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續·我的佛教觀 九 唐代佛教與妙樂湛然

九 唐代佛教與妙樂湛然 
 
  開元之治與佛教界

  松 本 妙樂大師即荊溪湛然是中國天台宗的第九祖,從天台大師算起則是第六祖,被人們稱為天台宗「中興之祖」。這次我想談一談他。
  在討論妙樂其人及其思想之前,我想首先談一談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佛教界狀況。……
  野 崎 據說妙樂湛然是出生於公元711年,即唐玄宗皇帝[唐玄宗(685-762),唐朝第六代皇帝。玄宗即位時,妙樂大師兩歲,在位45年,所以妙樂的前半生完全生活在玄宗的治世期間。玄宗28歲即位,最初施行善政,被人們譽為「開元之治」,晚年自楊貴妃入宮以後,疏忽政治,沉溺游盪,成為安史之亂發生的起因。]即位的前一年。十年前李白誕生。湛然出生的第二年,杜甫誕生。這說明創在大唐帝國最隆盛時期活躍的人物。
  池 田 玄宗是人們稱為「唐室中興」的君主,所謂「開元之治」被看作是王道政治的楷模。當時的首都長安,宛然呈現一片國際城市的景象,成為東方文化一大中心,謳歌是「長安之春」。
  可是,玄宗到了晚年,由於寵愛有名的楊貴妃,國家紊亂。因公元755年的安祿山之亂而西逃,不久即在深深的失意和哀傷中結束了他的曲折起伏的一生。
  松 本 關於玄宗與楊貴妃的羅曼司、盛唐詩人李白與杜甫以及安祿山之亂等,我國往往把這些當作文學的題材,已經人人皆知。可是,基本上在同一時代出現的荊溪湛然,復興了天台教義,以及佛教對絢爛的唐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等,都意外地鮮為人知。
  野 崎 例如《佛祖統紀》記載,湛然接到過玄宗、肅宗[肅宗(711-762),唐朝第七代皇帝。與妙樂大師同年出生,在妙樂45歲至51歲期間在位。為玄宗的第三子,取代其兄李瑛成為皇太子。安史之亂、玄宗逃往蜀地時,與玄宗同行。後因要奪回為叛軍占據的首都長安,與玄宗分手,在北方的靈武即位。第二年奪回了長安洛陽。但未能抑制張皇後宦官李輔國的權勢,後來在張皇後與李輔國發生爭鬥時去世。]、代宗[代宗(726-779),唐朝第八代皇帝。在妙樂大師51歲至68歲期間在位。為肅宗的長子。安史之亂時任天下兵馬元帥,立有軍功,父死後即位。代宗平息了安史之亂。並殺了在內廷擅權的宦官李輔國。但唐朝從這時起已轉向以節度使核心的分權體制。]三位皇帝的詔書,三次都以有病為理由,拒絕了皇帝的邀請。其真實的理由是什麼?佛教各派與唐皇室是什麼關係?等等,我覺得都是今後應當進一步加深研究的題目。
  池 田 所謂唐皇室,是由公元618年滅隋的高祖李淵興起的。繼承他的是太宗李世民,本來都是出自李氏家族。因而尊崇李姓老子。到了高宗時代,終於在650年把道教定為「國家」。唐代經常發生道教佛教對立。所謂「道先佛後」這句話表明,唐朝基本上是優先保護道教
  進入玄宗時代皇帝人就道教的信奉者,提出保護道教的政策,而對佛教則採取了強迫3萬僧尼還俗之類的鎮壓政策。但是,民眾尋求佛法的熱潮並未衰落,佛教反而日趨隆盛。結果於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全國各州建立了開元寺。
  野 崎 日本也在三年後的741年,由聖武天皇[聖武天皇(701-756),日本第45代天皇。名首,文武天皇的第一皇子,神龜元年(724年)即位,在位25年。與光明皇後都信奉佛教,在全國建立國分寺、國分尼寺,在奈良建立東大寺,鑄造大佛。——譯者]在全國建立國分寺。我想這大概是仿效玄宗的設想。因為日本這一時代曾多次派所謂「遺唐使」,迅速地吸收了大陸的先進文化……
  松 本 不過,有人認為玄宗建立開元寺是企圖通過國家權力來控制佛教寺院。玄宗曾想用道教來壓佛教,沒有成功,因此想通過懷柔手段來利用佛教,以防止人心離散。——有的學者是這麼解釋的。
  池 田 妙樂大師沒有接受玄宗的邀請,也可以考慮是因為早就看透了玄宗的這種用意。據說詔書的發出是在天寶末年,那已經是玄宗的暮年了。儘管詔書中稱贊了湛然完成了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但湛然絲毫不為所動,斷然拒絕。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松 本 我還想舉出另一個原因那就是玄宗在佛教中特別偏袒真言系統。日蓮大聖人在《復上野閣下書》(又名《土餅供養御書》)中就曾教示,真言密宗傳入中國正好是在玄宗皇帝時代
  善無畏[善無畏(subhakara-simha,637-735),中國密宗創始人之一。中天竺人,甘露飯王的後裔。13歲嗣位,後讓位於兄而出家,入那爛陀寺,奉命去中國傳教,開元四年(716年)到達長安,先後譯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大日經》、《蘇婆呼童子請內經》等。——譯者]三藏被稱為中國真言宗的開山祖師。他從印度來到長安公元716年、即玄宗皇帝開元四年。這位趕時髦的皇帝把善無畏迎入宮中,讓他修煉秘密真言之法,譯出了所謂《大日經》等經文。接著在4年後的開元八年,金剛智[金剛智(vairabodhi,669-741),中國密宗創始人之一。南天竺人,10歲於那爛陀寺出家,學大小乘。唐開元七年(719年)攜弟子不空中國,後入長安,先後譯出《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金剛頂瑜伽中略念誦經》等。——譯者]和不空不空(amoghavaira,705-774),中國密宗創始人之一。原籍北天竺(一說師子國——現在的斯里蘭卡)。15歲師事金剛智,20歲於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參與譯場。後奉金剛智遺命往天竺、師子國廣求密藏,回中國後,譯出大乘經典77部、120餘卷。——譯者]三藏又從印度來到長安,深受玄宗的皈依
  野 崎 剛才提到的三個人,被人們稱作「開元大士」。宮中以玄宗皇帝為首,一直以握實權的官吏、有實力的軍閥,上上下下都對他們表示絕對的皈依
  據佛教學者說,其原因秘密真言的咒法在以前中國佛教界從未有過,它對於一向把帶有咒術因素道教當作國教的唐皇室來說,有著特別容易接受的一面。尤其是被稱為「歷史上稀有的大咒術師」不空三藏,奉仕於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截至公元774年70歲入寂,30年期間一直君臨長安佛教界
  池 田 據說剛才提到的三代皇帝都向妙樂大師發過詔書,而三次都遭到了拒絕。其背景一定是朝廷這樣傾倒於真言密教,因而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吧。
  當時大唐帝國的皇帝擁有世界無比的絕對權力。不接受三代皇帝的邀請,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所以我想還有著更堅定原因
  表面上的理由是「疾」——有病。其實湛然在肅宗時代曾去過南嶽,在代宗時甚至上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佛教名山。與峨眉山、普陀山並列為中國佛教三大靈山。唐代為華嚴宗的中心地。妙樂大師晚年也來訪過五台山。]去朝拜。由此看來,他不長安,恐怕不單純是由健康上的原因。從妙樂大師來說,認為連佛教的正統派天台家的教義都遭到歪曲,那就沒有必要接受皇帝的邀請。我認為這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再興甚深法門

  松 本 到荊溪湛然出世為止,中國天台宗學的狀況被稱為「第一期黑暗時代」。自從天台大師公元597年入寂後,在3000多名弟子中由章安大師繼承法燈,接著繼承的為智威[智威(?-680),從中國天台宗智顗算起是第三祖。在天台山國清寺師事章安大師灌頂。以後開煉丹山,為該地起名法華。據說聽講僧徒700人。人稱法華尊者。]、慧威[慧威(634-713),從天台宗智顗算起是第四,師事法華寺智威,當時人稱為「小威師」。後來回出生地婺州東陽,深居山谷中的天宮寺,很少與世俗人往來。但為求而來訪者無數。因住天宮寺,亦稱天宮尊者。]、玄朗[玄朗(673-754),據《佛祖統紀》,出生於446年。這里採用《宋高僧傳》和《釋門正統》所說的673年。天台宗第五祖。家祖為博大士。9歲出家,20多歲時聽說慧威在天宮寺弘揚止觀往訪,精通天台宗教義。後因厭人世,住浦陽左溪山,故亦稱左溪尊者。妙樂大師走訪左溪山玄朗時,玄朗56歲,妙樂20歲。]。但一般認為,自章安以後一百幾十年期間,天台宗學一蹶不振。調查一下其原因何在,我想就會了解妙樂大師出現的意義
  池 田 是這樣的。首先要提到的是,要考慮到天台大師所建立的教義體系是相當高深的,是一般凡人很難理解的。這一點在《天台及其思想》的對話中也曾討論過,看來智顗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
  據說在3000的聽眾中,能夠真正理天台大師大部講說的,只有章安大師一人。而且就連這位章安大師,例如他從聽講《法華文句》到整理講說記錄完成,也花了42年的歲月。
  從這樣的情況來看,可以想像當時中國佛教界一般人要理解天台甚深法門,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簡單的片言只語也許可以理解,為人們所熟知……
  野 崎 剛才我們談到的真言系統就剽竊過天台教義的片言只語。例如善元畏三藏的門人中有一個一行禪師。他以前學過天台學。開元九年一行奉旨入宮,在善元畏的後下翻譯《大日經》,又著了《大日經疏》,在唐土傳播了密教。
  印度傳來的真言,本來是以咒術的事相和陀羅尼為中心,並不懂哲學的教相。而且「諸法實相」的教理,顯然是中國佛教、特別是天台佛法所創立的獨特的法門。所以,如果在日真言也能看到這種法門那隻能說是從天台家的教理中剽竊來的。
  松 本 佛教界在妙樂大師中興天台宗以前,剛才所說真言宗以及玄奘和慈恩的法相宗、南山道宣和義凈的律宗律宗有相部、東塔、南山三派。在唐末五代之前,唯有南山宗昌盛。南山宗的始祖是道宣(596-667),繼之是周秀。妙樂之師玄朗由南山系統的道岸受戒。妙樂跟相部宗系統的曇一(692-771)學律。而華嚴宗的澄觀也師事曇一。相部宗、東塔宗自大曆十三年(778年)妙樂68歲時開始逐漸衰落。]、法藏等人的華嚴宗[華嚴宗的始祖是杜順(亦稱法順,557-640),第二祖是智儼(602-668),第三祖是法藏(643-712),法藏在妙樂大師出生後第二年去世。法藏有弟子慧苑,慧苑有弟子法詵。第四祖澄觀(738-839)是法詵的弟子,出生晚妙樂26年,據說華嚴宗也從唐宗時代開始衰落。]等。都以長安為中心,極其隆盛
  相反,天台教義卻一蹶不振。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由天台山地處遠離首都長安江南……
  池 田 這也可以考慮是一個原因。但也可以認為這種遠離首都的地理條件,可以不中政治權力之毒,對純粹地弘揚佛法的正統教義是必要的。
  長安是唐文化的中心。佛教各派在那裡雖然獲得了繁榮,但大唐朝廷還是把道教當作國教。所以,正如剛才密教的例子所看到的那樣,佛教方面越是接近政治權力,就越帶有道教的色彩。後來妙樂大師對於朝廷關係採取極其慎重的態度,恐怕也是由於看到了許多這樣的例子
  野 崎 這確實可以考慮。
  湛然出生於儒家家庭,最初是作為儒學家成長起來的。本來他可以通過科舉、走出仕當官的道路。據說他17歲時游學浙東,跟金華的芳岩學習了天台的教觀,因而有志於鑽研佛法的深奧的法理。從這時起,湛然才放棄了世俗的出世途徑,選擇了獻身於鑽研法理的人生道路。
  松 本 關於金華的芳岩,沒有明確的記載,據說是從天台大師數起的第五世法孫玄朗的弟子,亦說是與玄朗同門。總之,湛然20歲時投入左溪山的玄朗的門下,直接跟玄朗鑽研天台法門
  池 田 《佛祖統紀》里有這樣一段記載:開元十八年兩人初次見面時,「溪(左溪玄朗)語之,知為道器」。
  這段記載雖短,但它表明了在師徒見面的一瞬間,玄朗就已經洞察到湛然決非平凡之輩。年輕的湛然一定具有一讓人感到「後生可畏」的特質。
  野 崎 由於種種原因,湛然直到38歲仍未出家。當他還穿著儒家穿的處士服時,玄郎就已經給他講授了天台的教觀二道。可見他對湛然的期待之大。
  池 田 玄朗以82歲時高壽而入寂。我想了大概是一直在衷心地等待著能出現更多的像妙樂大師那樣的優秀的人才。
  在首都長安洛陽真言唯識、禪、華嚴等各派風靡一世,只有天台家的奧義江南獨守孤壘。玄朗一定強烈地懷著這樣的願望——佛教印度傳來已經700年,早已在中國紮下了根。希望能儘快把正統派天台法門傳遍大唐的四天下。
  松 本 我想湛然早已切身感受到尊師的這種悲願。天寶十三年,湛然43歲時,玄朗入寂,湛然繼承了法燈。以後他闊步各地,大大弘通天的法門,才公開聲稱是「天台宗」。

  湛然的業績及其意

  松 本 我想接著談一談湛然的業績和思想。他的著述大體可分為兩大類。
  首先,注釋類中有名的有《法華玄義釋簽》[《法華玄義釋簽》,是妙樂大師注釋天台大師的《法華玄義的書。妙樂在30多歲至40多歲期間給學徒講說《法華玄義》,把當時解答學徒的提問記在簽下,後來整理編成此書。所以書名叫「釋簽」。在本書中首次闡明了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等「十不二門」。]十卷、《法華文句記》[《法華文句記》,是妙樂大師注釋天台大師的《法華文句》的書。因在故鄉常州的妙樂寺講說的,又稱《妙樂》。作為三大部的注釋的最後一部,人們認為最成熟。]十卷和《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是天台大師所講說的《摩訶止觀》的注釋書。妙樂大師45歲時寫成初稿,以後多次修訂,55歲時最後完成。據說是妙樂花最大精力寫的,作為《摩訶止觀》的注釋書沒有超過它的。從起名為「輔行」可以看出,妙樂在這部書中重點是闡明《摩訶止觀》中所說的「妙行」。]十卷即所謂天台大部的注釋。另外還有《止觀大意》[《止觀大意》是妙樂大師受一個名叫李華的官吏(禮部員外郎)之託,而寫的天台大師的《摩訶止觀》的概要。非常簡短,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中僅約三頁。本文首次說到導入天台教義隨緣不變說。]、《止觀輔行搜要記》[《止觀輔行搜要記》是妙樂大師刪節自己所著的《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而寫成的該書的概要。]等有關天台教義的論著以及《維摩經略疏》[《維摩經略疏》,將天台大師的28卷《維摩經文疏》摘略而成,共10卷。妙樂絲毫沒有改變《文疏》的原型,只是刪節了冗漫的字句,作成《略疏》。據說後世人們更加珍視《略疏》。]。
  另一類是對外論戰性的論文,主要是為了破折華嚴法相禪宗教義而寫的。特別有名的《金錍論》[《金錍論》,妙樂大師晚年最後的著作正式名稱是《金剛錍論》。這是一部強調非情也有佛性的著名論文,在妙樂大師著作中也大放異彩。歷來都說這部是為了破折華嚴的法藏和澄觀的的觀點而寫的,所以後來也出現了一些反論。]卷破折華嚴,《法華五百問論》[《法華五百問論》,是妙樂大師破折窺基的《法華玄贊》的書。採取的形式是按品提出《法華玄贊》的主要觀點加以破折。其中最主要的是定性二乘成不成問題、一乘三乘的權實問題以及三車四車論等。另外還論及各品的分節當否、釋義適當與否和文字的解釋。]三卷針對法相,《止觀義例》[《止觀義例》,妙樂大師47歲時所寫,也可說是摩訶止觀》的內容教義的總例。《摩訶止觀》由於內容廣泛,難以掌握,故將其要義分為七種,闡明天台觀門的正道。另外也和《金錍論》、《五百問論》同樣帶有破折其他教義的強烈色彩。]破折達磨禪。
  野 崎 關於第一類注釋,日蓮大聖人在御書中也和天台大部一起引用過。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在《御義口傳》中,大聖人首先引用天台的文句,接著根據情況又介紹了妙樂的注釋,最後才從文底觀心的角度教示了甚深法門
  第二類對外論戰文,我想可以把它放在天台教義對外應用的位置。在妙樂活躍的中唐時代,令人感到佛教各派論爭的觀點已經全都擺出。妙樂一方面從整體上鑒別這些論點,同時闡明各宗與天台學的區別。這些成果中確實令人感到橫溢著湛然的折伏精神
  池 田 是這樣的。
  湛然的業績,恐怕首先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對天台大部正確而又詳細的注釋。只要想像一下,如果根本沒有妙樂的著作,問題就完全清楚了。例如與湛然同時代鑒真鑒真(687-763),唐代律宗僧人日本律宗的始祖。743年(當時妙樂大師32歲)應日本僧人榮叡的請求,准備赴日傳律授戒。但五次渡海計劃均遭失敗,又目失明。仍不屈初志,754年終於到達日本,於東大寺建戒壇,並為唐招提寺開基。把律和天台經典帶到日本,為日本天台宗的先驅。]和尚曾把天台大部帶到了日本,但太難懂了。後來傳教大師最澄[最澄(767-822),日本天台宗的創始人。日本近江國滋賀郡人。自幼出家。唐貞元二十年(804年)來中國天台山學習天台教觀。一年後回國,在此叡山建延曆寺,成為天台道場。謚號傳教大師。著有《法華秀句》、《顯戒論》等。——譯者]入唐,受教於妙樂大師弟子道邃[道邃,生卒年月不詳。中國天台宗第七祖。師事妙樂大師。原為官吏。棄官出家。據說學過戒律准備學大乘時,夢見妙樂大師在常州說法,因而奔赴他的身邊。傳教大師最澄於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入唐後第二年二月,道邃在龍興寺為其決疑十條,三月為最澄及義真等人授大乘菩薩戒。人們稱他為興道尊者。]和行滿[行滿,生卒年月不詳。妙樂大師弟子。20歲出家後,住浮槎寺。聽了妙樂在荊溪講說天台的章疏後,成為其弟子。妙樂入寂後,住天台山佛隴寺,傳持法門。貞元二十年九月最澄從日本來到天台山時,行滿極其高興,交給他82卷書和一封書信。這是表示傳授天台始覺法門的意思。]二師,才把天台法門準確地傳到了日本
  另外,對妙樂大師來說,天台大部的注釋也是他一輩子辛勞的結晶和畢生的事業。妙樂大師肯定從這里發現了他付出人生也不後悔價值年輕的湛然由此才終於征服了聳立於當時中國佛教界天台哲理的高峰。
  松 本 要解讀難解天台家的著作,必須以妙樂大師的注釋書為指南。這已經成為佛教研究的常識。
  湛然詳細地解說了天台大師所建立的法門,同時又把佛法的哲理推向更深的層次。其代表性的哲理,就是《法華玄義釋簽》中所說的「十門不二說」和《止觀大意》、《金錍論》中所說的「真如隨緣說」。
  池 田 十門不二亦稱十不二門。如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等,都是在這里首次提出的。
  松 本 天台大師在《法華玄義》中創立了本、跡二十妙。其中跡門十妙對我們也是非常熟悉的。它們是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應妙、神通妙、說法妙、眷屬妙和利益妙。我們經常使用的感應妙、眷屬妙就是出自這里。
  湛然在《法華玄義釋簽》中解釋了這個跡門十妙之後,說了十門的不二。它由色心不二開始,然後是內外不二、修性不二、因果不二、染凈不二、依正不二、自他不二、三業不二、權實不二和受潤不二。他指出像這樣被一般人看作是相反的二法,實際上是相即不二。
  野 崎 例如他說:「一、色心不二門者。且十如境乃至無諦,一一皆可總別二意,總在一念,別分色心。……」更加生動地解說了天台大師所說的跡門十妙。「總在一念」這個詞就是從里來的。
  池 田 湛然大概是認為,光有跡門十妙的名目,人們恐怕還不能夠充分地理解相即不二。這個十門不二說可以說是天台教義增添了新的理念。湛然確實不是單純的注釋者,而是進一步加深了佛法哲理。
  松 本 他還在止觀大意》里首次提出真如隨緣說。他闡明了自己的心法中具有一切法,則成為即空、即假、即中。然後這麼說道:「如是觀時,名觀心性隨緣不變,故為性,不變隨緣,故為心。」
  另外,他還說不變即隨緣隨緣即不變,主張從相即不二上來證得己心實相、三個圓具。
  野 崎 看來這一方面也是回答當時華嚴系統的論師們對天台教義批評。因為《摩訶止觀》里說:「心為一切法,一切法為心。」所以當時有人批評說,一切法是怎麼從心產生的過程不明確。
  不變隨緣說原來是在傳說為馬鳴[馬鳴(asvaghosa),古印度佛教理論家、佛教詩人。約公元1-2世紀人。重要著作譯成漢文的有《佛所行贊》、《大莊嚴論經》。相傳《大乘起信論》亦為其所作。——譯者]菩薩所作的《大乘起信論》里說的。因此,華嚴系統的論師以此為根據,建立了一種說明諸法是如何生成的生起說。於是說天台大師的一念三個論中沒有說生起。湛然用《止觀大意》和《金錍論》粉碎了這種批評
  松 本 《金錍論》據說是湛然最後的著作,所以表達更為明快。其中說:「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從不變和隨緣兩個方面來理解真如,說明了它們的「相即」。由此而論證了天台法門要比僅強調隨緣一面的華嚴教義高深得多
  野 崎 《金錍論》里還說草木瓦礫也有佛性。認為草木也可成佛,開創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法理。
  池 田 在湛然出現之前,從當時的潮流來看,華嚴學派在理論上占優勢。而湛然把這種潮流完全扭轉過來了。由於湛然使用了不變隨緣這個詞,佛教學者中有人認為他吸收了華嚴法門。其實不然。應該說他是完全從自己獨特的立場來運用了不變隨緣說,用起信論的表達方式,展現了天台法門
  總之,可以說天台家的法門通過這些學說更加增添了光輝,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妙樂大師這一時代出現的意義是很大的。
  野 崎 還可以說他是起了把佛教的正統派傳到日本橋樑作用吧。
  池 田 妙樂大師說:「末法之初,冥利非元,且可大教流行,據時之故。」他明確地意識到,可以流行於末法時代的大教是存在的。
  在中國,妙樂大師再興天台宗後,理論方面已達到最高的頂點。以後整個佛教界都走向衰落的下坡路。天台宗也處於所謂「第二期黑暗時代」的狀況。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日本以比叡山的天台學為中心,佛教界呈現一片日益興隆景象。
  從這一情況來看,我認為應該說妙樂大師建立的天台家「哲理的一念三千」法門體系,是把正統佛教中國傳到日本的重要橋樑
  野 崎 據載有湛然傳記的《宋高僧傳》[《宋高僧傳》,宋贊寧撰,30卷。集錄了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約340年間高僧的事跡,記述了本傳531人、付見124人共655人的傳記。按業績分為譯經、義解、習禪等10種。妙樂大師列入義解。]和《佛祖統紀》說,妙樂大現還大力培育了可以繼承的英才。最澄從日本入唐後,傳授他天台佛法的就是妙樂大師弟子我想由此也可以說他的培育人材的辛勞已經開花結果。
  池 田 這一點是妙樂大師在旨法史上的功績之一。
  松 本 他的弟子很多,具體地說,如剛才提到名字的第七祖道邃,另外還有行滿,以及著《菩薩戒疏》的明曠和著《文句私志記》的智雲等等,在日本佛教界也都知名。據說湛然滅後,他的弟子梁肅在尊師的墓誌銘中寫著由於湛然而「天台中興」。可見他受到弟子們多麼敬慕和高度的評價
  池 田 我們已經變過,島地大等先生以前也曾經指出過,被稱作慈恩大師的窺基、賢首大師法藏以及善無畏三藏不空三藏等人,都靠巴結唐朝皇室而名震一時。在這樣的做法被當作佛教僧侶理想的弊風流行的時代妙法大師能始終致全力於法理的鑽研和對後進的培育,應該說他完全是為了「令法久住」而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不僅如此,另一方面他周遊各地,破折真言法相、禪、華嚴各宗的論義,糾正了其錯誤
  松 本 這些宗派主要是在天台之後得勢的。但在理論上卻被妙樂大師拋在後面。所以傳到日本以後,在教相方面還是無法同天台學對抗。
  野 崎 關於對日本佛教的影響,我想另找機會再討論。最後我想在這里稍微談一談妙樂大師華嚴的澄觀[澄觀(738-839),唐代華嚴僧人。14歲出家,廣學三藏,博通經傳子史,後專弘《華嚴》。著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等300餘卷。封清涼國師。——譯者]的關係
  池 田 華嚴的澄觀最初學南山律和三論,公元775年跟妙樂大師止觀。他雖然博學,但在所依的經典上迷失了方向,最後把《華嚴經》當作別教一乘。在長安還列席於不空三藏的譯場。直到102歲去世。曾為唐朝七個皇帝之師,被稱作清涼大師。這樣的一生同妙樂大師相比,完全是鮮明的對照。
  松 本 妙樂大師法華經是「超八醍醐」,明確規定了它的位置,徹底破折了澄觀的這種人生態度
  池 田 從澄觀對佛法的暖昧態度來看,不能不說他對應當作為一切的規範的佛法的嚴峻性並沒有理解。佛法是宣說人的根本生態度之法,應當始終把它當作宗教而不是單純的學問來理解。所以,把佛教各派的各種因素拼湊在一起,作為理論必然會露出破綻。
  野 崎 妙法大師對於曾在自己門下學習過的澄觀,極力避免指名批評,但在理論上還是嚴厲地進行了破折。
  池 田 特別是澄觀,他曾經在天台家學習過,所以在宣說華嚴的觀門進,往往借用天台教義,例如他曾把華嚴經的「心如畫師」的經文當作「一念三千」的依文,給後世帶來惡劣影響。這種態度即使對其人可以寬容,但對於教義上一向採取嚴格態度的妙樂大師來說,我想是決不容許的。
  總之,妙樂大師乍看好像是一個一生獻給法理探究的「靜的人」。實際上他對宣揚正義是極其熱情的,對於來自各宗的論難也從未保持過沉默。他在廣闊的中國大陸上從南方到北方,又溯長江西上,四處奔走,使停滯的天台家完全復興,最後被尊稱為「中興之師」。他的一生是激烈鬥爭的一生。因而稱他為「動的人」是完全恰當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