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佛度有緣,隨緣攝化

佛度有緣,隨緣攝化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結佛緣,好人緣》

  如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被公認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俗名悉達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跟隨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組織僧團,弘法教化眾生。80歲時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槃

  悉達多因父為釋迦族,所以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語 sakyamuni 的音譯。「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釋迦牟尼,意譯也可合成為「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於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1987年法門地宮發掘即出土了佛教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節中指骨。2010年6月12日,佛頂骨舍利於9時15分在南京棲霞寺盛世重光。在慶典儀式上,台灣星雲法師說:這可能是世界唯一僅存的佛頂骨舍利

  那麼,悉達多太子為何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呢?《妙法蓮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因緣故出現於世」,即「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也就是說,為了度盡蒼生,令眾生人人得道,個個成佛

  《醒世恆言》上有句話:「葯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佛經中說,佛有三不能:一,佛不能替眾生轉定業;二,佛不能度無緣之人;三,佛不能度不信之人。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不是原始民間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測的那種玄乎的、萬能「神仙」,絕不可能變戲法式的把眾生變得同他一樣,佛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給眾生一種途經和方法

  佛陀大慈大悲的,眾生固然無量無邊,但佛菩薩之悲願亦無盡的,不論眾生與佛的緣份深淺如何,不論認識不認識眷屬眷屬朋友朋友,乃至怨憎仇敵,佛菩薩皆一一度化,皆以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緣者而度之,無緣者若因緣成熟之際,佛菩薩陀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時機遲早罷了!

  大地眾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淺有異。甚至大惡之人亦有佛性,僅為煩惱覆障;若業障消除,佛性自然顯露,即當發菩提心,共登彼岸

  「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陀大慈大悲,以種種善巧方便,隨緣攝化一切眾生。如何攝化眾生呢?佛教經論中提出四種方法,統稱為「四攝法」。

  第一,布施攝。即用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來攝化眾生。如佛陀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割肉喂鷹、捨身飼虎,布施自己的身體、性命利益眾生。而現代人捐款濟貧、當志願者,布施自己的時間體力財物等,都是布施的具體表現。唯有布施,才能使得社會的貧富,得到適當的調節;也唯有布施,最能表達佛教慈悲精神

  第二,愛語攝。所謂愛語,不是談戀愛也不是阿諛獻媚,而是用和悅的態度,來與他人共同談論,這是由於悲心的自然流露。因此,佛菩薩眾生,沒有一個不是自己的知親骨肉,沒有一個不是大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未來的佛。所以,只有敬之愛之而唯恐不及。所以,佛教所說的愛語,不僅是談話的技巧而已,而是一種真誠懇切、和藹融洽、感人肺腑的話語。

  第三,利行攝。所謂利行,是指對集體公益的謀求和促進,即為社會服務。在任何一個團體,均凡是最能為團體利益著想,並且最能幫助大家解決困難的人,必然也是眾望所歸的人

  第四,同事攝。所謂同事,是將自己融入於所處的社會,將自己變成社會所能接受的人,隨著社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釋迦世尊菩薩階段的隨類應化,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都是同事攝的最佳典型。但是將自己融入社會,並不等於隨著社會的感染而消失了自己;融入社會目的,是為領導社會感化社會。所以日本的道元禪師把「同事」的定義這樣解釋「初使自己同於他,後則使他同於自己。」

  總之,四攝法是佛陀因應眾生不同的需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四攝法,也是佛教的人關系學的核心理論。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四攝法處理人際關系,一定能與他人融洽相處,建立良好的人脈,獲得大好人緣。

  願芸芸眾生,日日結佛緣,時時好人緣!

  願娑婆世界,在在有佛光,處處是善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