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節 非心非佛

第二章 雲何明心
  第十節 非心非佛
  西竺初祖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西竺三祖曰:『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西竺四祖曰:『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西竺長者子富那夜奢在十祖前合掌立。祖問曰:『汝從何來?』曰:『我心非往。』祖問:『汝何處住?』曰:『吾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大愚芝曰:祖師一問,童子一答。總欠會在!如今諸人作麽生會?妙喜曰:直饒如今會得。更參三生六十劫。)
  梁武帝達摩祖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解脫長者:意指教中最高極則。)祖師曰:『廓然無聖!』(解脫長者祖師西來,開宗明義,直指人心,絲毫無隱。武帝如能領會,當下桶底脫落。佛果所謂:參得一句透,千句萬句一時透。坐得穩,把得定,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帝曰:『對朕者誰?』(解脫長者:能設此問,竟似作家。)祖師曰:『不識。』(解脫長者:不但祖師不識,威音王未曉,彌勒惺惺。)
  六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本源神會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人問馬祖:『為什麼說:即心即佛?』曰:『為止小兒啼!』問:『啼止時如何?』曰:『非心非佛。』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曰:『向伊道:不是物。』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曰:『教伊體會大道。』
  南塔涌依仰山剃度。此游謁臨濟,復歸侍仰山。山曰:『汝來作什麼?』塔曰:『禮覲和尚。』山曰:『還見和尚麽?』曰:『見。』山曰:『和尚何似驢。』塔曰:『某甲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個什麼?』塔曰:『若有所似,與驢何別?』山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驗人,二十年無決了者。子保任之。』(解脫長者:雖是凡聖兩忘,然照常禮覲,照常答『見。』並未答『不知和尚在那裏?』)(讀者:讀本書時,應當要契會到解脫長者之意始得。這並不是說:不要契會祖意佛意。而是說:如果行人尚未契佛祖之意的時候,你雖然看到經論語錄,乃至能夠消文,站在世俗分別心意的知解上,縱然理解到了文字上的義理,竟然與教下講經法師註解的言意完全吻合,這仍然不過是佛祖的教言。你是一個能聞的人教義是你所聞的法。而對於你自己解決生死問題的本身重大個事,了無交涉。因此,某甲的意思是,既然是要讀經、讀論、讀語錄,而更要緊是讀解脫長者的垂示。庶幾能契會長者之意。於焉才是讀《無門直指》了。你如果真為解決生死而不是邀佑眼前,求福報的話,那末,必然有著你所修的行門。一般說來,修密,修凈,修禪。而此三宗行門的方便,歸納起來,是念咒,念南無彌陀佛號,參究話頭。在下所碰到的學人,絕大多數是修持念佛法門的。姑以念佛而論,當你提起六字洪名,在晝夜行住坐卧,動靜閑忙,著衣吃飯,屙屎撒尿,迎賓送客的當時。必然時時處處是把住這一念,與妄念撕挨。正在正念妄念搏鬥的當兒。就好像短兵相接,挺胸凸肚,白刃橫飛,扭作一團。結果敵我雙亡。到此那得問人,更不必問人。密宗持咒禪宗的參話頭,三宗的方便,雖猶有不同之所。但豈得外乎此最初一著的挨排也哉?!於此,更來嚕囌一下,有一等人,專喜講神通,這對於鼓舞修持,增益信根,自有好處。於此,不妨敘述眾所周知的感應故事,比專說神通等事,要優強一些,但仍然避免不了執相的危險。是故行人應該修慧,在聞思位時,從聞佛菩薩祖師一大因緣出現於世,現身說法,非現而現,無說而說,現而無現,說而無說以來。繼而善思惟,於此,總算在思惟修。提到高度說起來,也可以稱有了聞所成慧與思所成慧部分相應的幼芽了。此時,乍能辨別正邪。雖然,還未能於當下一念起證無心應緣之用,從教下入手的好處在此。但於此,若不尚事修。(此指各宗的方便行門。至於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乃當然之事,故不重說。)則必然的導致成了一個佛學研究者,甚至鑽入考古一類的牛角中。所以,必須嚴事事修。斯事修,主要是當人心相之彩畫。而身三口四倒是隨次的。蓋身三口四做到了,而無圓晰的心相。則與機關木人無異也。被永嘉所訶:『喚取機關木人問。』然而,如果堅執著下一念的圓晰心相,認為就是修持的無上妙訣,那就是要陷入膠執事相的危險。所以,必須聞思入理,同時予以理修。天台法相唯識華嚴教理都是世間法,辨析斯理。一旦你心開意解,契斯妙理——正比量理時,你自會知道。到此地步,這行人方始肯從世間跨入通向出世間路——尚屬方便權法之路的第一步。即密者持咒。凈者持名等。禪 者,真疑參話頭。經過搏鬥一番,才能太平某甲於此,常說:須理事雙修。有一知識,反對某甲這話。他說:用不著分為兩橛。那他是稱性而談。我是在此拖泥帶水地義解,不須混淆而作商量也。又:從事走開大圓之路的先決條件,是要清晰地見到佛祖乃至善知識之意始得。是什麼意呢?是要洞明祖師為什麽作如是說也就是這話、這文字思想根源,產生出來的垂手入鄽的慈悲概念無心而有大用。可以殺人,可以活人,乃至殺活同時的,樸素的不是彩畫的彩畫,雖彩畫而並沒有彩畫的彩畫。例如雲門祖師曰:『釋迦牟尼佛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試問:假使雲門當時適逢釋迦出世,他會這樣做麽?他會在這有為法舞台中,真箇起這樣一角色來如是扮演麽?當然不會這樣。那末,就可以於此審知雲門大師的慈意了。又:常見一般人說:參禪難,念佛易。參禪不穩當念佛解脫。乍看起來,似乎是如是。殊不知此語之病,病在什麼地方呢?病在依賴性重,發不起正行。廢理而修事,無真信而行持,恐臨終徒喚奈何。殊不知參禪須疑情結秀。念佛亦貴一心挨排。(一心不亂。)否則不穩當也。萬不可以臨終十念,請人助念,為救生圈也。於此,更可見解長者本書內禪凈雙修一文的重要及至意了。某甲所以讚歎禪凈雙修亦以此。然則,如何是禪凈雙修?廢話連篇。希讀者賜正。)
  僧問曹山: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山曰: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宗鏡錄》問:即心即佛,祖佛同詮。雲何不說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表詮。)令親證自心,了了見性。(非心非佛是遮詮。)即破執著情見。依通意解妄認之者,以心佛了不可得,此乃權立頓教泯絕無寄之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亦是一機入路。若圓教,即此盡情體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離,體用相收,理事無礙。今時,偏重遮非之詞,不見圓常之理。所以祖師雲:是心是佛,如牛有角。非心非佛,如兔無角。並是對待強名邊事。若豁悟本心是非頓息。不一向離,起絕言見。不一向即,起執指譏。若實親證自宗,尚無能證智心,及所證妙理。豈況更有知解乎?
  僧問趙州:如何是目前佛?州曰:殿裏的。曰:這個是相貌佛。如何是佛?州曰:即心是。問:即心猶是限量。如何是佛?州曰:無心是。曰:有心無心,還許學人揀也無?州曰:有心無心,總被你揀了也。更教老僧道什麼即得。
  盤山積曰:『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立名。道本無名,因名得號。若言即心即佛,今時未入玄機。若言非心非佛,猶是指蹤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