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福教授:論唐密的即身成佛思想

論唐密的即身成佛思想

呂建福[1]

即身成佛作為密教的一個重要理論,在近代佛教復興運動中曾引起顯密之間的爭論,王弘願以此作為密教殊勝於顯教的一個主要論據,太虛將其作為日本東密的理論加以批判,並重加定義;滿智又據大勇之說反駁太虛。近代佛教史上的這一論爭無論孰是孰非,都與對即身成佛思想淵源及其內涵的認識產生歧義有一關係,故此有必要加以釐清。

近代的顯密論爭中,王弘願提出密教十殊勝,其中第七個殊勝即密教教義殊勝。認為顯教諸宗的教義最高者,無非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心是佛,即心即佛而已,只有佛的名字,曾不須即身即佛;只有佛的性理,曾不顯即佛形相。而密教則秘密加持,印明壇法具足,即父母所生肉身,即能證得本覺昆盧遮那全體,如《發菩提心論》所說,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諸教中則缺而不書[2]。太虛作《論即身成佛》一文批評密教即身成佛,同時也批評禪宗立地成佛。認為以此五蘊之身成佛者,是異生不了此假名言句,失卻諸佛菩薩說法之方便意。認為以五蘊身修定,起神通即可現出種種異相,如佛相、菩薩相乃至天魔鬼神相等,而密教以傳說日本空海曾現昆盧佛相而執其為即身成佛,按此以肉身能現佛相為即身成佛,則諸精靈妖怪亦能變現種種神異,天魔等亦能現佛菩薩相,所謂成佛豈不是成天魔鬼神?所雕所畫佛像之泥土木石紙張豈不成佛?密教有以咒語分布身分,三密加持,以成金剛佛體,視同法界者,即為即身成佛,無異於外道幻術。東密以眾生身與佛身同為六大所造,以為即身成佛即成六大身,則無異於說牛身等亦成六大佛身,故此即身成佛者是不了六大之為粗相。太虛對即身成佛提出自己的解釋,並總結說,本具諸法實相身曰即身成佛,依諸法實相身而大徹大悟曰即身成佛,悟諸法實相而觀行相應曰即身成佛,觀諸法實相而現獲成效曰即身成佛

太虛對即身成佛的批判,其弟子滿智不以為然,作《略論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引據大勇對即身成佛的解釋,提出五點質疑,太虛也一一作評答。其中滿智曾就密宗即身成佛禪宗立地成佛問及大勇大勇回答說:密宗之即身成佛,系以證到言,禪宗立地成佛,系以悟到言,故二者絕異。又問密宗修行咒印,是否意味著以肉身成佛?大勇說:在密宗到三密相應時,念若干咒印而身肉壞,再念若干咒印而骨節壞,以仗咒印加持之力,即身變有漏為無漏,是密宗之所以殊勝也。滿智又問,按密宗教義,一切法皆為六大綠起,則眾生身與佛身俱以六大為體無礙,何以肉身骨節壞已方雲成佛?大勇回答:所謂肉身變壞,就轉變有漏為無漏身而言,如眾生五蘊和合假者,而佛為無漏五蘊和合假者,其無漏與有漏之名雖別,然仍不失同為五蘊和合之假身耳,並說此意見諸《大日經》、《金剛頂經》及密教規范等俱有明文。

滿智以此質疑其師太虛,其一說,密宗即身成佛系指相應義而言,所謂三密相應,當下與大日無二。昔釋尊成道菩提樹下,一念頓悟,神通變化,現萬億金身為四十二位法身大土說法,其變化之本體亦不離乎變相之肉身。如非即身成佛,豈不是否定釋迦成道故事?他認為破執可以,若語以全無其事,恐礙初學精進。有密宗為大日如來所說,大日如來即遍一切處之昆盧遮那法性身佛,是法性所顯之理體,密宗以大日禹本,其所謂即身成佛亦系成法性身佛,正合其即身成佛而非即生成佛太虛對此評答說:釋尊乃因圓果滿來應世者,何得引為相比?肉身能變相,亦為相似即佛以上之成佛義。但不能執定肉身能變相為成佛,以魔等亦能變相故。以昆盧大日為法身,以盧舍那為報身,此乃古來相承之謬解。古譯華嚴曰盧舍那,唐譯曰昆盧遮那,僅譯者不同,皆譯光明遍照。日人譯為大日,就三身言,非指法性身,正應指自受用身。據實密教亦為他受用身佛說,或變化身佛說。言法性身,退功歸本,則莫非法性身耳。

其三說,諸佛為無漏和合假者,顯教之說。密宗以六大、三密為立宗主腦,更以之而權衡一切,故一一法不離六大。而欲證一一法之究竟,又不離乎三密,故佛身之六大,系由三密相應所證得。而凡夫五蘊和合假身,以識為主持,故凡六大為身,再假以三密相應,而證得諸佛清凈六大。故謂人佛之身,同為六大。即身成佛,抑奚待破?

其五說,顯密二教,在龍樹後已成雙峰。顯教雖由至高之教義,而密教亦有無上之價值。而即身成佛尤為密宗殊勝點。故破者只能破其執,不可非其事,以密宗之本身無過,而過在承受密教之人耳。又說以即身成佛而言,在顯教上《法華》之龍女、《華嚴》之善財,是其明證,何啻將密教根本推翻?

太虛總評說,就六大清凈法身言即身成佛,理即佛。所言就相應以言即身成佛,即觀行以上之即身成佛大勇所謂悟到以言之即身成佛,即名字以上之即佛,大勇所說證到而言之即身成佛,即相似以上之即佛。又說,六大外公了,大小同說,即身成佛(法性身佛),亦大乘通義。標勝興諍,皆出束密空海,華藏印密,原無是說,去東密之謬,猶去明人談唯識之謬[3]。

空海雖作《即身成佛義》,並以此構建東密教義,但即身成佛概念及其思想則是唐代密宗的理論,是不空提出的密教理論。不空在《金剛頂瑜伽菩提心論》中明確說:「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金剛頂瑜伽菩提心論》,全稱《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義》,一卷,題龍樹菩薩造,《續開元錄》、《貞元錄》著錄,亦見錄於空海《請來錄》、圓仁《新求錄》、圓珍《青龍寺錄》、宗教禪林錄外》等。《至元錄》勘與蕃本(藏譯)同,但今藏文藏經中並未見本。按《續開元錄》,該論出於大曆六年(771年)十月以後,屬於不空晚年著述。

即身成佛的基本內涵,不空在同《論》中所作的「贊菩提心」偈解釋說:「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5]又設問答解釋說:「問:『前言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不得成佛。今復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雲何差別?』答:『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久久證理,沈空滯寂,限以劫數。然發大心,又乘散善門中,經無數劫,是故足可厭離,不可依止。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二執,雖能正見真實之智,或為無始間隔,未能證於如來一切智智。欲求妙道,修持次第,從凡人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佛法身,證法界體性智,成大昆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6]另在《大樂理趣釋》中解釋自性清凈說:「清凈者,表離垢清凈,由瑜伽法,一念凈心相應,便證真如實際。不舍大悲,於凈穢土受用身、變化身成佛。」[7]

按此解釋,所謂即身成佛,即身,是就父母所生之身而言,現身、現世即可成佛。如後來順曉編的《佛頂尊勝心三種悉地真言儀軌》所闡釋:「若有最上根人,常日夜三時持念,若時時克克(刻刻)憶念,定此人不舍父母所生身,現身當得不思議難得佛身。」[8]成佛者,就佛性而言,即達諸佛自性清凈;就佛智而言,破除人法二執,自證法界體性智;就佛理而言,證真如實際;就佛身而言,成就諸佛法身,於凈穢土以受用身、變化身成佛

即身成佛的要領,就是通達菩提心,亦即發菩提心、修菩提行、知菩提相、證菩提義。如《論》所說:「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事。」[9]

即身成佛時間速度不受劫敷限制,不暇劫難苦行,速成速覺,一念頃即可相應成佛。《總釋陀羅尼義贊》中說:「於大乘菩薩二種修行,證無上菩提道。所謂依諸波羅修行成佛,依真言陀羅尼三密門修行成佛。」[10]但陀羅尼、真言、密言、明義,「復於顯教修多羅中稱說,或於真言密教中說。如是四稱,或有一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萬字,復過此數,乃至無量無邊,皆名陀羅尼、真言、密言、明言。若與三密門相應,不暇多劫難行、苦行,能轉定業,速疾易成;安樂成佛,速疾之道。」」」不空認為顯密之間在成佛論上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顯教歷經劫數,多世多身修行,久久成佛,甚或不得成佛。而密教則現身現世成佛,無須經歷三世劫數

即身成佛的途徑,則為瑜伽三密之道。如本論所說:「欲求妙道,修持次第,從凡人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三摩地,有廣狹二義,廣義指三密修法,狹義指三密之意密或心密,亦即瑜伽觀想法。在此則就廣義而言,也包括身密和語密,只是瑜伽密教更注重心密觀想,自稱瑜伽教法,實則結印、誦咒必不可少,故不空強調與三密門相應,稱三摩地者猶說修瑜伽教法

即身成佛概念,早見於顯教經典,如姚秦時竺佛念譯《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提到男女正邪四種人可捨身受身,即身成佛,並說梵天不舍受身而現身得成佛故事。[12]《法華經》有龍女即身成佛故事,《觀世音授記經》也提到大勢菩薩即身成佛故事。[13]顯教之即身成佛,與現身成佛、一生成佛寓意大同,湛然《法華文句記》即稱龍女之即身成佛為現身成佛[14],智儼《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法藏《華嚴問答》等解釋《華嚴經》五種成佛時,稱現身成佛為一生成佛或一身成佛[15]。但顯教之即身成佛實際上還是現身成佛、一生成佛、一身成佛,須經歷劫數修得或有特殊因緣,總之都有殊勝修行基礎因緣關係。密教的成佛論,以其修行方法的特殊性,強調無須經歷累世修行而現身成佛。一行《大日經疏》就說:真言行人「若以凈菩提心為出世間心,即是超越三劫瑜只行」。「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則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16]又說:若真言行人與昆盧遮那秘密加持之胎藏界三重曼茶羅五位三昧相應,「皆可一生成佛。何淺深之殊!」[17]一行認為顯教中勤修十地,越度三劫,或能成佛,或不得成佛。而密教則以三密方便,一生滿足十地,超越三劫,一生便可成佛不空的即身成佛論,應該說受到了顯密經疏中即身成佛、現身成佛、一生成佛諸說的啟發,尤其受到一行的一生成佛論的影響。

當然,不空的即身成佛論是建立在瑜伽密教成佛論的理論基礎上,尤其現證菩提和五相成佛觀是其即身成佛論的直接思想來源。按瑜伽密教的理論,即身成佛是現證菩提的另一種說法,現證菩提是《金剛頂經》類的基本理論,《金剛頂經》初會的全稱,不空就譯為《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大教王經》,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念誦經》解釋說:「論曰:『我是金剛身、三摩耶身、摩訶三摩耶身』。一切如來現證菩提,為金剛身。」[18]宋代翻譯的瑜伽密教經軌中,專設現證菩提分[19]。因而金剛乘的教法也往往稱為大乘現證法,不空《金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說:「稽首普賢諸佛轉輪王,現證大菩提,受名金剛界。」[20]即使後來施護譯的《佛說秘密相經》也以之概括說:「所有諸佛秘密門,大乘現證法皆攝。」[21]現證菩提是在瑜伽觀想中完成的,所謂現證,質言之,不過是三昧、三摩地、瑜伽、相應現前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大樂理趣釋》解釋說:「現證者,瑜伽師所證三摩地境也。」[22]瑜伽密教所謂現證菩提、現成正覺、現身成佛,往往就三摩地境界而言,就瑜伽中相應成就本尊身而言,是三摩地中現證本尊身。如《金剛頂瑜伽菩提心論》所說:「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起於座,三摩地現前,應是成就本尊之身。」[23]所謂三摩地現前,就是現證,指現前見證本尊身。

在三摩地中見證本尊現前的修法瑜伽密教稱為五相成身觀。不空在《金剛頂發菩提心論》中解釋說:「五相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24]通達心、菩提心、金剛心、金剛身、證無上菩提,是五相成身的略稱。《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中說:該經初會「於初品中有六曼茶羅,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並說昆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其中解釋五相說:「五相者,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25]其中通達本心,即通達菩提心行相,知行者本具凈菩提心自心即是佛心,萬法本自不生,即觀自心如月輪。修菩提心,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斷除所觀清凈月輪染污煩惱垢塵。金剛心,即觀菩提心種子,轉金剛蓮花三昧耶形。證金剛身,觀菩提心三昧耶形轉為本尊羯磨身。《金剛頂略出念誦經》說:「一切如來現證菩提,為金剛身。」[26]《大樂理趣釋》解釋說:「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照昆盧遮那如來也。」[27]佛身圓滿,觀菩提心月輪清凈圓明,自身與本尊涉人相應,自心佛心合為一體,成就圓滿佛身。《金剛頂發菩提心論》就五相成身的結果說:「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凈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眾生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28]可知五相成身觀是即身成佛論的基礎理論,但不空將其發展為密教的一般成佛論,具有更重要的理論意義

[1]呂建福,陝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教授

[2]王弘願《解行精舍特刊序》,《解行精舍第一次特刊》,1932年。

[3]滿智《略論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密宗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73冊,第162頁

[4](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2

卷,第572頁下,

[5](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

卷,第574頁下。

[6](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2卷,第574頁中下。

[7](唐)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大正藏》第19卷,第608頁中:

[8](唐)順曉撰《佛頂尊勝心破地獄業障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真言儀軌》,《大正藏》第18卷,第914頁上。

[9](唐)不空撰《盒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2卷,第574頁下,

[10](唐)不空撰《總釋陀羅尼義贊》,《大正藏》第18卷,第898頁上。

[11](唐)不空撰《總釋陀羅尼義贊》,《大正藏》第18卷,第898頁中、

[12](後秦)竺佛念譯《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4,《大正藏》第12卷,第1034頁下—1035頁上。

[13]轉見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大正藏》第45卷,第364頁下—365頁上。

[14](唐)湛然撰《法華文句記》卷8,《大正藏》第3斗卷,第314頁中下。

[15](唐)智儼撰《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85頁下。《華嚴問答》卷2,《大正藏》第45卷,第612頁下。

[16](唐)一行撰《大昆盧遮那成佛經疏》卷2,《大正藏》第39卷,第600頁下。

[17](唐)一行撰《大昆盧遮那成佛經疏》卷7,《大正藏》第39卷,第649頁上:

[18](唐)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念誦經》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37頁下。

[19]如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全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敬王經》等,《大正藏》第18卷,第499頁下等:

[20](唐)不空譯《金剛頂一宇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大正藏》第19卷,第320頁中,

[21](宋)施護譯《佛說秘密相經》卷1,《大正藏》第18卷,第465頁上。

[22](唐)不空撰《大樂盒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上,《大正藏》第19卷,第609頁中。

[23](唐)下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2卷,第574頁下。

[24](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2卷,第574頁中。

[25](唐)不空撰《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大正藏》第18卷,第284頁下;

[26](唐)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念誦經》卷2,《大正藏》第18卷,第237頁下。

[27](唐)不空撰《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上,《大正藏》第19卷,第607頁中。

[28](唐)不空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第32卷,第574頁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