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六章 佛法實踐

第六章 佛法實踐 

        佛法世間流布,根本目的是要救度眾生,使眾生能夠得到真實利益。如果脫離了實踐,只能給大家一個言辭的說教,或是一個美妙的嚮往,而不考慮眾生能否依教奉行、獲得解脫,那樣,就把佛法當成戲論了。

一、掃除成見

1學佛目的

        我們來此世間,應該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導師告訴我們同一件事:了脫生死,達到圓滿生命境界。如果來此世間做了一百件事,唯獨這件事沒有做,那等於空來一趟。只知道追求慾望的滿足、對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審視、不謀求超越,被佛看作是做人的恥辱,斥之為「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

        佛教常說「生死事大」,強調生死問題是做人應予以嚴肅對待的頭等大事人生於世,諸苦逼迫,死而轉生,生必有死,《大經》說:「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沉浮飄泊,孤苦凄惶,縱然有所作為、有幸福快樂,也難免被無常鐵輪所碾碎,找不到真正能夠安身立命歸宿這對於一個認真對待生命人來說,無疑是極為可悲的事。

        我們之能夠學佛念佛,乃是有殊勝因緣的,不管我們最初是以祈求平安和現世利益目的,還是以學識上的研究為目的,或者只是為了涵養身心、提升人格,甚或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帶著批評、審視的目光乃至迷信思想開始學佛。但要知道,佛法的存在,並不是附屬於世俗生活的,更非紙上談兵,學佛的唯一目的應當是:了斷自己曠劫以來的六道輪回之苦,然後以成佛之身倒駕慈航,引渡茫茫苦海中的芸芸眾生簡單地說就是:學佛成佛念佛成佛,並使所有的眾生皆能學佛成佛念佛成佛學佛的人如果置生死大事於不顧,則是偏離了方向

2學佛並非消極逃世

        看破紅塵消極逃世絕非學佛的正途。如果修學佛法要離開大眾、逃避現實,或者不問世事、閉目塞聽,那都違背了佛陀的初衷。我們的煩惱是從內心而起,無時不在,無處不現,逃避卸責只會常被環境所逼迫。學佛的人認識到世事是虛幻多變的,以尊貴佛法為歸依處,心中有彌陀佛的光明照耀,當下就能自在安穩,既能投身到煩煩惱惱的生活當中,同時也能安住解脫之道佛法是在生活當中體現出來的,佛法世間法是相輔相成的。

        學佛的人遠避聲色貨利,不似世人心無厭足,這也會令一般自命為積極上進的人產生想法,認為佛教不適合充滿競爭和機遇的現代社會。實際上,眾生服務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世尊曾說:我不地獄,誰入地獄?不惟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且莊嚴地獄。」地藏菩薩也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誓言這都佛教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入世精神的寫照。三寶弟子遵循佛的教導,能夠以報恩之心純正無私地為大眾服務,以良好的品行帶動社會風氣。世人所說的積極進取,不外是名利上的爭逐,有誰想到犧牲自我、從事普度眾生工作呢?

3、任何人都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在社會上,人們或為生計奔忙,或執一己的知見,因而無緣信受佛法。即使那些景仰佛法的人心中有很多顧慮,比如,「古來高僧大德苦行苦修才有成就我能行嗎?」還有人說:「學佛需要清心寡慾,我放不下怎麼辦?」

        實際上,佛法是不會對任何人設置障礙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學佛,沒能力的人同樣可以學佛。有的法門是為那些能夠苦行苦修、根機猛利的人設立的,有的法門則是為那些不能精進苦修、擺脫不了世間煩惱人所設立的。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有的難行、勤苦,有的則易行安樂。再者,我們不需要先把自己改造好以後再開始學佛,所謂「就路還家」,任何狀況都可作為學佛的起點,而且,也並不要求學了佛就要立刻有所改變,由於時代因緣的不同,學佛的人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表象。

        和我們以前相信的任何事情一樣,信佛自然的、流暢的,不必等待某種特殊因緣,只須多多聽聞、拜讀、體會。

二、破疑生信

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
信心清凈者,花開則見佛。

        疑是離間之毒,是損傷慧命之刀,它使我們無法接觸到寬廣而高貴的真理;信是人生益友,是旅途資糧,它能消滅貪欲驕慢恐懼,能使人常有在佛前之念,常有被佛擁抱之念,使人感到與佛同在、與佛同行、與佛同住。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變得越來越「精明」,甚至有些神經質,以至於把懷疑本身當作真理在我們眼裡,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沒有希望,一切都不能遵循。我們盲目地懷疑一切,好讓別人把我們當成有智慧的人。我們隨時指出什麼是錯的,而不去問什麼是對的,而且還不假思索地嘲諷傳統精神理念,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所完成的事情

        我們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當成真理如果有說法與此相悖,那一定要打個問號。豈不知,人類的認識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所觀察的范圍,在宇宙當中僅是一粒微塵而已。

        佛法萬物本具的真實,並非佛所創造,只是佛通過修證將其揭示出來而已,任何人都可通過如法修行去驗證此真理,猶如自然科學中的法則,可以重復驗證。

        佛說我所說法,唯信能入。」什麼是信?信就是相信佛智慧而非相信自己的智慧。相信佛所說的話,才能契入佛法

        佛法之宏深,非凡夫智慧所能測度,我們首先要多聽聞,從中獲得信心

        對於聞佛的教法信心深厚的人來說,喜悅之心自然生起。入此境地,當不再進入迷惑世界

三、好的開端

1啟發自己

        學佛是通往覺悟的唯一道路,因此,必須虔誠恭敬、嚴謹。而從另一個側面看,學佛又像一門藝術,我們應該靈巧地啟發自己進入祥和、喜悅的氣氛之中。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初升的紅日、潺潺的溪流、浩瀚的天空、靜謐的月色、拂面的海風……所有一美好的景色都能在我心中喚醒另一片天空;我們可以找些令自己神采飛揚的音樂,用來敞開自己的心胸;我們可以將一些令自己感動的詩偈或教法帶在身邊,隨時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也可以傾聽一位法師開示錄音帶,或聽聽神聖的唱誦;我們還可以在房間里點燃一炷香、擺放一束花、供奉一尊佛像或幾本經書簡單莊嚴,這樣,我們的房間就會變得溫馨而神聖。我們就像會晤老朋友一樣,喜悅快樂地融入佛法之中。

2儀軌

        佛堂選擇一間凈室,於正位擺放阿彌陀佛像,以一佛代表萬佛。若無條件,可不設佛堂,暫以佛經代替佛像禮拜即可。

        佛像:朝夕瞻禮阿彌陀佛,表達景仰、歸命、親近、思念、感激之情

        佛珠手持佛珠,稱一聲佛號拇指數一粒珠,以此種方式達到相續念佛

        頂禮亦稱「和南」、「頭面接足禮」,眾生惡業深重,需要彌陀垂慈接引。

        頂禮之時,五體(兩肘、兩膝、額)投地,兩手於頭的兩側向上接住佛的兩足(象徵佛的福德智慧)。方法

        (1) 佛前站立,合掌(十指併攏,掌心微空),置於胸前。

        (2) 躬身,左掌不動,右掌掌心向下按於拜墊中央,雙膝跪下,左掌掌心向下按放左前方,右掌移至右前方,左右掌與肩同寬,額觸墊上兩掌間。

        (3) 兩掌外翻,掌心向上(接佛足),稍停片刻。

        (4) 頭離拜墊,右掌掌心向下撐於拜墊中央,左掌立胸前,起身,合掌。

        (5) 問詢:鞠躬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拱至齊眉。

        動作宜緩慢平和。

        註:行者平日若未曾留心上儀軌,單以至誠恭敬心而禮拜、稱念,亦無不可。

3一門深入

        在探索過各種神秘傳統之後,應選擇某一特定的法門千萬不要陷入一種「購物心態」:從一種教法到另一種教法,從一位師父到另一位師父,到處選購,不肯一心一意地修持任何一種法門,這樣一來,在繼續尋找的同時,尋找本身就會成為固執的觀念,使自己完全變成一位修行的觀光客,忙得團團轉,卻沒有一點兒成績

        專修一種教法,並不是要限制我們,而是一種慈悲的善巧方便。我們應該以全副身心來遵行這種教法,同時要以開放的、恭敬態度對待其它一切法門

四、選擇教法

        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的說法過程中,所遇眾生千差萬別,大智則為說大乘法,小智則為說小乘法善人則為說通途的解脫之法,惡人則為說特別的救度之法,八萬四千法門可謂異彩紛呈。

        祖師大德為了使我們更加方便地學習和行持,結合時代因緣眾生根機,特別推崇某些經典和論釋,整理出區別於其它法門的綱宗和判教體系,以突顯本宗的特色,激勵弟子,使之安心起行。在歷史長河中,各宗各派經歷著各自的興衰演變,其中生命力比較旺盛的是禪、密、凈三宗。禪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穢土斷惑證真,因此歸入道門凈土宗依靠佛力往生凈土成佛,因此歸入凈土

        眾生根機的差別,決定了法門的多樣性,這也恰好說明了佛法嚴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眾多的法門,是不是每個都要修行?要如何入手呢?

        選擇法門除了必須有經典依據、祖師傳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時機,即必須要適合自己的根機、程度環境時代。置身於某種法門修行時如果沒有合乎經教的現實體驗,得不到安心之樂,實則是法不契機。經言:

牛飲水成乳,
蛇飲水成毒。
智學證涅槃
愚學增生死

        可見,正確的選擇極為關鍵

        現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須避免教條、排他性和復雜的形而上學,當下就能了解,簡單而又深入,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修持

1時代因緣

        在選擇法門之前,首先應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和自身根機。

(一)時

        世尊在諸多經典中預示佛法流傳的三個時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一、正法時期:佛滅後五百年間,有教、有行、有證。

        二、像法時期五百年後一千年間,有教、有行、無證。

        三、末法時期:一千五百年後,一萬年間,有教、無行、無證。

        時至末法,眾生去佛遙遠,無真實的行與證,所以聖道門不振。

(二)處

        我們生活娑婆世界世尊稱此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在此污濁世界裡,世人沈迷於自己所創造的夢魘之中,抱著令人傷心的幻想,傾力頌揚自我,頌揚那些毀滅世界力量,深陷愚痴之中,還自以為學識淵博,就像盲人盲人引領著,漫無目的地東奔西走。具有神聖意義觀念遭到否定,生命的終極探索困難重重,只有少數人踏上精神之路,周遭沒有人支持他們的選擇。要想凈心修習甚不容易,能夠用來修持時間很少,傳法的善知識很難找到,處處都是退轉之緣在此惡世之中,縱然是未證不退轉位的菩薩也會因一時不察或一念之差而落入惡業羅網,以至於前功盡廢,所以,濁世依自力修行是否能夠證得道果,實在是未知之數

(三)機

        生在末法娑婆穢土眾生皆是業障深重根基陋劣之人。經中有雲:釋迦本師於娑婆世界人壽百歲時示現成佛,其間眾生「悉是他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悉皆充滿娑婆世界。」「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末法眾生積習如山、心動如猿、意志薄弱、根機下劣,欲靠自力而得精純之戒、定、慧甚難,經言「重如舉三千大千世界。佛在世的時候,眾生天性淳厚、根機猛利,十人修行,九人成道。到了後來,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逐漸陋劣下來,在晉唐,尚有仗自力了脫生死的人,現在已沒有了。

2、聖道難證

        聖道即此土入聖之道。根機猛利的眾生聽聞正法,發起出離六道之心,拋棄自我知見,止息一切慾念,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遠離顛倒,嚴持戒律,斷惡修善,努力精進,返妄歸真,深入正定,不再作能起染污束縛的業,消滅再生於六道的因,以智慧劍斷煩惱根,心自然真實相應,最終必能超越世間法的桎梏,證得超越生滅寂靜涅槃

        聖道修行最基本的原則是戒、定、慧三學:

        戒:恪守佛所制定的各種戒律守住感官的入口,小罪亦見其可畏而不犯。

        定:心的統一。遠離愛欲與不善,逐漸趨入心的安定,寂然不動

        慧:了解並遵循四聖諦,觀察思惟證得真實相應的智慧

        自力修行的道路是極其艱難的。經中比喻說:修道的人像一頭牛,背上負載著很重的東西走在泥沼當中,雖然身體已經很疲倦了,但仍不敢左顧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不停地努力,等到從沼澤走出之後,才可安心休息。

        聖道八萬四千法門是佛觀機而說的,除了密宗兼以佛力而外,皆仗自力,若有一煩惱未斷,則生死即不能免。在無量法門的修習過程中,若無明師指點,若無真實持戒若不熟悉解脫方法,難免迷失、墮落。即使生生不退也要經過長得不可想像時間方能斷惑證真。正如一位尊者所說:「不要有證悟的希望,卻要一輩子修行。」這對於鞭策修菩薩的人下恆久不懈的決心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對普通人而言,卻是佛道懸遠,聞者生畏」了。

        很多人自身煩惱未斷,欲於五濁惡世救助眾生。其發心難能可貴,但其做法卻是不切實際的。

3凈土易往

        凈土法門世尊無問自說的他力易行之法,以信順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救度為要。念佛人即使煩惱絲毫未斷,只要信靠阿彌陀佛,一向念佛,終將承蒙接引,成就佛道。第十八願是一代佛教的主旨。凈土三經皆說念佛往生之事:《大經》有「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誓言,《觀經》有「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的付囑,《小經》有「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明示。

        念佛法門無不可行之時,無不能行之人,因此普應群機,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世尊親口勸導,十方諸佛證誠護念。經中說:末法時代,單靠自力修行,很少有人證得果位,惟依念佛法門,仗阿彌陀佛本願往生西方,才可度脫生死。《大經》說:末法萬年之後,佛經漸漸流失,釋迦牟尼佛哀愍邪惡熾盛的滅法眾生,特留此《無量壽經》住世百年。若有眾生聽聞、拜讀了這部經典「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利根之人修習任一法門可得益;鈍根之人則宜選凈土門。

        世尊應化之時眾生親聞佛法自力修行容易成就;佛滅後兩千五百年今日眾生心力微弱,又不能見佛聞法,則應依止他力救度的凈土門。

        生值末法,萬萬不可自恃才高,輕視凈土法門豈不知連智慧化身文殊菩薩尚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文殊菩薩發願偈雲:

願我命終時,
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剎。

        印光大師開示說: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痴,令其凈盡無餘,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比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斷煩惱盡了死者相同。」

        開顯此稱名念佛法門的,是唐朝善導大師大師繼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凈土他力果教理念,融匯自己凈業修持的證悟,集成了以「他力本願」為核心凈土思想體系,成為凈土宗的實際開創者。其凈土思想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的宗教特色,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會現實當中,使凡夫眾生也能得到人生利益凈土信仰所衍生的誠信謙卑、報恩、安貧樂道、嚮往光明世界觀和人生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生了深遠影響,安定社會人心發揮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師所提倡的凡夫念佛往生成佛的理論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信眾,以至於當時的長安城出現「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葯無貴賤,對症則良。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的,唯有稱名念佛一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