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贊》
龍樹論師 造
談錫永 譯
2 以成一切輪回因 由道次第得清凈
3 乳中本固有酥油 以其混和故不見
6 若於瓶壁破一孔 何處有孔何處見
7 無間金剛喻定中 即能除去瓶相礙
恆時遠離諸煩惱 初中後際都離垢
若置彼於礦石中 珠光不復得能見
於受煩惱所纏眾 彼即不名為覺者
13 此如一旦離穀殼 米即宛然自顯現
14 是故喻此器世間 恰如芭蕉空無實
然而其果卻有實 食時口舌能觸及
故具見者當不說 無須以種為果因
依次第而漸進修 佛地自當能證得
18 日月雖然無瑕垢 五重迷幕能障彼
如雲如霧復如煙 如羅睺面亦如塵
20 此如火燒火浣布 能除種種垢與染
當彼處於火中時 唯燒其垢非燒布
22 故於導師經教中 由法異門說空性
凡說皆除煩惱門 無人能減其力用
23 此如深深地下水 未經沾染純然凈
25 一切法中離愛想 男女是皆不可見
即由大種和合等 施設四種戲論義
33 以兔角喻牛角喻 此為如來所現證
35 初中後際之德性 施設為常非決定
如是即遠離於自 何能執我及我所
36 此可譬如夏日水 是可說之為溫暖
此水若然於冬日 則可說其為寒冷
38 當眼正緣於色時 分明呈現為顯現
39 當耳正緣於聲時 離其生處而覺知
40 香界依於鼻與香 如色法例無生滅
若說此為依鼻識 法界則成為香界
是皆無非法界性 是皆非為舌識因
43 法唯現於心識中 卻成戲論與增益
44 若於一切見與聞 嗅味觸等以及想
45 眼門耳門及鼻門 舌門身門意城門
六者皆為究竟凈 其識自凈如如性
48 可依世智而為行 無輪涅則身為因
觀察自我即能住 此乃經教之所宣
51 佛以十力助未熟 加持力似月離礙
皆如置一摩尼寶 於無知者手掌中
三十二火具榮光 如是有情共佛住
55 怙者住為方分身 繼往開來歷多劫
為調教諸弟子故 宣說異門釋其教
56 以既定於趣向故 從於外境說心識
57 莊嚴住者具力尊 及宏麗色究竟天
連同心識此三者 可合為一我敢說
58 未熟唯依於識覺 聖者故為說異門
此於長壽具力者 成為劫算長程因
59 守護有情外界者 亦持壽量無數劫
60 即此為因知無終 故如是果亦無終
61 是故菩提實非遠 非可思謀以手近
於六外境無顯現 即知真實為如是
62 此如水乳相混和 置於同一器皿內
鸛唯飲乳不飲水 於轉依因即此喻
63 煩惱所纏本覺智 於一身中同得見
若能見其無我性 諸執有種即摧壞
以安忍行諸善故 此三為因力用展
具力因之而具智 此四為因力用展
69 或有人作可怕語 莫自困於菩提心
70 若然遺棄甘蔗種 而欲得嘗蔗糖味
71 若人能重甘蔗種 善加培植令生長
蔗糖自當得豐收 事之本末即如此
羅漢緣覺由是生 佛亦由是而證覺
74 恰如天際蒼黃月 赤裸見於十四夜
75 恰如新月於天際 見其增長復增長
於彼已登地位者 得見法身漸增長
76 恰如十五朦朧夜 月已圓滿無有缺
78 四不凈行已捐除 四凈行則已獲致
79 垢能轉變相形妤 以恆具貪等垢故
若能清凈離瑕垢 此即說為離垢地
除一切暗離邊際 凈除是即發光地
難凈世染亦消除 是故名為難勝地
無生且復無崩壞 此地名為現前地
以其渡越生死海 是即名為遠行地
85 決定受佛親導引 而得接觸本覺海
以其相應於正智 故得名為善慧地
87 由本覺智成其身 同於虛空離垢染
89 輪回趣力可衡量 由此解脫則難量
證本智而入法雲 有情凈相見空性
93 究竟周遍一切邊 噫彼蓮花億萬千
故如滿月於高空 長天簇簇星環抱
96 佛以如同大日手 擎寶光珠無瑕垢
灌彼最勝心子頂 灌頂令得大成就
彼等心盲故卑微 所受狂亂成惶恐
98 見其身實有光輝 明照無塵不染泥
打開彼眾諸門限 彼眾徘徊黑暗迷
離於一切垢障心 涅槃傳承應若此
漢譯跋
西元二千又三年漢歷歲次癸未,於餘生朝前據藏譯譯竟。藏譯由古薩那班智達(krsna pandit)及譯師戒勝(tshul khrims rgyal ba)譯成。梵文原題dharmadhatustava;藏譯原題 chos kyi dbying su bstod pa。
奉頌實依四重緣起義理而造,於24至28頌即可明見,諸頌多申相礙緣起義理,此甚深緣起,即智慧海中無價寶珠,希讀者識而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