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強教授:《密教通關》解析

《密教通關》解析

陳士強

《密教通關》一冊。現代持松著。成於1936年。1939年在上海排印出版。通行本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版《持松法師論著選集》本。

持松(1894—1972),俗姓張,湖北荊門縣人。法名密林,受學密法後阿闍黎賜灌頂號為入入金剛。又因私淑唐代高僧玄奘,自號「師奘沙門」。家世業儒,幼時從父學習四書五經。十八歲時,投荊門沙洋鐵牛寺默滿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於漢陽歸元寺。同年,考入由近代高僧月霞在上海愛儷園創辦的華嚴大學深造,修學三年。畢業後,回湖北當陽玉泉寺,從祖印學習天台教觀。1918年2月,繼月霞之後,出任江蘇常熟興福寺方丈。在五年任期內,兩次開壇傳戒,並創立華嚴預備學校,培養僧才。1922年冬,因讀《*輪寶懺》,深感瑜伽密典幽深難解中國真言宗(密教)自唐代以後,已成絕學。而在日本,由受學於惠果的空海創立的日本真言宗,其法脈綿延至今。於是,發願重興唐密,隻身東渡,初登日本古義真言道場,禮天德院金山穆昭阿闍黎,受此派傳授,得第五十一世阿闍黎位。1923年,學成回國。初在杭州菩提寺傳法灌頂,繼而住持武昌洪山寶通寺,在那裡建立了真言道場,將絕傳已久的唐代密教傳回中國。1926年至1946年,先後在遼寧、南京北京杭州武漢上海等地巡迴講經、傳戒、灌頂、修法弟子數萬人。其間,兩次東渡日本,再登高野山,得東密、台密之心傳,獲古義、新義之要旨。1947年3月,被推為上海靜安寺方丈,兼靜安佛教學院院長,在寺內建立了真言宗壇場,傳授密法。1953年6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1956年,任上海佛教協會會長。

持松精通日文、梵文,善詩詞,兼工書法繪畫,學識淵博,顯密兼通。他的佛學思想,前期以華嚴宗為主,後期以真言宗為主。其顯教著述有:《華嚴教義始末記》、《攝大乘論義記》、《觀所緣緣論講要》、《因明正理論易解》、《心經闡秘》、《般若理趣經集解》、《仁王護國經闡秘》、《悉曇入門》、《梵語千字文》、《梵語雜名》、《梵文心經譯本》、《釋尊一代記》、《施諸餓鬼法注》、《師奘文鈔》等,密教著述有:《密教通關》、《大日經住心品纂注》、《金剛頂大教王經疏》、《蘇悉地羯磨經略疏》、《金剛界行法記》、《胎藏界行法記》、《護摩行法記》、《隨行一尊供養秘記注》、《三陀羅釋》、《真言宗朝暮行法》、《密教圖印集》、《菩提心論纂注》等。總計二十六種,今大多亡佚。見收於《持松法師論著選集》的,是《密教通關》、《菩提心論纂注》、《心經闡秘》三種。生平事跡見真禪主編的《持松法師紀念文集》(華東師大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密教通關》是一部系統闡述密教(又稱「真言宗」)的理論、修持和史跡的著作它是密教研究的入門書,也是持松的主要代表作。在中國佛教中,有關密教的著述極為稀少。現存的僅有唐代一行的《大日經疏》、海雲的《兩部法相承師資付法記》、遼代覺苑的《大日經義釋演秘鈔》等數種,而且除海雲的《付法記》以外,幾乎全是經疏、儀軌。在唐密絕傳之後,在近代全面介紹密教的,持松的《密教通關》當屬第一部。

《密教通關》書首有初刊時朱慶瀾撰的《序》。序中說:「師(指持松)三次渡海,五載請業,故得新古兩義,博綜於腹笥;東台二密,淹貫於胸次。」歸國以後,唯冀以著述利方來。幾年中,疏解經論,已達數十萬言。「今為習真言入門方便,又復條撰事類,匯輯群言,徵法苑之典據,詳宗趣之異同,品騭邪正,辨別真偽,審宗派之源流,溯興替之沿革。名相繁糅,則臚為圖表;音訓淆混,則注以梵書。剖析義例,標章十門,而署曰《密教通關》。使學者睹凡而得度,因約以知博。誠可謂三密之指掌,五智之南車,豈僅便於初學而已哉。」

全書由《總敘》和正文十門(相當於章)組成。《總敘》對顯密二教進行了比較。認為,在現行顯教各宗(如凈土、禪、華嚴宗)中,能夠與真言宗相表裡的,只有華嚴宗。但「真言宗之方便多門,雖華嚴猶當讓之。而華嚴事事無礙之旨,真言為之啟鍵之寶鑰矣。」在佛教各派中,真言宗「雄大崇偉,無出其右,而統攝賅含,又無與比其肩也。」然而,真言法門猶如大補全活之方,峻攻猛瀉之劑,倘若依法授受,則「曠劫之無明,一朝可盡」;反之,如盜法自作,或濫授非器(授徒不當),則必將「自禍而禍人」。有鑒於真言宗中的有些流派,如東瀛(日本)的「立川派」,藏衛(西藏地區)的「闕群派」,「其所行者,則以吞刀噴火、謼蛇役屍為能。或專奉陰陽抱持之像,視赤白二渧,為理智不二之甘露;男女交遘,為定慧雙融之金剛。使清凈聖教,一變而為魍魎之邪說;住持僧寶,一變而為破法之魔侶。」唐代密教,自唐武宗會昌毀佛以後,「玄言流散,元明(指元朝、明朝)絕響,中土稀音」,為此,作者化了一個月時間,撰成本書

所分的十門是:

一、顯密名義。解釋顯教與密教的名稱、含義。說,顯教以「顯了」為究竟,「秘密」為方便;密教則以顯了為方便,秘密為究竟,二教對顯、密的理解正好相反。弘法大師(指空海)以說法教主分判顯密。顯教為「應化釋迦牟尼」所說,「皆為曲順眾生之粗機」,而未曾開示如來自證的境界;密教為「法身毗盧如來所說,「皆如來自受用身為自受法樂故,與自內眷屬,各各演說內證三密法門」,也就是說,它顯示的是如來自證的境界。這種境界法身大士(菩薩)以下的十地菩薩都沒有達到,更何況凡夫中人。另外,顯教的經典,是任人受持的;而密教的經軌,對於未經灌頂(皈依密教的儀式)的人來說,是不許宣示的。密教,有密宗瑜伽宗、真言宗、金剛乘、秘密藏、持明藏、總持藏、陀羅尼藏等種種名稱。各種名稱都有內在的含義。「言密宗者,即以三密為宗也。三密者,身口意三種,與心佛眾生三種,三三平等。所謂身等於口,口等於意,意等於身。又如密三密,行者(修行者)三密,眾生三密,一如平等,涉入無礙。此三平等法,在凡夫人不能明了,故稱三密。今欲實證此三平等故,依三密修行。身則結契印,召請聖眾,以除身業之障;口則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有謬誤,以凈口業之罪;意則住於白凈月輪,觀菩提心等,以懺意業之非。三業既凈,則三密互具,而心、佛、眾生圓融矣,故曰密宗。」顯、密二教的功效大不相同。依《金剛頂五種密經》所說,「於顯教修行,允經三大阿僧祗劫(比億萬年還長遠時間),然後證果」,這中間還要經歷「十進九退」,即進十步而退九步的反覆。「若依密教,則由加持威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俱生我法種子,應時生在佛家。」因此,「密教功能之大,成果之速,非顯教之人可得望其項背也」。

二、經軌本據。闡述密教所依據的基本經典。說,密教的經典分為「經」和「軌」兩類。「經為如來親唱,故先之。軌為菩薩漸制,故次之。」「經」分為純密、雜密兩部。純密部經典又分根本經、支流經兩類。根本經有兩部(《大日經》、《金剛頂經》)、三部(《蘇婆呼經》、《瞿醯耶經》、《理趣經》)和五部(《蘇婆呼經》、《瞿醯耶經》、《理趣經》、《瑜祗經》、《要略經》)之說。支流類分親近(《蘇婆呼經》、《瞿醯耶經》、《理趣經》等)和疏遠(《熾盛光》、《一字佛頂》等)兩類。雜密部經典,有《仁王》、《楞嚴》、《金光明》、《孔雀》、《陀羅尼集經》等;「軌」下分六類,有諸佛軌(藥師彌陀等)、諸經軌(寶樓閣、仁王等)、諸菩薩軌(文殊地藏觀音等)、諸明王軌(大威德、金剛葯叉等)、諸天軌(焰摩、十二天等)、諸作法軌(受戒施食等)。另外,密教也有三藏」。密教三藏的是:經藏,有《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二百卷;律藏,有《蘇摩呼童子經》、《毗奈耶經》等百七十卷;論藏,有《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十一卷。

具體來說,胎藏界法以《大日經》(全稱《摩訶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為依據,金剛界法以《金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為依據。兩部大經的差別在於:《大日經》表現為(或象徵著)理、本有、因、生(眾生)、本覺、平等蓮花、東、梵文「阿」字、胎、色、五大;《金剛頂經》表現為智、修生、果、佛、始覺、差別月輪、西、梵文「鍐」字、金、心、識大。「胎為理具之佛種」,「金剛為顯得之智果」,明了這一點,兩部大經的差別也就大體上掌握了。

《大日經》的廣本相傳有十萬頌,於世無傳。傳世的為略本,有三千五百頌,即唐代善無畏譯的《大日經》七卷;《金剛頂經》的廣本相傳有無量頌,於世無傳。中本有十萬頌、三百卷、十八會,相傳金剛智來華時,失落於海中,也不傳。傳世的為略本,有四千頌,相當於十八會中的初會,即唐代金剛智譯的《略出經》四卷和不空譯的《教王經》三卷。兩部大經(《大日經》、《金剛頂經》)以外的《瑜祗經》為金剛界的蘇悉地法(成就法),《蘇悉地》為胎藏界的蘇悉地法,《要略念誦經》(全稱《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為《大日經》的供養法(內容相當於《大日經》卷七)。

三、立教差別。論述密教的判教。說,「密教分教相、事相二大部門,其事相不能宣說,但憑秘授;其教相乃能分析名言,核理深淺。」密教只以顯、密判別佛教,它的判教屬於「教相」的范圍。日本東密的弘法大師(空海)依《金剛頂經》橫判顯密二教,依《大日經·住心品》豎判「十住心教」。所說的十住心教,指的是:異生羝羊心(諸趣外道)、愚童持齋心(人趣)、嬰童無畏心(天趣)、唯蘊無我心(聲聞)、拔業因種心(緣覺)、他緣大乘心(唯識)、覺心不生心(三論)、一道無為心(天台)、極無自性心(華嚴)、秘密莊嚴心(真言)。而台密的安然和尚對「十住心教」多有非難。他承慈覺大師(圓仁)之意,判《法華》、《華嚴》、《般若》、《維摩》等為「理密教」,《大日》、《金剛頂》等為「理事俱密教」,其他三乘等經為「顯教」。又因不空有一大圓教」(指密教)之語,而謂一切佛名一佛、一切時名一時、一切處為一處、一切教名一教,即一佛、一時、一處、一教之說。

持松不贊成東密、台密的這兩種判教。他以為,「余意古今判教諸師,以華嚴宗賢首大師所立小、始、終、頓、圓五種教門,最為圓滿。今將密宗根本兩部大經,用五教判攝,當是第五圓教。而圓教中,又分同圓、別圓,此宗屬同圓教也。」

四、安心觀道。論述密教的觀法。說,「佛教根本,皆以觀心為主,無論何宗何派,若舍諸法實相上,別求他法,即是魔說,非佛教也。故天台止觀為業,華嚴法界觀心,唯識、三論,亦各有安心之法,凈土十六觀,禪宗參究等,皆安心方法也。」密教的觀法,不外乎因字、因事、因法、因人四種,即「四種曼荼羅」。因字起觀,指觀梵文「阿」字等;因事起觀,指觀月輪蓮花等;因法起觀,指觀慈悲喜舍、三平等觀等;因人起觀,指觀本尊形像等。密教修行者在寢時、坐時,以及其他時間內各有觀法,如以數字為序排列,則有:一體速疾力三昧(即「阿」字觀)等、雙身觀等、三平等觀等、四無量觀等、五字輪觀等、六大無礙觀等、七空點觀等、八葉肉團心觀等、九重月輪觀等、十緣生觀等。

五、悉地種類。論述密教的成就(「悉地」)法。說,密教修法(指成就法),其數雖多,約而言之,不過四種,即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這四種修法通金剛界五部(如來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和胎藏界三部(如來部、蓮花部、金剛部)。息災,指「除災生德」;增益,指「增進福智,圓滿萬行」;降伏,指「損減怨敵,克服強暴」;敬愛,指「得人宗仰,使眾和合」。在這四種成就法以外,另加鉤召(指「召攝欲得之人」),名「五種法」。另外,還有延命法,為增益法的分支。四種成就法的差別在於護摩的作法不同。「護摩為密教大法,凡求成就,必作護摩。」護摩,意為「焚燒」,有淺深二解:「淺者,因印度外道有事火之法,以火為梵天之口,為令供物,上達於天,故以火進之。今密教為攝伏彼故,借用彼法,造作壇場,構設爐器。以諸供物,順次加持,投於爐中,供養本尊,求成就也。」此為「外護摩」、「世諦護摩」。深者,「須作三平等觀,自身、本尊及爐,一體無二。以智火燒無明薪,以一切眾生,皆從業生,今燒除前業,即得解脫也。」此為「內護摩」、「佛法真正護摩」。由於密教「當相即道」,故外護摩亦不可廢除。

六、行位斷惑。評述佛教各宗的悟修(修行覺悟)理論。說,各宗在悟修上的差別,歸納起來有五個方面:

(一)緣起現相。「即各宗對萬有之開展,生起之緣由及所現之相,而認識不同也。」小乘持「業感緣起」說,大乘相宗持「阿賴耶緣起」說,大乘性宗持「如來緣起」(又名真如緣起」)說,一乘圓教持「法界緣起」說,真言宗(密教)持「六大緣起」說,「與法界緣起,名雖不同,而義無差別」,它以「四種曼荼羅」概括「現相諸法」。(1)大曼荼羅。指「一一佛菩薩相好之身,及彩畫其形像。」(2)三昧曼荼羅。指「所指標幟、刀劍杵蓮等,或畫作其形者。」(3)法曼荼羅,指「真言種子字」。(4)羯磨曼荼羅,指諸佛菩薩的「種種威儀動作」。以上是就「佛界」一方面而言,「實則十法界之身,皆名大曼荼羅山河草木,有形物質,皆三昧曼荼羅語言文字,一切聲響,皆法曼荼羅。一切動作行住坐卧,幡飄樹搖,都為羯磨曼荼羅。此四種,即包羅一切法相。得各具四種,而其體則皆六大也。」

(二)發心根本。「即要求解脫之出發點各各不同也。」大乘權教發心,是將「心」與「菩薩對立起來,心為「能求」(主體),菩提為「所求」(客體)。「真言發心則是自心尋求本有之覺體,名曰菩提即心。」

(三)斷惑品類。「即掃除成佛障礙各不同也。」小乘須「斷除見惑八十八使及思惑八十一品」,方能去煩惱證得「我空」之理。大乘相宗須「斷煩惱所知二障」,方能轉八識,成「四智」。性宗須「斷正使及習氣」,方能知「一切煩惱菩提」之理。一乘圓教則「惑性本融,不可說體性」。而真言宗則以「無明」為因,由無明轉生出「六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再展轉出一百六十心(隨煩惱),分為三品,名「三妄執」,此為「一切應斷的惑品」。

(四)修行時分。「即成佛所經之時間各不同也。」小乘成佛要經歷三生百劫,法相宗說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法性宗不限劫數真言宗雖然也說斷除無明妄執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但此非就時分長短而言」。「若一剎那間能越此三種妄執,即剎那成佛,不須更經長久之時間也。真言宗之所以即身成佛者,以此。」

(五)行位階差。「即成佛之階級不同也。」小乘成佛要經歷「五位」(五個階位),法相宗說要經歷「四十二位」,法性宗說要經歷「三賢十地」。而真言宗的《大日經》說要經歷「三劫十地」,《金剛頂經》則於「十地」之內列十六大菩薩生。

七、佛果道場。論述密教即身成佛的果位和大曼荼羅諸尊。下分四小節:(一)明種姓。(二)別相好。(三)論佛身。(四)辨佛土。說,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前五者為「色法」,末者為「心法」)自在無礙,遍及有情無情(有情識的眾生無情識的草木等),它們都是大日如來體性的表現。「即身成佛」義有三種,稱為「三種即身」。(1)理具。指「一切眾生身心,本為兩部(金、胎)之體。身為胎藏,理也。心為金剛,智也。故肉體之外,更無本覺之體性,而當相為大日法身也。」(2)加持。指「眾生本覺之功德,與如來加持三密力相應,而成辦一切佛事也。」(3)顯得。指「自身成就三密相應,而顯現法性之萬德,乃真實之證悟也。」其中,「理具」為「體」,為凡夫所本有,「加持」為「相」,「顯得」為用,為修生(修行而後產生)。「若行人(修行者)依各尊三密修行,則將本尊功德引入自身,即自身成本尊身,早得悉地。」關於「佛身」,金剛界屬「智」,故稱「智法身」;胎藏界屬「理」,故稱「理法身」,理智互具不二。顯教轉「八識而成「四智」,而密教更轉第九識「庵摩羅識」(又稱「白凈識」)而成五智」。五智,又與五方、五大種子、五大色、五佛、五位等一一對應相配。簡而言之,中央為「地」、「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東方為「空」、「阿佛」、「大圓鏡智」,南方為「火」、「寶生佛」、「平等性智」,西方為「風」、「阿彌陀佛」、「妙觀察智」,北方為「水」、「不空佛」、「成所作智」。關於曼陀羅,金剛界為九會(羯磨會、三昧耶會、微細會等),胎藏界為十三大院(中台八葉院、金剛手院、觀音院等)。

八、灌頂次第。論述密教的灌頂次第。說,「密教有一極隆重而最莊嚴尊貴之事業,即灌頂作法是矣。」灌頂,指的是以「甘露法水,灌佛子頂」,「用以除無始輪回之惡業,顯有性德之佛體」。灌頂之前,弟子須先受「三昧耶戒」(又名「發菩提心戒」)。灌頂時,阿黎(導師)令弟子投花於密壇上,根據花落於哪一位本尊(佛、菩薩、金剛等)的位置,判斷他「與何尊相應,受持何尊行法」。一切真言,只有在履行灌頂儀式之後,方能向弟子傳授。未經阿闍黎親自傳授而自己念誦,不但誦之無效,反招大咎。灌頂的種類,各經所說不一。大體說來,有結緣、息災(包括增益、降伏)、受明、阿闍黎(包括佛、蓮花、金剛部)、傳法(包括印法、事業、以心)、自作、本尊七種,其中主要的是結緣灌頂、受明灌頂、傳法灌頂三種。但無論是哪一種灌頂,其主要事項大致相同:「一、灌頂道場圖。二、各種加持作法。三、兩界系牽曳式。四、八流幡懸式(並幡圖樣)。五、系郼作法(併合香葯法)。六、教授作法。七、宿曜吉凶選擇法。八、三昧耶戒場圖。九、灌頂道具圖。十、聲明贊德次第(鈸譜)。」灌頂之後,對弟子加授金剛名號

九、宗派源流。論述密教的傳承源流,說,「中國之有密教,以西晉懷帝永嘉六年天竺三藏帛屍黎密多羅,來至建康,譯《大孔雀王神咒經》等,為初最也。」其後,佛陀陀羅、鳩摩羅什、曇無讖、求那跋陀羅達摩笈多、玄奘佛陀波利、地婆訶羅、義凈、菩提流支等也相繼翻譯經咒,但所譯大抵屬於事相,而且系「雜密」。「純密」的傳來,並且正式成為一宗,則自唐玄宗時始,其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合稱「開元大士」)從印度來華,譯出《大日經》等,並授法於一行、惠果等,又通過「入唐八大家」傳到日本,形成由傳教大師最澄所創的台密和由弘法大師空海所創的東密,乃使密教支流繁衍,綿延至今。

有關密教的傳承,日本台密的傳教大師最澄《內證佛法血脈圖》、智證大師圓珍《賢師血脈圖》、東密的弘法大師空海真言付法傳》,以及唐代海雲《兩部法相承師資付法記》、玄超《兩界血脈圖》均有記載。據海雲所記,胎藏界法的傳承是:大日如來——金剛手——掬多——善無畏——金剛智、一行、玄超——不空(得法於金剛智)、惠果(得法於玄超)——法潤、空海、義愍等——法全(得法於法潤)、海雲(得法於義愍)——圓仁、圓載、圓珍、遍明、宗睿(均得法於法全)。

金剛界法的傳承是:大日如來——普賢——龍猛——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惠果(得法不空)等——空海、義操(均得法於惠果)——法全、海雲(均得法於義操)——圓仁、圓載、圓珍、遍明(均得法於法全)。至於最澄的傳承,在海雲的《付法記》中沒有記載,而據智證大師《賢師血脈圖》,最澄得法於順曉,順曉得法於義林,義林得法於善無畏,因而屬於胎藏界付法系統

東密、台密二系的差異,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1)教主。「東密以大日為本,與釋迦別體,故台密斥為昧於一實之理。台密釋迦與大日同體,故東密斥之為未脫顯網。」(2)教義。「東密無理密事密之分,除兩部外皆為顯教。台密分理密和事理俱密,故法華華嚴兩部軒輊。」(3)兩部。「東密偏重金剛界,為金胎次第,兩部外不立不二。台密偏重於胎藏,為胎金次第,兩部外立蘇悉地為三部。」(4)血脈。「東密,兩部一系,故法流統一。台密,兩部各分系門,故教門分張。」(5)修法。「東密,以愛染法為至極之大法。台密,以熾盛光佛頂為至極大法。」

十、法義略詮。解釋密教中常用的名詞術語(器物、儀軌作法等)。有:五峰八柱寶樓閣、壇、聲明、唱禮、十二合掌、三種本尊真言誦法四種、四度次第、三業度人、西藏密教、作法選日、三九秘要、結護、阿尾舍法、五種三昧耶、《理趣經》、護法等。如釋「四種法要」說,這是法會最重要儀式。「一、梵唄。先於法會之初,諷詠如來妙身之偈,以讚歎佛德,且靜止外緣也;二、散花。梵唄之次,先唱願我在道場等句,而後各隨其佛之伽陀,以散花供佛也;三、梵音。散花之次,唱十方所有勝妙等句,以凈音供養也;四、錫杖梵音之次,唱手執錫杖偈,而振錫杖也。」釋「四度次第」說,此又稱「四度加行」,是真言行者學法的次序。「最初學習梵語文及顯教,數年純熟,經阿闍黎許可,練習三大陀羅尼,即尊勝、寶篋、彌陀根本咒,誦習純熟之後,即開始修習《理趣經》加行、護身法加行各三日,要修十八道加行。……十八道加行後,修金胎兩部及護摩法,是為四度加行。」

《密教通關》作為研究密教的入門書,自問世以後,頗為密教修行者所重,但由於在我國內地,自古以來顯教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而《密教通關》基於作者的立場,其觀點為「密教勝於顯教」,故也招致當時顯教各宗人士的不滿,對之有些非議,但在中國密教發展史上,它所具有的重要理論價值當是毫無疑義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