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靈性與生命

台北教育大學2009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 靈性生命 時間: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至善樓國際會議廳主持:田博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講座教授)演講:梁乃崇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汪義麗 ※「靈性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謝謝主持人,把我介紹得這麼清楚。今天能來參加這個研討會,把我所了解的靈性生命向各位報告,非常感謝主辦單位我這樣的機會。我今天講的題目就是「靈性生命」。第一個我想先要問的問題,就像剛才院長所說的,靈性到底指的是什麼?是不是能夠定義清楚?我原先是學物理學、做物理研究工作的,所以非常重視一個名詞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再來一個,就是生命到底是什麼,怎麼樣就是生命? 靈性,通常我們就叫它是心靈、有時候又說是心理、有的時候又稱它為精神或者是稱為神。佛教的話,就稱為佛。那靈性到底指的是什麼?有些人寫的詩、做的畫很有意境,那個意境是不是靈性有的人見義勇為,他的人格非常高超,這樣是不是靈性有的人有超能力,能預知未來,這樣是不是靈性呢?所以靈性這個詞,含意是很廣的,應該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生命關鍵問題就在生死 生命也是類似,我們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有呼吸、心跳、腦波,這個就是有生命。如果這三個東西沒了那就是沒生命。難道生命就是這樣子嗎?就只是呼吸、心跳、腦波而已?顯然也不是。這個地方的定義,也是蠻籠統的,應該說不是很清楚。可是我們又會覺得,生命是很奧妙的,靈性更神秘。所以雖然給了它名詞,但是這個名詞所賦予它的意義,並不是很清楚。 尤其關於生命,剛才所講的,決定一個人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就是有沒有呼吸、心跳、腦波這樣來決定。如果都沒有了,那就是沒有生命跡象,就是死了這就是判斷生死的依據。這樣的依據,在我來講還不夠,這樣的方式也不太對。為什麼呢?這樣的判斷生命都是判斷別人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我現在要問的問題,不是判斷別人。我們要問生命的話,真正要問的是你怎麼判斷你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 你依據什麼,判斷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不是判斷別人。我會問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以前學佛的時候,那個過程裡面,有一度不知道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我沒有辦法判斷。在那個時候,有人就問我,你怕不怕死我說我不知道耶!因為我連自己是活的、還是死的都不知道。你問我怕不怕死,我沒有辦法怕啊!經過後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才有辦法判斷,啊!我是活的。我才有辦法判斷,我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我的方法,就是給自己用的,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所有的生命是一個死活問題,是生還是死。佛教生死問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如何能了生脫死,在這方面是下了非常深的功夫的。那個工夫不是判斷別人死活,那個工夫是在判斷自己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所以,這兩個問題,我得到的答案是這樣。 生死的判斷標准有無知能 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活的?或者我怎麼能夠判斷我是死了,依據是什麼?我是用一個東西來判斷,就是,我知道我現在是有知能力,我有知能力就是活的;我如果沒有覺知能力,我就死了。我的判斷,就是根據我自己是否有覺知能力。所以,有覺知能力是活的,那就是有命啊!命的來源就是這個。我們所謂生命,就是命,你有命,是因為你有覺知能力。當你的覺知能力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死了,就是沒命了,命的基礎就是覺知能力。 這樣的判斷,在中國的古書裡面就有,《中庸》裡面就這樣寫著:「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他講的天命,就是我們這裡講的命,就是這個東西:覺知能力。你有知能力,就是有天命,這個天命就是所謂的性。那性是什麼?就是靈性。率性之謂道,你率著這個靈性,就是所謂的道。中國儒家、還有道家都在講道,後來禪宗也是一樣講道,這兩個代表意義是一致的。 靈性生命最根本的內涵就是覺知能 所以我們今天就可以說,什麼是靈性?覺知能力。什麼是生命?覺知能力,全部都是知能力。我們再看看其它像佛教對於知能力怎麼說呢?有很多的名詞,會叫它是覺性;佛是什麼呢?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覺性嘛;也會稱它為佛性也會稱它為自性、稱它為菩提心,反正是不同的名詞而已,很多很多說法,指的就是覺知能力。我們所有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個知能力。不管是心理學也好,宗教界也好,各種不同的說法,你把它去蕪存菁來看的話,到最後真正的內涵,就是覺知能力。 ※能知與被知的關系 我們就直接來進入這個覺知能力。覺知能力對每一個人來講,是很平常東西。我站在這裡講話,你們聽得見;我站在這裡,你看得見;就是因為你有覺知能力。所以就表示,這個覺知能力是很平常事情。但是,它又是我們想要了靈性生命最根本基礎。所以這個覺知能力,就是我們應該要深入去探討的問題。 關於覺知能力,佛教或者其他任何宗教都有涉獵,都有判斷依據。我比較熟悉的,是佛教關於這方面的探討。我的講法可能會佛教界一般的講法有點出入,因為這是我自己摸索,所得出的心得,所以會稍微有一點出入,不過大致是接近的。 這個覺知能力,我們也可以稱它為能知能覺,這是我們常常用的說法。簡化一些,我也可以稱它為「能知」,佛教界甚至還更簡單,連那個知都不要了就叫做「能」。在名稱上會簡化到只剩一個字,稱為「能」。好了!既然有能知能覺,那就會有一個對照的東西,就是被知被覺,這是必然的。所以也可以說,有被知被覺的時候,表示必然有能知能覺,這兩個是同時並存的。可是能知能覺不是被知被覺,被知被覺也不是能知能覺,這兩個是不同的,它們就是兩個對照。我們說,有能知能覺就必然有被知被覺,有被知被覺就有知能覺。同時我們也知道,被知被覺不是能知能覺,能知能也不是被知被覺,這個很清楚的。我們怎麼決定這個是被知被覺呢?只要那個東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覺。我們在操作上是很容易定義,很容易區分的。只要這個東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覺。當然不止於此啦,被我聽到、被我看到、被我知道、被我想到、被我摸到、被我抓到,都是被知被覺,全都是被知被覺,它一定不是能知能覺。 那麼,我們剛才講了,生命在哪裡?生命在能知能覺這裡,生命會不會在被知被覺這裡?不會啊!所以被知被覺這邊是沒有生命的。我們的命在哪裡呢?在能知能覺這裡。這個關系是很清楚的,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深入一點去了解這個能知能覺時,會發現這樣的關系。為了簡化起見,我們就稱能知能覺是「能知」好了;被知被覺這邊,我們也稱它為「被知」就好了。所以,一定有能知跟被知的關系存在,而這個關系,目前我們在談論靈性生命的時候,一般是沒有弄清楚,這個地方是模糊、是亂的。 在禪宗,這個地方是弄得很清楚的,能知能就叫「能」,被知被覺就叫「所」,所以我們知道,禪宗裡面就有「能所問題」。不只是禪宗,像《華嚴經也有些部份,就是專門在講能所問題,這個地方佛教是探討過的。我現在不用「能、所」,因為用能所,大家會搞不清楚,所以我就用「能知與被知」,這個是比較現代化的語言,大家比較知道正確的意思是什麼。 宇宙的四個層次 這個能知、被知可不是這麼簡單,以上所講,還只是一個開頭而已,現在我再讓大家更深入去了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來看靈性生命再來看這個能知與被知。我現在就以一個人作為基礎,其他人暫時不管,先把一個人、自己先搞懂、弄清楚。整個宇宙可以分成四個層次,哪四個層次呢?第一個世界、第二個就是身體、第三個是識心、再來一個,我們用大家現在的話,就是覺性,也就是剛才所講的那個覺知能力。  世界的是什麼呢就是我生活環境物質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還有這些房子、器物就是世界身體就是我們的肉體。識心,這個地方就開始跟靈性關系了,我們的心可以把它分為兩種,一種我們就叫它識心,另一種心我們就叫祂是覺性。這個識心是什麼呢你自己有的,你會想東想西的心。你不但可以想東想西,你還可以要想東不想西、要想西不想東,你可以決定,這個部分就是識心。還有一個心,祂也是心,但是祂已經不想東也不想西,這個部分我們就叫做覺性。 ※能知與被知的界線 我們把整個宇宙分這四個層次,來看一看這個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在哪裡?現在我拿出這個筆,這個筆是世界當中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體的一部份。當我這個手拿這枝筆時,這個筆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所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在這個筆和手中間。在這四個層次的結構上面,那就等於是這個世界身體所拿,身體是能拿、而世界是被拿。在這樣的一個動作之下,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在世界身體之間。 世界這邊是被知、身體是能知;當身體是能知,就是能拿的時候,識心和覺性都是能拿,所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在世界身體之間。這樣子狀況很多,我腳這樣子踩這個地板,這個界線也是在這裡。我來摸一摸這個,也在這裡。我講話聲音,對各位來講,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你們聽見了,你們是用你們的耳朵聽到的,所以界線也在這裡。我站在這裡,對你們來講,我是世界的一部份,我被你們看到了,我是被看,你們是能看,所以,界線還是在這裡。你看看!像這樣子狀況,能知與被知,是不是我們早上一醒來,眼睛一睜開,都在這種狀況之下,所有的事情,都在這裡,界線都在世界身體這個地方。 好!我們現在就做另外一件事情,我們一起來做。我們把眼睛閉起來。你能不能夠感覺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從頭一直到腳,你是不是能夠感覺它是不是被你感覺的?大家都能夠嘛!你眼睛一閉起來,你的身體是被你感覺的。被誰感覺?不是被你的眼睛、不是被你的身體感覺,你的身體是被感覺了,被感覺了就是被知,能知在哪裡?不在身體上,不在啊,已經超出身體啦!你的能感覺、你的能知已經離開、超出你的身體了。 這個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線,你看身體感覺了,當然這個世界也是被感覺、被知的。能知在哪裡?識心。當識心是能知的時候,覺性也是能知,這邊全都是能知。這樣一做,這個身體就變成什麼?剛才它還是能知耶,現在這個身體就變成被知了。只要眼睛一閉、這麼一做,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到了識心與身體之間了。這個事情每個人能做呀! 現在再問一個問題,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知道?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控制?你可以控制你的想法你可以控制你去想東不想西、想西不想東,你可以控制的呀。所以,這個識心被控制了,它又是被知;當識心是被知的時候,識心、身體世界都是被知,覺性才是能知。說到這裡,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這個覺性剖一半,哦!這一半被知了,另外的一半是能知。有沒有可能?可能啊!當這個部分被我們知道的話,那就是被知。但是,當這個是被知的時候,一定會還有一個部分不是被知,是能知,這個也一定會存在。 如果這種事情生了,那我們可以一半、一半、一半一直剖下去,那是萬世不竭的,太麻煩了。這個事情,我們就做一個人為的規定,只要覺性這裡有一半是被知了,我就把它歸併到識心。意思是什麼?覺性這裡沒有被知,只要有被知的部分,通通把它歸併到識心這裡。這樣子的話,我們也可以說,覺性的意思,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 這樣確定的話,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這四個層次的中間這裡(識心與身體),比較特殊一點,我稱它為混合區。所謂混合區,就是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是被知。這頭尾兩端是很清楚,覺性就純粹是能知,祂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世界就是純粹的被知,一點點能知都沒有。兩頭是純粹的,純粹的能知、純粹的被知。中間是混雜的,混合了能知、被知,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是被知。 ※覺性的性質 我們釐清楚這樣的區分有一個混合區的話,我們對於事情對於能知、被知就清楚了。清楚了以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這個不可被知的能知,它的意思是什麼,它有什麼意義。我們可以說,覺性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這個覺性就是覺知能力,那也就是最純粹的覺知能力。這個最純粹的覺知能力,祂是我們生命基礎生命源頭。祂跟純粹的被知是極端的不同。這個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只要從「不可被知」這一條件,我就可以推測出來祂有什麼性質。 解脫自在與無分別 找出什麼性質呢?第一個,因為祂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你不能把這個覺性捆綁起來、把祂關起來,為什麼呢?祂根本不可被知,怎麼能被關,也不可能被綁。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個覺性是自由的,而且是絕對的自由。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解脫自在。 由不可被知,又可以導出一個東西你有覺性、我有覺性、神有覺性、佛有覺性、菩薩有覺性、大家都有覺性;這個覺性是不可被知的,那麼祂能夠被分辨嗎?分辨出你的覺性、我的覺性、他的覺性,能夠分辨嗎?也不能被分辨。所以,祂是沒有辦法分別的,所以叫做無分別。 平等同體博愛與不朽 無分別就會得到一個性質,是什麼呢平等。用現在的話是平等,用佛教的話也是平等。所以佛法會說,佛與眾生平等,指的就是眾生的覺性、跟佛的覺性是平等沒有辦法分別的。我們從無分別,又可以得到一個性質,叫做同體沒有辦法分別、沒有辦法分辨,祂是平等的,所以就是有同體的性質。也就是說,你的覺性、我的覺性、他的覺性是同體的。 同體的含意是什麼?同體的含意不是同體兩個字而已,它的含意是,你的頭跟你的腳是同體的,所以你的腳不會怪你的頭,怎麼老是高高在上把我壓在下面,這就同體。哪一天你的腳抱怨你的頭:「為什麼你老是高高在上,壓著我。」這個時候,表示你的腳跟你的頭不同體了。所以,同體的時候,就一定會產生博愛。因為祂是同體的,當然會博愛,祂愛他人就是愛自己,是一樣的。 所以,自由平等博愛就出來了自由平等博愛這是法國大革命當時,提出來的口號,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解脫自在平等無分別、慈悲喜舍。 還有一個性質,祂不可被知的話,當然不可能被打、不可能被毀。所以覺性還有一個性質叫做不朽。不朽當然包含不會死你要祂死,祂死不了,沒有辦法死的。這是我們中國追求的目標這一目標在我們的覺性裡面就有你有沒有覺性?有啊!所以你就具有這些。 ※能知掌握主動 還有一東西,不是從不可被知來的,是我們從能知與被知的關系了解的。比如說這個筆是被拿的,我的手是能拿;那麼,這兩者之間的主動權,掌握在筆這裡,還是掌握在手這裡?這麼一問,當然大家都知道,在手這裡。這樣子的一個比喻你就知道,能知與被知的關系裡面,誰掌握主動權?能知掌握主動權,被知沒有主動權。這也是生命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因為生命就是覺性,就是這個能知能覺,就是覺知能力,祂一定掌握主動權。無生命的東西,是沒有主動權的。所以,覺性有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這些性質。這個主動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特徵,非常重要。世界的這些東西你去欺侮它、踩它、整它,沒什麼關系,為什麼?它沒有主動權。可是生命不同,你不能欺侮它,你一定要平等對待、尊重,你欺侮他,他以後一定會演一出戲,叫做《王子復仇記》。為什麼?他有主動權。 我們對待生命你就要尊重,小至細菌,你都不可以欺侮他。為什麼?他有主動權。那麼小的生命,他是有主動權的。現在的人們,對於這一點已經稍有一些認識。什麼認識呢?我們發明很多葯來殺這些細菌,這些細菌會產生抗藥性。產生了以後,什麼葯都殺不死它。人們就繼續發明新葯,結果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速度,比你發明新葯的速度還要快。人類現在知道這樣的事情了,因為做了一些錯誤的行為,才知道的呀!那麼,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主動權,小至細菌都有主動權。 這個,是我們對生命要特別敬畏地方。我們人類也是生命之一,自己怎麼可以去反生命呢?我們的行為,怎麼可以去反生命呢?這個是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要尊重生命生命威力在這裡。祂有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這一些特質。我想我的時間已經到了,謝謝各位。 主持人:田博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講座教授) 田:很精彩的一個演講,是不是開放一點時間給我們在座的學者來發問。很感謝梁教授,他把生命靈性,用佛法來說明;但是又把佛法用現代的語言做了一個詮釋。我們要去了生命真諦,透過這個方式,也許更容易去了解。 他特別提出一個「覺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這個是非常有深入體悟的一個語言。也許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覺性到底是什麼。尤其後面又談到,以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來說祂,我可以感受到梁教授的一番苦口婆心,很想讓各位真的去了佛法。因為了解佛法更能了解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在哪裡,這是我很感動的地方,非常謝謝。 梁:佛陀開創佛教的時候,就是為了了生脫死,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生死問題。祂做了修行,後來努力得到了答案,所以就建立了佛教。整個來源就是這樣,就是為了這個問題。 田:這一場演講,我們就感謝梁教授,謝謝各位。  【主 題】:靈性健康靈性發展【主持人】:王立文(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授主任)【引言人】:梁乃崇(前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紀潔芳(吳鳳技術學院)陳錫琦(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 接下來進行的是陪席式的討論,主題是《靈性健康靈性發展》,我們邀請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授主任王立文教授為我們主持,讓我們掌聲歡迎王教授。 王: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今天我們這一場是研習式的討論。前面我們有兩位講者,他們的發言,可以引導我們想一些深入的問題。今天的題目是《靈性健康靈性發展》,我自己是學工程的,所以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在想,健康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今天是兩個題目,我想稍微把它弄清楚。當然等一下,我們的引言人有他們自己的看法。 我的想法也就是著我們梁教授剛才提的四個層次,就是世界身體、還有識心跟覺性。怎麼樣是靈性健康呢?就是這個覺性,對於下面三個,提得起放得下。就是我對於世界,我們放得下、也提得起;對於識心,我們放得下、我們也提得起;這樣我們這個靈性就可以說是健康靈性。我們的靈性如果不健康,就是放不下,也提不起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是覺得可以把靈性的深度跟靈性健康結合起來。 下面一個是靈性的發展,我覺得剛才紀教授提到了一點,就是我們關心別人,我覺得這個部分,可以定義成發展。也就是說,我們除了重視自己的健康,我們也要重視別人心靈健康。這個在佛教裡面,就是所謂的人相,然後呢,還有眾生相,還有壽者相。也就是說,我們靈性如果發展下去的話,我們會注重我們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人類、或者整個人類的歷史,這些都是我們靈性要發展的部分。 所以我們的靈性,在健康跟發展下,祂開展的是二元的,也就是說,有x軸、y軸這樣的發展。我們整個靈性,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面積,這是自己的一個看法。因為學工的,難免就要把它搞清楚。我們知道,被知的東西,在深度方面,他們要正心誠意、修身;在廣度方面,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果我們的靈性能夠這樣的開展,我相信是既健康又有發展,我想我講太多了,現在就開始,請每一位引言人,大概講3到5分鐘,然後由大家來提問。也就是這一場陪席式的討論,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是主動的。好!我們就請梁教授給我們3到5分鐘的引言。 ※真正的覺知能力是不可被知、被講、被思議的 梁:我想我們的時間寶貴,我直接切入這個問題,就是靈性生命在我們的定義裡面,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生命靈性是同一個事情,祂都是知能力的一個展現,或者是一個成長、或者是一個成熟狀況。 覺性也就是知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活著最重要基礎。我們之所以存在,其實是因為我們有覺知能力才存在。當你的覺知能力消失了,那就是不存在了。但是這個覺知能力,如果講到祂是不可被知的,那才是真實的覺知的能力。如果祂是不可被知的,祂就不可以被講。所以被你講出來,就不是真的。不但不可以被你講出來,甚至不能夠被你想,能夠被你想的,那也不是真的。咦!大家就會想,不可以被知道,連想都不能想,那祂還有嗎?還有啊!祂就是能想、能知,但是祂不是被想、被知。所以,我講出來的,都不是真的。只要被我們講出來的、被我們想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覺知能力。真正的覺知能力,就是那個能想、能知道,才是真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經典裡面,說法四十九年,祂卻說自己沒說一個字,真正含意就是這個。然後祂又說那是不可思議的、思議所不及的,也是在講這個東西。被你想到的,就不是祂。真正的是,不能被想到、也不能被知道,這才是真實的本質,真實狀況。所以佛法在講的時候,祂說:「所有的說法都是比喻,真正的是說不出來,被說出來的都不是真的。」但是,還是比喻啊!雖然不可以被知、不可以被說,也不可以被想,但是祂是存在的,祂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忘失覺性,靈性生命會出問題 這樣的存在,我們常常沒有把握住,而把祂忘失掉,因此才使我們的靈性生命發展出問題。我剛才在講的時候,提到了生命,真正的生命在哪裡?在能知這一邊,不在被知這邊。被知這邊,沒有生命。可是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被知這一邊。真正的能知這邊,偏偏又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把它忘掉了。 我們注意力的焦點,全部放在這一個沒有生命的被知上面,這就是我們在靈性上、在生命上,痛苦來源,就是因為這個地方錯了佛陀這是顛倒,只有不顛倒,才能夠這個問題解掉。好!我說到這裡,謝謝各位。 王:謝謝梁教授這是教授的導引,都是非常的直接。但是,我們聽進去,要能夠做到,所以要常常親近教授,我已經親近了十年。 梁:現場提的問題好多。 ※人的煩惱都源自覺性的忘失 問:覺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們在場有蠻多老師,他們面對的是學生,怎麼樣從不可被知的能知的體認,去達到剛剛主持人所講的,覺性對世界、對身體、對識心,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的靈性健康。有沒有老師可以教學生的比較簡單方法。 梁:我們可以說,我們現在人的煩惱困難來源都是把覺性、純粹的不可被知的能知忘掉了,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被知的對象上。但是被知的對象是沒有能知、沒有生命的。因為沒有生命,所以不會具備能知的各種特性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大家把專注放在被知的上面,想要在被知的對象上,取得真正內心想要的東西,所以一定會失望。 ※要喚醒覺性,先得學會離相 要怎去做呢,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覺性喚醒,自己的知能力要醒過來;如果沒有醒過來,你是在昏迷中。從醫學的觀點我們現在清醒的,但是從覺性的觀點來看,我們的覺性是昏迷的。在這樣的狀態下,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覺性喚醒。覺性一喚醒,所有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掉了。 就像六祖壇經》說的,只是一個迷和覺的問題,只是這樣的問題而已。大家會想,怎麼樣去覺呢,怎麼醒過來呢?就是要學會離相。所謂離相就是離開那個被知的對象。如果你沒有離開那被知的對象那就是在迷中。那被知的對象對你來講都是束縛,都是困難。當你能夠離開那些被知的對象,就是離相的時候,你的覺性就醒過來了,就活過來了。 有的人會想:「像鈔票啊、汽車啊、財產啊、房子啊,那都是相啊,一離相那我就都沒有了。」不是,你還是有。這樣它們才會變成你真正的財產,不然那些東西只是把你控制住的一些束縛。當你一醒過來的時候,你才真正擁有這些被知的相,作為你的工具、作為你財產、作為你寶物。你才能自由運用,你才成為錢的主人,不然你只是錢的奴才。 覺與悟的差別在這裡。你用這樣方式啟發你的學生,他們很願意的。大家都願意做錢的主人不願意做錢的奴才啊。 ※離相是從相的奴才變成相的主人 梁:陳教授說的,需要用方便入手,這是對的;但是我們在方便之前,先要對究竟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如果對究竟還沒有清楚的概念,其實不知道如何方便起。究竟要做到是很難的。譬如說要我們離相,這是困難的,但是當你真的離開了以後,那就不難了。沒有做到的時候是很難的,做到了以後就不難了,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很簡單事情,但是當你沒有離成功的時候,要你去離相,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很困難,就連究竟的意義都不想了解。我們知道很困難,也曉得究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知道了以後,我們就要應用方便法。方便法呢,就可以比喻啦,就是用故事啦、唱唱歌啊,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 我剛才講到離相,大部分人在還沒有做成功之前,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些錢財啦、美好都是相,被知的,我們通通要離掉。那離掉的話,我不是都沒有了嗎?」有人會說:「啊你要離掉金錢那就給我好了。」那我也不願意給啊,所以離相這件事情就產生了困擾。我們在還沒有做之前,如果產生了這樣的困擾,那就要先做說明,事實上離相並不是把錢財丟掉,而是讓錢財不再變成束縛。 錢財對你本來是一種束縛,你是錢的奴才。;離開錢財的相以後,錢並沒有變少,也沒有不見,只是讓錢變成你的工具,變成你可以用的資產,這時候你才成為錢的主人佛教這部份的教導常常讓人誤會,以為要離相,就要變成一個窮人了。不是,是讓你由一個錢的奴才,變成錢財主人,是這樣的過程。這樣大家就會知道,而且願意去做。 ※本有的覺性須經世間的歷練才會成熟 問:不論是生命教育、或是健康促進,為什麼探討的問題,永遠都在發生以後才來注意?譬如我們的覺性,如果是出生就擁有的話,為什麼要讓祂昏迷了,然後到了一個多大的年紀,才又讓祂覺醒。為什麼要到我們生病了,才來做健康促進?有沒有可能有更積極的方法讓我們出生後,我們的昏迷指數一直不要出現。 梁:現場提的問題是說,我們的覺性本來就是清凈的、本來就是清醒的,為什麼來做人,就變了、忘掉了、昏迷了,弄到後來又要回去,我們不要來就好了嘛!這個問題很多人問,我對這樣的問題,解釋是這樣。我們的覺性是需要經過這個世間的訓練,是要入到這個人世間,有相的、被知的世界裡面來歷練的。 如果沒有經過歷練,一進到有相的世間來,就會崩潰。當你在這個世間經過歷練了以後,能在這混亂狀況裡面保持清醒,那個就叫修行成道,就成佛了。修行成佛了,你就可以去了。 這樣回去的話,只不過又回到原來一樣,又沒有增加什麼,那麼來這一趟干什麼?來過這一趟,你再進來,就不會昏迷了。你對這個世間,有相的、被知的這個世界看法,會完全不一樣。這個地方,好玩的不得了,到處都是寶物最重要的,祂可以玩一個游戲,那個是在佛的常寂光土裡面沒有的。就是創造游戲創造性、創造力;佛土那裡是沒有創造的。能夠創造的是在這個世間,會生、會死世間才有創造;不會生、不會死不生不死,那樣的世界,是沒有創造這件事情的。創造也是一大享受,好玩的不得了。因為你已經不會迷了,所以來這個世間玩創造游戲。 這個游戲上帝很喜歡玩的,創造了人啊!佛菩薩很喜歡玩,不只是神啊、上帝什麼的,只要祂能夠離相成功,進來不會昏,都很喜歡玩,太好玩了;玩得一來再來這是我的解釋。至於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也不知道。 ※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如何劃? 問:我比較著重的是在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梁教授剛剛說到,能知就不是被知,可是我們有一個混合的區域。我想知道,能知與被知的區分,是一種本質上的,原本就是能知或者被知。還是是當下的、在某種狀況下,它會屬於能知的部份,或屬於被知。譬如我閉上眼睛,我會感覺身體的存在,可是我也感覺到一隻手抓著一枝筆,像這樣的話,那界線到底在哪邊? 梁:那個是這樣子,比如說,我們剛才講,你已經到了覺性那個地方,你的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已經劃在識心和覺性之間了,這個時候,你手拿著筆,是吧!那麼,到底算哪一個?算最後面那一個。前面那一個,當然都包含在裡面了,它是在混合區,要算是算最後那一個。就是你能夠做到、最深的那一個,演算法是這樣算的。 問:如果我們沒有宗教信仰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梁:其實我講的覺知能力,不需要宗教信仰。只要你是人,你就是這個狀況。所以,其實沒有說一定要哪個宗教才能怎麼樣。只要你是人,我講的那些東西可以用。而我相信任何宗教,準備的東西都是為人設的,所以你只要是人,就是。如果你說,你不是人,那麼我們可能要用另外的東西給你,其他,只要是人,沒有這些困難的。就是你選擇你可以選的,都可以。我不太清楚你的問題,只有這樣回答。 ※整個宇宙、所有生命都在玩創造的游戲 問:我從梁教授剛才一句話得到啟發,你講到創造的觀點我就想到:「天地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所以,生也是一種創造,不只是肉體上的創造,教育上也是一種創造。 梁:對,所有的事情都在創造。我又要引用佛法,因為我對佛教的涉獵比較多。佛教有三種修行,一個叫三摩?提、一個叫奢摩他、一個叫禪那,這個在《圓覺經》裡面就講了。那三摩?提呢,用我的話來講,那就是在做創造。 有一個創造,就是起幻,以幻修幻。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是幻的,變魔術,變來變去,所有的創造都是起幻。那我們人類很喜歡創造,不只是人類,所有的生命喜歡創造。這也就是為什麼達爾文的演化論成立的原因。整個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創造游戲。 你看我們人類,不就是從一個單細胞,慢慢、慢慢演化成為人。我們從胚胎學的發展,都看得出這個歷程來。這個過程就是演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創造。剛才紀教授在播放糞土蟲,我看了糞土蟲,好美哦!哪一個科學家能夠創造出這麼樣美的昆蟲,有嗎?科學家還做不到。 所以,當我體會到這個是宇宙的三摩缽提,這是整個宇宙的三摩?提,我非常的感動,覺得太美了。後來我看到蚊子,都非常敬佩。敬佩它怎麼那麼精巧、這麼厲害、這麼美。你看蚊子你要打它,第一次沒有打到它,第二次要打就不到了,一下子就飛掉了,它靈得不得了。這不是很有智慧嗎? 這種智慧哪裡來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玩創造游戲啊!大家都在玩。整個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創造游戲。這個是最美的一邊啦!當我們沒有覺悟的時候,沒有醒過來的時候,看到這些東西,全都是生老病死痛苦,全都是痛苦。這也就是為什麼生命教育、靈性教育需要發展,大家都可以變得快樂。好!我想我就說到這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