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霄居士:玄奘法師與部派佛教

玄奘法師與部派佛教

高永霄

一、未去西行求法前的玄奘法師

隋大業八年(621年),玄奘法師時年僅13歲,已依其第二長兄之勸言,於東都洛陽凈土出家,並對於經、律、論三藏深為喜好,時寺中有法師講《涅檠經》,法師執卷伏膺,並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從此開啟法師研經習論之志趣。

乃至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法師隨其兄長長安居留,後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聽《攝論》、《毗曇》各得一遍,繼而進向成都,其時大德雲集,更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說《毗曇》及道震演《迦延》(《八犍度論》),法師聰敏睿智,精進無怠,二三年間,究通諸部。

武德五年(622年),法師年滿23歲,於成都受具足戒,坐夏學律,更受學於道深,綜研經論,到荊州天皇寺,講《攝論》、《毗曇》,各得三偏。

武德四至七年間,法師北游相州,造休法師,至趙州資承道深,後從慧休,聽《雜心》、《攝論》,又入長安,就道岳法師學《俱舍論》,皆一偏而盡其旨。   

時有法常,僧辯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窮三學,法常偏講《攝大乘論》,僧辯擅長《俱舍》,法師隨詢,二德並深為讚賞,法師更從玄會問《涅檠》義,因此,法師聲譽名滿京邑,為眾欽敬。

法師所學之經論,多屬法相及《阿毗達磨》《毗曇》經論,其時《攝大乘論》已有元魏佛陀扇多譯出2卷,陳真諦譯出3卷,隋達磨笈多譯出《攝大乘論釋論》10卷,至於《阿毗達磨論》則有符秦僧伽跋澄譯出《鞞婆沙論》18卷,僧伽提婆譯出《阿毗曇心論》4卷及同竺佛念共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30卷,東晉法顯譯出《雜阿毗曇心論》13卷,北京浮陀跋摩共道泰譯出,《毗婆沙論》60卷,劉宋求那跋陀羅及那連提耶舍共譯出《眾事分阿毗曇論》12卷,劉宋僧伽跋摩亦譯出《雜阿毗曇心論》16卷,陳真諦更譯出《立世阿毗曇論》10卷,《阿毗達磨俱舍釋論》22卷,《部異執論》l卷,隋那連提耶舍譯《阿毗曇心論》6卷,曇摩耶舍及曇摩崛多共譯出《舍利弗阿毗曇論》30卷,至此小乘論藏可謂燦然大備,唯仍有許多《阿毗達磨》論尚未出現,有待後采者之翻譯。

二、正在西行求法時的玄奘法師

「貞觀元年(627年)法師時年二十八歲,既偏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知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游西方,以問所惑」(見《法師傳》卷一),此乃法師西行求法之主因,其主要目的乃是希望能取得彌勒論師之要典《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論》)作為依據,發揚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理論。

法師於貞觀三年(629年),開始從長安首途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道侶請開敷《涅檠》、《攝論》及《般若經》講座,法師均一一開示,繼晝伏夜行,遂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歷盡辛酸,抵達伊吾(hami哈密),停留數天,至高昌國(karakhajo),得其王麴文泰款待甚厚,並開講佛法,然後別王西行繼至西域諸國。

玄奘法師在各地遊歷時,敘述有關部派佛教情形

(甲)西域諸國巡禮

(一)阿耆尼國(argina舊譯焉耆,今喀喇沙爾karashahr)

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二)屈支國(kuci舊譯龜茲,今庫車)

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據稱該國具備《雜心》、《俱舍》及《毗婆沙》等經典,但未普遍流通。

(三)跋祿伽國(baluka舊譯姑墨)

伽藍數十所,僧徒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四)縛喝國(baktria巴克特拉,今balkri)

伽藍百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皆習小乘教法,城外西南有納縛僧伽藍,其中有一位磔迦國(takka)的小乘三藏,名叫般若羯羅(prajnakara),來此巡禮,其大名已遍於印度,精通小乘各經論,例如《小乘阿毗達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毗曇》等,法師在此停留一個多月,跟他學《毗婆沙論》。該寺尚有達磨畢利(法愛),達磨羯羅(法性)兩位小乘三藏學識廣博,受人尊敬

(五)揭職國(gaz即今darrah—gaz)

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六)梵衍那國(bamiyana今巴美陽)

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宗學小乘說出世部,同時更有摩訶僧祗部僧阿梨那馱娑(aryadasa聖使)和阿梨耶斯那(aryasena聖軍)二位高僧,他們都精通法相,與法師甚友善。

(七)迦畢試國(kapisi)

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並多習大乘教法玄奘法師國王之請,在一大乘寺中舉行法會,有大乘三藏秣奴若瞿沙(manujaghosa如意聲)、薩婆多部高僧阿梨耶伐摩(aryavarman聖胄)、彌沙塞部(化地部)高僧求那跋陀(gunabhadra德賢)等出席商研佛學。大城東北山下有大伽藍,名質子伽藍,有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小乘法教。

(八)北印度諸國巡禮

(一)烏仗那國(uddiyana舊譯烏長,今斯瓦特河流域)

昔有伽藍一千四百所,僧徒一萬八千,今並荒蕪減少,並學大乘。其僧律儀傳訓有五部: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飲光部,四說一切有部,五大眾部。

(二)缽露羅國(北印度境)

伽藍數百所,僧徒數千人,學無專習,戒行多濫。

(三)na叉始羅國(taksasila即希臘文taxila)

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中有僧藍,乃昔經量部師拘磨羅邏多於此制述諸論。

(四)迦濕彌羅國(kasmira舊譯廚賓,今喀什米爾)

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昔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於此結集經、律、論三藏,共30萬頌,960萬言,現只存《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余均佚失,並有僧伽陀羅造《順正理論》,索建地羅(塞建陀羅)大論師於此作《眾事分毗婆沙論》,布剌拿(圓滿)論師作《釋毗婆沙論》,佛地羅(覺取)論師作大眾部《集真論》。

玄奘法師抵達時,迦王率群臣及都內僧相迎,止闍那因陀羅寺,因寺中有名僧稱法師佛法淵博,故請講授諸論,午前講《順正理論》,初夜後講《因明》、《聲明》,更舉《中毗娑沙》,法師其所說,領悟無遺,法師在此停留首尾二年,學諸經論。

(五)磔迦國(takka)

磔迦國都城西南十四五里,有奢羯羅城(sakala,今sialkot)城中有一伽藍,僧徒百餘人,並學小乘法,世親菩薩於此中制《勝義諦論》。

(六)至那仆底國(cinabhukti今chiniyari)

從都城東南50餘里,有闍林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學說一切有部,有迦多衍那論師,於此制《發智論》。法師在北國時,有大德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善三藏法師在此停留14個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七)閹爛達羅國(jalandhara今jullundur)

國中有那伽羅馱那寺(nagaradhana),住有大德旃達羅伐摩(candravarman月胄),善究三藏法師因此而停留四個月,學《眾事分毗婆沙》。此國有伽藍五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專門習學大小二乘。

(丙)中印度諸國巡禮

(一)波理夜咀羅國(pariyatra今bairat)

伽藍八所,傾毀已甚,僧徒寡少,習學小乘

(二)秣兔羅國(mathura今名同)

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

(三)薩他泥濕伐羅國(sthanesvara今thanesar)

伽藍三所,僧徒七百餘人,並皆學習小乘教法

(四)牢祿勒那國(srughna今sugh)

伽藍五所,僧徒千餘人,多學小乘,少習余部。其國有一位大德名闍耶掬多(jayagupra)善閑三藏法師遂留住五個月,聽他講《經部毗婆沙》,時維貞觀五年(631年)法師32歲。

(五)秣底補羅國(matepura)

伽藍十餘所,僧伽八百餘人,學小乘說一切有部,另城南有小伽藍,僧徒五十餘人,昔德光論師於此作《辨真論》等,幾百餘部,他本習大乘,後退學小乘。在其伽藍北方另有大伽藍,僧二百餘人,並小乘學。

時有大德名密多斯那,年90,善閑三藏法師又停此5個月就學薩婆多部之《恆捶三第鑠論》,及《隨發智論》等。

(六)瞿毗霜那國(govisana)   

伽藍二所,僧徒百餘人,並皆學小乘教法

(七)堊醯制坦羅國(ahichattra)

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

(八)劫比他國(kapitthika亦名samkasya今sankisa)

伽藍四所,僧徒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城東更有伽藍,僧徒數百人,亦學正量部法。

(九)羯若鞠閹國(kanyakubja曲女城今kanau0

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大城東南有納縛提婆矩羅城,中有伽藍,同垣異門,僧徒五百餘人,並學小乘說一切有部。法師人其國中,到跋達羅毗訶羅寺,住3月,依毗離耶犀那三藏讀《佛使毗婆沙》及《日胄毗婆沙》訖。

(十)阿逾陀國(ayudha)

有寺百餘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兼學,大城中有伽藍,是世親菩薩制大小乘論及為眾說法處。城西南有故伽藍是無著菩薩說法處。兄弟二人,俱為瑜伽行派之宗匠,弘揚唯識諸論。

另有伽藍遺址,乃昔經部室利邏多論師於此製造《痙部毗婆沙論》。

(十一)阿耶穆佉國(ayamukha)

伽藍五所,僧徒千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另有一伽藍乃昔佛陀馱娑(覺使)論師於此制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

(十二)缽邏耶伽國(prayaga)

伽藍兩所,僧徒寡少,並皆習學小乘法教。

(十三)僑賞彌國(kausambi舊譯俱晱彌,今kausam)

伽藍十餘所,傾頹荒蕪,僧徒三百人,學小乘教,伽藍東南重閣上有故磚寶,世親菩薩當住此中作《唯識論》破斥小乘,難諸外道伽藍東有故基,是無著菩薩於此作《顯揚聖教論》處。

(十四)鞞索迦國(vigaka)   

伽藍二十餘所,僧三千許,學小乘正量部。

東南道左有大伽藍,是提婆設摩阿羅漢造《識身足論》。

(十七)室羅伐悉底國(sravasti舊譯舍衛)

伽藍數百,僧徒數千,並學小乘正量部。

(十六)劫比羅伐串堵國(kapilavastu舊譯迦毗羅衛,今tilaurakot)

伽藍故基千餘所,而宮庭之側有一伽藍,增徒三十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

(十七)波羅呢斯國(baranasi今varanasi)

伽藍三十餘所,僧三千餘人,學小乘說一切有部。另鹿野伽藍有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

(十八)戰主國(garjapatipura今ghazipur)

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並皆習小乘教法

(十九)吠舍厘國(vaisali舊譯毗舍離,今basarh)

伽藍數百,多已圯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宮城西北有一伽藍,僧徒寡少,習學小乘正量部法。

(二十)弗果恃國

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學。

(廿一)尼波羅國(nepal)

伽藍天祠接堵連隅,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

(廿二)摩揭陀國(magadha舊譯摩伽陀,今patna)

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並多宗習大乘教法

(廿三)那爛陀僧伽藍(nalanda)

有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者,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人。名師輩出,如護法,護月,德慧,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是也。僧徒並學大小乘,爰至俗典《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另有伽布德伽藍,僧徒二百餘人,學說一切有部,其東南有一伽藍,僧徒五十餘人,並學小乘教法

玄奘法師抵那爛陀時備受尊敬,時戒賢論師有百餘歲為正法藏。法師在寺聽他講《瑜伽論》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曇》等至此尋讀決疑而已,法師在此研習達5年之久,時維貞觀十一年(637年)法師38歲矣。

(廿四)伊爛拿缽伐多國(jrauya—parvata今monghyr)

伽藍十餘所,僧徒四千餘人,多學小乘說一切有部。(《西域記》則作正量部),鄰近有王廢其國君,以大都城施眾僧,於中並建二寺。各有千僧正學小乘說一切有部。中有大德,俱善薩婆多部。法師又停1年,就二僧學《婆沙》及《順正理》二論。

(廿五)瞻波國(campa今campanagra)

有加藍十所,僧徒二百餘人,習小乘教。

(廿六)羯朱嗢只羅國(kajangraha約今rajmahal)

伽藍六七所,僧徒三百餘人。

(丁)東南印度諸國巡禮

(一)奔那伐彈那國(puravardhana約今mahasthan)

伽藍二十餘所,僧三千餘人,大小乘兼學。

城西有跋始婆僧伽藍,僧徒七百餘人,並學大乘教法。東印度境碩學名僧多在於此。

-)羯羅拿蘇伐刺那國(karnasuvarna今rangamati)

伽藍十多所,僧侶三百多人,(《記》作二千餘人),學小乘正量部法。

(三)三摩怛吒國(samatata今bad—kamta)

伽藍三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並皆遵習上座部學。

(四)耽摩栗底國(tamralipti今tamalitea)

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

(五)烏荼國(udra今cuttack)

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並皆習學大乘法教。

(六)羯倰伽國(kalinga今rajamahendri)

伽藍十餘所,僧侶五百餘人,學大乘上座部法。

(七)南僑薩羅國(kosala今sirpur)

有伽等百餘所,僧徒萬人,並皆習學大乘教法

(八)案達羅國(andra今padda)

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

(九)馱那羯礫迦國(dhanyakatah今pharanikotta)

伽藍多荒蕪已甚,存者二十餘所,僧徒千餘人,並多習大乘部法。法師在此國遇二僧,名蘇部底和蘇利耶,乃善解大眾三藏法師於是停此數月,學大眾部《根本阿毗達摩》等論,彼亦依法師大乘諸論,互相得益。

(十)達羅毗荼國(dravida今coujecvueram)

此地乃達摩波羅(護法)菩薩本生之處出家後專精正法,究通諸部,閑於著述,及造《聲明》、《雜論》25000頌,又譯《廣百論》、《唯識論》及《因明》等數十部,並盛宣行。

(十一)僧伽羅國(simhala)

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日摩訶毗訶羅住部(大寺派),斥大乘小乘,二曰阿跋耶只厘住部(無畏山寺派),兼學二乘,弘演三藏

(十二)恭建那補羅國(konkanapura今kokanur)

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實唯俊彥者也

(十三)摩訶剌侘國(maha—rastra今kalyar)

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

(十四)跋祿羯呫婆國(bharukaccapa今barygaza)

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習學大乘上座部法。

(十五)摩臘波國(南羅羅國一malava今ahmedadad)

伽藍數百所,僧往二萬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

(十六)契吒國(katta)

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學習。

(十七)伐臘毗國(valabhi)

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

(戊)西印度諸國巡禮

(一)阿難陀補羅國(anandapura今vadnagar)

伽藍十餘所,僧徒減千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

(二)蘇剌佗國(surastra)

伽藍五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多學大乘上座部法。

(三)瞿折羅國(gurjara)   

伽藍一所,僧百餘人,學習小乘教法說一切有部。

(四)鄔閹衍那國(南印度境)(ujjayani今ujjaiani)有伽藍數十所,多已圯壞,存者三、五,僧徒三百餘人,大小二乘,兼功學習。

(五)擲枳陀國(南印度境)(jajabhuk「今khajuralbo)有伽藍數十,少有僧徒。

(六)信度國(sindhu)

伽藍數百所,僧徒萬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

(七)茂羅三部盧國(mulasthanapura今multan)

伽藍十餘所,多已圯壞,少有僧徒,學無專習。

(八)缽伐多國(parvata今harappa)

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城側有大伽藍,僧徒百餘人,並學大乘教。

(九)阿點婆翅羅國(audumbatira今karachi)有伽藍八十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

(十)狼揭羅國(langala)有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學習。

(十一)波刺斯等三國(波斯)(parsa)

伽藍二三,僧徒數百,並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法。

(十二)臂多勢羅國(pitasaila)

伽藍五十餘,僧徒三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

(十三)阿車荼國(avanda)有伽藍二十餘,僧徒二千餘人,多學小乘正量部法。

(十四)伐剌拿國(varana今bannu)有伽藍數十,荒圯已久,僧徒三百餘人,並學大乘法教。

至此法師於是返回北印度境之缽伐多羅國,其城側有大伽藍僧侶皆學大乘國中有二三大德,以學業可遵,法師故停二年就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攝大法論》和《成實論》等。

從此復還摩竭陀那爛陀寺,參禮正法藏戒賢論師,間寺西有低羅擇迦寺,中有大德般若陀羅,於薩婆多部出家,善自宗三藏,及《聲明》、《因明》等,法師就停2月,諮決所疑。從此復往勝軍論師所,論師受學於賢愛、安慧和戒賢等,學既內外,德為時尊,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決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檠論》、《十二因緣論》和《莊嚴經論》等,及問《瑜伽》、《因明》等疑已。 

法師以留學有成,於是思歸回國,為調和中觀瑜伽成見,防著《會宗論~3000頌,呈戒賢及大眾,又因外道小乘制論誹謗大乘法師乃作《破惡見論>1600頌申大乘義,眾皆稱善,法師並應戒日王之請,出席「無遮大會」七十五日,異常隆重,備受尊崇,法師以宣揚大乘義,影響後世,至為重大。

法師復從此西北行,逾大山,涉廣川至毗羅那拿挈國,停兩月,逢師子光、師子月同學二人,乃講《俱舍》、《攝論》、《唯識論》,後又講《瑜伽抉擇》和《對法》等。

法師印度境後,歷小城邑,至漕矩吒國等,越蔥嶺經西域諸國,止於於闐,乃修表奏皇上,告知回國,當滯留時為諸僧講《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等論,眾皆欽佩,法師終於貞觀十九年(645年)返抵長安,時年46歲,計出遊達外達17年,歷56國。

三、回國後翻譯佛典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印度西域地區齎帶回國的梵莢佛典甚為豐富,凡526莢、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可惜玄奘只譯出一部分,其他經已失傳。

茲將玄奘法師帶回來的經論類別列下:

大乘經    224部

大乘論    192部

小乘論    192部,計有:

上座部    14部

三彌底部(正量部)15部

大眾部    15部

彌沙塞部(化地部)22部

迦葉維部(飲光部)17部

法密部    42部

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67部

因明論    36部

聲  論    15部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即貞觀二十年(646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法師滅度前為止,共19年,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法師特別注重《阿毗達磨》論典的研究,現特將法師所翻出的《阿毗達磨013部,444卷列出如下:

《大毗婆沙論》五百羅漢釋、200卷、顯慶元年(656年)在慈恩寺譯

《入阿毗達磨論》塞建陀羅造、2卷、顯慶三年(658年)在慈恩寺譯

《發智論》迦多衍尼子造、20卷、顯慶二年(657年)在玉華宮譯

《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16卷、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在弘法院等譯

《法蘊足論》大目犍連造、12卷、顯慶四年(659年)在慈恩寺譯

《集異門足論》舍利弗造、3卷、顯慶五年(650年)在玉華宮譯

《界身足論》世友造、18卷、龍朔三年(663年)在玉華寺譯

《品類足論》世友造、18卷、顯慶五年(660年)在玉華宮譯

《五事毗婆沙論》法救造、2卷、龍朔三年(663年)在玉華寺譯

《俱舍論》世親造、30卷、永徽二年(651年)在慈恩寺譯

《順正理論》眾賢造、80卷、永徽四年(653年)在慈恩寺譯

《顯宗論》眾賢造、40卷、永徽二年(651年)在慈恩寺譯

《異部宗輪論》世友造、1卷、龍朔二年(662年)在玉華寺譯

結論:   

綜覽以上本文所述,有關簡介玄奘法師出國留學前後的動機和巡禮西域,及印度各國的情況來研究,大概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

玄奘法師在最初接觸佛法時,已引起他對法相宗的典籍《攝大乘論》和《瑜伽師地論》的極大興趣,因而探討到當時相當興盛,而與該兩論有密切關系的《毗曇》學論書,加以精心研讀。其結果引致他因眾師對《瑜伽師地論》的解釋有不同的理論,以致發願印度留學的構思。

玄奘法師印度時,受那爛陀寺的研究學風和瑜伽名師戒賢論師的影響外,並在巡禮各國時更對當時印度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正量部及經量部的學風仍然存在情形,令他更鍥而不捨地去問師學法,所以在他回國後將小乘的論典重新翻譯出來。

考《攝大乘論》與《阿毗達磨》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攝論》第二章之(所知依章>有指出佛陀依《阿毗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檠證得。」此乃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其次是由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而依彼雜染晶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故阿賴耶識得以相續而生

大眾部的經中說有「根本識」,就是細心,亦是識根,由這細心,六識依之而生起,所以此識名為「根本識」之故

化地部的教義中立有三蘊,一切現行之五蘊剎那生滅叫「一念頃蘊」,而有微細相續隨轉與一期生命存亡的叫「一期生蘊」,最後生死不斷的叫做「窮生死蘊」以支持其學說,化地部乃是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所以值得重視。

經量部之論藏亦有名為「一味蘊」及安立種子說,藉以解釋宇宙人生的成立理論。因此,玄奘法師在回國後,除了積極譯述經典外,且對法相唯識宗的弘揚不遺餘力,這是他深入研究部派佛教的論典而融會於唯識理論的結果,故成為當時在佛教的最崇高地位和顯著的宗派

本文乃於甚短期間為「第二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而倉猝寫成,因此文中所引之經論,未暇與《大正藏》勘對頁數,謹向各讀者致歉!

參考典籍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金陵刻經處版(支那內學院校)。

《大唐西域記》章巽校點,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玄奘全傳》馮作民譯,星光出版社版。

《異部宗輪論導讀》拙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版。

(作者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會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