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福教授:《三主要道》研究

《三主要道》研究

呂建福

一、前言

「三主要道」,也譯「聖道三要」、「修道三要」、「佛道三根本」或「佛法三根本要義」,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咯巴對全部佛法的精要總結,它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來概括整體的佛法,凸現三世諸佛的心要。一切佛經攝為三藏,而三藏要義又都融攝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咯巴大師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統攝所有佛教經論,將整體佛法融匯在三士道修行的「道次」當中,使全體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語皆為修行教授。一個領會菩提道次第的行者,尤如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鑰匙,哪怕撿到一片抄寫著佛經片言隻語的碎紙片也能迅速轉為修行的指導。因此說「菩提道次第」是一種能令佛法久住於世的教授,是「諸佛言論精髓中最精要的部份」(宗咯巴),而「三主要道」則是整個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如果說整體佛法是一座宏偉的大廈,那麼菩提道次則是支撐這座大廈的樑柱,而「三主要道」則是樑柱中的主梁,正因為有了這根主梁,整體佛法的大廈才屹立不倒,而若抽去了「三主要道」的主梁,徒有軀乾的大廈甚至不能稱為「佛法」。由此可見「三主要道」的極端重要性。就「三主要道」的極端重要性而言,目前對它的研究、介紹和弘揚似較薄弱。整體佛法之衰與此不無關聯。有幸的是,近十年來,教界對「菩提道次第」日漸重視,學習《廣論》者日眾,而《廣論》的研究和弘揚也正在展開。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對宗咯巴大師的《三主要道》作一研究和初介工作。

二、作者、詮釋和譯本

《三主要道》是宗咯巴大師弟子阿旺札巴寫的一篇偈頌,文字雖少,卻將整體佛法要義濃縮於這十四首偈頌之中。阿旺札巴是宗咯巴大師鍾愛的弟子,也是他侄子,後來廣宏佛法,在西藏東部地區創建了百餘座寺院。近代詮釋《三主要道》最重要著作《三主要道甚深引導·開妙道門》的作者帕綳咯大師(1878—1941)據說即是阿旺札巴的歷代轉世化身之一。帕綳咯大師乃是近代西藏最有威望的佛教大德之一,被認證已成就密續本尊勝樂金剛,是振興格魯派教法的一代巨匠,與康薩仁波切被共譽為近代西藏的「日月二輪」。他對《三主要道》的講授成為近代弘傳《三主要道》最重要文獻西藏高僧在西方宏揚菩提道次第、講授修道三要常以之為範本。民國昂旺朗吉堪布於四川康定講授菩提道次第,也專門講解過《聖道三要》。近年詮釋《三主要道》的則有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的「《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和索達吉堪布的《三主要道論簡釋》。

《三主要道》由藏譯漢,約有民國時郭和卿居士和近年來多識·洛桑圖丹瓊排、仁欽曲扎和索達吉堪布的四個譯本,另有一個從帕綳咯大師講授《三主要道》的英文版講錄翻譯的譯本

(1)《聖道三要》宗咯巴大師造,昂旺郎吉口授,郭和卿譯,祝維翰筆記,浙江多寶講寺倡印本《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下冊,1995。

(2)《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翻譯並解說,甘肅民族出版社《愛心中爆發的智慧》,1998。

(3)《三主要道》宗咯巴大師造,帕綳咯大師講授,洛桑多傑記錄,仁欽曲扎敬譯,浙江多寶講寺倡印本,1997。

(4)《三主要道論》簡解,宗咯巴大師造頌,索達吉堪布傳講,《妙法寶庫之二·註疏彙集》,澳門天行健出版社,2001。

(5)《三主要道》(英譯漢),宗咯巴大師造,帕綳咯仁波切闡述,譯者不詳,教內資料。

《三主要道》文字較短,謹將全文錄出,以助理解大義。採用郭和卿譯本(偈頌)和多識譯本(現代語體)對照的方式

《三主要道》
敬禮諸至尊上師神聖的諸上師致敬一切佛語心要義佛陀全部經典的精華要旨,諸聖佛子讚揚道眾菩薩推崇備至的無上法,有緣求解脫津梁有緣者尋求解脫的必經口岸,我當隨力而演說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說。彼不貪著輪回樂那些不迷戀世間區區幸福,為令暇滿不空故為使具足良緣的人有價值,勤依佛喜道諸賢一心嚮往眾佛喜悅歸宿的,清凈乃心善諦聽幸運的人誠心傾聽。無真出離即不得若無正確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間幸福,舍求有海安樂果就無法進入根除煩惱涅槃樂境;貪有能縛諸有身迷戀塵世意識是鎖鏈,是故首當求出離求解脫要發徹底的出世心願。暇滿難得壽不留常想人身良機難得而生時間不多,串習能遮今生就會今生今世的糾纏中迷途知返;業果不誣輪回苦深思業報不爽、輪回苦多,數思能遮來生觀對來世幸福的追求也會斷然絕望。輪回圓滿依此修如此深思熟慮,並念念不忘,至不偶發剎那願就對塵世富貴安樂不抱幻想晝夜恆求解脫心時時刻刻除解脫不生別的念頭,生時出離心已起這時才可以看做萌發了正出世心。彼出離心若不由出世之心若不與正發心結合,凈發心攝終不成就不會變成獲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圓樂因實現圓滿幸福的有力基因智者當發菩提心因此智者要發菩提寶心。四大暴流猛溧激四條滾滾激流沖擊不息,業繩緊縛難違拒無法改變的業力周身捆縛,既入我執堅鐵網身陷我執堅固鐵籠,復被無明大黑蔽漆黑的無明夜色籠罩著天空。無邊生死生復生在無邊的輪迴流轉中一生接一生,三苦逼害恆相續連續不斷地遭受著三苦的殘酷折磨。審思如斯眾慈母憐憫淪落此境的慈母眾生,其當引發殊勝心要發成佛度眾的菩提寶心。不具通達法性慧若無明真理智慧,雖修出離菩提心雖具備出世心與菩提心,終不能斷生死根也折不斷生死輪回的禍報,故勤方便通緣起因此要千方百計悟出緣起正見。彼能見世出世法要認識到世間和超世的一切事物,所有因果永不誣出於因果而絲毫不差之理,不能盡滅實所緣同時,現念中的執著之物一個個消失,彼乃正入佛喜道便步入了諸佛欣慰的軌道。緣起不誣能知現眾緣結合的現象實存不要,這離承許已解空非緣合的獨立自性空不可得——若時二者別現前二義若在觀念中彼此對立爾時仍昧牟尼旨尚未悟出佛陀正見本義。甫見緣起全不誣什麼時候有此無彼的對立消失,即滅實執取境相當看到緣合之物實有的同時,若時同起非更迭能悟出當體即安全檢查,執著無物,爾時已圓見觀察對正見的思辨才算圓滿。如是聖道三關要對佛道三根本重要義理,汝得如實通達時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事宜獨依閑靜處並隱居靜處,激發精進之力,發勤速修究竟欲為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刻不容緩。
三、大義

「三主要道」,乃佛法之心要,是佛法一切法門的奧妙。無論顯密,皆需有「三要」來攝持 ,如果沒有這「三要」,無論顯宗的修禪修凈、還是密宗氣脈明點、大手印大圓滿、生 圓次第 等,均非解脫成佛之因。由此可見「三主要道」乃是佛法一切法門的主心骨,故《三主要 道》偈頌開首使謂此乃「一切佛語心要義」。

佛經三藏十二部,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非開示眾生一條從凡夫成佛的道路,給予眾生成 佛 解脫知見、修證成佛法門。然而,一大佛藏,萬千法門,伏有一條根本的能統攝所有法 門、也是最快速的成佛之路那就是「菩提道次第」,而「菩提道次第」的精髓,則是「三 主要道」。若將佛法大海比喻牛奶的話,則「菩提道次」是牛奶之精華乳酪,「三主要道 」則是乳酪的精華——乳酪最上面的一層。學習「菩提道次第」,能迅速領悟一大佛藏、浩 瀚經論中佛陀的整體教法;學習「三主要道」,則能迅速掌握一切修法的心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宗咯巴大師以「菩提道次第」統攝三藏,又拈出「出離心」、「菩提心」 、「空正見」三點作為「道次第」的精髓,也就是全部佛法的心要。因為:「出離心」乃入 佛法之門;「菩提心」乃入大乘之門;「空正見」乃覺悟實相、解脫輪回以至圓滿成佛之關 鍵。

(一)出離心——入佛法之門

出離心」是對輪回世界無常苦空本質的一種徹底認識的以及在這一認識基礎上產生的超越 心 理,也就是要超越凡庸眾生所迷戀的輪回生活而趣向解脫之道對於整個學佛修行來說,這 一步是起點,是最為關鍵的第一步。若這一步走不好,則整個學佛修行都會成為問題,輕則 虛擲一生,重則誤入歧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若無真正的出離心心中仍伏有對世樂的 貪戀,則一切修行仍脫不了「世法」的范圍,無論誦經、拜佛、念咒、觀想、參禪,皆非解 脫之正道,仍為輪回之業因。世俗之人固然因貪著於輪回世界中的幻相而無超脫之念,對於行人而言,這種貪著,如對世俗八法(利、衰、樂、苦、譽、毀、稱、譏)的執著,也仍會變 相地潛伏於心中尤其是名聞」(稱譏毀譽)之念。林語堂在一本書里說古時有老僧不願山中沙彌作日常談,而欣樂於都會人群中講法,其中可能也有名聞」之因。以前有些在山洞 里閉關禪修者,哪怕把唯一的洞口封堵,心中仍有念頭,想著石岩山洞外的村民在議論著這 山洞裡的大修行人是多麼了不起。可見真實具量的「出離心」是不容易修得的,所以切莫小 看了出離心」。寧瑪派大德那日帕說:「若無出離心,則你所作的一切修行都會轉變成渴 求現世的名聞地位。這是引發更多生死輪回的因種,也會因此而增長驕慢、嫉妒、恚、貪 愛等等煩惱。而你所認為的修行實際上將帶你到三惡道,這與造業而墜落並無差別。」(《 三主要道》英譯漢本)。多識·洛桑圖丹瓊排謂:「沒有滲透正世出心的皈依受戒、行善 修持只能得到世間善果,無法超脫三界輪回的軌道。」因此之故,可以說,只有真實生起了 「出離心」,才能說跨入了佛法之門,一切的法門修持才成為趣向解脫佛法修行。

《三主要道》頌雲:「無真出離即不得,舍求有海安樂果。」這里要求的是「真出離」,也 可謂「正出世心」,真正的超脫塵俗、趣向解脫出離心傳統也將「出離心」譯為「厭離 心 」、「厭世心」,容易讓人誤會成「厭世」、「消極」、「悲觀」的心態。在修出離心的過 程中,會有從迷戀塵世而變成對輪回世界無常危機、苦空的厭離這些心量轉變過程,可能 會 有消極悲觀、逃避的心理狀態,但「真出離」、「正出世心」絕對不是這樣一種厭離心理 , 而是一種透視了凡庸眾生輪回世界苦空無常的本質後的「輕鬆放下」,是一種解脫成佛境 界常樂我凈的「欣然嚮往」。所以真實出離心是從世俗走向超世的轉變契機是一種從凡 庸走向超越的毅然決心,是整個學佛修行「入佛法之門」的第一步。(關於「出離心」之修 法及出離心之量當另文再述)

(二)菩提心——入大乘之門

「三主要道」的第二要道即是菩提心,乃是諸佛菩薩共宣、千經萬論同贊的佛門第一法寶。 宗咯巴大師說:「菩提發心大乘道的主幹,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資糧的點土成金術, 是無量功德寶藏」(多識「《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佛法的一切修行,有了菩 提心,都會變成成佛因素;若沒有菩提心攝持,僅有出離心,雖能獲得聲聞獨覺羅漢之果 , 但終不能入菩薩道而圓滿成佛。所以說,只有發了菩提心才是「入大乘之門」。《佛子行 》雲:菩提心,乃是最勝真實成就佛果的因。若無菩提心,則失一切大乘法行。《華嚴經》 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菩提心即有如此嚴重,何況未發菩提心呢 ?無菩提心,則所修一切善法,是否與佛法相應,皆成為問題。無論五戒十善、四禪八定, 無論修橋鋪路、施衣施食、種種善業,皆非成佛因種,至多感得人天福樂之果,不出三界, 仍 為業因。哪怕修出世善法,若無菩提心攝持,報生欲界頂天,成為擾亂世間天魔,攝欲界 眾 生為其眷屬,仍是魔業。故菩提心極為重要,《三主要道》頌雲:「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 菩提心攝持,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即是勉勵修行者,在出離心基礎上, 發出菩提寶心。

菩提心,乃是不僅希望自己解脫,而且常求一切眾生解脫的心,也即是「為利有情成佛之心這一自度度人、普渡眾生的心願也就是成佛之心。有了這樣的菩提心願,則十方諸 佛視其為佛子,一切菩薩視其為兄弟。進入大乘、一生成佛關鍵即在真正發起菩提心。 

那麼,未發出離心,僅有菩提心,能否趣入大乘覺悟成佛?答曰:未發出離心,而雲發菩 提之心,絕無可能。這一出離心菩提心關系極為重要。學佛修行之人,以為已發菩提心 者,請檢視自己的出離心是否真實具量,若不然,則自己以為的「菩提心」必定是有問題的 ,或相似,或虛偽,非真實菩提之心。因為,菩提心乃生於大悲心,一種不能忍受其他眾生 沉溺輪回苦海心態,由大悲心而引發菩提心。若無大悲心,則永遠不可能生起菩提心。而 大悲心,則在出離心基礎上產生。出離心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如《入行論》說:「如果人 們對三有苦從未有過體會,甚至在夢中也未曾覺察一切所求都是輪回苦因,又怎麼可能會生 起不忍他人之苦的悲心?」(轉引自《三主要道》英澤漢本)因此可以說「出離心」和「大悲 心」是同一種心態,觀察自己生死輪回之苦真相則是修出離之心,觀察他人輪回生死沉溺 苦海的生存處境,則生大悲之心。由此可見《三主要道》實隱伏菩提道次第之妙,在《菩提 道 次第廣論》中從暇滿人生難得到出離心之間的下士、中士道內容,在《三主要道》中均歸入 「出離心」的范圍內。若不明次第,我們很可能誤將對菩提心的希求當作真正的菩提心了。 所以應按出離心菩提心的次第依次而修,努力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心方法非常精要且極為重要。若論其精要,可詳閱《菩提道次第廣論》、精研《三 主 要道》,無論「七重因果法」還是「自他相挨法」,都蘊含著極為巧妙的轉變心念法門讓我們油然生起慈心、悲心乃至大菩提心。若論其重要,則可謂菩提心乃是一切諸佛高深殊 勝教法中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薩修行核心。《入行論》謂:「菩提心是聖言乳中提煉出 來最醇厚的奶油」。諸佛除說菩提心外,從未說過其他修法修行核心。可惜在今天 ,「遑論修菩提心者,就連知道應以菩提心修持心要的人寥寥無幾了」(帕綳咯大師 ,《三主要道甚深引導·開妙道門》,仁欽曲扎譯本)。

(三)空正見——生死解脫之慧

《三主要道》頌雲:

不具通達法性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緣起

法性慧,即空性正見,乃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相、達成生死解脫智慧。法性,亦名實相,乃是宇宙人生真相。只有通達「法性」、「明悟實相」,才能證悟斷除生死輪回的大智慧。若「不具通達法性慧」,雖有出離心菩提心,仍不能超越生死輪回。這是因為生死之根乃是「我執」,也稱「無明」,乃是對宇宙自我真相的的一種幻覺,即在意識深處覺得有一「我」、「我的」觀念,覺得外境有實有的法或法有其「自性」存在,這稱之為「人我執」和「法我執」,是「無明」的實質。《四百論》雲:「因緣所生法執為真實有,佛說無明」。因此無明,執有法我、人我,遂有貪、嗔、痴,起惑造業,引生後有,遂有輪回。故「生死輪回的根本正是「我執」,解脫生死必須破除「我執」,斷除這一生死根」。空性正見,正是與實相相應,破除我執無我智慧。若但修出離心菩提心,而未修空性正見,未得無我空慧,則不能斷除生死根本,也就不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故空性正見乃「修道三要」在出離心菩提心之後的第三要,乃是佛教三藏十二部、千經萬論共宣的佛門智慧。其實修實證,正在「緣起法」之中,故宗咯巴大師「三主要道」頌雲:「故勤方便通緣起。」通達空性之關鍵,乃在緣起。世人不通達緣起,故或墜常見、或墜斷見,不能明悟「緣起性空」的妙義。緣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正見,僅依出離心菩提心修持,最高能達到大乘五道的「資糧位」。若三要具足、依三要正確行持,則能大乘「加行位」經「見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直趣解脫及究竟圓滿佛果。

以上只是「三主要道」的名目及大義,至於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深入詮釋、實際修法及修成之量的認識,需精研《三主要道》及《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其他大經大論而學修。廣義而論,一大佛藏,皆是「三主要道」的詮釋。

四、重要性

今日研究、弘揚《三主要道》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總的說來,漢地佛教發展兩千餘年,雖曾有隋唐時期創宗立派的輝煌、八宗並弘的格局,但自宋元以後便日趨式微,明清以降,漢地佛教八宗許多僅存其名而無有其實了,無論「三論」、「法相」還是「天台」、「華嚴」,大都只有宗派之名而失了傳承。佛教基本成了「非禪即凈」的局面,似乎只剩了禪、凈兩宗了。禪宗在明清以後也趨沒落,狂禪流俗自外使禪宗衰微,死守「看話頭」的單一禪法則自內使禪宗失卻生機凈土宗則高唱念佛往生攝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佛教徒,由於其「信願行」的宗旨,在教理的深入廣大、教法系統完備上對整體佛教能有加固基礎作用。於是,禪者往往「籠侗真如,顢頇佛性」,凈土行人專注往生、頗有唯重念佛一法、專誦一經乃至一佛名號以作終生修持之風,而整體佛教,在教理教法上日漸空薄、在修證方法上日趨單一,以致生機漸息。至二十世紀,多有佛教大德洞察及此,欲重研教理,整理佛教,以在根基上復興佛教,其有天台之弘揚(諦閑、〖fjf〗絯〖fjj〗虛等)、華嚴之重唱(月霞、應慈等),也有法相唯識學之短暫復興(以佛教學者為主),但終難挽整體佛教之頹勢。究其所由,固有百餘年社會動盪、文化變遷之外因,而佛教門內教法廢馳、證法無序,於整體佛教缺少統合亦為一重要原因。誠如當年法尊法師所說:「有志整理佛教大士,必須了解,僅閉門念佛,或瞑目息心,或登高狂呼,全無建立整頓佛教之可能性。」(法尊,《從西藏佛教學派興衰的演變說到中國佛教之建立》,《海潮音》1936年第十七卷第四號)。

宗咯巴大師之「菩提道次第」,於整頓西藏佛教、保持佛陀整體教法系統完備,貢獻極大。「菩提道次」,由阿底峽傳承自印度,至宗咯巴大師而集大成,發揚光大。就整體佛法而言,宗大師菩提道法融恰了三個傳承法統:一是佛陀文殊、龍樹傳續下來的深義般若法統;二是從佛陀彌勒、無著傳續下來的廣義般若法統;三是佛陀文殊、阿底峽傳續下來的修行加持法統。由此可見宗咯巴大師所弘揚之「菩提道次第」之淵深與偉大。正因如此,宗大師西藏有「第二佛陀」之稱。「菩提道次第」雖在西藏發揚光大,實傳承自印度、源自佛陀,為佛法之心要、統攝大小乘經典,令一切經論皆能為修行教授,且能杜躐等妄行及執此非彼之誹謗過失故稱菩提道次第」為能令佛法久住於世的教授。今欲重振漢地佛教,「菩提道次」實為重要資源,而作為「菩提道次」之精要的「三主要道」,則可為入手。以「三主要道」之佛法心要觀一切法門無不洞然。禪門見地,然「空性正見(「明心見性」)也當以出離心菩提心基礎方為穩妥,明清狂禪之風、廢馳經教戒律,蔽即在初步也;凈土往生,若出離心非真正具量,則口念悠悠而有「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的事實,並且倘無嚴格的菩提心修持,則「凈土」雖名為大乘,實際卻有可能是「行在小乘」(太虛語)的。至於今日之主流「人間佛教」,若不實「出離心」之根基,則可能演為「人天乘」乃至俗化成非佛法(通常所謂的「世俗化」現象);必有真實菩提心人間佛教才真正為「由人而菩薩而佛」之修行路徑的大乘法門。故精研「三主要道」、廣弘「菩提道次」,於融匯傳統宗派及在新時期重振法門、維護整體佛教之不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有著大量的工作要去做。吾人倘明佛法心要,則可能存在的以「菩提道次」、「三主要道」為「西藏佛教」的誤會或疑惑也將冰銷。佛法是一味的,無分地域。「三主要道」乃一味佛法之心要,離此則非佛法依此則不僅佛法之精髓在,且整體之佛法亦無缺。故宗咯巴大師弟子說:「解說或聽聞菩提道燈論》一次,猶如解說或聽聞三藏十二部一次」。謹作此文,願能為整體佛法住世添一磚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