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凈土十疑論》淺講 第五疑 具縛得生疑

第五疑  具縛得生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凈土。是故《瓔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凈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凈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裨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凈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凈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相也,菩薩微細相。

  凈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凈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凈土,隨分得見粗相,菩薩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凈,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譯】

第五個疑:具縛得生疑

  問:被煩惱束縛的凡夫惡業深重煩惱也未斷一絲一毫,又怎麼能往生到出離三界西方凈土呢?

  答:有兩種因緣可以成就,一種是靠自己的力量,另一種是他力。所謂自力就是一直在這世界自己修行這種人確實沒有往生凈土。在《瓔珞經》上這樣說:「一個煩惱不斷,不了解佛法三寶也不懂得善惡因果凡夫,從初發心修行開始。憑藉著對佛法信心,常生在有佛法家庭,以戒為本。受菩薩戒後,並且生生世世不斷的持戒修行,這樣一直修行三劫,才能達到別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謂的初發心住。接下來就修十信位的十種波羅蜜等無量的願行,一直不間斷的修直至滿一萬劫為止,這時才能證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能精進用功的話,就能進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種性位。」這就是所謂的自力修行,但即便這樣,還是沒有能力往生凈土

  借他力修行的人,若是相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眾生,於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三昧,心裡很厭惡三界,很想離開三界中的煩惱身,並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迴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

  所以《十住毗婆沙論》中說:「在這娑婆世界修行兩種,一種是難行道,另一個是易行道。難行道是在五濁惡世修行,雖經過無量佛出世,但想要得到不退轉,不再退墮為凡夫、不再退至三界六道輪回,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這種艱難的程度,無數塵沙劫的時間也難說完。簡單歸納如下五種:一、或許會和其他外道成為好朋友,結果受影響,壞了自己的菩薩修行法;二,遇到凶惡之人,破壞阻撓我們修行;三,善惡顛倒,好的當成壞的,結果破壞了別人的清凈梵行;四,聲聞小乘,沒有大慈大悲之心;五,只憑藉自己的力量,但卻沒有佛菩薩加持就好比跛腳的人,一天最多隻能走幾里路,非常辛苦。這就是所謂的自力。」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的話,知道要一心念阿彌陀佛,知道發菩提心,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就一定能往生西方凈土。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千里,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轉輪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這不是他自己力量,而是轉輪王輪寶的力量。」

  如果說有漏的凡夫不能往生凈土,那麼有漏的凡夫應該也不能見到佛身了。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知道念佛三昧是隨著無煩惱的無漏善根而引發起來的,有漏的凡夫還是可以隨著他修行的進展,而見得到佛身的粗略相狀,菩薩見得的是佛的微細相狀。

  往生凈土這一樣,雖然一開始是有漏的善心善行,但只要發菩提心,願意求生凈土並經常念佛就能夠降伏煩惱往生凈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這是有什麼好懷疑的。

  因此《華嚴經》說:「所有諸佛凈土,全都是一樣的莊嚴清凈,只是由眾生各人的業力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見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講】

第五個疑問:具縛得生疑

  我們前面介紹了自力的修學與佛力修學的差別,在整個佛力的修學中,成敗的關鍵在於一門深入,如果你念一切佛、念很多的經咒,到最後會心思散亂三昧難成,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功。所以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在有限的精神體力當中,集中我們的心力,在所修的法門當中,對本尊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那麼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我們到底應選哪個法門一門深入呢?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從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有他特殊的效果,所以我們選擇,以阿彌陀佛為我們的本尊

  第五具縛得生疑,「縛」指的是煩惱跟罪業,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們的心中有很多障礙,有煩惱障、有業障。那這些障礙怎麼辦呢?這些障礙是不是會障礙我們往生呢?雖然我有一種前進的力量,但是我也有一種系縛的力量,那這二種力量到底應該怎樣平衡?就是說,我雖然能夠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有煩惱障、業障,那這個應怎麼解決呢?我們看征問:

  征問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我們身為一個生死凡夫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很多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在阿賴耶識當中,還有很多很多貪嗔痴的煩惱睡眠。那我們現在具足煩惱跟罪業的心來憶念阿彌陀佛,我們也真心的歸依阿彌陀佛,我們的目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是超越三界之外的清凈國土,而我們的內心有很多煩惱罪業沒有斷,像這樣的具縛凡夫,怎麼能夠得生凈土呢?現在我們就來看智者大師的釋疑:

  釋疑

  【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這句話大意是說,我們生死中的凡夫要想解脫,有二條道路可選,一條是自力,另一條是他力。如果你選擇自力,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對你的惑業苦,就是靠你心中正念力與善業力,慢慢的斷除罪業、慢慢的調伏煩惱,最後把生死果報結束。第二是面對強大的惑業苦,我們也可以仰仗佛本願力的攝受,信願持名念佛,仗佛願力往生西方,這就是他法門。首先我們看自力方法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凈土。是故《瓔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凈土。】

  所謂自力,就是一直在這世界自己修行這種人確實沒有往生凈土

  所以《瓔珞經》上這樣說:一個煩惱不斷,不了解佛法三寶也不懂得善惡因果凡夫,從初發心修行開始。憑藉著對佛法信心,常生在有佛法地方。一個受了菩薩戒的初學者剛開始成就業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不想到三惡道去。慢慢的菩薩戒身身相續時間久了以後,戒行不闕,在這個善業當中,心中要培養一種觀照的力量,就是正念力量,就是無常無我智慧。開始用無常無我真理,來觀察妄想的起伏,它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這個妄想?因為有根與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因緣找不到,它離開以後,它過去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妄想消失的時候,未來也不可得。現在也不可得,現在是生滅也不可得。所以我們經常用無常無我來觀察妄想,等慢慢累積了經驗,就知道原來我們這個妄想真實性,是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妄想的活動勢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從躁動轉成寂靜,就成就發心住,這個時候斷了三界的見惑,成就不退。慢慢的從我空觀再繼續修法空觀,廣泛的修十波羅蜜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經過一萬劫,經過第六的正心住到第七的種性住,這個種性位就是成就大乘的行不退,斷除三界的思惑。這個時候就把整個惑業苦的力量,全部停下來了。但還沒有生到凈土

  由此我們可知修了生脫死的自力法門剛開始要先對治業以成就業力,再對治煩惱成就正念力。

  那他法門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凈土正行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

  選擇他力,剛開始要做的是培養信心,要相信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力。培養對阿彌陀佛歸依的心情,但這個信心很不容易培養。我們講一個嚴格的標准,就說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著進去念佛,在念佛過程當中,如是對佛號沒有完全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心情,這還不是真正在修凈土法門凈土法門的根本你還不了解,你連念佛前方便的準備都還沒有做好,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代表什麼?為什麼要歸依阿彌陀佛?有這麼多佛可以選擇,我們為什麼要選阿彌陀佛?還根本沒有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如果沒有明白道理,那心中就有疑惑帶著疑惑念佛,根本不能構成凈土法門,因為你的三資糧還沒有具足

  所以凈土法門第一:深信彌陀本願的攝持,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救拔我們。第二,開始發願,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習念佛三昧要有一定的定課,執持名號,先從一心,然後成就不亂。從這個發願當中,雖然要成佛,但是要先完成第一個目標,要先離開三界火宅,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在三界火宅中,都被火燒得自身難保了,這樣怎麼會有可能菩薩道呢?所以發菩提心以後,成佛道的第一個問題要先離開三界。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我們在修凈土法門的時候,要先成就信願行三資糧,這是第一個正行

  再看第二個助行:

  【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凈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有正行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助行來幫助我們心中正念。那怎麼辦呢?布施持戒、修福,所以在凈土當中,它是成就正念力,就是對彌陀歸依的心情然後再成就業力。那有人就會說:我念佛為什麼要持戒呢?諸位要知道,凈土法門叫做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那帶什麼業呢?

  首先,我們要認知凡夫眾生都是煩惱相當重的,每天妄想雜念紛飛,我們與生俱來的貪、瞋、痴、慢、疑諸多的無明煩惱,一定會驅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造作惡業,正因為我們是這樣罪惡的根機,才有阿彌陀佛同體慈悲心所流現的念佛法門,和西方凈土的設立。佛為的是使煩惱不斷的眾生,能夠帶業往生!只要我們在煩惱中有信願持名願往生的心,我們決定能蒙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能橫超三界這是會有問題的!如果說我們信願持名,能心很清凈,沒有煩惱,能夠功夫成片,那往生不在中下。然而我們業障深重,還煩惱不斷,大惡雖不再造了,但每天還有造作這樣那樣的罪業,然而我們只要信願持名,也一定能往生

  有人說帶業只帶舊業不帶新業。我看了許多的經論之後,覺得帶業不但帶舊業,新業也同樣可帶。難道說我學佛以後就不會造業了嗎?只要觀察一下我們每天的念頭,起個為了自己、為了家人之念,就是壞的念頭這就是個業、就有一個因果啊!我們因無明煩惱沒有斷,俱生我執堅固會有什麼清凈呢?有什麼慈悲無我呢?我們內心想的大多還是貪嗔痴三毒煩惱,這些都是業啊!阿彌陀佛悲憫我們,不舍一切眾生舊業新業一攬子解決,這是個大航船啊!比如我們原來的業力是四十由旬的大石頭,然後我們再加點新業,成五十里大石頭在這個航空母艦上,它照樣運載過去呀!但並不意味著反正帶業可以往生,我就不管而任其造作。不能這樣啊!一個真心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修凈業三福,隨緣舊業,更不造新殃!

  念佛行人盡最大努力舊業,儘可能做更多的善業,但在起心斷惡修善業的過程當中,滲合著貪、瞋、痴的煩惱,這種雜毒之類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在世間生活,能找到一個不犯錯誤的人嗎?我們常會犯錯誤,我們是在錯誤之中成長的!如果這個念佛法門非常嚴格,只能帶舊業能帶新業,那我們都沒有辦法往生了。所以,這個帶業一定要把它辨識清楚。我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好好地凈化自己的心,然而確實還有做不到的地方那隻好交給阿彌陀佛了,他老人家會憐憫我等會有慈悲願力給我們解決的。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速成佛,這凈土法門的異勝方便圓妙法,我們當深信不疑

  《那先經》中,國王問那先比丘說:「人在生前造作諸多惡業,臨命終時念佛,便能往生佛國,我不相信這話。」那先比丘回答:「比如將大石放在船上,大石因此不會沉沒在水中。人雖然造了許多惡業,因為念佛而不墮入地獄。有的小石反而沉沒水中,比如有人作了惡業,不知念佛,便墮入地獄中。」

  我們只要一面持戒,一面信、願、持名,到臨終的時候,乘佛願力,機感相應,一定能往生。故到凈土去的關鍵是乘佛願力,感應道交而往生,是佛力的加被。

  下面,我再大安法師2009年11月9日在秦皇島講演中,有一段關於帶業往生開示來作說明:

  「我想稍微讀凈土經論和祖師著作對於往生是不是可以帶業的問題應該都會明了,不應該不明了。凈土法門的特點就是帶業。通途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消業,就是要斷見惑、思惑——斷盡,你才出三界的輪回;斷塵沙惑、無明惑——斷盡,才能出變易生死。唯有凈土一法,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以你的信願稱名感通彌陀的願力,就能夠橫超,所有的業都能帶。就是五逆十惡的即將要下阿鼻地獄的業,你只要至誠念佛,生大慚愧、大怖畏念佛也能阿彌陀佛的悲願加持往生。而且在帶業方面,你不要去分什麼舊業、新業。舊業固然可以帶,新業也可以帶。你不能說,你學佛之前造的業是舊業學佛之後就一點業都不造。你有這個水平嗎?原來不學佛之前由於不信因果,沒有畏懼感,造的業可能更多;那麼學佛之後可能有點畏懼心,有點相信因果,但仍然由於我們的習氣重,還是會造這樣那樣的業,包括我們的念頭——舉心動念。念頭就是業,想想你一天到晚打什麼念頭,大多數都是污染的念頭都是貪、瞋、痴、慢、疑的念頭。這可不是業嗎?如果這個業不能帶的話,那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有不完滿的地方了。阿彌陀佛地獄眾生都能讓他走,難道我們造點不至於五逆十惡的業還不能走嗎?所以你只要深信切願稱名,舊業能帶,新業也可以帶。但是這個話又得要說得圓滿一點,不能由於這個話,『哦,那造業就沒有關系我一到晚殺、盜、淫、妄、酒都去造了』,這也不行。凈業行人還要老老實實地奉行凈業三福,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三皈五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些都要去做這是事相上,我們盡量奉行凈業三福;在理上,要徹底地相信阿彌陀佛平等救度一切眾生具有大的威神願力:這樣就理和事都把它圓融起來。」

  為此,智者大師在論中再引《十住婆沙論》中的話,來證明: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裨跋致甚難可得。】

  所以《十住毗婆沙論》中這樣講:於此世界修道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很難走的路,這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自修。第二種就是仗佛的大悲願力,比較簡單容易做的,叫做易行道

  那麼,什麼是難行道呢?在五濁惡世之中修自力法門的人,他想達到不再退墮為凡夫,不再退至三界六道輪回,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他雖然已經過無量佛出世時的修行,但仍無法達到「阿鞞跋致[5]」。故知自己的力量修持,想要斷惑、想要超越三界,非常之難!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困難程度與種類之多,就是用無量無邊恆河沙數來計算,也無法算清。簡略的說五種

  第一個是「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外道表面看起來很善良,可惜所說的不是佛法。我們今天這種情況太多了,他們所說的看起來很像佛法,但若是深入地加以研究,就知道他們與佛法都是大相徑庭的。這就是惑亂佛法,使你分不清楚邪正。

  第二個就是「無賴惡人,破他勝德」,無賴就是不講道理,他們專門誹謗有德行法師。別人若是稍有德行,或是較有名望,他就受不了開始誹謗,任何事都給別人抹黑。你若是聽到他誹謗而中毒,佛法就亂了。所以對於無賴惡人的惡意攻擊,你若是沒有智慧分辨對與錯,聽信了他對法師的誹謗,你就會對他所攻擊的人喪失信心,於是這位法師講經你也不聽了這就斷了眾生慧命。所以佛說謗僧罪業最重,比損塔壞寺的罪更重。塔寺損毀了還可重造,誹謗法師則令眾生法師失去信心,斷絕了法身慧命,故其罪更甚。所以,千萬千萬不要誹謗三寶

  第三個是「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什麼是顛倒善果呢?比如有教你一種錯誤方法叫你如此這般修行就會得到什麼善果,結果卻是剛好相反,所得的是惡果。又如有人要出家,於是教唆他的父母寺院把他拖回來。這就是「能壞梵行」。把錯的當作對的,把惡因當作善因,把惡果當作善果,這就是顛倒因果,破壞清靜修行

  第四個就是「聲聞自利,障於大慈」。聲聞行就是只為了自己,認為自己修行比較重要,就沒有大慈大悲之心了。

  第五個就是「唯有自利,無他力持」。後面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好比跛腳的人走路,一天也不過走幾里路而已,靠自己的力量,極為辛苦。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凈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

  易行道就是信佛所說的,因為佛是過來人,佛最清楚。信佛所教誨的念佛三昧,並要腳踏實地去行持,願生凈土。藉著阿彌陀佛願力的攝持,不要再存有疑問,是決定會往生的。

  現在,我們再看總結:

  【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這以下再把自力修行跟佛力的修行作一個比較。先看第一個譬喻:就像有人在水中前進,比如說我在水中,我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一天能游多久呢?如果是仰仗佛力,好比是坐船,坐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就能夠日行千里。就是說,面對我們的惑業苦,完全不仗佛力的加持,完全用自己的心力來面對,那不僅是非常辛苦,而且是非常緩慢的,就像一個人不坐船而游泳。如果我們能夠坐船的話,那這個速度就快多了,斷惑證真就更快了。以坐船跟個人的游泳,來作為第一個譬喻。第二個,譬如劣夫,我們是一個果報卑劣的生死凡夫我在地上跑,也是跑得很慢。如果能夠跟著轉輪王出巡,坐在轉輪聖王的輪寶上,一日一夜就可周行四天下就能夠遨遊四天下了,因為有轉輪聖王輪寶給你加持力。

  所以從斷惑證真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自力法門,它一定先成就業力,再成就正念力。一定要廣修福德,廣泛的跟眾生結緣,因為善業力是他基礎,如果福報不夠,修止觀就會障礙重重。凈土法門雖對修善也非常讚歎,但它要求的是成就正念力。我們的心必須跟著佛的功德,先把那種信願的力量培植起來。

  下面幾句就好懂多了: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凈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粗相也,菩薩微細相。】

  如果說像我們這樣煩惱重,又造了很重惡業凡夫,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如此則有漏的凡夫也不可能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了。但不是這樣,你只要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即一心念佛,那麼無漏的善根,就是不生不滅心性就會展露出來。我們有漏凡夫就可隨自己念佛功夫,隨分得見佛身相。所以,有的人念佛見到佛,有的人夢中見到佛,有的人見花聞香,這些感應太多了。又寺院中所塑的佛陀金身也是佛陀啊。這就是隨分得見佛比較粗略的相。菩薩見到阿彌陀佛,是見到阿彌陀佛清凈微細之相,因為我們的能力境界不夠,見到的佛相不可能微細

  凈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凈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凈土,隨分得見粗相,菩薩微妙相,此何所疑?】

  往生凈土也是這樣。雖然一開始是有漏的善心善行,但只要發菩提心,願意求生凈土,經常念佛就能夠降伏煩惱往生凈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這是有什麼好懷疑的。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凈,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所以《華嚴經》說:「一切諸佛之三千大千世界,皆平等且非常莊嚴。但因每個眾生所造的業力不一樣,所看到的佛身也各不相同」。這就是它的道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