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圓覺經》講座 一

圓覺經》講座(一)20100313 時間:2010年03月13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羊憶玫 我們開始講《圓覺經》。 《圓覺經》完整的名稱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這個經題,「大方廣」意即又大又方又廣,「圓覺修多羅」的意思是圓覺摩尼寶珠智慧,「了義經」就是徹底究竟義的經,合起來就是「大方廣圓覺摩尼寶珠智慧、徹底究竟義的經」;我們平常簡稱《圓覺經》。 我們就先講第一品〈文殊品第一〉,這是文殊菩薩在問問題。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 「如是我聞」阿難說:我把當時的所見所聞,真實的敘述如下。佛教經典大部都是阿難記下來的,所以這個「我」指的是阿難。「一時」,就是在當時。「婆伽婆」就是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 「婆伽婆入於神通光明藏」,這一段話是描繪佛進入的境界,此境界神通、有大光明,大光明能起作用,顯現神通力,藏是集合體的意思,「神通光明藏」即神通光明的集合體。 釋迦牟尼佛不但是進入神通光明藏,同時還進入「三昧正受」。三昧的是什麼?是我常常講的feeling,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流行說的「fu」。 我很早以前就在用feeling,想要用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直覺、一種直觀的感覺,因為中文裡面沒有一個恰當的字來代表。但是如果說feeling就是三昧的話,又把三昧弄得狹小了。三昧的意思比feeling還要廣、還要大、還要豐富。但是我們首先要知道三昧到底是指什麼?那就是feeling。我們用語言文字解釋的話,就說三昧是一種不思惟的、不是經過思惟就清楚明白的、一種直覺式的感受;為什麼要沒有思惟,因為一有思惟就是識心的感受,不是覺性的感受。 這樣子的說明其實還不很夠,三昧真正的含意比以上還要豐富廣大,而且變化萬千。例如說某一個人,對某一個東西愈來愈了解、愈來愈能掌握、也愈來愈會用了,我們就說他已得「個中三昧」,這也有一點像台語的「眉角」。從「個中三昧」這個成語來看,其實我們是懂三昧的含意的。 三昧的意思這么豐富,它是無相又是有相的,是在有相和無相之間互換變化,它並不只是一種智慧和了解,它是在做的用的、可起作用的,所以它是力量的。如果我們只講它是feeling的話,那隻是一種了解;它不只是一種了解,它是起用的,這才叫做「三昧」。 三昧正受是什麼意思?三昧有很多層次,比如說:只是了解的層次那就三昧了,像《華嚴經》裡面講「入三昧」就比「懂三昧」要深入,如果能夠「入三昧」之後,又與三昧合成一體,這就三昧正受。 經文接下來,「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就是一切如來神通光明庄嚴住持住持就是保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境界也是所有眾生清凈覺地。 「身心寂滅」,身與心都已經寂滅了。這里的身與心指的是什麼呢?身指的是身體,心指的是識心。身體和識心在這個地方都沒有了,寂滅就是沒有了、消失了,不滅的只有清凈的覺性。「平等本際」,平等的最基礎之處。所謂平等的是什麼?有相無相平等善惡平等、好壞平等光明黑暗平等也可以說娑婆涅槃平等世間與出世間平等,所有一切都平等了。 「圓滿十方」,十方指的就是空間,這個十方代表的是無量無邊的空間,也就是一切世界。在十方這個無量無邊的空間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圓滿的。圓滿就是沒有缺陷、沒有委屈、沒有不足,全部都是滿足的。圓滿這里指的是有相,對不對?前面說身心寂滅,寂滅卻是無相,那麼有相無相圓滿亦無差別。 接下來「不二隨順」,不二隨順的是:生與滅是一體;好與壞是一體;有相無相是一體,這就是不二。在這個不二的狀況中,有兩個面向,一個面是無相,另一個面是有相,有相必有因緣,有因緣必須隨順無相則無因緣,不需隨順隨順隨順因緣因緣興起就隨順興起;因緣滅了隨順而滅。在有相的部份必有因緣,有因緣必須隨順。在隨順因緣以後,這個因緣有起有落,但是起落是不二的,沒有不同,這個就是「不二隨順」。 再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在這不二的境界當中,現出凈土凈土是有相的、是世間的,這就是佛一開始就進入的境界。這個凈土什麼呢?指的就是這個法會。這么多菩薩來了,大家來聽佛開示這就是祂要現的凈土。 接下來「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前面說如來進到那個境界了,接下來:「有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舉了十二位菩薩名字那就是點了名字的:「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就列名在這里。總共有十萬人參加法會,列不了那麼多,就以十二位菩薩而為上首」,祂們是排名在前的,「與諸眷屬皆入三昧」,所有其他的菩薩,還有菩薩眷屬也就是菩薩的親朋好友,或是祂的弟子,當然有時候可能也是冤親債主、恩人也在其中;所有參與的人皆入三昧。 這是三昧,不是得三昧喔!不是了解三昧、不是懂得三昧,是入三昧,進到三昧狀況裡面去。進得深就會變成什麼呢?與三昧一體,就是三昧正受。「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全部都進到了如來的那一個凈土,所現的凈土就是這個平等法會。進來了也就是指他們不但人到了,而且心的境界也跟著進去了;如果有的人是到了,心沒有進入就不是這個狀況喔,這里是人與心都進去了菩薩是什麼?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就是要修大乘菩薩乘的;能夠達到進入這個平等法會我想至少是要八地菩薩以上,沒有到八地菩薩以上是進不來的。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及說菩薩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就從那十萬人裡面站起來,「即從座起」就從座位站起來了。「頂禮佛足」就在佛的足前做頂禮,「右繞三匝」先做頂禮頂禮了以後又右繞三匝。所謂右繞三匝就是順時鍾繞著佛轉了三圈,右繞三匝以後又走到佛的面前,「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這個時候就不是前面頂禮這樣子,是長跪叉手。所謂長跪叉手就是單腳跪地,一隻手叉在地上、碰到地上。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跟佛說:「大悲世尊」,就是稱呼釋迦牟尼佛,「願為此會諸來法眾」,也就是來了十萬大菩薩們,「說於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如來在最開始發心修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修成的時候,祂還是凡夫、或者已經是菩薩了,但還不是佛,從本起因地是怎麼修?最開始是怎麼去修這個法的?「及說菩薩大乘中發清凈心」,還要請如來解說,菩薩在修這個大乘當中,該如何清凈心,「遠離諸病」使心清凈,能夠離開心中毛病;這些毛病就是心中清凈的部份。「能使未來末世眾生大乘者,不墮邪見。」還兼顧到未來末法時期眾生也就是想修大乘、求大乘佛法的末世眾生聽了以上的說明,也可以不墮邪見,不會進到一種錯誤觀念、不會落入錯誤觀念裡面。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這個五體投地就是大禮拜。「如是三請,終而復始。」以上的話說了三遍、做三次。這樣子做,其實已經在展示修行怎麼修,要真正修行,就是這樣子修;要祈請,然後禮拜這樣子的祈請、這樣的禮拜,就是文殊菩薩展現出修行的模式,已經告訴大家這么修。這個大禮拜,我們也有教大家怎麼做了。 再來爾時世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我們來看這里「爾時世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世尊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好,很好,善男子,就稱文殊師利是善男子,如果祂是女生就稱善女子。「汝等乃能為諸佛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你能夠為諸菩薩來諮詢,就是請問如來祂在因地的時候是怎麼做?也就是如來還沒有修成的時候,祂是怎麼修的、怎麼做的?「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大乘者」,也就是末法時期眾生想要修大乘的,能夠得到正住持也就是正見,不得邪見、不會弄錯,「不墮邪見」就是得到正見而不邪見。「汝今諦聽」你們現在聽了,「當為汝說」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奉教歡喜,非常高興,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個時候世尊就回答了,「無上法王」意思就是佛,有一個大陀羅尼門,這個陀羅尼是什麼?「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我們把大、門先切掉,只看這個陀羅尼。陀羅尼就是一切的覺性,和一切的娑婆有相世界,合成一體、融成一體,沒有分別,那就陀羅尼。也可以說一切的智慧、一切的光明、所有的一切融在那裡面,成為一體了,就是陀羅尼。 我們一般在講的時候,大概都會先講:「啊!那個覺性就在此。」陀羅尼不只是覺性,祂是一切覺性與一切的有相世界融成一體;而且還不是不二,不二的話只說沒分別,而這是一體、根本就是一個這就陀羅尼。這里為什麼又有一個大陀羅尼門呢?如果要細分祂的樣子的話,祂也會有一個門的樣子。如果要說祂是一個門的話,指的就是解脫門,解脫門就是這邊要說的門,但是祂不只是這個門而已,祂是出這個門、跟進這個門,整體是合一的,已經成為一體了,這才是陀羅尼門。 這個大陀羅尼「名為圓覺」,祂的名字就叫圓覺。圓覺就比十三地還要大,十三地只講一個人,這個圓覺就不是了,所有一切的十三地都在這個裡頭。從這個叫做「圓覺」的大陀羅尼門,「流出一切清凈真如」,從這里流出來清凈真如真如是什麼?真如就是覺性,覺性就是真如。我們的覺性是從「圓覺」這里流出來的,不但流出覺性,還流出「菩提涅槃」。涅槃我們以前也講過,涅槃就是進入寂滅,那就是入解脫門,所有的形象都沒有、都消失了,這個地方我們就說是涅槃。 為什麼叫涅槃呢?涅就是黑,盤就是圓的,就是黑洞嘛!跟我們天文學上,現在所發現的黑洞很像。但這個涅槃我以前講的,現在要重講。涅槃是什麼?涅槃是從世間、有相世界的所有一切,智慧光明、你所看的一切,把它帶進真如也就是帶進覺性裡面去,那就是從本來有相的變成無相這樣子的一個狀況就叫涅槃;就是從有相攝心回去,回到空無的覺性,這樣子攝心回去的狀況就叫涅槃。什麼又叫菩提涅槃呢?難道這個菩提只是形容詞嗎?再加上一個清凈的形容詞而已嗎?不是!菩提涅槃的是什麼?涅槃是指一個人,或者哪一個修行取了涅槃這樣子去了菩提涅槃就不這樣子那是帶了整個法界一起進去了,不是一個人,是帶了所有的眾生、所有的法界、這個宇宙一起進到涅槃,回去了這樣子狀況菩提涅槃。 這個圓覺可以生出清凈真如,又可以生出菩提涅槃波羅蜜。波羅蜜是智慧,不只是一種了解,而是可以用、可執行、可實踐的智慧,也包含可以了解的智慧波羅蜜本身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有入世間智慧也有世間智慧,出入世間的那種來來回回的、所有的智慧都在裡面。這個世間有一切全部透徹明白,無所不知智慧就是波羅蜜。波羅蜜指的是這樣子的一個智慧,祂是無上廣大、豐富、一切都包含在裡面的智慧,有的時候稱為波羅蜜多,波羅蜜多跟波羅蜜是一樣的,不同的翻譯而已。 我們一講到智慧,常常會認為就是了解、我懂了,就叫智慧,這里的智慧不只是會了、懂了而已,不只是清楚明白而已,而是更深入,每一樣都會做、都會完成,能夠完成、能夠執行、能夠成就、能夠圓滿、能夠完美的這種智慧;不是光說不練的智慧,這才是波羅蜜。 「教授菩薩」祂留住這些來教誰?是要教菩薩的。「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一切如來一開始的因地,祂開始是怎麼修的?怎麼開始的?這里說了:「皆依圓照清凈覺相」,何謂圓照清凈覺相?就是入覺性去照一切相,入你的覺性去照一切被知道的那些相。讓你有智慧讓你清楚明白、讓你能夠執行、能夠做、能夠實踐,這就是圓照。皆是依靠圓照清凈覺相,用我們現在常用的話來講,就是你要有feeling啊,要用你的覺性直接去感受,讓你的覺性去實踐、去做。 不要依識心去做,識心是被你感覺的一個對象;要讓你的覺性去感覺、去覺察、去處理一切相。識心是一個被知的相,不是拿來做依據的。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要用直覺要用直覺的feeling去感受、去修行去做這就是祂的因地。祂能夠修成的因地就在這里,基礎就在這里,如果你是用識心去做就不對了。因為這樣做如來能「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祂才把無明斷掉。無明是識心裏面最高的那一個,就是阿賴耶識,這樣才能夠無明斷掉。 無明就是我們的一些認定、執著。 這些認定、執著,以前我以為我已經沒有了,已經清得應該沒有了;最近才發現,還有好多喲!受到諸佛加持幫我把它掉了;那些執著都是自以為很好的金科玉律,幸虧受到諸佛加持才有辦法清掉,不然的話,這個地方我自己清不掉,因為我不曉得那裡還有問題。 我們再看到下面「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曰『無明』。」 「雲何無明」什麼是無明?當然我們依十二因緣來講的話,就能無明講得比較有層次,但這邊如來是直接來講無明,其他不管,十二因緣的架構是不管的。那麼什麼是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種種顛倒」,什麼是無明呢?就是種種錯誤見解、認定,那就無明。「猶如」譬如有一個已經迷惑的人,「四方易處」東南西北方向錯了、搞不清楚了。譬如你在大霧裡面迷失了方向,意思就是這樣。「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四大指的就是地水火風,認為地水火風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比這個更差一點,我們認為肉體是我們身體,這里認為地水火風是自己的身體,已經高一級了。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緣影」就形成了影像,六塵給你影像就在心裡,你會認為這是你的心相,是不是?我們心裏面不斷在想:「喔,這個樣、那個樣……」認為這想來想去就是我的心,而這些都是無明這樣子講的話,我們都在無明中。 世尊覺得要說更仔細一點,所以再用比喻:「譬彼病目」譬如眾生毛病的眼中,「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就會在空中看出花生出來了。我記得秘書長有一個道具,擺一朵花在底下,上面就現出一朵花來,看起來像真的。放什麼在那下邊,上面就看到那個東西那就是空中花,是空中生出來的。第二月是什麼呢天上有一個月那是第一月,水裡面又有一那就是第二月;不但有第二個,還有第三四五六多得很,我們的眼睛就是會看出來,在空中會看到這些花還有第二月;怎麼會這樣?那是什麼?那個就是無明。 眾生把這些六塵緣影看成是心相,其實這些身相、心相都是空中的花虛空裡面生長出的花,也是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世尊說了:空中實際上沒有花的,空裡面沒有東西的。「病者妄執」是眾生以為有的。所謂妄執,就是你以為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根本就沒有身相、也沒有心相,是你認為的,你自以為的,是病者妄執出來的。「由妄執故」因為有這樣子的妄執,「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你不但會產生了那些狀況對於這個虛空本性也就不清楚了。 你會以為這個虛空本性,會生出這些花,這個地方就弄錯了。「亦復迷彼實華生處」也會不清楚,如果真正有一個花要生出來的話,它是怎麼生出來的,你也不清楚也會弄錯。「由此妄有,輪轉生死」因為這樣,所以就有輪回生死狀況出來,「故名無明這就無明無明就這么來的。如說來,就是由於你種種的顛倒執著無明是因為眾生錯誤的認定才生出來的。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言說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這個無明「非實有體」它沒有本體、沒有實質,它本身是沒有的。「如夢中人」就好夢裡的人,「夢時非無」在夢裡面的時候,就認為夢是真的,是有的;「及至於醒」當他醒了,「了無所得」就沒有了。這個無明也是這樣,你是夢中人,所以它是有的、實在的,但是你不作夢了、你醒了,它就沒了。這樣的東西怎麼有實質呢?這樣是沒有實質的。 「如眾空華」就像空中的花,「滅於虛空」在虛空中消失了,「不可言說有定滅處」,也不能說它是在哪裡消失的。它本來就是假的,生出來也是假的,滅也是假的,沒有辦法它是在那個地方消失了。連說這個話都沒有意義。「何以故?無生處故。」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沒有地方生它出來啊,它並沒有生出來,全是你妄執的。「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在什麼都沒有的當中,「妄見生滅」看見了生生滅滅,看見了生生死死。「是故說名」所以說這個狀況「輪轉生死」,就是生死輪回了。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在因地,就是開始在修行的時候,來修圓覺的人,「知是空華」知道這是假的、空的,「即無輪轉」當你知道這是空的、沒有的,那麼你就不會輪轉生死了。「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也沒有一個身和心,來接受這個生和死。「非作故無」不是我們去做了,然後才沒有受生死,不是我們去修了一個什麼東西去做了一個什麼法,才變沒有,不是這樣。「本性無故」它本來就沒有,本來就沒有生死。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指的就是能知能覺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虛空你知道的時候,這個虛空就是空華相,就是假的,被你知道就是假的。 「彼知覺者」是指知能覺,祂是能知道,但是祂不能被知道,所以我們不能因祂猶如虛空,就說祂沒有覺知能力,即「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之意,「有無俱遣」把有知覺性與無知覺都排除了,「是則名為『凈覺隨順』。」這就叫做凈覺隨順。 在這里我要把「凈覺隨順」解成覺性空明,就是告訴大家,這樣的狀況就是覺性空明。覺性空明就是這里要說的「凈覺隨順」,如果只看這個凈覺隨順比較不容易懂,我們不是有「覺性空明,身體輕快無比」就是這個。當你一直保持這個「被知的都不是」,你的覺性清清楚楚的在那裡的時候,這一狀況就是覺性空明,這個時候也就是「圓照清凈覺相」,你就是在這一個,就是處在圓照清凈覺相這個狀態。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為什麼這樣呢?這就虛空的性質;這一段有自性部份和法性部份,就是那一個凈覺隨順、覺性空明,祂的性質就像虛空的性質,是不動的,「如來藏中無起滅」是沒有生滅的,也沒有被知、被見的。「如法界性」這里特別強調法性,所謂法界性就是法界本性,就是法性,指的就是被知的、世界有一切的本性。前面所講的覺性空明也有法性,覺性不是只有自性,祂也有法性,法性也包含在裡面。 「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個法性,祂是究竟的、徹底的、圓滿的、遍十方所有一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全部都究竟圓滿也可以說剛才的凈覺隨順,我們把祂解成是覺性空明,這個空明、這個覺性,是包含了自性和法性,並不是只有自性。如果我用能知被知的結構來解析的話,就只講到自性,法性沒有辦法包在裡面。這邊祂特別聲明了「如法界性」,法性也包含在覺性裡面的;覺性並不是只有自性,法性也是覺性。 這個地方一下子就把自性法性都含在裡面,但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常常會變成一個關卡,因為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是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跳到法性的。我們開始做的時候,能夠把自性這個地方弄通就很不簡單了,自性弄通了以後才能進入法性,才能跨進去。但是如來說法大乘的話就一定包含法性,覺性一定要包含法性,如果沒有包含法性、只有自性的話,這個階段修行就不能稱為大乘,如果只是修自性就是二乘,不是辟支佛乘就是羅漢乘,只是在這個階段。這邊的內容「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才是如來的因地法行。如來的因地法行是什麼呢?就是運用覺性來圓照清凈覺相,讓這個覺性空明,但是這個覺性包含自性與法性。如果只包含了自性,那還是二乘,不是如來大乘佛法。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就是要靠這樣子的因地法行,才能夠清凈心。所以如果你的覺性空明,那個覺性只有自性的話是不夠的,因為末世的眾生想要修大乘,他一定要自性與法性合而為一;覺性空明,依那樣子的覺性,去圓照一切相,才是不墮入邪見。 接下來,「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覺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這個偈子就是綜合前面的經文。「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這個智慧覺,就是圓照清凈覺相。「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知道無明就像空華一樣,「即能免流轉,」就不會輪轉生死了。「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夢醒了就沒有那些流轉,也沒有那些無明我們現在認為還有,就是還沒醒、還在做夢,我們是春閨夢里人。「覺者如虛空,」覺醒的時候,就知道覺性像虛空一樣,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這個覺性是法性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這樣才修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可是就像前面說過的,其實覺性是沒有生起、沒有幻滅,成道也是無所得,祂本來就具備了這樣的圓滿本性菩薩能夠這樣發菩提心,末世眾生依照這樣去修行就可以避免墮入邪見。 好,以上就是《圓覺經》〈文殊品第一〉的講解。在這里我想再多解說一下:「法性到底是什麼?」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存在心裡模模糊糊的疑問。如果我用能知與被知的框架,可以把自性說得很清楚;但是我現在還沒有一個框架可以把法性說的清楚。我可以定義法性,但是這個定義你們聽起來沒有感覺;我講能知被知,你們是可以感覺的,因為能知就是你自己你可以感覺,所以定義自性的框架是可以跟你的感受、感覺相配合的;可是講到法性就比較困難我現在還沒辦法定義出一個讓你們有感覺說法。 雖然這個法性的定義是沒感覺的,但是我可以定義,如何定義呢?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就是自性。法性又是什麼呢?法性就是法界本性這樣子說法都是名詞在用來用去,也是很佛教語言佛法的名詞。大家如果聽過我講解《金剛經》,就知道我們講過能知與被知;能知就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最真正的那個能知是不可以被知的,所以也不可以寫在這里,寫在這里都是假的,真正的是不出來的,那一個能知的本性就是自性這樣子解釋能知,是很通俗的說法,大都能體會。那麼法性是什麼?就是被知的,只要被你知道的所有一切,它的本性就是法性。法性可以這樣定義的。 但是這個只是定義,你沒感覺你不會有感覺;但是講到能知的本性你有感覺了,你會知道。但是這個法性沒有辦法知道,所以我這樣子講,法性等於還是沒有講,頂多隻是講了一些名詞、多用一些名詞去註解而已,但是並沒有把真正的東西講出來。那真正的東西是在什麼時候才可以講出來?現在我自己已經有感覺了,因為我最近被祖師教導一些東西,祂告訴我讓我去體會這些石頭、這些物質。我們認為它是物,祖師說不對,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是一體的。 光講是沒有用的,祖師在教我這部份的時候,我有感覺這個時候我能感覺到那些原子核、那些基本粒子,原來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是相通的。這個時候,說被知的本性就是法性,才變得有感覺,不然沒有感覺。有這樣體會的時候,我就有一點高興,我想,把那些物弄得更清楚一點,就會對法性更清楚、就更會有體驗。 但祖師又說了,說原子核、石頭那些物質的法性只有一點點,份量很少,雖然是有法性,但是很少很少;而法性最集中、最濃厚的在哪裡?在眾生的恩怨情仇、糾纏不休,那裡面才有最濃稠、最深厚的法性。哇!真是讓人驚訝,原來要體驗那些糾纏不休、那些捆綁、束縛、痛苦很難過的種種愛恨情仇,恩怨糾葛,才能體會最深刻的法性。所以目前來說,我的法性雖然懂了一點點,但只是輕輕飄飄的一點點,深厚的法性還沒法體驗。 沒體驗怎麼辦呢?最深刻的法性要在貪嗔痴慢妒、最糾結的裡面才有,怎麼辦呢?祖師們就建議我:「你可以去讀金庸的小說,從中好好去體驗那些最濃郁的法性。」我已經把自性弄清楚了,還有那麼大的困難,各位還是先把自性體悟清楚再說吧! 【現場問答】 問:我們要如何祈請諸佛加持無明?師:你不需要求什麼加持,只要會用feeling,用feeling來感受一切相就好了。也可說你要學會入三昧,就是這個樣子。怎麼入?就是要懂feeling,會用feeling。我一直提醒大家,不管怎麼修,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念經也好、做禮拜也好,都要有feeling。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feeling,沒有feeling你就木頭、是機器人也就是要用心。我們一講到用心,常常就是用識心;用識心就是沒feeling,所以我在講feeling的時候,就是要不思惟、沒有思惟你要經過思惟才會弄得懂、才會想得清楚,那統統不是feeling,因為feeling是沒有思惟的,是超越思惟的。 問:覺性空明包含自性與法性,波羅蜜指一切智慧,是否都包含了自性法性?陀羅尼指一切覺性、一切娑婆有相、一切智慧光明,也是包含自性法性,所以《圓覺經》講的,全是包含自性與法性一體,是嗎?師:對。 問:感覺有凈有染,如何區別?何為標准?師:不是感覺有凈有染,而是你的feeling,你的感覺要沒有思惟你怎麼鑒別?就是看你有沒有思惟你真的沒有思惟,就是從心裡、從覺性那裡流出來的。標准就是這個。 問:有無俱遣是什麼?師:有無俱遣就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俱遣的話是非空非有,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問:以修行者的角度,是否贊成死刑?師:這是現代的問題,我的回答是:不贊成也贊成,沒有贊成不贊成。因為不管有沒有死刑你沒死刑會死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有生有死,至於要不要廢除死刑,完全要看當時的社會條件。這個社會條件適合的時候,廢除死刑是好的,如果這個社會條件不到,廢除死刑恐怕會造成更多的人被別人殺害。這個問題沒有辦法修行者修行者本身沒意見,是看這個社會條件是不是適合,適合了就可以。 問:自性主動權,法性有嗎?師:我的了解,法性沒有。 問:所謂大自然反撲的力量,是來自法性嗎?師:應該是。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既然反撲的力量是來自法性,那為什麼法性沒有主動權?我們在講主動權的時候,是針對自性而言的,我們說自性才有主動權而法性沒有,但是這一句話是在我這條件下這么說的,如果到了哪一天,自性和法性已經融成一體了,那個時候我也不能夠說,只有自性才有主動權而法性沒有,已經是一體了,那就沒有辦法說祂沒有主動權。條件不一樣,在某種條件下,法性也會主動權的。每一個說明都是就當時問問題、或者當時那個環境,對他來是有幫助的,那個解釋能幫助他明了、幫助他了解,這樣子的話才用的。所以應該說,佛法是無有定法的,不是說了就是絕對,一定只有這樣子環境不同的時候,佛法是會變的。釋迦牟尼也早說過無有定法可說說了以後可以改的。講到這里,這個法性還有一狀況,當自性與法性修到合成一體了,真的做到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念也就是你的覺性,一動法界動,是會超乎宇宙、影響宇宙的。到這個時候更要小心,修行修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你就要很小心,因為你一動,這個宇宙也會動起來;你如果亂動,他們也亂動起來,那是不行的,所以要非常小心,反而不敢亂動。 問:將一滴水滴入大海,這一滴水就跟大海成為一體,那麼是自性融入法性的意思嗎?師:是的,是有一點點這種意思,但是還不夠的。 問:煩惱菩提是什麼意思?師:煩惱就是菩提,意思就是娑婆與覺性不二,就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能夠做到這樣子的話,那就是已經能夠融通法性了,已經可以把法性融通,可以體會法性。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里了,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