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福教授:大乘人間佛教與經典文化教育

大乘人間佛教經典文化教育

呂建福

學佛的人,讀盡千經萬論,若不深解人生佛教,也等於「買櫝還珠」!——太虛大師

    一、人間佛教之「大乘人間」義

    「人間佛教」自太虛大師的提出和倡導,經繼承者的努力實踐及理論完善,迄今已近一個世紀。自最初驚世駭俗、阻力重重的「佛教革命」,至今天已成為海內外佛教界之普遍共識,其間經歷了多少教理探究與實踐推展之艱辛。然而,成果是輝煌的,先行者太虛大師英靈有知當為欣慰:

    在理論上,正如鄧子美先生所總結的,人間佛教思想,乃是「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最可寶貴的智慧結晶」。

    在實踐上,經一個世紀、尤其是近數十年來兩岸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人佛教已傳遍地球五大洲,初步體現出在地球人類佛教在空間上的「大乘」氣象。

    人間佛教佛陀的本懷,本來就是大乘」。只是在過去的傳統時代,因封建時代文化狀況、也因帝王統治的需要,而將佛教歸入出世的山林、個人解脫修行,漸而造成佛教徒自身也以避世解脫為法之正統,而將入世度眾、人間修行乃至種種佛教社會事業視作「新生事物」。將佛教歸為「唯在解脫生死小乘」,認為大乘非正統佛法,實則不明佛法精神,於佛教危害極大。佛法之根本乃在大智慧佛法精神乃是大慈悲。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普度眾生大乘人間佛教,正是佛法慈悲的體現。

    全部佛法歸為五乘,謂「五乘佛法」:

    (1)人乘

    (2)天乘

    (3)聲聞

    (4)緣覺乘

    (5)菩薩

    佛法之全部作用可歸為四方面:

    (1)人間改善

    (2)後世勝進

    (3)生死解脫

    (4)法界圓明

    在五乘佛法中,人天乘偏重入世之善行,其作用在人間改善與後世勝進;聲聞、緣覺乘偏重出世之修行,其作用在生死解脫。而兼具人天乘之入世行與聲聞緣覺之出世心的,則是菩薩乘。通常所謂「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之事」,便是菩薩之道。在人間修行菩薩,由於其出世的智慧,故非人天乘;由於其入世度眾的慈悲,故非是小乘聲聞、緣覺。菩薩的入世修行,其結果乃在「法界圓明」、「菩薩摩訶薩,攝一切眾生為己體,痛等切膚,大悲充溢而度盡(眾生)為是。歷時經劫,廣求無邊智慧,斷盡二障習氣,終乃法界圓明而融遍無礙矣。」人間佛教修行法門,正是「菩薩行」。只是其「菩薩行」,非回小向大、由聲聞緣覺而菩薩,乃是由人而菩薩,即「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

    「人·菩薩·佛」乃人間佛教修行路徑,即人即菩薩而進至於佛成佛,乃人間佛教不同於傳統佛教的不共行果。由此可見,人間佛教修行乃於現實人間」而行「大乘菩薩之道,其作用乃在現實人間之改善並直趨法界圓明之境這就是人間佛教的「大乘人間之義

    相對於傳統佛教往往有「口說大乘圓頓之教,身行小乘偏權之行」的現象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特別重視人乘正法,強調通過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現實社會人間善行,使佛法深入民間,改良社會政治風俗,以人間正道修行大乘之初階。

    相對於傳統佛教往往有「只知以『享受福樂』或『靜定理性』為果」的現象太虛大師強調:

    「人世間無一非佛法,無一非佛事……不知一切有益人群之行為皆佛之因行」

    「吾人學佛,須從吾人能實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習。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廢棄不幹,便是斷絕佛種!」

    因此,太虛法師提倡的人佛教,針對傳統佛教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口說大乘」、「靜定圓頓」等現象,強調了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談的習慣,使理論浸入實驗的民眾化」,「要能夠適應今時今地人的實際需要」,太虛稱之為「今菩薩行」,以一「今」字而區別於「舊佛教」(傳統時代佛教)。《華嚴經》雲:「一切資生產業皆為佛事。」,提出大乘菩薩當廣學五明而利益社會人間。「今菩薩行」特別重視「適應今時今地人的實際需要」,並將「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具體化為「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利益」,服務人群、凈化社會、建設人間凈土,遂成為人佛教的明確目標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佛教,經海內外佛教大德的推動,在理論和實踐上持續發展,使人間佛教理念更加普及、內容更加深廣。印順法師繼承了太虛法師思想,以菩薩道為佛法正道菩薩為人正行,提倡「人·菩薩·佛」的修行法門、弘揚建設人間凈土理念,影響深遠。星雲法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事業蓬勃開展,傳至西方,提倡今日佛教要「重理性」、「重實際」、「重現世」,「度生重於度死」、「生活重於生死」、「奉獻重於祈求」、「事業重於廟堂」。強調佛教要在人間辛勞播種,從生活上去健全身心不當社會的逃兵,更明確提出了「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利益社會、以教育培養人才」的佛教弘傳方向中國佛教協會早已將「人間佛教」確立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在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發展佛教文化事業、培養人佛教人才、積極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間佛教已成為海內外佛教界的共見共識和共同事業
   
    二、經典文化教育之「人間佛教」義

    人間佛教以「適應今時今地人的實際需要」而推進,以服務人群、替社會利益而發展,「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廢棄不幹,便是斷絕佛種」,一掃以往必冠以「佛教之名、必具佛教形象方為「學佛」、「修行」之誤解佛教遂以全新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

    太虛大師在《佛陀學綱》中將「優美家庭良善社會和樂國家、安寧世界」列為佛教目標,凡能增進我們物質生活知識生活道德生活之事業,皆可為佛教之事業:

    「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斷向上進步,才是佛教真相

    「今」日世界人類社會科技——物質文明蓬勃發展,人類精神文化亦豐富多彩。然在物質文明迅猛發展的同時,人類社會心理問題也與日俱增。觀現代人精神狀態,似乎並未比古代人稍顯幸福。相反,現代人焦慮緊張、惶恐、沮喪及生活的無意義感較之農業時代恐怕有過而無不及,由此引發的宏觀社會問題和個人的身心疾患也日趨嚴重。一百多年來,東、西方思想家於此已有深刻的洞察和持久的反思,認為這是現代人的「異化」,歸結為人類文化之病,是科技文化與人文化分裂、不能統合和諧發展的結果;就教育而言,即是科技——工商時代世界的教育模式皆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忘失了教育當以培養身心健全、人格優美之「人」為目標本義。教育成為「謀生」的工具,不再教育如何「為人」、如何「生活」。


    當教育只是「傳技」而不「傳道」、不再給人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養,不再給人人生意義價值皈依時,文化問題也就會更趨嚴重,實際上種種社會問題歸根結蒂也皆是文化問題,皆由文化問題而引起。這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現代工商社會是一個全球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就國內而言,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轉型時期,類似的意義失落、價值失范、社會失序、腐敗問題、功利主義高漲等現象也相當嚴重,許多學者認為,這在學術文化是由社會人文科學被輕視的惡果。通常僅將「科學技術」視為「第一生產力」、以gdp增長作為社會發展指標,這是應該重新考量的。因此,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有委員列舉了我國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整體滑坡的事實,認為「現在社會上很多問題並不是因為缺乏技術,而是人文素質太差……比如老百姓最痛恨的假冒偽劣,這不僅不是技術問題,很多人是動用技術手段去作假的。所以整個社會都要重視人文教育」。因此大聲疾呼:人文社會科學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需要」。

    「經典文化教育」即是海內外有識之士洞察時弊、深思熟慮而提出的一劑濟世良方,以人間佛教觀之,正是人間佛教利益人群、關懷社會、參與文化建設、 「和樂國家、安寧世界」的當機法門。因此之故,「經典文化教育」工程的志願者至少半數以上乃至於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佛弟子。「經典文化教育」包括成人經典文化教育與兒童經典文化教育,以其切入點而言,可稱是「兒童經典文化教育」,也稱「兒童中西方文化導讀」、「兒童經典教育」或「兒童中華古詩文誦讀」等,簡稱「兒童讀經」,其原理乃是讓少年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時期(約0—13歲)接觸文化經典,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接受永恆性的、文化性的學習,奠定一生學養的基礎。其內涵及實際影響已遠超「兒童教育」領域事實上,對兒童經典文化教育影響了成人,影響了社會長遠必將影響我們的文化發展。它不僅有關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也有助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以幾千年中華文化命脈延續、發展而言,堪稱「中華文化斷層重整工程」 、必將對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長遠目標起到積極的貢獻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因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偏重於實用主義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在教育原理上,也接受了認知理學」的理論,認為必須「理解」 (懂)才能學習,否則就是「死記硬背」、就是「填鴨式教育」。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兩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被棄而不顧、徹底否定。殊不知我們的民族文化幾千年來的偉大人物、「成功人士」,從孔子以至范仲淹曾國藩乃至近代的康有為、章太炎等,莫不是這種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古人十年寒窗便能終身成就,一生受用不盡,今人十年寒窗僅僅是高中畢業,更艱巨的競爭性學習尚在後面,一個博士(實際只是專科之士)約需20年的教育,且現實社會有許多方面尚難以應付。這種知識性、技能性、實用性的教育對於社會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成為教育的主流乃至全部,就會出現危機,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乃至國家、民族的未來都會引起相當嚴重的後果。瞿世鏡、葉朗等先生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呼籲人文社會科學是「時代最深刻的需要」是有鑒於此;趙朴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啟功、張志公、夏衍、陳荒煤、吳冷西等九位老人於全國政協會議聯名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警告中國文化的長河有「面臨中斷的危險」,「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也是有鑒於此;南懷瑾、季羨林、楊振寧、王元化、湯一介、金庸等20位文化學者科學家、文學家共同座談、肯定「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對於新世紀人文精神建設,乃至中華民族能否以獨特的精神風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戰略性意義,也正是有鑒於此。

    人間佛教以關懷社會、凈化世間為己任,具有關愛眾生現實價值長遠文化意義的「經典文化教育工程」也是佛教利益人群、回饋社會的一個現實課題。佛教社會的回饋,除了財物的賑災、慈善,及加入政府救助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振奮民族精神的體育事業社會公益事業外,「以文化弘揚佛法」,參與社會人文文化的發展而貢獻社會人文素質的提升、公民道德的建設乃至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事業,可能是更為長久、更為根本的。「經典文化教育工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項中華民族、社會大眾的「心靈希望工程」,從九位老人及眾多人文學者站在民族命運文化傳承及中西方文化融合、世界人類文化建設之高度的 「大聲疾呼」來感受,其實質已攸關中華文化的斷層重整乃至中華民族的未來命運,正是「今時今地人的實際需要」、當務之急!其意義是無論如何評價不為高的。

    三、佛教界參與經典文化教育工程

    「經典文化教育」最早由台灣學者王財貴提出和倡導,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群眾基礎,參與這項工程的兒童已達800萬,成人逾千萬。並得到南懷瑾、季羨林、張岱年等許多知名文化學者的支持,目前已有團中央中國少年發展基金會、共青團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華廈文化紐帶工程委員會、中華孔子學會、武漢老古·大方經典文化教育中心、台灣華山書院、馬來西亞馬六甲文教基金會、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等許多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參與和支持。經典文化教育工程,雖然發起於民間、主要在民間推廣,由於切實為「今時今地」之「實際需要」,幾年來發展迅猛、深得人心兒童讀誦傳統文化經典,帶動了家長、成人讀誦經典、學習傳統文化,范圍已遍及全國幾乎所有省份,並在海內外中華文化圈內形成了一股潮流,可謂「蔚然成風」。

    佛教界目前參與「經典文化教育工程」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廣大佛弟子發心參與,許多「兒童讀經」的推廣人、志願者是佛弟子,他們積極為「兒童讀經」作義工,或擔任讀經教師,或推廣宣講,或籌資贈送教材,或提供場地乃至組織「讀經班」。而這一切,均以兒童教育、社會文化公益事業來開展,與宗教無涉。

    二是海內外相當一些佛教道場為「兒童經典文化教育」提供各種支持,如台灣的一些寺院兒童讀誦傳統文化經典提供辦班場地,香港佛教圖書館有固定時間組織兒童讀經,大陸佛教界參與、支持兒童經典文化教育事業也早已開展。福建廈門南普陀慈善基金會印贈《青少年的覺醒》、關注青少年教育問題;黃櫱山萬福寺最早創辦《正蒙》報刊,提倡以經典文化教育培養法門龍象;莆田廣化寺有「福慧之旅」活動、包含兒童讀誦經典內容佛陀教基金會、了凡弘法會及許多寺院法師個人(如四川峨嵋山寺院法師)大量印贈兒童讀經教材;河北《禪》刊以專頁介紹兒童經典教育工程活動等。

    三是一些佛教網站也開始介紹「經典文化教育」內容,如「般若文海」網站,已收入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說明手冊》。

    四是在理論上開始將「經典文化教育」作為人佛教的一項現實課題來研究。國學大師南懷瑾居士不僅倡導、支持兒童讀誦傳統經典,並在理論上說明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法「讀誦」、「背誦」不同於「強記」,「以佛學來講,背誦是進到第八阿賴耶識里去,記憶強記是第六意識作用」,讀經可以「改個名稱,叫做 『兒童智慧開發』——中國與西方文化導讀』。這樣一來,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誤解,另一方面也為中華民族建立一個承先啟後的新文化」。一些佛教刊物上也已開始將兒童讀誦傳統經典作為佛教的人佛教事業來介紹。

    綜上所述,人間佛教乃關懷現實社會人間大乘佛教,本具「大乘人間之義太虛大師甚至將切合「今時今地」社會現實人生之實際需要的佛教修行視為 「真佛教徒」,而「不深解人生佛教」,便等於「買櫝還珠」。經典文化教育是一項合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具有承先啟後、有關中華民族未來的偉大事業,是能補救目前青少年應試教育只重知識技能而忽視文化熏陶、以致有人文教養不足之偏差的一項切實可行的文化教育工程,並具有改良社會風氣、提升人文道德、匡正時弊之效,已深獲海內外有識之士的認同和支持。以佛教視之,正是人間佛教利益人群、關懷社會、「和樂國家、安寧世界」的一個當機法門佛教界對經典文化教育工程的支持和參與,必將持續深入。

    近五、六年來有關「人間佛教」的理論研討已相當深入,關於人間佛教理論的起源、發展和義理已有許多研討,然人間佛教具體實踐開展則較少項目研究。本文謹以「經典文化教育」工程作為人佛教社會關懷的一個具體實踐項目來介紹,希望經典文化教育工程之「人間佛教義」的探討更為深入,也期盼佛教界對經典文化教育事業的參與更加系統、更加自覺更有規模。為了年輕一代的健康教育、為了當代社會的良好風尚、為了國家民族偉大復興、為了中國文化發揚光大,也為了佛陀的教化能夠在人間佛教事業中生存、發展、法運長久、永駐世間讓我們來共同探討「人間佛教經典文化教育」這一時代新課題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