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傑 凈土十疑論序
宋 無為子楊傑 述
【譯】
【講】
楊傑,是北宋的一位居士。字次公,號無為子,安徽無為人。他雄才俊邁,年少登科。十分愛好參禪,多次叩拜許多名山的長老大德,曾跟從天衣義懷禪師學禪,參究龐居士語錄得悟禪理。一日奉命至東岳泰山祭祀,見日出如圓盤湧出,忽然大悟。宋熙寧末年(1077年),回鄉看望母親,在家閑居時看藏經,遂歸心凈土。他曾繪阿彌陀佛像,隨身帶著觀像念佛。元祐中(1086-1094年),曾任兩浙提點刑獄,故有楊提刑之稱。有一次至天台山白蓮寺,就禮真咸法師為師,朝拜智者大師之塔。他平生的著述,多指歸凈土,本篇《天台凈土十疑論序》,就是他所寫作的。
居士晚年,專事凈業,臨終端坐感佛來迎,說偈:「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畢,安詳而逝。其後,有荊王夫人,夢遊西方,看見有一個人坐在蓮華上,其衣飄揚,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就上前請問?他就說自己是楊傑。他的事跡,許多佛教傳記著作及多種往生傳都有記載,想了解得更詳細的可以翻閱。
娑婆穢土也,極樂凈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為諸業縛矣。
其凈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譯】貪愛不重,不生在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能往生於極樂國土。娑婆世界是污穢的國土,而極樂世界則是清凈的國土。
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短促,都是有限量的,而極樂國土眾生的壽命,則無有限量。
娑婆世界的眾生,隨著業力而輪轉六道、生死無窮;只要一旦往生極樂國土,則都能證得無生法忍。到那時想要回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則能任意自在地行菩薩道,再也不為諸業障所束縛。
娑婆與極樂的污穢與清凈,壽命的長短,苦樂的受用差別,生死束縛與自在解脫,有截然的不同,而眾生卻愚痴得一無所知,這難道可不令人悲哀嗎?
【序】阿彌陀佛,凈土攝受之主也。釋迦如來,指導凈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叮嚀,勸往生也。
【譯】阿彌陀佛,是極樂凈土攝受接引、教化眾生之主。釋迦如來,是指導眾生求生凈土之導師。觀世音、大勢至,則是幫助阿彌陀佛宣揚教化的大菩薩。是故釋迦如來一代之教典,處處叮嚀勸導眾生往生凈土。
【序】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濟度為佛事。是故《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經雲:「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所以祇桓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凈土想。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受不舍。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凈土,念念彌陀。
【譯】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著大悲願力之船,航行於眾生生死的大海當中,不執著於此岸,不滯留於彼岸,不止住於生死中流之內,唯以救濟度脫一切眾生為佛事。是故《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說有阿彌陀佛,而能執持稱念佛的名號,若經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聖眾,現在其人之前,此人命終之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之眾生,聽聞到我的名號,思惟憶念我的極樂國土,並且培植種種福德善根,以至誠心迴向發願,欲得往生我之國土,如果不能如願往生的話,我即不成佛」。
所以釋迦世尊祇桓精舍的無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凈土之想,這實在是因為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於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眾生,攝受加持而不舍離。以其阿彌陀佛之聖尊及眾生之凡俗,體性本來同一法身,如今眾生與佛陀機感相應故眾生見佛。因為眾生乃是諸佛心內之眾生,故凡夫塵塵即是極樂世界;凈土即是眾生心中之凈土,故眾生念念即是阿彌陀佛。
【序】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能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
【譯】我用這個道理來說明: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為能斷除疑惑的緣故。有禪定者容易往生,因為心中不散亂的緣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遠離染污的緣故。有布施心者容易往生,因為他沒有我所有之執著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他心中不嗔恚的緣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退轉的緣故。造善而不執著,亦不造惡業的人容易往生,以其心念能夠專一的緣故。諸般惡業己經造作、並且業報已經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他此時有真實慚愧、恐懼心的緣故。而那些雖然有造作眾善的人,若是沒有真誠的深信心、沒有迴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品上生矣!
【序】噫!彌陀甚易持,凈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譯】噫!阿彌陀佛的名號非常容易執持,西方極樂凈土也很容易往生。眾生如果不想執持名號,不願往生凈土,佛陀又能對眾生怎麼樣呢?造惡業的人,墮入於受苦之惡道;而稱念阿彌陀佛者,便能往生極樂世界,此二者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啊。然而世間人只擔憂墮落於地獄,而卻懷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嗎?
【序】晉慧遠法師,與當時高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於廬山,蓋致精誠於此爾。其後七百年,僧、俗修持,獲感應者非一,咸見於凈土傳記,豈誣也哉?
【譯】東晉慧遠法師與當時的高賢士大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於廬山,實在是因為專一真誠的想求生極樂世界。其後經過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眾修持念佛法門,而獲得感應者非常多,這些都可見於往生凈土的傳記中,極樂凈土豈是虛妄不實的呢?
【序】然贊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天台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最為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暗室,日至而頓有餘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於是也。
【譯】然而贊翼輔助阿彌陀佛凈土法門的言教和觀行的,其書籍堆積如山。唯有天台山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最為殊勝超卓。其中援引聖人之言教,開顯決斷種種疑惑,這就猶如萬年的暗室,日光一照頓時明亮而尚有餘光。千里之遙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則不必勞苦而自然到達。如果沒有法藏比丘修成的阿彌陀佛,則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
【序】傑頃於都下嘗獲斯文,讀示所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寤益深,將廣其傳,因為序引。熙寧九年仲秋述。
【譯】我楊傑最近在京城,如願以償地得到此書。除了自己閱讀,並獻示於所知的親友,凡知曉智者大師對這十個疑問解釋的人,沒有一個不生起求生凈土的信心。自從我遭逢嚴酷的刑罰之後,感觸體悟更加深刻,心想擴大它的流傳,因此為之作序以作個引導。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仲秋述。
「隋」,隋朝是從公元581年到公元616年,隋朝只有隋文帝和隋煬帝兩個皇帝,總共只存在37年。隋朝是在唐之前,就是比唐朝更早些。因為他存在的時間很短,所以講歷史時就常說「隋唐」。
「智者大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有大智慧之人。他一出生,便與世間人不同,從面貌上看瑞相重重,可見智者大師的來歷不簡單,可說是聖人的化現。同修們如想多了解些大師的情況,可看書末所附的《隋·智顗傳》。
現先對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之要點,作一個概要的介紹,使同修們先有個概念,之後我們再好好地學。
智者大師一生的著作相當豐富。在他的著作中,關於行歸凈土方面的,當首推《凈土十疑論》。同修們從上文宋代楊傑居士的《序》文中就可看出,他相當推崇智者大師所作的《凈土十疑論》。他認為自遠公開創蓮宗後,弘揚凈土教法最得力的,就推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並認為智者如果非佛的化現,是不能作出如此偉大的著作的。當然從歷史事實來講,楊傑的話也沒有過贊。因為自智者大師作《凈土十疑論》之後,歷代的祖師都相當推崇《凈土十疑論》。為什麼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在弘揚凈土法門上,會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呢?這當然離不開大師在《凈土十疑論》中所闡發的內容。我們在講論之前,先作幾點介紹,大師說:
一些不明教理的人往往會誤認為求生西方,是自私、是沒有慈悲心。認為想要救度眾生,應該生在三界,於五濁惡世的三途中救苦難的眾生。要求生凈土,就是舍離眾生,是沒有大慈悲心的表現。這一說法,顯然是不符合佛法的。因為對久修菩薩道得無生忍的菩薩來說,那留在三界內度眾生不成問題。而未得無生忍的初發心菩薩,就必須常不離佛。待忍力成就之後,才能處於三界,在這個惡世中救度眾生。所以智者大師在論中說: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智度論》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可見薄地凡夫要想度眾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現在有一些學佛的人,發願生生世世留在五濁惡世,弘揚佛法。這個願望雖然很好,但終究還是凡夫的個人情見,只會是增加生死之苦。故在論中智者更引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說:「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由此可見欲發心度眾生,更要早求生極樂世界。這一觀點,對後來的凈土弘揚,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許多過激的學禪、學教的師友,喜歡用無生的道理來攻擊凈土。認為諸法體空,本來無生。而現在舍此求彼,生西方極樂凈土,有違佛法中無生的道理。針對這一錯誤的見解,智者大師給以嚴厲批評。在論的開頭即說到:「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凈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同時對於無生的真實內涵,智者也給以詮釋,認為不生不滅不是離開因緣生外,還有個不生不滅。更不是不求生極樂世界,才算是無生。如智者所言的「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凈土,喚作無生。」正因諸佛說法,皆依真俗二諦,故講說諸法實相,並不會破壞假名。所以智者大師明確指示「智者熾然求生凈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凈故,即佛土凈。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凈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不難看出,了達生體不可得那才是無生,並不是離了一個生,才是無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才符合中道第一義諦。而對於那些反對他人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在智者大師的眼中,不過就是一個謗法罪人,邪見的外道而已。
在論中智者大師指明為何不求生十方,而只求生西方的原因。那是因眾生心散,如果不專系一境,則三昧難以成就。如論中所講的:「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在論中智者大師並引用《隨願往生經》普廣菩薩問佛的一段,來證明專求西方是釋迦世尊的法旨。大師說:「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凈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凈土,專念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贊西方一佛凈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
由此可見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極樂凈土,就是生一切凈土。智者大師還特別強調,不必再發願求生他方國土,要以極樂世界作為根本的指歸。如大師所說的「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雲何用佛語。釋迦世尊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一再明確「又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雲,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凈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可見凈土法門,能受歷代祖師的重視和推崇,決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的必然趨勢。雖然佛也在有些經上讚歎過其他凈土,如東方藥師佛國。但智者大師認為這隻是略勸往生,不是處處指歸,所以不如彌陀凈土,更不必再求生他方佛國。
世俗上的一般人,往往會認為,普通凡夫惡業深重,煩惱絲毫沒斷。而極樂世界已經超過三界,具縛的凡夫怎麼能夠到達呢?關於這個問題,智者大師認為凈土法門是易行道,不能與普通教理混談。正如大師所說的「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凈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正因凡夫往生極樂世界,是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攝持,所以才被祖師稱為易行道。
在論中智者大師更總結極樂世界有五種勝緣,所以能使凡夫一往生後,直至一生補處更無退緣。這五個性緣是「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正基於極樂世界,有此五種勝緣,故歷代各宗祖師極力弘揚凈土法門,其目的就是想使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求生極樂遠勝求生兜率:
針對當時不少修行人,發願求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並認為內院在欲界天,離我們距離較近,只要修上品十善就能往生。
智者大師嚴正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因為「求生兜率,亦曰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雲,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凈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凈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凈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眾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恆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凈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以上是智者大師用兩點來作比較,指出只行十善,不能生內院。只有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才有資格得生彌勒內院。另外要去內院,是沒有彌勒菩薩來接引的,這顯然對往生內院,是增加了極大的難度。而且,因兜率天是欲界天,會增長天人愛著五欲的心,所以退位的人多。且天女微妙的聲音,還會讓諸天耽愛好玩而不知修行自勉。在論中,智者更引無著、世親、師子覺三位菩薩的例子,來證明兜率內院不易往生。因有如此大的難度,所以智者大師於論中作出了「願生西方,不求生兜率」的定論。以智者大師如此的身份,尚且講願生西方,不求生兜率,更何況我們這些薄地凡夫呢?
在論中智者認為想要決定往生西方的人,應當具二種行。如果二行具足,決定能往生極樂。這就是厭離行和欣願行。而「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凈臭穢。故《涅槃經》雲:如是身城,愚痴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雲: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凈。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而欣願行者,又有二種。第一種,先明白求往生的意義。第二種,觀極樂凈土莊嚴等事,以發起欣心願求的心。如智者大師在論中所說的「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凈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凈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雲: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又願生凈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另外,關於《往生論》所講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一內容。智者大師給了正確的解釋,大師認為「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喑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痴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夫人,是請生凈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喑啞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願生凈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為此故雲,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雲: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智者大師這一回答,有力的糾正了不少人對《往生論》錯解。
介紹到這里,我們可知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對凈土法門講得非常恰當與精妙,故受到歷代祖師看重和推崇。正如成時法師在《凈土十要》中,對《十疑論》所讚歎的「此十問答,統凈宗一切疑問。振菩提大道之綱。斷疑生信,厥功最巨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