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從現代醫學看禪與身心健康

生活中的佛教

從現代醫學看禪與身心健康

提要 本文從禪及禪在我國的流傳開始,講明中國禪之特色,並以此說明習禪者所具的條件有:發菩提心、深信緣起性空的因果關系、嚴持戒律素食等等。由於禪修,故其智慧寬廣,處事有條不紊,心態平衡,身體健康。接著介紹了現代醫學對防病、治病,維護和開拓身心健康的一系列研究措施,其結果正與習禪者對自身的要求相合,故真正的禪人身心健康。本文以此說明佛教非但是與時俱進的宗教,也說明了禪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必要性。

禪,全稱禪那,意譯為「靜慮」、「思維修」等。禪那之體,為寂靜而具審慮之用,靜即定、慮即慧,故禪那即為定慧均等之妙體妙用,亦即心體寂靜

大珠禪師說:「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動,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可見宗下禪之體為涅槃妙心,依離語言文字頓悟一心,教上別傳向上之宗旨者是為禪。故從本質上看,禪是一種見性之法,它為我們指出擺脫桎梏、走向解脫自由的道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中國禪鑠古震今的名言,它包含了禪宗的全部主張。故學一點禪,對修行者來說,不管你修何法門,都是有好處的。即使你不佛教徒,懂一點禪理或學一些禪者的生活,亦會使你的人活得更有樂趣更有意義。由於這個原因,可以說禪無時間之限制,說它萬古常新亦不為過。禪既萬古常新,亦當對現代社會發生強有力的作用

今借雲南雞足山「禪與現代」佛學研討會之機,談一些禪的「現代功能」作為拋磚引玉。

禪之源及其在中國的流布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後於涅槃會上拈華,迦葉微笑,以心印心授予迦葉。據經載:初有大梵天王金色波羅華獻佛,請佛坐其身而說法。繼因世尊拈此華普示大眾,百萬人天悉皆罔措,惟迦葉尊者領會佛旨破顏微笑,佛即將此華付與迦葉,並授以衣缽真傳之信物,是為第一代祖。佛滅度後三閱月,迦葉阿難竹林外出。阿難既出,因此而大疑,遂於深林靜悟,終豁明大事。於是仍返竹林說道:「迦葉師兄開門!」迦葉言:「如何去而復返?」阿難曰:「大事明矣,頓悟徹矣。」迦葉曰:「既已明徹,何不見面?」阿難即時徹底大悟,即以本具之神通妙用隨便而入,迦葉即以如來心印與衣缽真傳授予,是為第二代祖,並請升寶座結集經藏。禪於印度菩提達摩,歷二十八世。

達摩西來,道傳東土為初祖。師於少室面壁九年待機傳法,後得慧可斷臂求法,即以無言之心印無言之心,是為中土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為六祖。慧能大師衣缽,其法行於南嶺之南,故稱南宗;神秀大師之禪盛行北地,故稱北宗。北宗漸,獲如來禪之蹤跡;南宗頓,得祖師禪之真髓。世稱南能北秀、南頓北漸,即源於此。世傳「拈華微笑」,「折葦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歸」,「斷臂求法」,可知中國禪之源頭

南宗禪之特點為:禪風已完全擺脫教網,不墮於名相,不滯言說,倡修證不二、迷悟一如之說。指出人人均有本覺之妙心,煩惱妄念非實有,故揚「一超直入如來地」之頓悟,後稱之為祖師禪,或謂南頓。

慧能大師令人從般若行起修,大師於《壇經》中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從一股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大師人所修的,是定慧統一的般若行,故在《壇經》中又說:「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認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從而,我們可知大師的主張是以慧為定,定在慧中,故其又說:「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此,則修行者不離日常生活行住坐卧而行一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著,定能自利又利他。其禪修亦不必先求入定,或去住靜觀心,是為最上乘禪。

佛教的修學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基礎。六祖大師對此之看法為:「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不礙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自性雖是無念、無相、無住而如如不動,但其能興起慈悲心廣度一切眾生,故又名心地心地清凈無染也無是非,故戒行清凈,是為自性戒;心地離一切境,無有掛礙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現前,故稱自性慧;心地於一切境不著有無、染凈、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相,是為離一切亂相之自性定。由是而修明心見性直下承當,則是大師所提倡的最上乘禪法。

慧能大師初見五祖時,即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獁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可知六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位佛性論者。大師佛性論為依據,提出凡夫即佛,煩惱菩提,將凡夫與佛、煩惱菩提畫等號,所不同者只是迷與悟而已。大師這一思想,在其嫡傳弟子永嘉玄覺禪師的《證道歌》里表達得最為明白,其中:「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即說明見一切法真性,即見佛性。證一切法真性,即證佛果

即為六祖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主要思想大師弘揚聖教大闡宗風的主要道場是曹溪寶林寺,於大師門下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如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法海集其言行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大師弟子中,出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系統,均為七祖。讓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海傳溈山靈祜與黃檗希運兩支派,皆為十祖。祜傳仰山慧寂,合為第一溈仰宗,慧寂為第十一祖。運傳臨濟義玄,獨為第二臨濟宗,為十一祖。思傳石頭希遷,遷傳葯山惟儼與天皇道悟兩支派,皆為九祖。儼傳雲岩曇晟,晟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合為第三曹洞宗,本寂為十二祖。悟傳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鑒,鑒傳雪峰義存,存傳雲門文偃與玄沙師備兩支,皆為第十三祖。偃為第四雲門宗,備傳羅漢桂琛,琛傳清涼文益,益為第五法眼宗,為第十五祖。玄傳興化存獎,獎傳南院慧顒,顒傳負穴延沼,沼傳首山省念,念傳汾陽善昭,昭傳石霜楚圓,圓傳黃龍慧南與楊枝方會兩支派,皆為第十八祖。南為第六黃龍宗,會為第七楊岐宗,總為五家七宗。

以上為六祖慧能大師如來慧命的正法眼藏傳付給南嶽和青原以後,法水長流、慧燈永耀,而成五家七宗之傳承關系。至此,達摩大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之偈語,成為現實。晚近,只有臨濟之傳承最為興盛,曹洞亦有相傳,其他各家就很少有傳人了。但總的說,我國後來之禪宗可說皆為六祖慧能大師之南宗禪。後南宗禪的許多大師倡禪凈雙修說,遂使禪凈雙修大行於世。

一般人都認為佛教修行高深莫測,同時又死板僵化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其實佛教,特別是禪宗威嚴而幽默,它無時無刻不像春風化雨似的沐浴著一切,滋潤著一切。禪不僅充滿了光明智慧,它還給人指明了解脫之路;禪不僅可使眾生去除煩惱出離輪回,它更可使人現世就得心理上、生理上更實在的和諧與統一;禪不僅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包括疾病在內的種種痛苦,還可使行者意識上得到圓滿智慧快樂,享受永恆的存在。

與人

禪是佛教修行方法,明心見性直到成佛禪宗的最高目標,是達摩祖師特別提出的,慧能禪師亦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是習禪者的第一要務。在我國,由於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禪法,並經過祖師大德的長期實踐,它在現實社會的許多方面,都已產生殊勝現實效應與社會效果

禪與心態真正的禪者,其主要目標是為「了生脫死,超出輪回」,達到菩提正覺境界。雖然由於各人的心量有廣狹之別,所得之成效殊異,但只要你能去實行,其心態必能逐漸至無牽無掛,處處安詳。一個人時時處在安詳心態中,就會在繁忙的工作中,即使遇到極大的困難他也永遠不會失去生活信心和勇氣。一個人如能時時處處以達摩祖師的「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去面對現實心態就會永遠平衡、永遠安詳

禪與道德行為一切禪法的修持者,均以菩提心為本,以持戒為基,以佛所定的戒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心、口、意三業。其直接效應是,用佛教戒律可以起教化作用,推廣行善,約束惡的行為。另一方面,通過禪修能使心理平衡、道德高尚,行為更合乎理性。因為禪修者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和很強的自塑能力,他可以掌握自心,塑造完美的人形象,他的行為當然亦符合倫理道德規範。這樣,無形中就適應了現實社會,改善和提高了社會道德水平。

禪與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擁有古人夢想不到的現實物質的享受。但物慾的追求,使人疲於辛苦的奔波,不但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還塵封了本有的智慧。如果現代人都能行禪,由於參禪,一定會發揮禪之妙用,如此非但不受慾念的牽累,還會使生活更活潑自然心態也更安詳,使生命隨處充滿活力。

禪與大自然修禪者之眼光,不同於一般人,他以慧眼觀之,大地萬物禪機。故古人有「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心」;「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此「物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自然而然,何等超然。雖然門外看禪,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其實不假外求,隨處皆是,俯拾即得。即禪即境,即境即禪,就如山中青泉,自可洗去心靈中的塵垢;天空的白雲,讓你任運逍遙。學佛如此無牽無掛,不學者誰知。

禪與卻病延年 佛經人心散亂,有如心猿意馬晝夜無有停息之時。由於心識不眠不休,累得身體不能放鬆,故百病叢生。現代醫學研究已明白地告訴人們,人體70%一80%病痛,是來自內心的愛染、執著及貪婪和焦慮。習禪的人,心由散亂而轉為專注,混濁的思緒逐漸清明,愛染逐漸淡化。由於心專注寧靜,它能引發與生俱來的一種能量,可自然調理整個失調、受創的身體,松筋舒骨,排除毒素,活化全身細胞自然就會身體強健、延年益壽。

另一方面,禪者的飲食習慣也會促使慈悲心增長,對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對防病、治病都有極大的好處

上面簡略地說出禪對人類社會作用,除了這五個方面還可以說出很多,不過限於篇幅只好止此。總的說習禪靜坐利益不外於:一、在防病、卻病延年,使有健康身體這是屬於生理方面的利益;二、在心理上的效益則是能得到一種寧靜喜悅、開朗、閑逸,以及養成獨立、堅毅、無畏的性格;三、在心靈上則因生活的純凈無染,生命的徹底凈化,自在解脫就會開展出無我大愛——愛人、愛國、愛世界,而又能夠不執著一切,乃至最後成佛,這才是最究竟、最圓滿利益成就

下面再談一下「禪與人類心身疾病的防治」,因為這個問題大家最關心,同時要談這個問題,許多問題也都附帶談到了。

習禪可防治人類身心疾患

以禪的智慧看問題,則根本沒有問題存在,因為一切問題只是在現前心念無知執著才會產生。如果沒有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可以從「因、緣、果」的法則來了解問題——這就是說:問題產生了,是結果出來了。在未形成結果之前,尚有它的根本原因和助緣。禪的修持,就是引導我們去尋找問題的根源,查清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以理性、客觀、進取的精神去面對、解決、消融。因為這樣,所以不管發生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得到完善的處理和解決。

心理疾病起因與消除 與上一段所說的相反,如果沒有禪或不去習禪,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習禪有成之人,他時刻保持內心清醒、明白是非功過:善念起時令其自然增長,惡念來了會立即制止,故修禪的人很強的止惡行力量;與禪無緣者,他的心念晝夜賓士,攀緣五欲六塵,生活有如行屍走肉,隨境變遷、隨業流轉,無法做自己的主人人心內在的貪、瞋、痴、慢,若沒有寧靜、祥和而又活潑、自在的禪法來洗滌陶冶,就不容易從慾望的大漩渦中抽離出來。因此,功利物質性的心病,就沒法根除。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社會各個成員都活得很忙,大家在忙亂緊張焦慮不安,由於壓力過度,就會對自己喪失自尊和自信,內疚或擔憂未來之心續起,煩躁生氣孤獨之感旋至,工作或思考時精神難以集中,無決斷心等等不勝枚舉。習禪之後,相信將有助於紓解你生活中的緊張壓力,降伏煩惱情緒,使工作勝任愉快,生活豐富美滿。故可以說禪是使社會祥和,使人人心健康的有力保證。

唐朝有位無際大師也就是有名的希遷禪師,他拜在六祖之徒青原行思門下,時人稱石頭和尚。師有心葯方一濟,可治心病,亦能愈身病,今抄錄於下,以供參閱:

大師世人曰: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須服我十味妙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好肚腸(一條) 慈悲心(一片) 溫柔(半兩)

道理(三分)信行(要緊) 中直(一塊)

孝順(十分)老實(一個) 陰 騭(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此葯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

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致上福上壽,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滅罪延年,消災免患。各方俱不用,後悔無所補。雖有扁鵲盧醫,所謂病在膏肓,亦難療矣!

縱禱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況此方不誤主顧,不費葯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

偈曰:

此方絕妙合天機,不用盧師扁鵲醫;

普勸善男並信女,急需對治莫狐疑

生理疾患起因與消除 在生理疾病方面,我們說一下致病的主要原因,以便對症治療。造成身體疾病的主要原因,有心理環境兩個方面,不外乎:

1、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人口的增多,居住空間的擁擠,及生活、生產上的過失,造成環境污染,空氣不潔,使噪音充滿,飲水不凈,蔬果農葯殘余的過量;

2、飲食原因飲料採用不當食物選擇的錯誤,如喜食酒肉飲食不節等;

3、喜歡作不必要的比較對事作不必要的計較,並處處計較,造成對身心的傷害;

4、凡事太執著有強烈的欲染與執著心理狀態

5、巨大的心理壓力 工作或因各種社會競爭而產生的巨大壓力

6、心理的嚴重不平衡 由於計較,對現實生活與個人理想差距太大等等原因都能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7、貪婪心太強 例如以貪婪之心,追求卓越與成長;

8、不信因果 由於不信因果,所以不怕因果,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對於以上幾種造成疾病原因,不僅從習禪的本身、佛學因果觀,以及清凈持戒方面去看,還是從禪者的生活規律去探討,都一定會很好地去除。現將對治方法歸納如下:

1、習禪者當是受持齋戒之人受戒能離病苦、保健康 佛在《九橫經》中說橫死九因,前四種皆為飲食不慎,第五為腸胃不暢,可見食事與身體健康關系甚大。若依佛制,中後不食,則內無宿食,外無下風(放屁),心易定而少昏沉,身得安而無疾病。經雲:中後不食有五福,少淫、少睡、得一心、無下風、身得安隱。又雲:無宿食患。又《葯師經》載:「若有病人,欲脫病苦者,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

2、佛教講「病從業生」,可知業障是重要的病根 《觀無量壽佛經》雲:「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優婆塞戒經》說:「受持八戒,除五逆罪,餘一切罪,皆悉消滅。」《涅槃經》載:「波羅奈國有屠兒名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為北方天王沙門子。」以屠兒之重大殺業,猶可仗此一日一夜之持齋功德而消滅之,其餘之輕罪更何足論耶?據此,念一聲佛、持一日八關齋戒功德尚有如此之大,更何況終身持五戒比丘戒菩薩戒呢?習禪者終身持戒業障消除,自然少病多福了。

3、養成素食習慣 習禪者必餐素食,不要誤認食素者會缺乏營養;相反,肉食倒是疾病叢生的禍根。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就是不信的人食物果蔬與肉食的搭配,應保持在九比一這個比例較妥。雷久南博士在《身心靈整體健康》中,談到天然食物身心健康時說:「停止肉食是否會使健康立刻改善?答案是肯定的。在個別的例子中,有好萊塢的明星停止肉食後,子宮內如柚子般大小的瘤自生然消失。丹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曾因糧食不足,全國素食那年死亡率出奇的降低,生病率也減少。第二年恢復肉食,死亡率又回升到以前的數字。」她在同書中還說到:「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不但生活環境改變,連帶的飲食也有很大的改變。以前過節才有大魚大肉,現在天天有得吃;以前白糖是奢侈品,現在隨時可以購買;糙米粗面也由白米白面來代替。短短二三十年,飲食的改變,已影響到一般健康狀況。心臟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症和未老先衰已是司空見慣。表面上好像平均年齡提高,但事實上是嬰孩死亡率降低。至少在美國四十歲以後的平均壽命五十年來沒有增加。」我們如果到網際網路上一查,素食能防病、治病的資料,比比皆是,這里就不再引用了

4、持戒現實利益現以不飲酒為例,佛教的各種戒律——從五戒菩薩戒,都有戒酒這一條,習禪者當然不會酗酒,所以與飲酒有關的各種疾病,與修禪的人無緣。和其他戒律一樣,酒戒是釋迦世尊親自製定的,佛陀認為「凡飲酒者,有十過失。何等為十:一者顏色少,二者少力,三者眼視不明,四者現嗔恚相,五者壞田業資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訟,八者無名稱,惡名流布,九者智慧減少,十者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故至今僧人仍遵循這些戒律,禁飲酒。限於篇幅,其他方面就不談了。總言之,持戒能使自己合乎道德生活的規範,其好處不言而喻。

5、起心動念即影響生理這可從不同的人吃同樣的食物,有些人會發病,有些人則沒有病。有資料說河南林縣,食道癌的患病率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之一,因為他們吃一種沒有放鹽而腌三個月以上,最後都發霉了的菜,他們認為味道很好。雖然食道癌的發病率很高,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有人問過當地居民,知道在得病之前,若為某一件事特別生氣或特別不高興,這時喉嚨就不舒服了,這只心情影響身體的一個小例子。再舉一個例子,說人心理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到生理,尤以壓制自己,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或人的個性時為最。資料顯示:在美國有位叫拉山的醫生,專門研究心理治療癌症方法。他曾舉了一個病例:有位非常成功的律師他有三個孩子太太很好,一般需要都有,他卻得了腦癌,醫生表示不能開刀了。他只好去找心理醫生,他跟心理醫生談了之後,醫生發現:他的太太母親給找的,律師父親他做的,根本不合他的興趣,他愛好的是音樂,因為父親律師要他繼承這份工作。表面上看起來很成功,但不是他所愛做的工作。這位心理醫生對他說:「既然生腦癌不能活的話,你不如過自己愛過的堆活,因為你死了不是等於什麼都沒有嗎?」在這個情況下,他就放棄了律師工作,開始學音樂過了幾年他加入交響樂團,他的腦癌沒有治療就自動消失了。另外像不能原諒別人,如果有人對你好使你受到委曲,你心中老是不舒服,這就會使你的健康受到損害,為了你的健康你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原諒別人,這在佛教叫「忍辱」(學佛的人都知道忍辱不是壓制自己),在儒家叫「恕道」。我們還要用趙朴初居士常說的「知恩報恩」之心來對人,用感恩之心、用愛心對人。這也就是佛學所講的「一切眾生是我過去世的父母未來諸佛,」我們怎麼可以對他不好呢?實際上這是一種養生之道,不管怎樣,有感恩心、原諒心,還要有表達自己個性的勇氣,這不僅習禪者可以做到,即使不參禪的人如能學一學,放開「我執」,你的心也會變得非常愉快,這確實是對人的生理心理都有好處的,疾病也會遠離而去

6、疾病與三世因果關系 學佛的人當然相信因果,對不信佛的一般人來說,可能會認為這是佛教徒的偏見,但這個問題是一位美國華人學者,叫雷久南的提出的。她是在夏威夷大學畢業後,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在取得化學博士後,到美國德州大學癌症中心工作十年,是專門從事研究癌症的預防和治療的專家。1981年,她曾在中美學術交流的課題下,由美國科學院派到北京,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腫瘤所合作,研究河南林縣食道癌與微量元素的密切關系,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她說:「佛法世界上最深奧的一門學問佛法也可說是人生化學,因為佛法因緣——緣起,一切事情都是許多不同的條件所結合而造成的結果,也就是果報應。如果你學過化學就知道,不同的化學成分是由不同能的元素組成的,經過不同的變化後,會改變而造成不同射的結果,所以佛法可以說是人生化學。疾病是什麼因緣造成的呢?一般說來,你在前世或多世以前傷害別人的話,好殺生,你所得到的結果,其中之一可能就是身體不好佛法五戒十善,基本道理就是不傷害人。尤其是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不傷動物,不偷盜也是不傷害人家,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這樣就不會傷害到自己,可以說是真正健康基本的來源。」

7、非但不食肉還應護生、放生為我們的病是切斷別人的生命所造成的,你現在盡量使動物生命延長,就是造了自己長壽的因,這是自他兩利的事。

雷久南博士說到,一個人的壽命結束有三個因素一是你的福報盡了,二是你的惡業成熟了,三是你的生命力結束了。你知道自己快要死的話,可以找解救的辦法:如果是福報享盡的話,你就趕快多積福,多做些幫助人家的事情也就是行善。不管哪一方面,真正為人去做去想都是善業,都有福報。如果惡業成熟的話,你想使身體健康你就懺悔懺悔可以用拜《觀音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等方式進行。她還認為發菩提心,也是一種消業的最好方法

她更認為談健康也不能不談到死,因為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死。她說根據佛法講:一個人的緣盡了他就要離去。人不知死了多少次,所以生生死死不是沒有,如果你能真正去觀察的話,就像換一個家,換一個房子,換一個肉體如果你知道可能有一很好來生的話,那麼你對死的恐懼就會慢慢減少。如果你在臨死時,充滿了愛心慈悲心、善良心,你一定會有一很好來生,而且那時候,最好能夠想到佛菩薩你就能得到佛菩薩的迎接,自然有個好死。

雷久南博士在她所著《身心靈整體健康》的最後舉了兩個實例,說明所謂心靈健康的影響。一是她在1987年正離開美國的時候,有一個患肺癌的病人去找她,此人大腸里的瘤已經除掉了,但在肺部中還有一個,要等一兩個月後再開刀。雷博士特別為他講明要注意兩方面的事:第一、在飲食上必須吃素;第二、在心理上盡量從各方面發揮自己的興趣,如繪畫、音樂等等,用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在此同時還應念佛。結果不到一個半月,他打電話給雷博士說:「醫生取消了我的開刀,因為肺部的瘤已不見了。」另外雷博士在1988年到中國時,碰到一個四個月見過面的肺癌病人,當時她也要病人同樣應注意、並做到上面所說的幾點,此次碰到時他已沒有病了。

雷博十在《身心靈整體健康一百問》這本書的《序》中,說身心靈保健十項守則是

1、保持愛心,避免一切傷害他人之言行,特別是殺生 健康的第一原則是殺生,包括間接殺生,如吃雞鴨魚肉等,因為大自然的根本定律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原則能做到,則其他促進健康方法都容易收效。

2、飲食之道自然為要 飲食以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種子、核果、豆類與海菜為主。中國一句古話:「病從口入」。能避免有害身體飲食身體自然健康。以植物為主食,既合乎現代醫學界最新的資訊,也合乎上述第一原則

3、拋開舊傷、新痛、憤怒與悲哀 一切現象夢幻泡影,常作無常觀、空觀。能保持心情舒暢、開心,是健康的主因,如懷恨在心、冤屈不平,就是吃得最合乎健康原則,也難健康起來。相反,一個人如果開開心心,即使粗菜淡飯,吃得差一點也會健康

4、從事利益他人的工作 人生如果只為自己而活,會枯燥無味,如果所作所為有益社會自然人生會充實滿足。如果所作沒有意義,那真是浪費時間,真可惜!

5、置身於關愛和護持自己的環境中 人都需要溫暖,生活在親朋環繞中,會促進健康孤獨的人,或處在對自己有敵意的環境中,都容易生病要想得到溫暖,我們先要給予人溫暖。病人有時不能改變不溫暖的環境,最好避開一下,到一個溫暖的環境中去養病。

6、依自己的能力放生、護生病的人,必須積極地去救其他生靈,才能得以延壽,這也是改命的方法。保護生命除了不殺生,還要積極勸人不殺,勸朋友病人一個月中也吃幾回素食,少吃一餐魚蝦,也是保護生命,是既省錢又延壽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7、消除業障過去所有一切傷害他人之事,不管大小,必須誠心懺悔。可依佛法:拜「三十五佛」、修《大悲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地藏懺》和持八關齋戒方法,消除往昔的過錯

8、皈依佛、法、僧三寶疾病原因之一,可能是冤家附身,西方國家美國有很多這方面的資訊。一批心理學家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如果可請冤家離開,則病情會立即好轉。皈依佛、法、僧三寶,是請冤家離開的最好方法皈依佛、法、僧三寶後,觀想自己全身被三寶之金光照著,每一個細胞都被照亮,默想:「我們得佛光加持、保護、超度,附在身體內的眾生,藉這光可得解脫。」

9、持誦慈悲真言:唵嘛呢叭彌畔咒有大威力,同時聲音可影響我們的身心,特別是六字大明咒,有提高能量的功效。不能出聲念,默念也可

10、隨喜自己、他人和佛菩薩功德 隨喜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積聚福報最容易的方法。想到自己或他人過去、現在、未來所作一切利益他人的事,心生歡喜這就大大提高能量;想到佛菩薩所作一切利益眾生的事,心生歡喜,更是不可思議福報的人,做事自然「心想事成」。

雷久南博士認為:身心靈整體健康理念,主要是從治本上下手,其間接效果也是治標。所謂「病」只是標,而不是本。她舉了一個例子:好比吸煙的人會有口臭、肺氣腫、氣喘、肺癌、心臟疾病等不同的病,如果針對這些不同的病去治,既費神又沒什麼效果。但是一旦戒煙,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消失。同樣道理,對許多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風濕症、高血壓腎臟病、肝病等等,如果能將飲食改為自然素食,則病況都會有改善,也不必再問不同的病應該有什麼不同的治療方法

結 語

上文我已從現代醫學的研究方面,談了不少保持人的身心健康與預防疾病、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從這個結論再對照一下禪及習禪者的所持心態生活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真正的禪者、歷代高僧大德,他們生活那樣清苦而多健康長壽原因了,佛教界的長期實踐與現代醫學研究的兩者所得出的結論,不是可以相互佐證了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