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九節 眼見

第三章 雲何見性
  第十九節 眼 見
  《大涅槃經》略載:『佛告迦葉菩薩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能得見。是故我說眾生無我。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則見佛性。』『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如來未說,亦復如是。無量菩薩具足波羅密,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如來既說,即便少見。是菩薩摩訶薩既得見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十住菩薩於己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惟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智者應作如是分別,知如來性。』『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雲何肉眼而能得見。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復如是。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復有知而不見,雲何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復有知而少見。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黑夜,所見不了。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如來亦見亦知。』『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大涅槃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則名為世間菩薩。一切世間知見覺,如是菩薩亦同世間知見覺。菩薩聞是《大涅槃經》已,知有世間知見覺,應是菩薩知見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雲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復自念言:唯當深心修持凈戒。善男子菩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戒清凈故。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網。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持凈戒。戒既清凈,乃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所謂: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凈。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悉見佛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薩清凈定。戒定已備,次修凈慧。以修慧故,初不計著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薩修習凈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善男子!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為四倒之所傾動。善男子菩薩爾時知見覺所受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得安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得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知見覺而是菩薩知見覺。』『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
  《大涅槃經》又載:『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雲何為佛性?以何義故,名為佛性何故復名常樂我凈?若一切眾生佛性者,何故不見一切眾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法而了了見?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以何眼而了了見?佛言: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為法諮啟則為具足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則知佛性,亦復解知名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薩以何眼見。諸佛世尊以何眼見。』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金剛力士者。以何義故,一切眾生,不能得見?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中有青黃赤白長短質像,盲者不見,雖復不見,亦不得言,無青黃赤白長短質像。何以故?盲中不見。有目見故。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色。善男子!如眼膚翳,見色不了。有善良醫而為治之。以藥力故,得了了見。十住菩薩,亦復如是,雖見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嚴三昧力故,得能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見一切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見非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如是之人,不見佛性。一切者名為生死。非一切者名為三寶聲聞緣覺,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非一切法,亦見無常無我無樂無凈。以是義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凈。以是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諸佛世尊,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非一切法,見常樂我凈。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以是義故,首楞嚴定,名為畢竟。善男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佛性亦爾。一切凡夫雖不得見,亦不得言,無佛性也。』
  『佛告師子吼菩薩。如汝所言: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十住菩薩,慧眼見故,不得明了。諸佛世尊!佛眼見故,故得明了。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了。不住不去故,則得了了。菩薩摩訶薩,智慧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了。一切覺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是故雖見,不得明了。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庵摩勒果。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雖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眾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馬祖曰:『聲聞耳聞佛性菩薩眼見佛性。』
  法眼曰:『見道為本明道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
  大慧曰:『菩薩人眼見佛性。須是眼見始得。』
  雪竇舉僧問雪峰:『聲聞人見性,如夜見月,菩薩見性,如晝見日。未審和尚見性如何?』峰打三下。其僧復問岩頭。岩頭打三掌。竇曰:『應病設葯,且與三下。若據令而行,合打多少?』
  智者大師曰:『見實相理,名了了。若見佛性,名了了見。見有二種。一相似見。二真見。』
  《宗鏡錄》講:天台止觀六即時。謂:分真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心住。
  《佛性論》曰:『法身可知可見。譬如由他心通故,則能得見出世聖心。如他聖心雖過六根境,亦能得見。如來法身,亦復如是。雖非六識所見,由方便正行,所以能見。』又曰:『如《摩犍持經》說:世尊!若涅槃是有,我今自有聰明利智,雲何不見?』佛言:『涅槃實有。汝今未得無分別聖智,故不得見。』
  (讀者:抄到《佛性論》這一段文時,想起了有一有一位居士的談話。現在扼要地記錄下來,事關入門方便,由茲能起見道前資加位的正行。始從查德正比量理,相當於破本參,教下謂之大圓解。審知個事。退一萬步說,知有悟門。於焉直入重關,趣斯道也,即曹山祖師所謂:『就體消停得力遲』也。迨到達念念相應之際,亦即直透重關之時,即天童頌雲:『坐斷十方猶點額。』凈土宗雲:『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透重關,即所謂:破末後牢關。這層關隘,雖是坦途,然猶處在羊腸鳥道中時,煞是崔巍崢嶸。於此,天童頌曰:『密移一步看飛龍。』《洞上古轍》引句:『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此際不可用力而入。須是不用方便權巧,絲毫彩畫猶屬級細的世間產物,有相的力。但必須聲明,真疑,生死切心的真疑,疑不墮爾識,故必須除外,蓋此生死切心的真疑,創始初參之日,已非世間之所有也。本《無門直指》一書中虛雲大師及圓明居士都有指。可能此文三關段中,讀者未能詳憶了,須者尋之。護法菩薩在《成唯識實生論》中,於見道前位,巧論此時光景,且以義解,而復以世俗辨體態寫述,惜乎文較長,茲不摘錄,有緣者當會見到,蓋是你心內的護法菩薩。想在心外要撈摸一絲一忽是沒有的。
  曹山祖師雲:『逢緣薦取相應疾』者,那是指一開始,便豎起脊樑,曲憤而參。就初參之時,即不許看經教等等。乃至後來因學人生死切心不夠真切,為師的令之參公案話頭皆是。如雪岩欽高峰妙,從此超凡入聖,具載祖錄。高峰妙禪師對正信下興疑參話頭他是過來人。曾有句雲:『疑以信為體,悟以疑為用。』高峰妙禪師在此二句中的信字,是圓信也。必須是圓解圓信。若信而不解,蜚圓信,非真信。蓋有邪疑存焉。若解而不信,非正解。蓋邪解也。何謂圓信?蓋的的知有此事,的的知有徹悟。看見別人已經徹去,我也是一個人,為什麽不能徹去!曲憤猛參,油然沛然,不可抑矣。真疑於焉興起。斯即高峰妙禪師所謂:『疑以信為體』的信。悟以疑為用呢?蓋真疑現前,已非分別意識之所攝。中峰禪師雲:參未透時,已悟了也。爾還知么?(見《中峰廣錄》答高麗某禪師文。)誠然,參禪須是這樣的。虛雲大師,來果老和尚,都主張令學人話頭。亦是為此。從來沒有見遇祖師們令學人由教入禪的。從開大圓解以後,要參禪的再參禪。但是試問:生死海中的眾生,一下子能夠立即在真疑下參去麽?頗有一人說:我疑不起來。這倒是實話,於斯割絕語言文字,要一個未具戒行,妄想填膺的白衣,即生成辦,可能乎?茲不再事嚕囌,如果真是一代祖師,自有識人眼,否則,請看看《禪門鍛煉說》一書內,有十三篇廣明其事。
  這一位老居士說:看經教,只是得到閱者自己生死執心的理解,而不能契會佛意。儼然大有據曲錄床祖師的具有宗下雕琢手段的氣魄。另外一位居士說:『依人作解,塞自悟門。』果然亦有其理由。殊不知參禪,明心見性,在學人的根本而論,是要有個出要的決切的心。這決切出要的心是根本。若無此心,任何方便,都屬虛設,但不過種未來出世之緣吧了。若具此心,雖累年讀經論語錄,並不異於參究。這語是怎樣說的呢?原來,開始看經教的時候,確乎產生邪知邪解。然而要是真為生死出要,則自然而然會得以知解來治療知解。結果,邪解除而正解生焉。斯至少說:是以楔出楔的善權方便。於此能夠契會,或者僅不過見到祖意,這時的行人,必然地自己認識了自己的疾病所在。因此,只這從教下入的,也自有其徹悟之時因緣也。蓋此時如同逢緣薦取,因為有著生死出要的決心,就是疑情結秀。而不在乎用什麼方便方法對於這一問題,有一某甲解脫長者:『參話頭是否必要?』長者說:『這是拿拐杖走路。』長者的意思是什麼呢見性是需要行人自己的出要決心,而不在一定要參話頭,已在這一句中說示了也。換句話說:這也會[固-古+力]地一聲的。那末為何說:只破本參呢?這是因為,於此,頗有人跌倒了,落坑了,爬不起來!事實上是只有一個『重關』。將入重關時,謂之破本參。透出重關時,謂之末後牢關。好了好了!事在當人,不必多嚕囌,惑人視聽,增益系縛。古德雲:『撒手示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萬般!』)
  《起信論》曰:『菩提之法,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 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解脫長者:《起信論》此語不特與上面並不相反,且更相成。何以故?一色之色,似色非色,似空非空。正恁麽時,無能無所,非心非境。無所謂智色,無所謂性相,更無所謂眼,無所謂見。所以馬祖問讓大師:『道非色相雲何能見?』讓大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起信論》亦曰:『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離念境界,唯證相應。』自非我輩初淺凡夫所能推測。『若聞眼見之說,遂認為有色相可見,於是懸的以趨,有所希冀,遇到光影門頭,不知業幻所作,認以為真,則即大誤,不可不知。』)
  《寶藏論》曰:『夫聖人說言,我了了見,或言不見者。但為破病,故說見不見也。然真一理中,離見不見,過限量界,度凡聖位,故能了了見。非虛妄也。是以非色法故,即非肉眼所見。非證法故,即非法眼所見。唯有佛眼清凈,非見非不見,了了而見。不可思議,不可測量。凡夫絕分,二乘芥子菩薩羅縠,故知佛性難可見也。雖然如此,《經》雲:佛性普遍,無問凡聖。但自身中體會真一,何用外覓?晝夜深思,內心自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