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成佛之道』導讀

成佛之道導讀  

黃國達

成佛之道』是印順導師的作品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部,歸在『妙雲集』的中篇,對於佛法,從發心修行成佛作了有系統而完整的介紹,可以說是佛法的總綱。這部書不但在佛學院作為教材,一般佛教團體也廣為推介研讀。

本書共五章:「歸敬三寶」章、「聞法趣入」章、「五乘共法」章、「三乘共法」章和「大乘不共法」章。

「歸敬三寶」章從「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開始,談到人生的究竟歸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對佛的法身的解說是:「正法以為身,凈慧以為命」,這不是神秘、遙遠的存在,而是當下的實相,而對於十方諸佛導師特別禮贊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悲願來濁世」,眾生隨其因緣感應的佛,只是方便示現而已,不可執取。

此外,歸依不是依賴,所以說「自依止,法依止」,這不同於一般宗教的權威和崇拜心態,在現今各種宗教紛雜之際,這種理性態度特別有意義

「聞法趣入」章談到五乘共法、三乘共法的安立,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判教方式,無論是天台的藏、通、別、圓,或華嚴宗的小、始、終、頓、圓,以優劣來分判,則人人以圓頓自居,而又不肯遷就小教,眼高手低,豈是佛法本義?今以五乘共法為人人必修,三乘共法為大乘根基,「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為一大。不滯於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正是此意。

在聞法殊勝方面,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因為人有憶念勝:能記憶、理解、觀照、受持佛法,可以生起智慧梵行勝:有慚愧心、向善向上,可以生起戒律善行;勤勇勝:為離苦得樂而勤行猛勇、堅忍,可以生起精進心。這都是人間修行殊勝天界雖樂而沉溺欲樂,無心修行,惡道障礙太多環境太惡劣,更無法修行人身實在是解脫修行的好因緣

「五乘共法」章談到發增上心修布施持戒禪定,尤其禪定重視的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對現代人的人關系的改善有實際的效果。五乘共法雖是人天善法,但受過三歸依、聽聞正法的佛弟子不同於外道,這可以轉化為解脫成佛的資糧。另外,本章也介紹易行道的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可以攝護初心,去除恐懼疑惑。而彌勒凈土法門則對現代人十分契機,不須一心不亂也不強調發菩提心,只要歸依三寶布施持戒發願,即可往生,跟隨彌勒菩薩學習正法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龍華三會成就佛法,是易行而普及的法門

「三乘共法」章是佛法解脫道,發出離心,依四諦十二因緣,修習三十七道品,成就四向四果,本章可說解脫的原理、方法,做了很好的整理,十分精闢扼要,無論是學習原始佛教或者是菩薩道、人間佛教都是很好的參考教材。

「三乘共法」章是佛法解脫道,發出離心,依四諦十二因緣,修習三十七道品,成就四向四果,本章可說解脫的原理、方法,做了很好的整理,十分精闢扼要,無論是學習原始佛教或者是菩薩道、人間佛教都是很好的參考教材。

有感於生命無常、苦而生出離三界的心,在根機上有順應樂行根性的在家眾,也有順應苦行根性的出家眾,而出家也有獨住的頭陀行和共住共修的人間比丘,無論出家在家,也有行人和法行人的不同,信行人要順從知識的指導,法行人則重視理性的探討,無論是那一種根性,雖有所偏重,都是四諦、三十七道品,並非光是信心理性就可以解脫的。

本章以四聖諦為綱領,描述解脫道,苦諦有三苦、八苦,集諦為十二因緣,苦的生起由於無明--不知無常無我生起我見、我慢與貪嗔等煩惱,因此造種種業受種種報,若要解脫煩惱,就要修四念住、八正道、七覺支等道品,這是道諦。煩惱滅盡,清涼自在涅槃寂靜這是滅諦。

至於從破身見入法流,漸離煩惱而得慧解脫、俱解脫的證果次第,在本章都有詳細的解說,這是值得仔細了解的,以免稍有體悟,就以為證果,或擬想「明心見性」就是圓滿具足,其實真實的「見法」也只是明白地體悟「緣起無我」,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不可不明辨。

大乘不共法」章,從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漸入菩薩道。發菩提心,有回小向大的,有「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的,或重信願,或重慈悲,或重智慧,種種不同的根性,都或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大覺悟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精進波羅蜜」中,提到四種力量助成修行動力: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休息力,就是說佛法業力因果四諦三法印、緣起性空、道果殊勝等,有深刻的信解,鍥而不捨的努力心生歡喜,加上適當的放鬆身心,則對於生生世世修菩薩就不再望而卻步了。現代人多忙碌,修行環境並不佳,如何才能持續精進修行,是十分受關注的課題。

提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凈土,由佛力加持而不退菩提這是攝受厭離心重者的法門;而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凈土,則更能攝受不舍現世樂--健康快樂人生理想,而漸向佛道,這些是為發菩提心而畏怯於菩提長遠者所設立的殊勝方便法門

又,禪定波羅蜜與般若波羅也有詳細的解說,提供了絕佳的大乘禪修理論基礎禪定波羅蜜由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在安定、明顯的所緣中,經過「九住心」的次第而進入定境,解說得很清楚。

導師般若波羅蜜解說得十分詳盡,對於大乘三系思想也有不同於中國傳統判教之處,以中觀般若為直接顯示法性,而唯識如來思想則為五事不具、無法即緣起而悟見畢竟空者所說。為畏於空、無我教說的眾生,藉阿賴耶識和如來藏來間接顯示法性,而其實相是一致的。

本書內容十分廣博,本文所介紹的只是其一端而已,如能親自研讀,您將會受益無窮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