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甘霖老師:禪:直指人心的管理學 三

禪:直指人心的管理學(三)

吳甘霖

經過這麼多年做培訓的經驗我覺得團隊要建設得好,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只有適當放棄自我,才能實現更好的自我。」從禪宗智慧中,就可以獲得團隊建設的許多關鍵

(一)在理念上,要重視「布施」、「無我」,要從「覺悟人生」發展到「奉獻人生」;

(二)在組織上,要重視「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正如《華嚴經》雲:「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

(三)在行為上,要重視守戒。因為人人「守戒」就會叢林無事」。

這是我要重點坦述的一點。在百丈禪師的《禪門日誦》中,就提到「叢林無事為興盛」。怎麼才能保證「叢林無事」呢,關鍵在於人人守戒。「叢林無事」就是僧眾都遵照制度,各安其事,這樣心中就沒有煩惱。與此同時,大家就會相安無事這就是叢林興盛的表現。

所以最高超的管理者,非常重視自我約束,通過自律而律人。

1964年,日本戰敗後,松下公司面臨極大的困境。為了渡過難關,松下幸之助要求全體員工振作精神,不遲到,不請假。

而不久,松下本人卻遲到了10分鐘,原因是他司機疏忽大意,晚接了他10分鐘。他認為必須嚴厲處理此事。

首先他以不忠於職守為理由,給司機減薪處分。其直接主管、間接主管,也因監督不力受到處分,為此共處分了8個人。松下認為對此事負最後責任的,是作為最高領導的社長——他自己。於是他對自己實行了最重的處罰,退還了全月的薪金。僅僅10分鐘遲到,就處理這麼多人,連自己也不放過,此事深刻地教育了松下公司員工,在日本企業界也引起了很大震動。

管理者要樹立威信,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要想團隊的紀律嚴格,就必須先對自己嚴格。

說到這里或許你會問:紀律和禪不是沖突的嗎?僧家講自由自在,怎麼還會有紀律?這樣不就不自在了?

其實,恰恰相反,僧團是最講紀律的團隊,因為戒律給你自由而非限制自由的,僧人自由自在恰恰因為戒律的存在。』對於禪宗更是如此。正如著名居土賈題韜所指出,人們對禪宗的認識有一個誤區:認為它落於空。但實際上真正的禪宗恰恰講究在一個念頭上自主,所以是最講究戒律的。

戒律人心的地圖。在管理中,也是需要人人都要自己遵守「戒律」,這樣才能打造一個好的團隊

四、在人性中認識佛性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人人都成佛」。

禪宗六祖慧能說:「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佛法,猶如覓兔角。」

告訴我們:佛法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在世間、在普通的人性中體現。

而印順法師則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這又進一步告訴我們:佛也來自於人。所以,人性中有佛性,但是這個佛性要我們在世間歷煉修悟,才能圓證。

人人都佛性佛性往往在人性中體現。

這種人性中的佛性,需要在平常生活中修鍊,在困境中萃取,在善待他人中升華,在單純的心靈中開發。

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除了要開發自己這種佛性,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滿力量,更加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同時還要善於把握人性中的佛性,發掘員工的積極面和光明面。

佛教概念中,沒有善人惡人之分,佛不會因為某一個人很兇惡,就不去度他,因為在佛眼裡,心是可以轉變的,無論多壞的人都有佛性的一面。

而對一個管理者來說,也沒有絕對的好員工和壞員工之分,關鍵在於怎麼引導和發掘。如果能夠挖掘出員工人性光明的一面,那麼佛性就可以得到充分體現,「金子」可以變為「鑽石」,「庸才」可以變為「能才」,「爛蘋果」能夠成為「金蘋果」。

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故事中的管理者是如何引導出員工的「佛性」的。

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有一個叫陳世龍的手下,此人外號「小和尚」,曾經是一個整日混跡於街頭、吃喝嫖賭樣樣都精的小混混。但就是這樣一個外人看來一無是處、無可救葯的人,偏偏被胡雪岩打造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胡雪岩發現陳世龍身上儘管有不少惡習,但也有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優點:首先,他非常機敏,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一點不怯場,而且十分得體;其次,他非常坦誠,從不做吃裡扒外的事情;另外,他非常講信用重義氣,說過的事就一定會做到。

胡雪岩充分利用了陳世龍既靈活又得體,而且重承諾、不失本分這些優點,大膽地用他去跑生意、打通各種關係,結果成為了自己非常得力的助手。

人性中的佛性往往是不明顯的,它需要一個有智慧的管理者,把深藏的佛性開發出來。

正如明海方丈所指出:

發現人性中的佛性,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當我們能夠超越工作,超越各種困難就會促成人性上的成熟,增加內在的財富使我們的洞察力更加敏銳,更能明白自己的位置。」

所以,幫助員工開發出佛性,也是對管理者自己的一個提升。無論是引導,是勸誡,是當頭棒喝還是慈悲寬容智慧的管理者都會像一個禪師,無論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員工,都要看人性中蘊含的佛性,而且將它發掘出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