薩頂:文殊菩薩菩薩道渡生的道場,以金剛舞顯現。
(三)羅睺寺:修行者入初地果位,花開見佛的實相顯現。
(四)龍泉寺:凈土清凈世界,修圓覺入曼陀羅菩提塔顯現。
(五)殊像寺:戒體成就,降服情淫魔障出山渡生,本尊以化菩薩顯現。
(六)金閣寺:千手千眼觀音接引眾生,消業拔苦不舍眾生
(七)鎮海寺:章嘉舍利塔,一代修行大師圓寂之處
(八)南禪寺:具唐代佛像藝術及建築特色。
(九)黛螺頂小朝台:朝拜五文殊及降心魔本師之處
(十)五爺廟:龍王護持文殊菩薩並參與普渡眾生工作

各寺詳細解說如下:
(一)顯通寺:表現出顯密修行,以次第顯現風貌。
   寺內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後高殿(藏經樓)等七座院落,分別說明如下:

(1)水陸殿-又叫大士殿 
   內供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兩側各種經典俗稱水陸道場又叫水陸殿。
   此處應該是菩薩渡生眾生求助之處佛寺護法威嚴,一般眾生很難入殿求助,將此殿放置在佛寺正院的南端,不失為一個方便之法。佛寺僧眾晚課在此誦經,渡有緣眾生功德無量。 (2)大文殊殿-主供佛大智文殊菩薩,期許眾生智能增長。
   此殿內供七位文殊菩薩,由左而右獅子文殊智慧文殊、儒童文殊無垢文殊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可以了知此道場甘露文殊如來加持大智文殊成就大智文殊菩薩的一個修行道場,同時也是大智文殊菩薩渡生的道場五位文殊原是東台、南台、西台、北台、中台。五位文殊幻化不同法相文殊成就願力不同,為眾生消業增智。 
這七位也可文殊菩薩(文殊如來),此殿屬密行道場(也叫密教道場)。甘露文殊菩薩(如來)
大智文殊菩薩 
獅子文殊菩薩 
智慧文殊菩薩 
儒童文殊菩薩 
無垢文殊菩薩 
聰明文殊菩薩 
七位其願力應是無垢清涼智慧代表修行文殊菩薩文殊如來消業無垢般若智慧菩提
由此可知早年的禪宗中原大師有密行成就
(3)大雄寶殿-三寶佛(人間修行導師)
   主供三位南無本師佛、南無葯師佛、南無阿彌陀佛,後面三位南無觀音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文殊菩薩。此殿說明修行者行密行前後以佛菩薩老師發願學習佛菩薩的願力,才能入廟堂之美。 (4)無量殿-檀城示意
   此殿又叫無梁殿壇城,又稱華嚴道場
   正殿供奉盧舍那佛、背部彌勒佛,右側有一寶塔,左側供奉葯師佛,七個拱洞上刻法菩提場,普光明殿、夜摩天宮、他化天宮
   此處代表天界修行處,天界修行者也清凈無礙,修到入壇城修持法華三昧華嚴三昧
(5)千缽文殊殿-化佛成就處,主供佛千缽文殊又叫千臂千缽文殊菩薩也可以稱千手千眼文殊菩薩
   菩薩修行至福慧俱足時,本尊由二手幻化二十四手共二十五法,由此轉四圓形成千手手臂且光中化佛無數,此位文殊持缽成就,所以形成千臂千缽文殊且每缽內都是文殊佛身像。 (6)銅殿:灌佛智種,修持曼荼羅銅殿,四壁鑄鍋佛像又叫佛像,無一雷同。
   主供佛文殊如來,此代表壇城中化佛受諸佛如來灌種,修持無量多法脈。此處應是修持曼荼羅灌佛智種之處,屬應身佛成就處。此銅殿雕鏤細致布局精巧,結構嚴謹,造型優美。 (7)銅塔五座:屬五佛智慧智種,使修行者轉識成智,具有智慧的種,不再是無明種。 (8)藏經樓(後高殿):後高殿主供佛為報身佛文殊如來,此處幻化成甘露文殊像,遊客多如過江之鯽,但知我幾人。

  總之,顯通寺代表修行次第,無限讚歎大師們精心設計之餘,僅以清香三柱,水果供養如來菩薩。   

(二)菩薩頂:藏密佛教體系,菩薩道渡生相法顯現。
菩薩頂建築分前院、中院、後院、中軸在線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

1、大雄寶殿:前面供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佛壇上供奉三世佛,護法韋馱與密跡金剛,後部供養毗盧佛、阿彌陀佛葯師佛屬顯密道場修行 2、文殊殿:典型宮殿式建築,主供佛文殊菩薩,造型活潑生動,以菩薩形式渡生 3、兩側殿:有一殿供蓮師、五大金剛及金剛舞所用法器樂器均在其中。

筆者觀看菩薩頂是修行者修到菩薩果位渡生的一種表現,使眾生平安人界安寧,以像法表現的一種方式西藏稱之為跳布扎又叫跳鬼,紀念佛教始祖降伏邪道的一種方式喇嘛帶著鬼怪面具扮成鬼界眾生經受加持歸依,鬼界眾生得離苦得樂轉修佛成護法,由此可使人平安又善原日。一年有2次跳此舞,我們參訪團正遇此日,將此金剛舞與跳布扎看完,願借山一角說明。

渡生方法分下列組別

(一)掌印喇嘛(住持) (二)金剛(帶面具):具降服力,手持各種法器可降服魔障。 (三)各道眾生(帶著面具出場):海貝、海螺、山精、海怪、餓鬼、病鬼、淫魔 (四)樂器組:鑼、長喇叭、短喇叭、跳慢四拍、快四拍、節奏 (五)供佛組:供佛、請佛 (六)焚化組:焚化

步驟

1. 由住持(掌印喇嘛),在大殿持咒誦經,恭請佛菩薩、金剛蒞臨道場,願為利益眾生開壇。 2. 由住持(掌印喇嘛),觀想持咒恭請本尊,此處請出一位金剛,手執金剛法器,表現威不可欺,此金剛主要要教化降服眾生為主要工作。 3. 各道眾生依次出場有海貝、海螺、牛精、鹿精、山精、海怪、餓鬼眾生、病魔、淫魔每類眾生穿道服帶面具跳跳慢四步的方式表現出心的沉重不安痛苦,瞋恨、打架、灑毒粉,骷髏。當到住持前行禮拜歸依,即刻以快四步,表現出心的輕鬆安寧快樂。 4. 金剛以快速旋轉跳著金剛舞手持骷髏及金剛杵,代表已持各界眾生的淫苦及其他各苦已降伏,樂器聲揚沸騰揚揚。 5. 金剛捧上哈達仍然飄揚著,此時已具滿收集無量多的業障。 6. 由焚化組喇嘛送此金剛捧到火化處焚燒,代表魔障病苦已除。 7. 從此眾生平安,離苦得樂

  結論:看完菩薩頂的金剛舞,讚歎大師的高明。這可是渡生的一段,無法用言語來說明真實境,其實法界眾生六道眾生外,還有具有特質的眾生,如外道、貧苦、情苦、淫苦、病苦小乘、理佛修行者、...,若能以像法全部表現出,那將是一個渡生最好的教育工作

(三)羅睺羅寺:花開見佛入初地果位表示法 
   羅睺羅是本師釋迦牟尼出家所生兒子為本十大弟子之中,修行以密行成就,此寺修行者應以密行及本師法成就小乘修行以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成就,四果羅漢阿羅漢只是定力成就,不再來世間。以此方式修行到初地果位,尚有一努力。初地果位屬大乘修行方式,要發菩提心菩薩道,福慧條件具足方可入初地。
   修行者應該在此期仍持密法,以密行成就渡生,方能成花開見佛,由此而後得佛密意。此處花開見佛的圖式是最早的一個式塗金為木刻蓮花高三公尺,花莖下面連著一個圓盤,盤上有水紋行狀的雕刻圖案,圓盤上有二十四種像,四角為四大天王像為護法。用人操控順時針蓮花花瓣開逆時針花瓣合,實際上修行時,空法顯現即為十方圓明,而像法顯現即為花開現佛,二者異曲同工之妙。修行者入空、花開見佛,坐在蓮花上的本尊相顯現,於壇城中拜見報身佛、應身佛,期許未來本尊相修成化佛,蓮花基部可通入空性、空相二者屬一體性、法性、法身

(四)龍泉寺:代表凈土清凈世界
   龍泉寺以漢白玉、石雕、牌樓,一些石砌、石欄桿、石柱所雕出的圖案,美不勝收,花、草、佛相、珍果、獅子生動活潑,活動自如,姿態各異,由108階到最頂平台牌樓處,彷佛千辛萬苦回到凈土世界。 
供佛觀音文殊普賢,兩側十二圓覺菩薩
後殿:三寶佛,兩側十八羅漢
中院:門殿、宗堂殿與祖師
後院:南山寺第一代住持普濟墓塔,普濟和尚出家台山南山寺,在二十年僧涯中度化百餘名弟子,教化無數增眾,修建十八座寺廟,嚴持戒律,講道說義是五台山一位德高望重高僧,該墓塔上刻著普濟和尚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時代圖像,造形美觀大方,潔白肅靜,氣勢雄偉。
兩院:南山寺第二代住持,岫凈公大和尚,以青石修建。
由此看出一代大師的風范,普濟和尚應是修習彌勒法門有成,這應是兜率凈土,而實際上凈土呈現都相同,如塔、功德水、七寶琉璃凈土中每個成就者都以塔表現,若修持到有塔成就應是八地,以圓覺經如來藏為主的修持法是不可少的,大殿中的圓覺菩薩最好的老師

(五)殊像寺:持戒有成,本尊成就形成化菩薩,出山渡生。
   主供佛文殊菩薩,因塑造頭部時不知何種型式,文殊菩薩現出真容後,立刻以蕎麵塑造貼金,造型圓潤,庄嚴體態的法像。當筆者到後殿時,祖師出山大師手握金鋼杵,後面排列五位文殊剎那間了解出山大師文殊法有成,戒體成就,降服障礙本尊文殊菩薩相顯現,從事菩薩道渡生工作

(六)金閣寺:呈現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接引眾生有求必應,不舍眾生的悲願。 
   唐代中期文化的梵宇花宮規模宏大,金璧輝煌,鎏金銅瓦,氣勢雄偉。金閣寺由唐朝道義高僧印度來的不空三藏法師,依由道義高僧禪定中所現的圖像完成,具有十二院落包含了儒道佛三教合流情況,即有毗盧殿、葯王殿、地藏殿也有玉皇殿、三宮殿、三皇殿、三霄殿,因時間關系沒有參訪。最值得讚歎是金閣寺內觀音殿內主供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觀音殿:二層樓閣,重檐歇山頂,四面廊宏偉壯觀,高大華麗,富麗堂皇。主供佛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17.7米,三頭四十二臂千手觀音前側妙庄嚴夫婦,左普賢文殊,此尊菩薩內為銅鑄,外系一層藻泥再貼金,神態慈祥庄嚴,全國少有巨大菩薩像。兩山佛龕中供二十諸天,左右牆上繪大悲咒八十四幅法相,同時有八十四位彩塑菩薩,可謂諸佛菩薩共濟一堂。西南角塑建該寺兩功臣,唐道義和尚及唐代宗。 
   觀音菩薩慈悲眾生,願眾生離苦得樂、不舍眾生有求必應的願力。由此金閣寺完全符合觀音菩薩理念,不論六道天界、其他諸神道外道都是他所教化渡生的對象。形成金閣寺的各殿院。 
   由此觀之唐道義和尚應主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弟子,在唐時期即已將大悲咒及八十四位泥塑菩薩以像法表示。尤其金閣寺位於五台山進口處,凡來參訪有根器弟子,須由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消業灑甘露加持後,覺醒後才有機緣拜見文殊菩薩,真是妙哉奇哉,道義和尚是一代宗師。

(七)鎮海寺:紀念一代大師章嘉活佛墓塔。 
此墓塔融合漢藏蒙及印度風格的漢白玉覆式塔,塔高九公尺多如藻瓶石塔,下部刻有八相圖,下天入胎、太子降生、四門出遊、逾城出走、修法成道、初轉*輪、戰勝魔軍和涅槃示寂,形象生態雕刻精細,濃厚中國風格。塔後有三尊坐佛均為本師佛,持觸地印,佛龕周圍有八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菩薩、除障蓋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由此塔圖示表示,章嘉活佛仍會再來世間,凡來世間行者要以本師佛為師,尊重本師法。章嘉活佛修行藏密為主,應以文殊法有成,最後就住五台山腳下,仍以文殊法渡生。只是看穿無數過客修行有幾人?機緣成熟時,欣喜同路人,讚歎密行修行者大師!後代世人仍須要您,歡迎早日回到世間渡生。

(八)南禪寺:唐代建築及佛像的呈現 
   此寺是最悠久的佛寺,完全是唐時期的風貌。古老的木構建築、精美的唐塑雕像,美不勝收。無論是建築方式、文物遺跡都為專家學者所讚歎。大佛殿橫梁說明由唐德宗建中三年由法顯僧人彩塑華嚴三聖,是一座華嚴大乘道場。該寺經歷五代戰亂,宋金元明,清時又得修復一新。因地處偏遠,又名不見經傳,有幸得存留下來,為今日曆史做證,此時顯現唐時期行者法顯的修行方式。 
   大殿保持精美唐代雕塑,內有一佛壇城(8.4m × 6.3m × 0.7m)壇上唐彩塑十七尊,非常尊貴。主供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列左右,天王金剛矯健有力,童子赤足立地,佛壇四周雕刻精美花紋蓮瓣。整體主次分別、尊卑有序、動靜結合、比例調合、彩繪和諧、體態慈詳圓潤、服飾簡潔、衣紋流暢、形態逼真與敦煌莫高窟唐塑相同。修行大師圓寂,人去樓空,佛像成為藝術品,只待修行人來印證或修復。

(九)黛螺頂:朝拜五文殊,此處又叫小朝台。
   黛螺頂位於台懷鎮東邊的清水河邊,此處是半山腰間聳起的一座小山,此山形式如一個螺,佛寺建於螺頂又稱黛螺頂。目前有纜車可上頂,上頂後即登上大智路為青石所鋪設,共一百零八階。佛寺仍以中軸線方式建設,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 
   旃壇殿內供降心魔本師佛,其願力主要是降除內心魔障,以站立方式立於佛壇上,用旃檀木雕刻成像,參訪多次只有此處有降心魔本師佛。 
   五文殊殿:主供佛為五方文殊,將東台頂聰明文殊、西台頂獅子文殊、南台頂智慧文殊、北台頂無垢文殊、中台頂儒童文殊,全合塑於此殿中。各處的參訪信徒到此供香,可將五台頂的五位文殊全部朝拜完成。 
   當筆者去參訪南台及東台時感傷萬分,舊的寶物所剩無幾,新的也沒有特色,古樸的塔裝扮成現代形式非常不協調。願仍能欣賞到早期刻苦建寺的遺跡,在此的修行者生活簡朴,筆者他們的精進修持只有讚歎。而對現代的經營方式也擔心,大師見了

(十)五龍王廟: 護持文殊菩薩龍王
   五龍王是五台山特有神像,殿內主供是金臉龍王老五,其後由左至右排列,大爺、二爺、龍母、三爺、四爺和兩爺塑像。此廟有個傳說五台山本是荒涼不毛之地文殊菩薩被請到東海龍宮講經說法,臨走時,文殊菩薩願力是希望改變五台氣候造福百姓,老龍王贈送歇龍石給文殊菩薩,老龍王有五個兒子出海回來不見歇龍石,誤會文殊菩薩自行帶走,怒氣來到五台山之後,為文殊菩薩感化,從此化怒氣慈悲,歸依文殊菩薩,普濟眾生,專司五台山播雨。五龍王長期受文殊菩薩教化,功德增加,目前已是龍王果位,因此此廟被稱作五龍王廟。一般善男信女非常崇信,香火很旺,類似台灣道教的廟,前面有「古戲台」是善男信女還願之處。此龍王以金臉出現,表示位於神位,屬佛門護法。 
   筆者畜牲眾生也會學佛、歸依佛教、普渡眾生,如牛、蚊、、等及其他類都會在欲界天修成神的果位。牠們會托夢給有緣大德,替牠們蓋間小廟從事渡生工作並接受香火,此小廟後面一定有佛菩薩佛殿來教化指導。五爺廟的指導佛為萬佛閣、萬佛閣內主供佛即為文殊菩薩,完全符合法界規律

總結:
   參訪五台山後,讚歎文殊菩薩法脈,在五台山已呈現,眾多佛寺筆者無法在短時間參訪完。概括言之,可窺出一二,顯教密行大乘小乘藏密禪宗凈土盡皆含蓋於內。其實實質上,修行一種是上求佛道,如開花見佛,誠求入空性,修持本尊入圓覺,修持如來藏、、、依次第因無為法而有差別,在相法上也有不同呈現;一種是下化眾生菩薩道,也依次第修行而不同。修持過程中,如因果業障沒有說明,但依筆者所看五台山有降心魔本師佛,文殊的神變像,如甘露文殊觀音菩薩普賢菩薩三寶佛、神變像的護法等,俱已殷切告訴世人一切修行過程了。 
   願同修了知真實義,世世常行菩薩道。佛國凈土在眼前。圓覺本心自顯現。

參考數據:五颱風景名勝,中國經濟文化出版社楊連鎖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