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師山·紫虛居士:談塵根識與六道眾生的色身

談塵根識與六道眾生的色身

藥師山紫虛居士

  摘要:

  本文描述六塵的本質及六道眾生色身的組成,對塵根識如何成「見」亦詳加分析。文中對十二因緣中的「名色」與「生」二支亦詳細說明,最後並以如來藏的種子來說明「虛妄有」的一切現象

  壹、前言

  在一般佛書中,我們經常會把色塵與眼見的色相混淆不清,不了解其真正的意義。佛書中對「塵」的解釋是「不凈能污染人們真性事物」,或者「六根所對的事物」,若依這些解釋,我們所見所知之任何事物都是塵,如我們看到一朵花,那色塵到底是它的形狀或顏色或是什麼?其實世間的一切現象就是我們的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與意知六用所成的各種相,這些「相」是我們八個識的共同作用,還有很多有緣的眾生(如其他的人、畜、鬼、神及無想類眾生等)的參與。可以說一切諸相是「非我非緣、不離不離緣」。這些森羅萬象雖是「虛妄有」的相,也許與只想了生死修行人無關,但對想在菩薩道上行走的人卻大有關系。對「虛妄有」的了解有助於「觀世間如幻」的修行要了解這些虛妄有的相,我們就必須對與其息息相關的塵、根、識及其間的相互作用做一些探討,此外,六道眾生的色身也是根塵識的問題,本文亦做些解釋。本文中很多看法是屬於個人的見解若有不對之處,請各位來函指正,當不勝感激。

  貳、十二因緣八識狀況

  我們為要了解「眼見」等的真相,就必須先了解眾生的根與識。十二因緣暗示眾生根與識形成的過程。「無明是指真如而生的一種妄明,即妄起分別、它是無因而生,沒有什麼來源可說,是原本伴隨真如(即眾生本體)而有的,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對菩薩而言指無始無明,對緣覺行者是指根本無明,而對聲聞是指枝末無明,因後二者尚不能達無始無明之境。由「無明」而妄立同異分別,使真如虛妄有的第八識然後再由其妄想分別真如就同時生出第七識及前六識。在十二因緣中,「行」支即指第七識,「識」支指前六識。識再下來就是「名色」,名色是第六識無始以來所積存的名相符號,阿含經中解釋「名」為四無色陰,「色」即地水火風四大。「名色」是六根對六塵境界時,第六識妄取塵相而生的各種名相符號,經長久累積而成,這些名相包括四大(即堅濕暖動之性質),也包括由第八識經過第七識的「動」而流出的業識種子(到第六識即組成名相),因此,「名」亦含第七識之行陰與第八識的識陰,故「名」是四無色陰(即受想行識四陰)。名色中的「色」(即四大)將是眾生執著物質的因,也就會有肉身的因。第六識是指其能想、能判斷、推演、認知等「功能」而言,而「名色」是包括第六識及其所累積的名相符號,第六識與名相二者已「濁」成一體。在人類而言,「名色」與大腦在空間上是結成一體的。

  有名色再來就有「六入」,也就是妄成六種器官(可能是中陰身或細膩身,隨情況而不同。)「六入」之後就會有「觸」(接觸之身)再下來就有「受」、「愛」、「取」、「有」等「六入」對六塵的執著過程(詳見藥師小乘佛法),一旦對六道之一執以為「實有」,則就會有「生」(即出生、投生)的現象。「生」即生出「色身」之義。有了「色身」就有老死等現象。人若入定能進入第六識末緣則稱為進入「無色界」(但不是無色眾生),能進入「名色」者則為「入色界」。

  參、六道眾生的色身

  十二因緣的整個過程(由無明到老死)對三界眾生都相同,「無色界」眾生也會因行之變遷,定久之後出定而「老死」。三界眾生皆有「身」,老死則其身敗壞,無色眾生的「身」是由禪定果報而生成,其禪定可入於第七、第八識境界。(詳見楞嚴經及佛教世界觀)這些眾生的身屬「定果色」,非因果業力所成者,乃禪定果報所成,其身量大小可隨念力而化,但因為有「虛無」之習氣,故其色身是取「虛無之氣」而成,即其只有氣身,呈半透明狀。「氣」是由「風大」加上妄想而成,「風大」是真如無明妄生動靜之相而有。由不同的妄想而有不同的「氣」。無色眾生的「氣」是真如起「虛無妄想」,風大形成虛無之氣。色界眾生取色質為身,其屬「業果色」,由業報所成,故身長、壽命皆有限度,此色質亦為「氣身」,它是「成色妄想」(即妄想有空間)而成之「氣」。「欲界」諸天的身亦為「氣身」,其性質與色界天相同,只是氣身的「結構」不同。

  阿修羅的「身」亦是氣身,但其「氣」是「嗔恨妄想所生人與畜生的身為肉身與氣身二者,人之氣身是「淫慾妄想所生之氣而成肉身淫慾妄想較重。餓鬼地獄眾生的身是「火氣」、「水氣」與「地氣」所形成,這些皆風大經諸妄想所生,「火氣」有火燒之性質,「水氣」有冰冷之性質,「地氣」有不明呆笨之性質。六道中除人與畜牲肉身之外,其他皆是不同性質的「氣身」所成。除無知覺的身之外,各界眾生尚「混」(注一)有知覺的身,在無色界與色界此為意身(或稱識身),但不含「名色」在內。而在欲界諸天阿修羅則為由「名色」與清凈四大所成的細膩身。在地獄餓鬼眾生,此為一種精神身,其乃是第六識對諸惡道境界產生惡業執著(注二),這種妄想使名色成為其精神身。

  在人與畜牲道,此則為五蘊身」,此身亦是一種精神身,它是第六識對人道畜牲道起妄想而使名色形成此精神身,由於只有人與畜牲物質肉身(這是原於此精神身對「色」之妄想),故人與畜的精神身特別稱為五蘊身。「蘊」是聚積,有想「久」成身之義五蘊身的覺知屬「意識心」的性質,而不是單獨識的性質。對人而言,五蘊身是五蘊(指功能)與人間的名相所成,二者「濁成一體」。五蘊就是八識功能,只是其適用范圍只在人界。眾生的「色身」是「知覺的身」與「無知覺的身」二者相濁而成無色眾生由於身相可由心念幻化,因此,眾生的身高、身體形狀有很多種不同。(但每一眾生有一種,不會變。)而色界以下,每一類眾生皆因業果而呈相同之身形。其高度與壽命亦相差不大。三界眾生都有六根,只是形狀、大小不同而已。無色眾生入定時可使第六識以下不生作用(稱不起現行),但不是色身不存在。色界眾生入定時,可使名色以下不作用。(指一般的色界天眾,有修習更深禪定者亦可入無色界,就如同人界眾生亦有在定中入各上界者。)眾生的「根」有勝義根與浮塵根二者,前者是「知覺身」(即精神身)的六根而後者是「無知覺身」的六根,如肉身眼睛即是此類。

  肆、眼見的意義

  當我們張開眼睛剎那,覺得「看到」,這是來自「識身」的「眼見」。這種「看到」的視覺尚未分別明、暗、空、塞、濃、淡、色、形等各種「色相」。這個「眼見」是眼根與色塵接觸而來的「視覺」,但眼根與色塵皆是無知之物,視覺之所以會產生,除了色塵與眼根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眼識」。眼識是眼根的知覺,它是「活的」、非機械的,故這種「眼見」是色塵、眼根與眼識共同作用的結果,那單獨的「色塵」是指什麼?若是指所見的「明」,則此明非色塵。若是所見到(因此知道)的顏色,則此顏色亦屬眼見而非色塵。色塵是眼根所對的境界,是眼識所覺知的對象,屬物理世界所描述的現象,在科學上看來,色塵只是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或是光波與一些物質結構共同呈現的現象

  人的「眼見」一般並非來自識身,而是來自五蘊身的眼根(詳見參所述),五蘊身的眼見屬意識心的層次它是色塵與人的眼根、眼識、第六識、第七識與第八識共同作用的結果,五蘊身的眼識乃人類對人界色塵諸相起執著的結果,故其眼識只能見人界的現象,其「能力」與色界眾生由識身而出的眼識是不能相比的。此外,見有不同的意義,例如,當我們張開眼睛看到一朵花,覺得「看到」,那是識身的「見」,看到(知道)其形狀、色澤,這是五蘊身的眼見,若知道花名、顏色的名稱、感覺好惡那是五蘊身「意知」的層次了。不論是識身的眼見或五蘊身的眼見,「色塵」是同樣的東西。我們可以說「眼見非識非根非塵,但不離根塵識」。同樣耳聞聲音(簡稱耳聞)、鼻嗅、舌嘗、身觸與意知皆是如此。在楞嚴經中提到「見大」就是探討這六種用的「體性」。

  在此我要提一個相關的問題,唯識的書藉有言「眼根對色塵而生眼識」,眼根與色塵皆無知之物,如何生覺知性質的眼識?這是由外面觀察所看到的。此中所說的眼根包括有知覺的勝義眼根與無知覺的肉身眼睛,眼根對色塵生眼識,此眼識就是五蘊身的眼識,也就是識身的眼識。(人類八識身已因對人界塵相的執著而成五蘊身,五蘊身與肉身如泥與水相混,成為泥水,不再有泥與清水。(注三))若要清楚的解釋「眼根對色塵生眼識」,可能有些問題,應該是「眼根對色塵而生眼見」。眼見的結果是色相,而「眼識」是指「見的能力」而言,是有自主作用的,故唯識中稱為「心王」之一(八個識都是心王)。眼識之所以是「能見」,其有識別的功用乃屬「真心」本有的見聞覺知之用,由於真心對色塵時,起妄想故有眼識產生。其形成的機制類似一種「濁相」(真心虛空混濁不清之義)。

  伍、塵的本質

  除了意根所對的法塵外,其餘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所對的都是物質世界現象(包括物質能量、波動等),物質屬於「無想類眾生」(見楞嚴經中所述十二類生),是四大的塵相(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大代表堅固質礙的特性水火風分別表示潮濕、溫暖、流動之特性。)為了解塵的真正意義,我們以眼見「紅色的圓球」為例來說明色塵。在此,我們的眼見包括「紅色」與「圓形」,以科學觀點來看,此紅色的「色塵」就是能反射紅光的表面,它是某些種類的物質粒子(如分子)在排列上呈現特殊的狀況所形成,這種是由表面結構而來的色塵。而「圓形」是形狀而來的「色塵」,其來源物質結構在邊界上有特殊排列而形成的。另外物質由於溫度的關系,自身會顯出某種顏色(即放出某種色光),這是另一種色塵的來源

  在理論上,我們應該可以描述或製作出我們「眼見」的紅色圓球,但目前科學尚沒有這個能力。因此,色塵的本質是光波物質結構所成的現象。同樣的色塵對不同的眼根或眼識,其「眼見」是不一樣的。佛經上說人見到的水在鬼看到就是血,這是同一種色塵而有兩種眼見。對同樣的東西,我們的眼見與有復眼的昆蟲的眼見就完全不同。

  聲塵的來源比較清楚,它是物質的振動在空氣中傳播的現象。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塵,其振動約在每秒二十次到兩萬次之間。聲塵的特性包括其振動的快慢、振幅的大小、振動快慢與振幅組合的一些特質,這些會使我們「耳聞」到聲音有高低、大小、音色不同之「聲相」。

  香塵(鼻子嗅聞的對象)的來源空氣中某些不同的氣味分子,這些分子由於結構不同,進入鼻腔中會使我們嗅覺到特殊的氣味。鼻腔中有特殊結構的「接受體」,科學上最近已發現有一千多種不同的基因分別或共同製造嗅覺的接受體,以感受不同的氣味分子。

  味塵(舌所嘗味的對象)亦是不同物質分子的特性物質分子特殊的性質會刺激舌頭的味覺細胞而生味覺。

  觸塵(身體接觸的對象)的來源亦是某些物質的特殊性質,如冷熱是溫度所致。平滑度來自物質表面的結構,軟硬來自物質本身的結構。

  「法塵」是意根(腦)覺知的對象,在科學上屬認知科學的研究范圍,它似乎不是簡單物質現象。「法塵」類似科學所說的「意識」。科學上目前尚不知道它是否如同「基本物質」(如電子等),也不它是物質是非物質現象,在「前世今生」一書中,透過催眠的方式,好像「意識」是可以流傳到來世科學家們目前的主流思想還是相信「意識」是物質所表現的現象。他們目前比較了解的是行為與意識關系意識發生大腦的那一部位等,但對意識本身是什麼卻所知有限。以佛教看法,意根屬物質,並沒有覺知的能力,「覺知」的來源是「勝義意根」(即五蘊身的意根),這是「名色」加上對世間妄想所成的「精神體」,「法塵」的來源兩個,一個是由八識流出來的識種子,另一個是前五根所收到五塵的印象,這些「信號」都不物質層次東西它是屬於「識」的層次,是心靈、非物質層次東西。「法塵」最後都收集在「名色」中,它包括眾生今生或過去多生經驗的各種法塵。法塵經由「名色」中的第六識(即五蘊身的意識)「解讀」後再由眾生的「意根」表達出來,就是我們的「意知」,此「意知」在大腦產生之後,會命令各器官去執行工作眾生在輪回轉世時,由於有不同的意根與「知覺身」(見前面肆之說明),故對同一法塵,「意知」的結果不同。

  陸、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與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

  五陰即色陰與受、想、行、識四陰,是精神力量的聚積,它會使真心失去功能產生障礙,但會產生一些特殊的功用,如形成物質、色身(如五蘊身)等,它是如來藏所起的妄相。六入是眼入及耳鼻舌身意五個入處,即六根攝入六塵之義,例如眼入就是眼根攝入色塵(如對焦相似)。十二處是六根與六塵的總稱,權教相宗(如唯識宗)認為眼根在內,對著在外的色塵而生出眼識。十八界是六根、六塵與六識的合稱,拫據相宗的講法,根在內,塵在外,識在中間。六入是如來所生六根之用,十二處是五蘊之用,而十八界是識身之用。「七大」即地、水、風、火、空、識與見七種「大性」。「大」是無所不在之義。地水火風空分別表示堅、濕、暖、動與空曠之性質,這些是物質界的特性。識表示認識與覺知性有情眾生特性。而「見」是有眾生「用」的特性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與七大即含蓋有情無情(即物質)世界的一切現象(詳細請參閱藥師刊物楞嚴經注釋」)楞嚴經上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與七大皆虛妄,本非因緣自然性」。又說它們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在本節中,我們要解釋這句話代表意義。在上文中我們已經知道塵根識相作用而形成見聞覺知諸相。在世間法來看,好像是因緣和合所生,例如眼見到一物,在一般的認知這是物體、光線、眼睛、眼識等條件互相配合而才會使我們「看到」此物體,但楞嚴告訴我們這屬於「意識心」的認知,我們「見到」這些相本質上都是虛妄所生虛妄無因,如病眼看見空花,何來因緣自然生滅之義?這些「虛妄有」的相,其來源如來藏本有的種子所現,這些種子是「真如」(即自性)所生。「如來藏」是眾生的「佛性」,在眾生位時,由於無明所遮覆,如來藏不能顯出而成為阿賴耶識。眾生無明破除時,如來藏即成為「法身」(但非法身之義),如來藏中的種子是不含無明的「智種子」,而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含無明的「識種子」,二者不同,依照如來所說,我們認識的世界身心一切相,還有身心的各種功用,甚至於第七、第八識即是如來藏中本有的智種子

  例如我們眼見到一朵花,這「所見」是妄見之相是由於「真心」起無明有各種業障之故(無始以來即如此),而實際上,我們是見到如來藏中本來存在的一些種子。這些種子都是真如所生真如之性質是清凈、周遍法界無所不在。

  楞嚴中對如來藏的種子有很詳細的描述,例如,「性色」種子這是一切色(包括物質)的體性種子,由真如而來。「真色」種子這是一切色的相的來源,亦由真如所生。「性空」的種子,是虛空體性種子,亦由真如而來。「地大」性質是質礙堅固它就如來藏中「真色」與「性色」的種子所成。此外還有「性覺」與「真覺」種子,在性質上很類似妙觀察智的體與用。對於「見大」,在第八識層次有「覺明」種子,而在第六識層次有「性見」、「明見」,在意識層次的「見精」,這些在如來藏中都是一些種子。而「第六識」也是一些種子其名稱為性識種子(第六識之體)、真識種子(第六識之用),覺明與明知之種子。(此為真識而起之名種子)

  柒、結論

  真如無因而起妄明(即無始無明,本明中妄自加明),由此本明中妄生明暗對立之相,明暗之中妄取明相而有虛空,妄生動靜而有風大等。又在明暗妄相之中妄取同與異等相,經過複雜的業相、轉相等執著過程而形成第八識種子,又真如本有各種妙用,但因無明之故,與虛空等相,妄生「濁」而成八識之用,再經各種複雜的妄想執著而有名色、五蘊等複雜之妄相,更進一步而有物質肉身等形成,在此同時,各道眾生也由八識五蘊妄想而生成。這些詳情,在楞嚴中有詳細之描述。對這些「妄想」,我們要以智慧當成「如幻」來處理,但首要必須先消除各種業障,否則你的「如幻」與你的「智慧皆是識心,有如醉人說夢話,不能「真如幻」。能真觀名相如夢幻(不執以為實有)則能進入第八識種子世界,能觀種子如夢幻(即須破塵沙無明)則可以入本心。但必須注意的是菩薩不能「斷除」善種子與名相,而是觀其為「如幻」,否則將不能入世間菩薩道,斷除種子與名相則成偏空之羅漢,不能成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注一:肉身、氣身與五蘊身三者一體不可分,但其成「濁」狀況八識由空等相與真心成濁的情形不同,後者是如泥與清水混濁形成泥水,混濁後完全見不到原來清水與泥之相狀。而前者狀況不同,我們在肉身尚可見到氣脈之存在,有三脈五輪及很多細氣脈可見,而每個細胞中皆有不同的識存在,如眼細胞中有眼識等,因此,在人畜的色身之中,肉身、氣身與五蘊身三者彼此相關,其之狀況以「混」來表示也許比「濁」更適當。 

注二:中陰身執著人界的塵相而成五蘊身的真正意義:中陰身受到「六道凈光」的熏染,此六道凈光是源於第八識六道種子,故中陰身是感受到其本身無始以來所含有的六道習氣,若其名色中某一道的名相較多(此生與過去無數生所累積而成者),則中陰身由眼根所生的識心會喜歡該道的光(如地獄名相多則會喜歡黑色光)。於是中陰身就會進入該道的凈光之中,則該投生道的塵沙無明發生,就執名色中該道的名相以為實有,此名相之數目只是名色中名相總數的一部份而已,中陰身於是依此投生道的名相建立投生道的五蘊身、氣身與肉身。 

注三:中陰身建立了五蘊身之後,其名色中的部份名相與該投生道的六塵「相濁」,其中尚未成濁的部份在該投生道沒有識別作用,在道教中稱為「元神」,在佛家稱為「識神」。故人的「身」在人界中有見聞覺知直接作用的有三身(即肉身、氣身與五蘊身)稱為色身,而實際上還有一個「識身」存在,故應該有四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