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佛教的未來

佛教未來

梁乃崇教授

我們進入這個時代,如果不進入組織、人群,

還是保持強調個人的修行

佛教想要大興、推廣,其實是很困難的……

最近我在廈門精舍談到佛教的一些特質,這些特質跟現在佛教的表現有關,和佛教後來在印度消失得無影無蹤也有關系

佛教婆羅門教

佛教印度曾經興盛過差不多一千年。在印度,原來就有婆羅門(即現在的婆羅門教,或稱印度教),比佛教更早就存在了。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立佛教後,婆羅門教還是一樣存在,並沒有改變。後來佛教印度非常興盛時,婆羅門教有沒有改變呢?沒有!佛教婆羅門教之間的關系不幹擾,是共存的。佛教很明顯地表現其宗旨它就好像是一所學校,專門教人如何體悟本來面目其他的事情則不管。來學的比丘比丘尼,或所謂的修行者,就是來學怎麼樣體悟本來面目

婆羅門教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主持印度人生活習俗中的一些慶典活動、禮儀。譬如人們結婚就有結婚典禮,死亡就有死亡的葬禮,小孩子成年有成年禮,出生時有為出生而舉辦的慶祝活動,乃至節慶的慶祝活動……這些都屬於生活面上的活動。

佛教根本不幹涉屬於生活層面的慶典活動,佛教徒一樣可以參加慶典活動。就像大家現在在學校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回家後,一樣可以過生日、參加結婚典禮。

兩個宗教互不相干、不會產生沖突,彼此有各自要進行的工作。因此佛教並沒有把婆羅門教視為競爭對手,而要去打擊它,兩者是相容的。但是這里有一個要點:佛教比丘,像大和尚,是既不參加這些活動的典禮,也不會去擔任主持人的;而其他宗教所謂祭師的職位,是要帶領大家從事這些活動的。所以佛教在當時是非常單純的,只是教人家如何修行,如何去體悟。至於在生活當中,大家原來怎麼過的,就是怎麼過,也不去限制教徒不可以參加婆羅門辦的活動。

為什麼佛教印度消失了?

佛教以這樣的方式印度大興,約有一千年的榮景。這段時間相當長久,後來為什麼佛教印度就消失了?有一是因為回教入侵,也有人說婆羅門教復興,所以佛教就在印度消失了。佛教將要消失之前,正是玄奘大師印度的時候,那時佛教還是很興盛,但是已經顯露出消失的徵兆,為什麼呢?原來是一般的人民並不是要體悟本性,他們要生活而生活裡面一定要有祭典、節慶,這些祭典、節慶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佛教沒有涉入這個層面,這個層面等於是被婆羅門教所掌握。也可以說,佛教主是在修個人,並沒有去修團體,它的重點一直停留在如何讓個人在靈性上體悟本來面目

後來婆羅門教為什麼會興起呢?以前婆羅門教並不把佛教的一些哲理、修行方法帶進來,只做儀式典禮這些活動,後來把佛教的哲理和修行方法吸收過去,這一吸收過去,婆羅門教就等於有佛教內容,同時還有儀式典禮這些活動,對一般民眾來講,婆羅門教就等於什麼都有了。佛教因為沒有那些節慶儀式也就開始沒落了!佛教警覺這個問題,也把婆羅門教的那些儀式吸收進來,但是大勢已去。這跟兩個公司之間相互競爭情況相似,公司如果沒有掌握到時機,一旦落後,就會造成對方的獨霸,雖然想急起直追,趕快跟著改變,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佛教在吸收這些儀軌後,就形成了密宗。因為大勢已去,所以就從印度遷移到西藏,而在印度就消失了!

佛教強調個人修行,不擅長團隊修行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了解佛教一直以來的特質,就是著重個人的修行,至於進入團體組織,帶領整個組織修行這個部分並不擅長。

我們進入這個時代,如果不進入組織、人群,還是保持強調個人的修行佛教想要大興、推廣,其實是很困難的。我們需要為佛教重新開創一個契機、一個新的領域這部分的開創,應該是菩薩道的修行。過去佛教印度興盛的一千年,應該是屬於羅漢道。至於菩薩道的修行,還是很貧乏,雖然有菩薩道這個名詞,但是內容很貧乏。只是用羅漢或者是小乘內容,再把外面換上菩薩行的招牌。

至於菩薩行應該具備什麼內容,目前如果想要從佛教經典去找,其實可用的不多。佛經有很多菩薩道的東西,但是適合現在這個世界內容是非常少的。那麼,這樣子是不是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呢?不是的。這個部分要我們自己去創造、開發。並不是每樣事情要在經典寫了以後,我們才有。我們是可以去創造的。創造需要很多人努力,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克服這些問題,當然佛教是不會興盛的。

大家已經注意到科學園區里的老闆,信奉基督教老闆佔大多數,信奉佛教老闆是少數,原因佛教對於經營工商企業有什麼幫助,甚至有妨礙,而基督教對於經營企業有正面的幫助。我們這個世界未來工商企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可以預言,往後再發展下去,佛教如果不改進,會越來越沒落。當然我也不在乎佛教興盛與否,我不會為了不讓它沒落,所以我就覺得我要奮斗。我指出這個問題,主要是為了讓大家把這個真相看清楚;看清楚之後,要如何去做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我們即使想要讓佛教大興,也不過是希望它能夠幫助人類,並不是純粹為了佛教大興努力事實上是為人類幸福努力。如果佛教人類沒有幫助,而其他的宗教人類比較有幫助,那麼我可以選擇其他的宗教而放棄佛教。所以我們努力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人類修行成道生活幸福事業成功,而不是為了佛教興盛。

如果我們能夠把想法調整成這樣,就不會為自己要出名、要建立豐功偉業,才要這樣做。我們在做的時候,最希望的結果就是對全人類有幫助、有貢獻;同時對佛教、對個人也有幫助、有貢獻。如果這些幫助和貢獻完全是一致的,那我是最高興的了!

目前宗教的一些團體活動

因此在廈門精舍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就有一想法:如果我們想要人多,就要辦節慶活動,像媽祖繞境,幾十萬人,但是我們要不要這樣子做呢?我不知道。第一,我無法這樣做,因為辦這樣的活動和節慶不是我擅長的,如果有人擅長,那另當別論。如果希望這件事情是由我來主導,那很抱歉,我沒有這個本事。第二,即使有人有這個本事,願意出來,我就要問:在這節慶的活動裡面,可以有很多人蔘加,這些人能夠在這些活動裡面學到什麼嗎?能夠因此而修行嗎?如果不能,只是熱鬧一番,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

還有,朝山、拜山,像西藏人一步一拜到拉薩,或是回教徒定時都朝麥加的方向禮拜,這樣的宗教活動,有沒有意義?這樣子不好?這個我實在不知道。我會認為這還是屬於個人的,只不過比較多的人一起做而已,並沒有形成有組織團體。無法學到在組織團體里,可以做為修行東西。在活動形態上,好像可以好多人一起做,可是還是缺少組織互相間的活動,較傾向單一個人的活動。

團體修行企業中進行

我反而會覺得做企業家,去經營一個企業,形成一個老闆團隊,還比較豐富一點。或許我將來會鼓勵成立一個個公司,每一個公司是一個企業叢林,裡面的人都參與這個公司的經營活動,生產本身就是修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才比較合我的想法。以上是我對這件事情看法,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什麼意見?

問:老師,這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其實我也曾參加過媽祖繞境,依我的了解,他們是有組織的,而且在繞境過程中,對個人修行有幫助,因為在繞境的時候,一個好處身體可以健康,另一個好處是在走的過程中,好像有點類似打坐感覺,雖然功效不大,可是對他們來講,他們就是已經有在進步。至於組織的問題,在繞境的過程中,各個大小廟宇,都是聽命發號施令,他們已經形成了團體

答:相信他們在進行繞境這種活動時,應該是有這方面的正面功效,那就很好事情。但是我們這個團體,現在要我們做這種事情也不會做,最多是去參加別人的。

前一陣子有位王老先生,他整理了一些書。從他的書裡面看到,我們台灣很多廟宇表面上道教,但是裡面最重要的主持者是佛教也可以說佛教核心精神領導者。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團體是在慢慢的做一些改變。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慈濟所發展出來的組織,是滿突出的。當然我們也會覺得他們在組織活動這一部分,是有改變、有成績的,但是我們也會挑剔,覺得他們的修行程度不高。當然這樣的挑剔也不見得是對,也許他們在組織上面能夠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我們也不是直接去批評他們,這樣挑剔是因為我們對做到那樣子不夠滿足。如果要我們做,我們希望在修行層次上,能夠更加提升,但是我們這些人的氣質較傾向羅漢乘,若要把企業做好,是有它的困難

我們要注意,如果是羅漢根器者,就不要勉強他去做企業叢林,要挑選菩薩根器的人,才鼓勵他做,倘若是羅漢的人,勉強他去做,當然會做不好的。

至於我們裡面有沒有菩薩的人?還是有,我們把那些人挑選出來,還是可以做。當然這件事情到目前為止,我算是清楚的。

如何經營企業叢林

團隊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權力核心,如果權力核心組織不起來,這個企業是不會成功的。所有的組織都有三個問題:

第一、要先建立權力核心權力核心建立了以後;第二、要監督這個權力核心權力核心誰來監督?監督的機制一定要健全;第三、這個權力核心的繼承問題。以上的問題做好以後,接著才是管理上的技巧、經營的技巧、制度的改進等等這些問題。這三個問題如果沒有做好,根本談不上什麼經營、管理、制度

我認為經營一個企業叢林,首先要建立一個核心,這個核心是一個團隊。如果是單一個人,那是不可以的。現代的社會太複雜了,單一個人想要獨當一面,做一個權力核心是非困難的。現在的社會不像過去那麼單純,所以需要是一個團隊權力核心

權力核心者的特質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功勞、特長,幾個人要組成一體的團隊,是很難的。要組成一體,團隊成員必須具備:第一、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互相有很深的溝通。如果這幾個人沒有溝通的能力,在溝通上面做得不夠好的話,這個團隊是無法生存的。第二、要一心一德,如何讓這幾個老闆做到一心一德,就要讓他們的生涯規劃,以及這個企業未來的發展完全一致,如果是我們圓覺宗的企業叢林,還要要求與個人的修行成道的規劃,也要完全一致,這三個規劃要一致。第三、要忠心不二,所謂的忠心不二指的是什麼?不能夠有另外的公司要做,當然我們無法立刻要求,要把這些部分統統放下,雖然一時做不到,但至少要有這個目標,可以是一個緩慢放掉的過程,全部要回歸到這一企業,如果一個老闆有二心的話,這個企業是無法發展的。第四、要有老闆能力老闆首先必須要有決斷的能力,而且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他會做最壞的打算,把那個最壞的打算擺在心裡,然後再去處理那個危機。可以處理到什麼程度,就改進到什麼程度

像p公司前一陣子,我就做了最壞的打算──把它關了。這個最壞的打算已經準備在那裡。在做一些改革措施的時候,遇到了問題,有一人會要脅你的,如果你沒有做最壞的打算,會被人家要脅。我已經準備要關閉了,你會得到什麼好處?這個決心一亮出來,他覺得沒有什麼好要脅,要脅就自動不見了。同時他覺得沒有什麼好要脅,就會佩服你。如果不敢做,拿捏不定,人家看出破綻,就會一直要脅。所以做老闆的人,一定要有這個特質,否則做不了老闆的。

其次,做老闆人要會用人,能夠叫人做事,而且能夠教人做幹部。所謂的幹部就是經理人員,可以教人成為經理人。如果員工有什麼問題來向老闆求救的時後,老闆的反應如果是跳進去做,把這個問題解決,這樣子人不老闆他是員工我是樣子定義:員工就是能夠做事、能解決事情的人;幹部就是能夠叫員工做事的人老闆就是能夠叫幹部做事情的人。所以如果你老闆,不會用人,不會叫幹部做事,不會叫員工做事,事情來的時候,你自己就跳進去做,那你是員工,不是老闆。當然要成為一個老闆是很不容易。第一,他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員工,然後升級成為一個幹部;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幹部,此時才有機會升級成為老闆,無法一步登天!

這個部分,因為我最近的歷練,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知道怎麼去做我覺得最近這部分,我學得最多的不是制度、經營的技巧或管理的方法,而是了解權力的本質,和真正的知道一個組織團體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權力」,而老闆就是掌握權力、運用權力的人。現有的經營學、管理學,都沒有談到這部分,從書里看不到這個部分。這部我現在還不知道有什麼地方講過。

問:我們精舍人才方面,菩薩的人才比較少。現在,在工商企業界,如果要成功,人才是很重要的。如何培養人才、吸收人才?請老師指點。

答:自己對權力的本質清楚到這樣的程度就會看到有這樣本質的菩薩的人,對這樣子的人就會有吸引力;自己沒有清楚到這個程度,就根本看不見這樣的人才。你能看得見的時候,那就會不一樣,狀況就會改變,現狀就不是現狀了!所以我不會擔心找不到人才的問題。蕭先生你有什麼意見嗎?

蕭:佛教印度過來,到現在為止,它產生了一些問題。如果我們是要來拯救佛教的話,我覺得很難。怎麼講呢?佛教好像是一棵大樹,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枝葉。還不如依老師講的,把握佛法的要點,從要點去下手。我的感覺是,如果把握要點,然後去培養一棵樹苗,這樣比較容易。現在我們該做的事情是去培養這棵樹苗,讓它具備佛法人類貢獻的特質,而且它有它的生命力,將來可以長大成一棵更完整、更大的樹。剛好老師所講的後半段,就是在講這個理念

答:對!我就是在講這個理念

(梁乃崇教授於90年4月1日上午,假新竹明星諾那精舍講述<佛教未來>此一主題。)

記錄:張嘉發;整理:胡祖櫻、呂秀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