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居士:《金剛經》「九喻」瑜伽述義

金剛經》「九喻」瑜伽述義

王孺童

金剛經》自姚秦鳩摩羅什始譯已來,經唐六祖慧能禪師推重講說,遂大行於中土。該經又以「四句偈喻」,最為著名,影響深遠。然此「四句偈喻」,只列喻體,未明本體,致使後世歷代祖師各抒己意。如隋智顗於《金剛般若經疏》中,即判此「四句偈喻」為止觀之說;又如唐慧能於《金剛經解義》中,謂「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等雲。如此注說不一,世尊偈喻難明,故當溯本追源,以求真義。

一、源流略述

金剛經》傳入中土以前,印度早有註疏行世。於今可考之最古者,為彌勒菩薩所說之「七十七偈」。此「七十七偈」乃彌勒菩薩於兜率天宮,為前來請益《金剛經》義之無著菩薩所講說。後無著菩薩轉授其弟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加歸敬二偈及結偈,以成「八十偈」。二人又本彌勒菩薩之偈,各自造論,以釋《金剛經》義。

唐義凈《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贊述》:「無著菩薩昔於睹史多天慈氏尊處,親受此八十頌,開般若要門,順瑜伽宗理,明唯識之義。遂令教流印度,若金烏之焰赫扶桑;義闡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嶺。然而《能斷金剛》,西方乃有多釋。考其始也,此頌最先。即世親(即天親)大士躬為其釋。」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卷一〇:「彌勒世尊,愍此閻浮提人,作《金剛般若經義釋》並《地持論》,齎付無障礙(即無著)比丘令其流通。然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復尋此經論之意,更作偈論,廣興疑問,以釋此經,凡有八十偈,及作長行論釋,復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無盡意復轉教聖濟,聖濟轉教菩提留支,迭相傳授,以至於今,殆二百年許,未曾斷絕故。」

故知瑜伽行派之《金剛經》注論,傳承有繼,無有間斷,直達中土

彌勒菩薩之「七十七偈」,今見於天親菩薩所造論釋,其漢譯本有二: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唐義凈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後凡引二譯本者,皆註明「菩提流支譯本」與「義凈譯本」以作簡別。無著菩薩所造論釋,即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二、義賅二派

印度大乘佛教分為「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兩大系統。《金剛經》最早之傳譯者鳩摩羅什,為著名之中觀學派譯經家。其所翻譯之《金剛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致使後世將《金剛經》誤判為專門宣揚「中觀思想經典

世尊講說般若之經,其義圓融,賅攝二派,乃一真大乘宗也。印度始有龍樹、彌勒菩薩依之造論,中土方有鳩摩羅什、玄奘各譯其經。後世學人,不能貫通其義,明徹般若三昧,妄生論諍,割裂二派,以成水火

唐義凈《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贊述》:「瑜伽真有俗無,以三性為本中觀乃真無俗有,寔二諦為先。般若大宗,含斯兩意,致使東夏則道分南北,西方乃義隔有空。既識介綱,理無和雜,各准聖旨,誠難乖競。」

這種因對大乘佛教教義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的矛盾分歧,致使《金剛經》在印度就有多種梵本流傳。現存六種譯本中,除鳩摩羅什是依中觀學派誦本譯出外,其餘五譯皆是瑜伽行派誦本譯出。

三、六九之辨

關於《金剛經》中「四句偈喻」,六譯本經文如下: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隋達磨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見如是此有為者。」

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七〈能斷金剛分〉):「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唐義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其中,只有中觀學派譯本為「六喻」,而另外五種瑜伽行派譯本均為「九喻」。那麼,到底哪一種翻譯更符合梵本呢?

唐慧立撰、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帝又問:『《金剛般若經》,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之施,非恆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法師對曰:『此經功德,實如聖旨。西方之人,咸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本具雲《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雲《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經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喻闕三。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衛國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帝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奏之,帝甚悅。」

玄奘「九喻闕三」之說,當知梵本實為「九喻」,而鳩摩羅什「六喻」之譯,乃失譯三喻也。

四、說偈因緣

1、釋疑說偈

在《金剛經》中,世尊為何要演說「四句偈喻」呢?其說偈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需要看一下,引出「四句偈喻」的經文,講的是什麼內容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是名為說?而說偈言:……」

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何顯說此經如無所顯說,故言顯說,如如不動,恆有正說?」

隋達磨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雲何及廣說如不廣說,彼故說名廣說?」

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雲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唐義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雲何正說無法可說,是名正說?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諸譯文詞雖異,然義實一,乃謂「說法之事。《金剛經中有雲,諸佛利益眾生,而於世間眾生說法;又雲諸佛入於涅槃諸佛若常為眾生說法,又如何能入於涅槃諸佛若入於涅槃,又如何能常為眾生說法世尊為斷此疑,而說偈喻。故天親菩薩曰:

復有疑: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雲何如來涅槃?為斷此疑,是故如來說彼偈喻。(菩提流支譯本)

2、不住不離

彌勒菩薩偈曰:

非有為非離,諸如來涅槃。(菩提流支譯本)

如來涅槃證,非造亦不殊。(義凈譯本)

世尊「斷疑」所說偈喻為比類曲答,而此彌勒菩薩所說之偈乃直答也。偈中義謂:如來所證之涅槃境界,並非造作而得之有為法,然其與有為法又不相殊離。故知諸佛雖證涅槃,而以化身應世說法;雖為利益眾生世間說法而不世間;雖入涅槃而不涅槃也。故天親菩薩曰:

此義雲何諸佛涅槃非有為法,亦不離有為法。何以故?以諸佛涅槃化身說法,示現世間行,為利益眾生故。此明諸佛以不住涅槃,以不住世間故。(菩提流支譯本)

五、正觀喻法

1、斷疑啟觀

前雖謂諸佛之所以能不違涅槃世間說法,乃因諸佛示現世間而不住有為;然未明諸佛成就何等功德智慧,而能示現世間不住有為。此即世尊演說偈喻根本,而彌勒菩薩以偈釋答。

彌勒菩薩偈曰:

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菩提流支譯本)

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觀故。(義凈譯本)

偈中義謂:諸佛皆以殊妙智慧,正觀世間九種有為之境,遂能示現世間不住有為。故天親菩薩曰:

何故諸佛示現世間行,而不住有為法中?偈言:「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菩提流支譯本)

2、說喻對法

世尊演說「四句偈喻」,只明「九喻」,未言彌勒菩薩偈中所謂「九種有為法」。當知,世尊「九喻」乃是喻體,彌勒菩薩「九法」乃是本體。「九喻」所喻指之對象即是「九法」。故天親菩薩曰:

如星宿等相對法。(菩提流支譯本)

3、正觀境界

世尊所舉「九喻」,其目的是世間九種事相,喻指世間九種有為之法。既然是有為法,必不為諸佛所住。那麼,彌勒菩薩偈中所謂「正觀」境界到底是什麼呢?須知喻體、本體,皆非正觀;要以喻觀本,觀本成喻,方為正觀。故天親菩薩曰:

九種正觀故,此九種正觀,於九種境界。(菩提流支譯本)

六、九種正觀

引說至此,當正論九種正觀。

(一)總標

彌勒菩薩偈曰:

見相及於識,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亦觀未來世。(菩提流支譯本)

見相及與識,居處身受用;

過去並現存,未至詳觀察。(義凈譯本)

前文已明,世尊所舉「九喻」,未明所喻之本。今彌勒菩薩說偈,以示世尊所喻九種有為之法。即:星喻見,翳喻境,燈喻識,幻喻界,露喻身,泡喻受用,夢喻過去,電喻現在,雲喻未來。其中,「界」在偈中作「器」、「居處」,即指身所居之器世界

(二)分釋

對於「九種正觀」之科分,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開合略有不同。

1、彌勒三分

彌勒菩薩偈曰:

觀相及受用,觀於三世事。(菩提流支譯本)

由觀察相故,受用及遷流。(義凈譯本)

彌勒菩薩於此偈中,依本體所示將「九法」科分為三,即:觀相、觀受用、觀行。

(1)觀相

觀相者,由正觀見、境、識三有為法故,而得正觀諸有為法集聚、造作有為之相。故天親菩薩曰:

觀有為法,以觀見、相、識。(菩提流支譯本)

由觀見、境、識故,即是觀察集造有為之相。(義凈譯本)

①星喻見

星者,唯於黑夜,方見其明;日出天光,其輝則隱。此喻凡夫自謂己見,能正觀萬物,然不知此見實乃妄見;以妄見所觀萬物之相,必為虛妄顛倒之相而非實相。若證真智發起,猶如大日當空,群暗盡破,實相自現。凡夫無智,執見為實,世尊說星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譬如星宿,為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法亦復如是。(菩提流支譯本)

此中應觀見如星宿,謂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滅故。(義凈譯本)

②翳喻境

翳者,目前之病障也。此喻凡夫執取妄見所緣外境是實,然不知此緣境亦乃虛妄不實之境。猶如病目之人,因翳障目,觀萬物皆有毛輪之色。緣境如翳,因緣假和而有其相,此相非實。若證真智發起,猶如翳去目清,萬物洞然,實相自現。凡夫無智,執境為實,世尊說翳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又如目有翳,則見毛輪等色,觀有為法亦復如是,以顛倒見故。(菩提流支譯本)

應觀所緣境相,如翳目人睹發團等,是妄現故。(義凈譯本)

③燈喻識

燈者,照明之物也。舉油燈為例,必以燈油灌於燈身,且使燈油常盈不虧,燈光方能長明。若無燈油、燈身,或缺其一,燈無光明故知燈乃和合而有,本無自性。此喻凡夫所生識,必賴見、境相合而有;又因依止貪愛力故,恆執見所緣境,而使此識常生不斷。當知此識,實以妄見執取妄境而生,故其體亦為妄識。凡夫無智,執識為實,世尊說燈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又如燈,識亦如是,依止貪愛法住故。(菩提流支譯本)

應觀其識,猶若於燈,此能依見,由愛膩力而得生故。(義凈譯本)

(2)觀受用

觀受用者,由正觀界、身、受用三有為法故,而得正觀諸有為法依何處住、以何身受用等有為之相。故天親菩薩曰:

觀受用,以觀器世間等,以何處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菩提流支譯本)

由觀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觀其受用,於此由彼所受用也。(義凈譯本)

④幻喻界

幻者,假相也,本無實體。此喻凡夫所居住之器世界因緣和合,種種差別體性不實,猶如幻化。凡夫無智,執界為實,世尊說幻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又如幻,所依住處亦如是,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菩提流支譯本)

應觀居處,猶如於幻,即器世間有多奇質,性不實故。(義凈譯本)

⑤露喻身

露者,朝露也,日出即蒸騰而逝,不久住也。此喻凡夫根身,雖得百年暫住,終歸無常,猶如朝露。凡夫無智,執身為實,世尊說露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時住故。(菩提流支譯本)

應觀其身,譬如露渧,暫時住故。」(義凈譯本)

⑥泡喻受用

泡者,水漚也。因渧、水、風三者和合,故有水泡。此喻凡夫受用苦樂之境,乃為根、境、識三法和合而有,亦無自性凡夫無智,執受為實,世尊說泡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菩提流支譯本)

觀所受用,猶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義凈譯本)

(3)觀行

行者,行乃遷流義。由正觀過去、現在、未來三有為法故,而得正觀諸有為法三世遷流變化不住等有為之相。故天親菩薩曰:

觀有為行,以何等法三世轉差別。(菩提流支譯本)

由觀三世差別轉故,即是觀其遷流不住。(義凈譯本)

⑦夢喻過去

夢者,睡眠所生妄想也。夢境無實,唯靠意念生起。此喻過去之事,已成舊往,於今無實。凡夫無智,執過去為實,世尊說夢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如夢,過去法亦如是,以唯念故。(菩提流支譯本)

應觀過去所有集造同於夢境,但唯念性故。(義凈譯本)

⑧電喻現在

電者,雲雷之光也。乍現不住,剎那生滅。此喻現在之事,雖有不住,疾生滅性。凡夫無智,執現在為實,世尊說電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又如電,現在法亦如是,以剎那不住故。(菩提流支譯本)

應觀現在事同於電,疾滅性故。(義凈譯本)

⑨雲喻未來

雲者,空中水氣也。其形變化無常,其性聚散無度;本是萬里晴空,須臾浮雲滿天;忽而烏雲降雨,亦或雲開日見。此喻未來之事,皆為眾生阿賴耶識所含藏諸法種子變現而成,然其種子雖能持攝未來諸法境界,但變現不定。凡夫無智,執未來為實,世尊說雲喻破之。故天親菩薩曰:

又如雲,未來法亦如是,以於子時阿黎耶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根本故。(菩提流支譯本)

應觀未至體若重雲,阿賴耶識在種子位,體能攝藏諸種子故。(義凈譯本)

3、無著四分

無著菩薩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依喻體所顯將「九喻」科分為四,即:自性相、著所住味相、隨順過失相、隨順出離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下:「(1)於中自性相者,共相、見、識。①此相如星,應如是見。何以故?無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光故。②人、法我見如翳,應如是見。何以故?以取無義故。③識如燈,應如是見。何以故?渴愛潤取緣故熾然。(2)於中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顛倒境界,④故彼如幻,應如是見。何以故?以顛倒見故。(3)於中隨順過失相者,無常隨順故。⑤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常故。⑥彼泡譬喻者,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若有皆是苦,以三苦故,隨有應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滅故是壞苦,不相離故是行苦。復於第四禪及無色中,立不苦不樂受,以勝故。(4)於中隨順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攀緣故,得出離故,說無我以為出離也。⑦隨順者,謂過去等行,以夢等譬喻,顯示彼過去行,以所念處故如夢。⑧現在者,不久時住,故如電。⑨未來者,彼粗惡種子虛空引心出,故如雲。如是知三世行轉生已,則通達無我。此顯示隨順出離相故。」

通過標列論文可知,除將幻喻與露、泡喻開為二相外,其餘與彌勒菩薩科分無異。就其論義,除增隨順過失隨順出離二義,詳於人、法二我見及苦受外,其餘亦與彌勒菩薩偈頌及天親菩薩釋大同。惟其將「星喻相(境)、翳喻見」,與彌勒菩薩配適顛倒。

七、正觀利益

已說九種有為法相,若正觀察,能得成就何等功德智慧

彌勒菩薩偈曰:

於有為法中,得無垢自在。(菩提流支譯本)

於有為事中,獲無垢自在。(義凈譯本)

依「九法」正觀世間諸法,必於一切有為法中,獲得無垢自在。故天親菩薩曰:

觀如是九種法,得何等功德成就何智?如是觀一切法,於世間法中得自在故。(菩提流支譯本)

由此觀故,便能於諸有為法中,獲無障礙隨意自在。為此縱居生死塵勞,不染其智;設證圓寂灰燼,寧味其悲!(義凈譯本)

八、瑜伽義勝

上本彌勒菩薩之偈,依無著菩薩、天親菩薩之論,而詳辨《金剛》「九喻」之義。然此瑜伽行派之釋,能否直指世尊本懷呢?

現存雖無印度中觀學派之《金剛經註疏,然有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傳世,該論亦為鳩摩羅什所譯。考察論中有關「九喻」之說,即可窺知中觀學派之釋。

星喻:譬如眾星,日光既出,則沒不現。(卷九)

翳喻:譬如人眼翳,見妙珍寶,謂為不凈。(卷六七)如人目翳,視清凈珠,見其目影,便謂珠不凈。(卷九五)

燈喻:又如燈明大者,必知酥油亦多。(卷二一)譬如酥油豐饒,燈炷清凈光明亦盛。(卷二六)

幻喻:一切處,求不可得,如幻。(卷四)知三界如夢。(卷四〇)一切世間顛倒,顛倒果報不實如幻。(卷六二)

露喻:譬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卷一八)譬如朝露,見日則消。(卷三五)

泡喻:受如泡。(卷六)觀受如泡。(卷八一)知諸受相,如水中泡,一起一滅,是為知受相。(卷八九)

夢喻: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卷六)見過去、未來事,如夢中所見。(卷三十三)

電喻:人命無常財物如電。(卷二二)

「雲喻」譬如未來,義指阿賴耶識,乃瑜伽行派獨有之見。除此之外,其餘八喻,二派之釋亦無大異。故瑜伽行派之釋乃以闡發世尊言教為本而非一家之見。然龍樹之說,畢竟只言片語,且非就《金剛經》義而言。今欲求《金剛》「九喻」之真義者,當以瑜伽行派之釋為指歸。

(信息來源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