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多用心,少用腦

用心,少用腦

梁乃崇教授

我十年前講解的《金剛經》,最近已經出版了(即《圓覺宗‧金剛經講義密解》),我家人看了告訴我不好懂!他們多少還聽過一點,都覺得不好懂,那一般人讀起來,恐怕還真是有困難。我原以為已經講得非常簡單清楚了,但事實上初步得到幾個人的反應,好像不是那麼容易了解。

金剛經所要講的是一種超越意識智慧,而那種特殊的狀況,也只能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的方式來表達,很難找到其他的方法來呈現這樣一個特質。如果我們用的是意識心,對這種狀況很難理解的,也難怪看不懂了。

佛教人要除去貪、瞋、痴。像《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在講戒定慧的時候曾有這樣的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痴自性慧。」我現在想把「心地無痴自性慧」的「痴」字改掉,改成「心地無腦自性慧」。

因為用腦就是在用「意識心」,「意識心」即是「痴」,意識心是不會有自性慧的,不會有佛法要講的般若智,佛法中的自性慧、般若智是屬於無分別的,是直覺的——我們若從「直覺」這里來體會,才能夠體會佛法思議所不及的自性慧;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意識心,也就是用腦的話,心靈即在分別狀態自性慧就現不出來了。換言之,世間定義的聰明,並不是佛法自性慧。

我有一位同修,託人入定請教華藏上師,他現在應該怎麼修行?華藏祖師給的答案什麼呢?——「多用心,少用腦」。多用心就有自性慧,用腦則沒有自性慧,直覺出不來,feeling也出不來。

而這位同修原來就比較不會用心,但很會用腦,feeling 就比較弱。因此當我聽說華藏上師給了他這樣一個答案,真是拍案叫絕!因為上師的指點真是巧妙簡單,一語中的!「多用心,少用腦」對他來說,是一帖最恰當的葯。我想他還有另外一個困難,就是有一點搞不清楚什麼狀況是在用腦,什麼狀況是在用心,根本的困難可能是在這里。

我現在覺得要有自性慧,就是不要用腦。所以我想把六祖的偈子改一下,變成「心地無腦自性慧」。也許有人會問:無腦的話不就變成了傻瓜嗎?我們怎麼可以做傻瓜呢?

這里的「無腦」並不是要人做傻瓜,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你從意識心超脫出來,不要被大腦所限。並不是說沒有腦筋傻瓜是有自性慧了,一個大腦不好傻瓜不是表示他有自性慧,而是有個比較差的腦袋而已。

那麼像阿難那麼聰明的人呢?他博聞強記,多聞第一,這樣的頭腦聰明的——在「腦」的階段是有「愚笨」及「聰明」的差別,但是「自性慧」也都被腦所限制了,所以阿難開悟前並沒有自性慧,只有世間聰明

「心」不是「腦」,所以我們要做到「心」不被「腦」所控制,也就是要超越意識,「心」這樣超越以後,自性才會出來。所以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第一個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心智活動裡面,哪些是在用心,是心在運作;而哪些則是腦在活動。

自己弄清楚了,能夠把握了,那才能夠說:我要用心,少用腦。

如果你根本不會把握,把腦當成心,而你卻想要做到多用心、少用腦,根本就無從做起。至於要怎麼把握這件事情呢?我以前常常提到大家要有feeling,沒有feeling的話,修行就沒有辦法如果你面對事情是在推理,在用邏輯思考,那就是在用腦;如果你是直覺的,那就是有feeling,就是在用心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如果能體會什麼是feeling的話,就比較靠近用心;如果你做事情、想事情都是推理的,那麼就是在用腦。我們要多培養feeling,多培養感性,用feeling 是感性的。感性偏向於心的成份比較多,腦的成份就比較少了,所以我們要多用心,少用腦。大家要怎麼掌握這個訣竅呢?我可以提供一些我自己的實際經驗

記得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有很多東西要背,而我這個人很不會背。老師教我們讀書要眼到、手到、口到,所以書本上要劃線,手中又要寫,嘴巴還要念出來。因為我很不會背,所以也只好跟著做。我發現自己每次考試前可以背,考試完就忘光了。初中課文的份量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問題,我一兩天就可以把所有的東西背起來;可是到了高中以後,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把所有的東西背起來,就很辛苦。

那時在報紙副刊每天都有一小方塊的連載武俠小說,早上報紙來時家人都會搶著看,看的時候都是很快的。我發現不但是我,連同學都是一樣,那些情節雖然很快看過,我們也沒要去記,卻都記得。就這樣每天看一點,一段一段的故事,從頭到尾都記得。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那些小說情節並沒有想要去記啊!也沒有眼到、口到、手到,就這么看一下全部都記得了。為什麼如此?我現在曉得差別在哪裡——一個是用腦,一個是用心

因為看武俠小說是消遣性的,沒有壓力,很輕松,那時就不會去用腦,而是在用心欣賞,這么欣賞以後,很容易就記得,過目不忘;可是讀教科書,拚命想要記,什麼眼到、口到、手到,記來記去,都是在用腦,雖然拚命記,結果就是記不住。

那些學速讀成功的人,看書都是用翻的,一本書一下子就讀完了。而且根據統計,會速讀的人東西記得比較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依我現在的了解,那些會速讀的人,就是學會了用心,是用欣賞的,不是在用腦,所以記得很清楚。

最近我審察自己看東西狀況,慢慢了解這個問題我現在記憶力比讀中學、大學時還要好,原因是我曉得看東西是要用心的,不要想著去記它,而是去欣賞,自然就會記得。有些文章讀起來很傷腦筋那是作者寫得不好,因為他是用腦在寫,那些東西不讀也罷!

像現在流行的《前世今生》,我就這樣看看,沒有要記它,但是裡面有些情節,要用時就來了。書裡面那些比較咬文嚼字,看起來比較不順地方我就記不得,但讀起來順的、心裏面感到輕松的那些部份卻都記得,大家只要體會這么一點差別,就知道什麼情況是在用心,什麼情況是在用腦。

你只要反省一下自己在閱讀時的狀況,如果是輕輕鬆鬆把書看完了,而內容又記得很清楚,那就是在用心;如果讀得很辛苦,很難讀,就是在用腦。這點大家可以在生活裡面去發覺,到底什麼是用心,什麼是用腦。

我再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兩者的差異,是什麼例子呢?比如說每次在精舍講《楞嚴經》,我發現自己有一狀況,就是原先準備得好好的,把重點寫下來,然後來這里講,常講得不好

什麼時候講得最好?我一點準備都沒有,就任大家隨便出題目給我,我臨場隨機回答,就講得最好,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如此,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納悶,後來才了解,原來我在準備時,是在用腦;沒有準備時,是在用心,就是這個差別

因為作準備是腦的特長,而臨時問題一來,馬上要回答,此時要靠腦來作業的話,會來不及,因此它只好休息,而心就開始作用了,心一作用就好辦了。

所以各位有時問我問題,我講得很精采,這是連我自己都預料不到的。偶而我把錄音帶拿來聽,也感到奇怪,怎麼講得這么精采,自己都很欣賞,但要我再講一遍,就講不出來,這個狀況就是用心的結果。

各位如果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在用心什麼時候是在用腦,能夠很清楚地把握,才能夠做到華藏上師說的「多用心,少用腦」;如果把腦當心,就沒有辦法學得用心好處這是一般人經常會犯的錯誤

說到心,它有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很輕松自在,但在智慧上的能力卻超過腦。如果想靠「腦」來和「心」比聰明,是比不過的,這是「心」跟「腦」的差異

當然大家也可能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要用心,不要用腦,可不可以這樣做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沒辦法這樣做,多多少少要用到一點腦,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用腦的世界,如果完全用心,就進不了這個用腦的世界

大部的書本和文章作者都是用腦寫作,如果你用心讀,會讀不懂,用點腦才讀得懂。你可以讓用腦的份量少一點,但是不能夠一點都沒有,這是沒辦法的,因為完全用心不用腦的話,會離開這個世界

然而大家最好能夠學會多用心,少用腦,這樣你的生活會很愉快。一般人不那麼會用心,是「少用心,多用腦」的狀況生活就不那麼輕松,而比較費力了。

問:剛才您說如果完全用心而不用腦的話,會脫離這個世界,可不可以請您解釋一下?

答:因為這個世界是有相的,你完全用心的時候會無相,那麼就不能夠入相、不能夠入世,也就會脫離這個世界

問:經驗的累積是不是feeling?和feeling有沒有直接的關系

答:沒有關系經驗的累積是用腦的,用心東西則是無學的,不是經驗,只是恢復本性

問:我曾經在「牛頓雜誌」上面看到一小塊文章,講人工智慧在發展的過程中,到最近碰到的一些問題。

比如說一隻很小的蚊蟲,在叢林里穿梭,很快的就可以把一些東西閃過去,然後繼續飛行。但是到目前為止,再高速的電腦都無法辦到。

作者探討這個問題,也觀察到人的一些動作,比如開車開了很久的人,因為經驗很多,技術熟練,所以在開車時都不太注意,幾乎都是邊開車邊談話。而且他們會注意談話的內容,甚至還會思考和這內容相關的事情——這種不專注但卻又能操作的本事,是電腦很難做到的。我不曉得人工智慧碰到這樣的問題,跟您剛剛所講的用心與用腦有什麼樣的關聯?

答:很好這是有關聯的,這表示小昆蟲靈魂也就是說它也本心,可以用心。而電腦沒有靈魂,只能用腦。

蚊子是很會學習的,比如有蚊子在飛,你要打它,沒有打到,第二次要打它就難了,它很快就學會怎麼逃避了。你第一次打比較容易,它會傻傻地被你打到;但是如果第一次沒打到,而第二次想要再打它時,它就精得不得了,你一靠近,它就「咻」地飛掉了這都表示它有心,比電腦聰明

我以前一直想要告訴人家,電腦是沒有靈魂的,但一直找不到證據來說明,你今天提的是一個很好證據,證明電腦是沒有靈魂的,也就是沒有心。我以講到電腦的時候,說它是意識心的一種模擬,而且一定要有人去用它,如果沒有人去用,它自己不具備像人這樣的獨立能力

所以人類不用害怕電腦,像科幻小說常有裝了電腦機器人把真的人都打敗了,這種事情想像的,並不會發生,因為沒有靈魂住在電腦裡面。當然如果有一電腦做得夠好,靈魂可以住進去了,那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了!

像我的小孩買了漫畫書,其中有關於生物科技人的故事,如果科技再進步,有可能把人的基因弄出來,然後發展成另外一種人,現在的科幻卡通就畫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想要真做成功,一定要做靈魂願意住進去,靈魂一旦住進去以後,就真的弄出一個生化科技人來了。

問:我現在對人慢慢有感覺,比如有一次看到一個女孩子在做事,可以感覺到她的心很柔順,只是經過看一下,就有這種感覺。又有一次碰到一個酒鬼,他的心好像很邪惡,很貪婪、很吝嗇、也很愚痴,這些我也感覺到了——也就是好的和壞的我都能感覺得到。

我現在想請教的是:如果碰到壞的,自己好像有被拖去的感覺,比如說酒鬼來跟我說話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有被他的習氣沾到一點,大概要經過一、兩天能把這些東西消除掉。我想請教您像這種感覺太多是不是不好

答:並不是說感覺到了才被沾到,就算沒感覺也會被沾到。

問:對!對!我以前被沾到的時間更久。

答:並不是你有感覺才被沾到,你沒感覺一樣被沾,而且沾的時間更久。

問:有感覺才能看得更清楚?

答:對!你這情形是有 feeling,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狀況。我常常跟人家談話,當下觀察自己,發現和高明的人談話,自己也會變得高明起來;遇到昏頭昏腦的,我也昏頭昏腦,一點也不高明,怎麼是這樣的呢?我現在才了解這就是 feeling。

因為我在跟一個人、一個對象談話時,我想要他懂,希望能與他溝通,就要去感覺他的狀況,如果他的心很鈍、很亂,我也跟著混亂,有點糊里糊塗——其實這就是那個對象心裡的狀況

以前我搞不清楚自己怎麼會變得這樣,現在曉得這是 feeling的關系。一旦曉得這是feeling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去用它了,不然會以為自己有毛病

feeling 到後來會變得非常靈敏,比如說我本來要和人談一件事,而那個人打心裡就不想聽我講那一類的事情,此時就有一狀況我一想到那件事情腦筋會突然停頓,想不動。其實這件事我早已想好了,但是要面對的這個人,他正好不要聽,我就覺得自己的心被卡住了,要去這件事情就轉不動

在我知道了腦筋會變鈍、想事情想得不靈光原因是對方不想聽,所以自然不出話來;如果碰到一個人很想聽,我心就會自動浮出一些話講給他聽。

所以在座也有同修曾經問我是不是有「他心通」,好像每次他想要聽的話,我就會講,可是我不覺得自己有這種能力啊!經過一番審查,就發現我自動會講的東西是有人想聽,我才會講——這種應對方式本身就是順著feeling在做;若講深一點,就是順著「菩提心」在做,並沒有刻意設計好要這樣做或那樣做,所以是沒有準備的。

也就是為什麼大家問我問題,我臨時隨機的回答會比較好緣故,因為此時是順著「菩提心」在做。舉這些實例是給大家做參考,藉此可以了解各位自己的心性煩惱

問:請問您一個問題,最近我在博士論文,我都是先知答案然後再找理由,編出一個合邏輯的程序。因為寫論文,整個過程要很嚴格,一般人都是從假設開始一步一步往下推,經過嚴格的過程,然後才得到答案

可是我發覺自己的過程不是如此,我是先知答案,然後把假設做好一點,應該說是倒回去找理由。我問自己為什麼會知道答案我想不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有這種問題存在。

答:很好很好,這個例子好了用心做事就是這樣,不需要辛苦地思索,答案一下子就出來了事實上其他人也是如此,你看很多人在辯論的時候,他其實已經先認定是什麼結果了,他所講的那一大道理都是後來找的。

科學家做研究是否仍是如此?還是一樣的,其實他們心裏面早已有答案也有認定,但是不認為這樣算數,一定要整個按邏輯的方式推衍下來,才算得到真正的結果——這是科學的理論部份,假如實驗也能做出同樣的結果,那麼整體才可說是對的。

各位也許會想這樣推出來的東西,不是在答案嗎?因為是先知道結果,然後再湊成符合答案過程!其中邏輯的推演是不變的,但是假設的部份是可以調整的,那豈不是自己造的結果嗎?其實要造什麼結果都可以造得出來,但是科學還有另一個把關的層次——實驗,如果沒有實驗,就根本搞不清楚答案是對是錯。

未經邏輯推演,事先就得答案那是給你的。因為心是空的,會無中生有。不過你所做的研究能自己先得出答案,事前多多少少要用過一點腦,不能完全排除用腦。至於這樣的答案電腦弄出來,門兒都沒有。現在有人相信,用電腦來推算,可以把所有的答案推演出來,若用佛法觀點來看,這種想法就是「痴」。

王守益教授

剛才談到科學,我做科學做了幾十年,應該有一點意見。科學家中重要的有兩位先生,一位是愛因斯坦這是大家所公認的;還有一位是俄國人藍道(l.d.landau)。他們最成功的地方是用猜的,其實「猜」就是用心用心最好的法子就是猜。猜出答案後,再從前面推導出來,最後用實驗來證明。

藍道有一套書《理論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非常好,也很完整,不過那不是他自己寫的,而是由他提供觀念,再由另外一位科學家lifsitz 幫他寫的。他有文章答案是對的,理論推導則是錯的。

所以第一流的物理學家是猜的,第二流是用思維的,第三流是用數學推演的,那就很差了,做起來很辛苦,只能保持飯碗。

另外我想補充「心」和「腦」的部份,當然這是用現代的語詞來講,現在我想回歸到佛學的術語。《六祖壇經》里有一句話:「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要分別一切法,基本上要用到「心」,但不起分別想,就是要少用分別意識(腦)。也就是「直心是道場」,這點華藏上師曾經講得很深入。

要用意識時,最好是和本心連起來。圓瑛法師也曾講過「用根不用識」,也就是不要用識心。從根、塵、識來看,識心多的話,自性本心就給障住了。用根就是不起分別想。我就補充這些。

答:王教授剛才舉愛因斯坦及藍道這兩位科學家為例,藍道那套書的確是如此,意見是他的,但字是別人的,裡面的結果有許多不知是怎麼推的。到現在還沒推出來的都有,但是它的結果是對的,所以藍道也跟你一樣,是用心的。這也顯示要做出真正精採的東西都是用心的,用腦做不出來,用電腦更做不出來。

王守益教授

藍道後來出了車禍,大概腦筋傷了,回頭再看自己的書都看不懂,心已經受到阻礙了。

問:禪宗說要「離心意識參」,是不是要人用心的意思?

答:要離開意識心參,就是用心參的意思。好!我們今天就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梁慧伊居士記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