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野弘元:從印度佛教全貌了解原始佛教

印度佛教全貌了解原始佛教  水野弘元 著王丈雄  譯 l、原始佛教的名稱與時代 所謂原始佛教,系指初期印度佛教全般而言,印度佛教依照其特徵而以時代的區分約可分為:(一)原始佛教;(二)部派佛教;(三)初期大乘佛教(大小乘並立的佛教);(四)中期大乘佛教(大小乘學派佛教);(五)後期大乘佛教(真言密教)等。茲從各時代的特徵先暑述如左,俾能更為了解原始佛教的性質與特性。 首先說明所謂原始佛教時代這是釋迦牟尼佛創始佛教及教化生涯開始,到佛涅槃後一百年以至二百年,部派分裂為止的二三百年間;也就是佛陀阿育王這一段的時間,若依據南印度的傳說,阿育王誕生在佛涅槃後二百餘年的一種說法,則原始佛教的期間約為二百五十年間;另依據北印度的傳說,阿育王佛陀涅槃後百餘年的一種說法,則原始佛教時代約為一百五十餘年間。然而今日為研究原始佛教特質與其性格問題,且不論其歷史時期是多於百年或短於百年,總而言之,從初期佛教至部派分立為止,凡是受持奉行釋迦牟尼教法,而與原始佛教義理相符契的,則稱之為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年代如前所述,而學者中,除承認這一種區分外,更有嚴格的再分為二的情形,以釋迦牟尼佛及其直傳弟子時代佛教稱為根本佛教,而以其後的佛教時代名之為狹義的原始佛教。因為釋迦牟尼佛與其直傳弟子所說佛教佛教的最為根本,而在此以後,佛教理解與表現。有趨向低調與卑俗情形,因而漸次產生有部派形式主義的傾向,為佛教教理性的原因而嚴密的再區分,從廣義的原始佛教而予以再分為如前述的根本佛教與狹義原始佛教二段分法,因為能較接近史實,這種方法雖然合理,然而以昕殘留下來的歷史文獻,能傳下來較充實的原始佛教教理,似乎是沒有,部派佛教發展和傳遞於後世佛教文獻,然所知道的只是原始佛教的一部分,這裹所說的根本佛教,只是在狹義的原始佛教的一項嚴密標准,但在文獻上猶缺乏具足的資料。 唯據學者的理解力,再參照後來大乘佛教思想等的推論,就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思想。然在今日的現況,似乎不能以這樣嚴密的予以區別,原始性質的佛教思想已不能在原始佛教內全部包括。 原始佛教的研究資料,一般說大都在部派佛教所傳下來的文獻中,具體的說,存在於今日僅存的巴利文與漢譯等中的律藏及阿含經中,在律藏與阿含經,現存的形態是那一樣式的部派呢,從最早的部派以及在最後已編集的,均包含有各類形部派的特徽。就各部派所編集來說,均各有昕差異,但均為追溯釋迦牟尼時代的泉源。 律藏是記述釋迦牟尼佛為出家僧團制訂的戒律,及制戒的因緣故事,阿含經是記錄釋迦牟尼成道後四十五年的教化生涯中,在各種隨機說法的經集。尤其是在律藏的經典中敘述丁或多或少佛陀涅槃後的事跡,這些主要的記述,均為佛陀時代發生事情,是佛陀時代的唯一歷史資料。依據傳說,在佛陀涅槃後不久,上首的五百位弟子結集了「法與律」,「法」(dhamma)是釋迦牟尼的說法,後來編集為四部阿含經,「律」(vinaya)就是律藏。 以後被編集的「法與律」的內容,或許經過多少的改變,其組織體裁,大晷成為今日所見情況,郎演變為今日所留傳下來的諸部派的律藏及阿含經,所持的組織體裁,大體類同,內容也有許多地方相當相似,因而,他們可能均出於同一源流,在部派分裂以前,弗教可能只擁有一種律藏與阿含經,由於這種說法,以部派分裂前有統一記載的律藏與阿含繩時,稱之為原始佛教。 今日僅存諸部派的律藏與阿含經如左: 一、律  藏: (一)巴利律:南方上座部所屬。 (二)五分律三十卷:化地部所屬。 (三)四分律六十卷:法藏部所屬。 (四)摩訶僧只律四十卷:大家部所屬。 (五)十誦律六十一卷:說一切有部所屬(有部古律)。 :八)有部新律百七十餘卷:說一切有部所屬。 (七)紀貝支度譯律藏:說一切有部所屬。 以上的律藏稱之為廣律,包括律藏的全文及其他漢譯部份,廣律的內容,就以巴利律藏來說為(一)經分別、(二)犍度部、(三)附隨部等三部分所組成,經分別在闡明比丘、此丘尼應禁止事項,有二百五十戒及三百五十戒戒條(戒經),健度部為出家僧團所應遵守的事項與行事作法,例如:出家受戒作法;為肅清僧團,每月二次的布薩儀式;雨季三個月的安居作法;及其他出家僧團日常生活必要的行為準則等二十大項,有食、衣、住、醫葯等的使用規定,並有各項規定的解說。附隨為補遺性的附錄,諸部派的前二部分的律藏大體都相同,而附隨這一部分卻因為是各部派成立以後的所作的補充,其律藏也各有不同,二前部分為律藏的古老部分,為研究原始佛教的主要資料。且不管因各部派的記述的多少不同出入,及不可免除的後世附加改變,律藏可說是了解佛陀比丘等僧家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等的詳細資料。 二、經  藏:所傳的經藏有巴利文與漢譯,巴利文好像比較完整 ,漢譯的經藏並不限於譯某一派的全部,四阿含均譯自不同 的部派,現存漢譯四阿含,巴利文也有四阿含(四部),還 有第五阿含的小部經。巴利文四部(阿含) 一、長部:三十四經。 二、中部:百五十二經。 三、相應部:五十六相應。 四、增支部:一法乃至十一法。 漢譯四阿合 一、長阿含:二十一一卷、三十經、法藏部所屬。 二、中阿含:六十卷、二百二十二經、有部所屬。 三、雜阿含:五十卷、有部系所屬。 四、增一阿含:五十一卷、一法乃至十一法、大家部所屬。 其中,長阿含是長的經典,中間含是適中程度經典,其他二阿含是由許多小故事彙集的短經典,雜阿含分類是依據說法的類別來區分,增一阿含是以說法內容法數來分類,由第一法到第十一法,巴利文四部與四阿含的各相對應部分,其內容大體都類同,這是追溯佛陀說法源流的最好資料,更在漢譯的四阿含經之外,有不少單一經典,還有,從中亞被發現梵文片斷中,也有許多單經,在紀貝度的譯文中,多少可看到,但這些與在數千及上萬的阿含經比較起來,僅仍是微少的部分(阿含經數以雜阿含來說,由八誦而成,其首尾具足有一千三百六十二經,若法句差別的大致類同的就有一萬五千經之多)。 巴利文的第五阿合的小部經,計有十五篇: 一、小誦經  二、法句經  三、自說經  四、如是語經 五、經集  六、天宮事  七、餓鬼事  八、長老偈 九、長老尼偈  十、本生經  十一、義釋  十二、無礙解道 十三、譬喻經  十四、佛種姓經  十五、行藏經 第五阿含均為收編無法編入前四阿含經的雜經,四阿含的內容,在諸派大體都有相對互相參照情形,在第五阿含經中,似乎有絕大的差異今日僅存的只有巴利文的經典而已,漢譯傳下來的也僅是一小部分。以上巴利文的十五篇中,內容較四阿含雜得多經典的彙集,包括最古老的部分,也包括最新的部分。古老經典中,以四阿含經較之其他經為古老,在佛陀布教生涯中,供此丘僧家閱讀的經集,也被引用包括在阿含經中,第五阿含經,古老的部分有小誦經、法句經,以及自說經、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經等,均是不劣於四阿含的古老經典,這些古老經典是除四阿含經以外,為研究原始佛教的重要部分。所以這些古老經典中,其中的少部分可在漢譯經典中找到,但在巴利文的全部律藏與經藏中,被(日本)官方翻譯的「南傳大藏經」部分,較容易了解。 然而在部派分裂前的歷史性的律藏或阿含經,現存的已經沒有了,而只有現存諸部派的律藏與阿含經的部分,若採取現存的共同的部分,則大概為原始佛教內容,部派聖典現存的已經不多,大部分都已失傳,所以從現存聖典所能得的共同部分欲取得全部釋迦牟尼佛全部的教法,是很困難的,假若就現存全部部派的經典,盡量取得各部派前共同的資料,約暑能了解到佛涅槃後一百年或二百年以上的原始佛教。 若是佛說經集是完全直接依照佛說法所寫,或者可以用錄音設備詳細紀錄佛說的話,才能真正代表佛陀說法真實內容,在過去憑記憶來記錄直接或間接所聽到釋迦牟尼的說法,而後代代相傳,就第一位的陳述聽者,其所述的真實性仍值得置疑,尤其是有關哲理學說方面,必須依據聽者的理解力及因聽、講者的不同而差異,這既使在今日,來記取知名偉人的哲學方面理論,若全憑聽講者的慢慢回想而記錄聽講內容的話,也是無法完全記錄演講者的真正演說內容。 從而,依照弟子記憶內容,想能完全記述釋迦牟尼的說法是相當困難尤其是有些部分憑記憶的傳述來記載數百年前釋迦的說法,由於有些傳承者的知識程度較低,所記述留傳下來的自然也就比較通俗,因此在今日所僅存的原始佛教資料,似乎已經流失了許多釋迦牟尼佛真正原始佛學意義。 茲就已存的原始佛學藏經資料,所存的律藏與阿含經可能有缺點來說,僅存的似乎僅以部派佛教出家中心的佛學部分傳承下來,首先,單以律藏部分,僅是出家僧團的必須遵行的戒律,只阿含經中對一般在家修行者說法部分,大部分是為出家專門學識,在家家在出家前一階段事情,原本釋迦牟尼佛似乎不僅只是對出家說法,應該也有許多對一般在家居大象的說法,然而在今日僅存的經典中,十之八、九戍均是佛陀出家家的部分,原始佛教後期以來,特別是部派佛教,漸漸大都以出家家為中心的傾向。出家家對戒律的守護及對教法修行都是第一重要的,而沒有其餘有關民眾教化面等問題,以今日我們所從佛說經典中,在適合一般人的佛說經典,恰當的資料很少,而絕大多數是為出家眾部分。然而,佛陀實際多年的說法,並不限於以出家家為對象,因而知道,今日失傳的部分應該不少。 誠如以上所說,研究今日僅存的原始佛教經藏,若不考慮到以上的情形,則將會誤解釋迦牟尼佛多年說法的真正意義。 注一:第一次結集為釋迦牟尼佛示涅當年的雨季,以大迦葉(mahakasyapa)為上首,五百大弟子集合於王舍城,合誦佛陀教法,以防 異論發生,並確定佛陀遺法反遺戒,地址為王舍城婆訶羅山(vaihara)的七葉窟(ssptapama-guha)  ,開始日為該年六見十七 日,會期七個月,五部四阿含的原型,由是而成。 注二:第二次結集為佛陀示涅後經過百年,由七百上首僧眾在吠舍離城 舉行了第二次結集,將十事不同的異說予以判定非法,再合誦「 經」與「律」,費了八個月時間而完成了結集,可是其他多數 的僧眾不服決議,另於一處會合結集,叫大結集。 注三:第三次結集於阿育王之世,結集的地點為華氏城。阿育王信佛 教,建立很多塔寺供養許多僧眾單位華氏城雞園寺(kukkutarama)僧眾就有六萬多人,由於異論紛爭,王乃請目犍連帝 子須(meggaliputta tissa)來確定教條,謀求僧眾和合,帚子 須奉命選出僧象一千人結集,期間九個月在此次結集,製作了 論事(kathavatthuu),而完成了經律論三藏。 二、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從何時開始無法予以界定,大致被認為在阿育王時期前後,如巴利佛教史所傳的,阿育王的有關的史傳,以各部派內容各異其趣,巴利佛教所傳下來關於阿育王時代的第三次結集,從其他部派來說明此次結集來看,在阿育王時代,到底分立成多少部派?還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 所謂十八部或二十部的成立之後,大約在西歷紀元的前後②,若以某種稞准來界定部派的完成,則該說是經、律、論三藏的完成,經藏與律藏已如前所述,其原形在部派分裂以前大體就已經成立了,只是在後來部派時代,由於各部分意識形態的原因,有了某些增刪和修正。    (未完) 摘自《內明》第172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