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一個小國的使者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可把當時的皇帝高興壞了!
可是,這個小國的使者進獻的同時,還出了一道難題:「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想考考怏怏大國有沒有智者。
那位皇帝想出了很多辦法,請來高級珠寶匠仔細檢查,認真稱重量、看做工,可是結論都是:三個金人一摸一樣。這可怎麼辦啊?怏怏大國,難道要在小國的使者面前丟丑嗎?
最後,有位退位的老臣說自己有辦法。皇帝大喜,將老臣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里。稻草從第一個金人的另一個耳朵掉出來了,從第二個金人的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
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
使者聽了,默默無語。顯然,答案正確。
皇帝向老臣請教。老臣說:「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上天給每個人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人多聽少說的。」
要能言善辯,首先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是獲得好人緣的人最基本條件。傾聽之時,放下先入為主的個人成見、偏見和情緒,虛懷若谷,才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有一位老禪師寫了兩句話要弟子們參悟,這兩句話是:
「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們就這兩句話,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個弟子說:「兩個人走在雨中,有一個人卻不淋雨,那是因為他穿了雨衣。」
另一個弟子說:「那是一個局部的陣雨,有時候連馬背上都是一邊淋雨,另一邊是乾的。兩個人走在雨地里,有一個人不淋雨,那有什麼稀奇啊。」
第三個弟子得意的說:「你們都說錯了,明明是『綿綿陰雨』嘛。怎可說是局部陣雨,那是一定有一個人走在屋檐底下了。」……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好像都有理,都沒有個完。
最後,老禪師看時機已到,就向弟子們揭開謎底道: 「徒兒們!你們都偏執於『不淋一人』,且也執著得厲害,那當然爭論不休。由於爭論,所以距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其實啊!所謂『不淋一人』,不就是兩人都在淋雨嗎?」
所以,要談禪說佛,不要從問的方面回答,要從不問的方面去仔細聆聽和體會。
遇到一件事情,根據自己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主觀上就確立了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當然有的是正確的,也有的不一定正確。面子和自信往往使人們固守己見,但在外人看來,就成了既不願放下成見,也不能善於傾聽。
有位大學教授,特至南隱禪師處請示什麼叫做「禪」?
南隱禪師以茶水招待。在茶水倒滿杯子時,並未停止,仍又繼續的注入。眼看茶水不停往外溢,教授實在忍不住,就說道:「禪師!茶水已經溢出來了,請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當頭棒喝道:「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你心中滿是自己身為教授的看法與想法,如不事先將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再對你說禪?」
自滿、傲慢,一直懷著各種成見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無法流入他的心田。
人們在過去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績,並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識、觀念和思想。但是面對不斷發展的新觀念、思潮、理論,如果你們不能倒空自己心中的杯子,放空自己的成見和排斥心理,那麼怎麼有興趣和精力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和接受新的東西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