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與雲棲寺
提要蓮池大師為凈土宗八祖,本文先敘大師之生平,以明師之行狀;繼述師之凈土思想特色,以志大師對凈土宗之特殊貢獻;續寫大師初住雲棲之因緣,文中揭示了大師為民除害、禱雨、禳疫、造橋等事跡,以顯師之慈悲濟世精神,此亦為師久住雲棲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最後介紹了八祖道場雲棲寺之環境、寺容、規制,說明寺之各項規制健全,大師以身作則,嚴格執行,終使此道場曆數百年而不衰。
佛說一切法,無非開示眾生,覺其心性,從而了生死,成佛道。若論事修,必經多生多劫方克其果,佛憫眾生說凈土法門,如法修持壽終蒙佛接引生西,即離六道,得一生補處,可謂當生成就之法。晚近以來的中國佛教,專修此法的人數,比率極高,近世的中國凈土思想,受蓮池大師的影響極大,今就大師之生平與師之道場——杭州雲棲寺,作一介紹,以弘揚大師之精神,並祈正法久住。
大師之生平
蓮池(1535—1615)大師名襪宏,字佛慧,蓮池是他的號,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大師俗姓沈,十七歲即考取秀才,以學行著稱。
少時,見一近鄰老太太天天念佛不停,師即問她為何要念佛?老太太答道:「先夫持名念佛,臨終無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師聽此語深信不疑,從而寄心凈土。師二十七歲後,連遭父、母之喪,乃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發心出家,遂投西山無門洞性天法師落髮,就昭慶寺無塵律師受具。隨後北游,謁遍融法師,蒙師示以「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大師聽此語深受感動並銘記於心。
後參笑岩德寶大師於柳庵,得益良多,故能於辭師往東昌之途中,一聽樵樓鼓聲即大悟,因作「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大師回杭州,見五雲山環境清幽山水秀絕,深愛之,即搭茅棚住下。因該地為吳越錢氏為僧人志逢建雲棲寺之遺址,故大師以「雲棲」名茅棚。師居此山專修念佛三昧,遠近道俗聞風來歸,不久即成一大叢林——雲棲寺。
萬曆十二年(1584),大師編寫《往生集》,是書搜錄古今念佛往生者的事跡。二十年,開法於杭州凈慈寺,同時重興戒壇之制,並提倡自誓受戒之法。大師還十分注重戒殺放生,於山中及城內外闢建放生池,親撰《戒殺放生文》,勸人莫傷物命。
大師是主張禪凈同歸的一位大德,他既痛斥當時禪徒的空腹高心,但又以禪理來闡釋凈土法門,始於唐末的永明延壽禪師之禪凈雙修說,經高峰原妙,至蓮池大師而集大成。大師認為佛教的修持,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準則,他認為只有看經,才可知念佛法門的由來。大師又主張參禪的人,亦應看經,師曾於《竹窗隨筆·經致》說:「離教而悟,是邪解也」,又說:「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
大師曾於《竹窗隨筆·儒佛配合》中說:「儒佛二教聖人,其設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強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圓機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兩無病焉,又不可不知也」。故可知大師還是一位主張儒佛調和的高僧。
大師的一生,除弘揚佛法和領眾修道之外,還勤於寫作,師之著述達四十餘種,由其弟子大賢等匯編成《雲棲法匯》三函,共三十四冊,計有《戒疏發隱》、《彌陀疏鈔》、《遺教節要》、《諸經日誦》、《具戒便蒙》、《沙彌要略》、《尼戒錄要》、《禪關策進》、《僧訓日記》、《緇門崇行錄》、《華嚴感應略記》、《往生集》、《皇明名僧輯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錄》、《放生儀》、《楞伽摸象記》、《西方願文略釋》、《戒殺放生文》、《竹窗隨筆》(先後共三集)、《正訛集》、《直道錄》、《山房雜錄》、《遺稿》、《雲棲共住規約集》。此外,大師還修訂了《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瑜伽焰口》和《朝暮課誦》等。
大師於凈土諸經中,特重《佛說阿彌陀經》。師以《阿彌陀經》的持名念佛,為至簡至易、最為要約的法門,認為依《阿彌陀經》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人佛之知見。師於所著《阿彌陀經疏鈔》卷一中,列出佛說此經有十義:1.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2.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3.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4.化導二乘執空,不修凈土故;5.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6.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7.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9.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10.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由此可知《佛說阿彌陀經》,實為世尊大悲本懷的流露,是為末法苦惱眾生,所開示的出離生死之唯一捷徑。
大師據華嚴五教的教判,將《阿彌陀經》判為頓教所攝,亦兼通終教及圓教。因正攝於頓教,所以此經,雖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凈土,得不退轉,以即身成辦生死大事,故迥異於漸教要以歷劫修行,始能位階不退;兼通於終教,所以念佛生於凈土,然後才能逐漸成佛;分通於圓教,所以此經述說凈土的水鳥樹林,皆演妙法,處處盡是如來的化現,這就是華嚴別教一乘的事事無礙境界,《無量壽經》說,能於寶樹中見十方剎,阿彌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於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兩經均正攝於頓教。
大師認為修凈土者,必須具備信、願、行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師以《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亂,數目多少則無關宏旨。
事的一心,在於執持名號時之憶念,即是口中稱佛名號,耳中聞佛名號,心中常憶念佛的名號,字字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卧,不間不斷,除此佛念,別無二念,因此將貪、瞋、痴等煩惱雜念,一律排之於心境之外。能達於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調伏煩惱,但還不能破除煩惱。
理一心為聞佛名號之時,不唯憶念常念,更應反觀審察此憶念之根源,達於極點,則能於自本心契合根源而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兩個階段:1.能念、所念更無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別無一個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無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為非有非無,離四句,言思路絕,無可名狀。即於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無見盡,契合清凈本然之體。此不涉事相,為純理觀,此觀力成就即人見道位,可破除煩惱雜心。
望月信亨之《中國凈土教理史》謂:「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經》之一行三昧,《華嚴經》之一行念佛、一時念佛,《起信論》中觀佛之真如法身,畢竟得住正定所說,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觀經》之至誠等三心,《起信論》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論》之清凈等三心,乃至華嚴十心、寶積十心,此一心中無不具足。《凈名》之八法,德雲之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亦不離此。此名菩薩念佛三昧,又名達磨直指禪,亦說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實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見念佛雖然容易,其理實深不可測。蓮池大師所見之念佛法門,是極其簡易而又極其精深,在簡易的實踐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近人有以念佛法門為接引初機的淺薄之教,則是一種未能深入凈土教理的蠡測之論。
蓮池大師又據宗密大師之《普賢行願品疏》,分念佛有稱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此四種念佛後後勝於前前,以稱名念佛最淺近,實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實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顧,並非別出方便。
蓮池大師之凈土思想特色,亦即在於此。關於一心不亂可分事、理兩種一心來解釋,雖從凈覺仁岳以來即有此說,但仁岳及以後之天如、性澄等大師,均是以天台教之立場,說出理一心,以釋一心三觀之義,是以此義作為倡導台凈融合的立論根據。蓮池大師體究理之一心,即是體究審察獲自本心之意,此亦即達磨所傳的當下直指的禪,大師即以此為禪凈合一之理論根據。但此說不同於永明延壽等諸師,永明等師為救一般淺薄禪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實修者,故勸以兼修念佛,仍以禪宗、凈宗為兩門。而到蓮池大師,則倡導禪凈不二的同歸之說,而不是兼帶或雙修了,此可為其特色。
蓮池大師受具不久,即帶著瓢缽錫杖雲游四方,以遍訪名師,請求教益。《雲棲志·卷五禪德》中之大師傳雲:「師遍參諸方,得念佛三昧。師依凈土一門乞食次,見雲棲山水幽寂,乃結茅三楹,倚壁危坐,常糧至七日念佛不輟。環山多虎,襪住後虎為遠徙。值歲大旱,循田念佛,雨隨足跡而注,居民德之,遂成蘭若,道風大扇。四眾歙集,嚴凈毗尼,傑出諸寺,專勤念佛,遠追蓮社,人稱雲棲菩薩。」《新續高僧傳四集》卷四十三所記,則較此為詳,其大意謂:
大師受具足戒之後,即攜一瓢一杖遍游諸方,曾北詣五台,夜禮文殊菩薩感見異光。又入京師參訪遍融、笑岩,過東昌聞鼓聲而開悟。隆慶辛未(1571),乞食梵村,見雲棲山水幽寂,遂生終焉之志,有護法楊國柱、陳如玉為結茅屋三楹,供師安居。大師弔影寒岩,絕粒七日,倚壁危坐,精進修習。五雲山多虎,環山四十里。每年死於虎口者,達數十名,當地居民為此傷透腦筋。大師即發悲心,為誦經千卷,並沒瑜伽施食津濟之,虎患遂止。不久,當地又發生了旱災,土地乾涸,莊稼大片枯死。村民們又來山請大師禱雨。師笑對村民說:「我只會念佛,別無其他法術」。在村民們的再三懇求下,大師只得答應。遂下山至田間,師手擊木魚,沿著田埂邊走邊念佛,村民隨後跟念佛號,時雨隨足跡而注,居民大悅。為報大師之恩,村民們即相與庀材木鼎新寺宇,以永一境之香火。眾檀信遵大師之意,不日蘭若成,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像,僧眾所居不求舒適,以可蔽風雨為足,自此法道大振。
萬曆戊子歲(1588),一場特大瘟疫在杭州蔓延,每日死於病者達千餘人。太守余良樞想起了曾以佛法馴服猛虎和求得大雨的蓮池大師,即請師至靈芝寺祈禱消災,疫病遂止。
梵村舊有朱橋,常因錢塘江大水倒灌而沖塌,給人們的行走帶來極大的不便,大師見此即提議重建,師要求當地居民,不論貧富貴賤,每人捐銀八分。有人認為造橋工程量大,怕事難成,勸師多征銀兩,但大師拒絕加重人們的負擔。為時不久,修橋必需的資金齊集。於是大師鳩工築基,每下一椿師為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日,橋也就順利地造成了。
除虎患、禱雨、禳疫、造橋等等都體現了大師慈悲為懷、利濟民眾的精神。除此之外,大師更著《放生文》,造放生池,組織專事放生的會社,提倡戒殺放生。大師還說明對於放生的人,可增福祿,或延壽命,或免危急,,或愈重病,或升天堂,或證道果,隨施獲報。行善不應以得福報為目的,然因善行所召,福報自至,欲拒不能。在師之感召下,戒殺放生之風在各地興起。
大師以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為民辦了一系列的好事,也為他久居雲棲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故使雲棲道場受到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百姓的愛戴與支持。
八祖道場雲棲寺
蓮池大師愛雲棲之環境,此地既離杭州不遠,又是個山幽境勝之地,大師結茅駐錫,終使雲棲寺成為曆數百年而不衰的專修凈土道場。現在,我們先看幾段引文:
山徑紆徐日,溪聲到處聞。
竹深陰戛日,木古勢干雲。
倚檻聽啼鳥,攀崖采異芬。
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
此詩為清康熙皇帝巡幸雲棲寺時所留下的五言詩,短短四十字,道出了雲棲幽靜深奧的特色。
上世紀三十年代,臨海項氏士元編纂《雲棲志》十卷,其《自序》有:「杭為浙省首區,西南一帶,湖山秀美,選佛之場,棲真之宅,環列錯峙,五雲在諸山中尤為秀聳,江湖映帶,南北兩峰,均落腕中,山之西麓,雲棲寺在焉。境則變喧而幽,土則去穢而凈,蓋五雲擅有杭州山水之美,雲棲尤佔五雲之勝也。溯茲寺自宋乾德間伏虎禪師開山以來,中經吳越王錢氏暨釋襪宏發揚演播,慧光日啟,逮至有清,聖祖世宗高宗輩迭次巡幸,加以褒崇,香火益盛。嘉道以還,雖火患頻遭,故物多化灰燼,而寺僧鳳翔、瑞真等咸克發抒願力,銳志重興,承缽之徒,亦能篤守老實念佛之戒,以故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祗園紺宇,先後增闢,以視疇昔,更遠駕而上之」。此文言簡意周,不僅敘述了寺之環境與歷史沿革,並說明距今七十年前之寺貌。從而我們可知此寺自蓮池大師之後,一直是「篤守老實念佛之戒,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的凈土道場。
該寺自蓮池大師住持之後,截至《寺志》成書之上世紀三十年代,凈土宗風歷三百六十餘年而不變,首應歸功於大師之德化風靡遠近,故道俗之來受教與乞受戒者甚多。據《往生集》、《凈土聖賢錄》、《居士傳》等所載,就有數十人之眾;《雲棲志·卷五禪德》所示者即有如榮、如清、廣槐、大賢、廣如、大冥、智瑛、圓信、廣印、廣彰、大掄、廣承、本金、鶴林、大善、方宜、成法、成傑、等圓、與明、與楷、交熙、維章、中庸、天壽等二十五人,諸師皆秉蓮池大師之教,虔信凈土法門,以蓮池大師手訂之制度為規則,導住眾皆篤修凈業使然。
其二,則由蓮池大師手訂雲棲寺之規制,使後人有法可依。大師所制之規約周而備,計有:1.大堂規約;2.西堂規約;3.律堂規約;4.法堂規約;5.老堂規約;6.病堂規約;7.各房規約;8.下院規約;9.直院事宜;10.定額人數;11.節省財費;12.出應期會;13.暫到客眾;14.外住法眷;15.十方雲水;16.眾事雜式;17.僧約;18.修身十事;19.各執事約;20.僧值凡例;21.赴請三約;22.善罰例;23.免例;24.擯例;25.求住式;26.學經號次;27.受戒式;28.過犯懺悔式;29.津送式;30.上方善會約;31.流通藏本法寶約;32.藏經堂事宜;33.水陸道場規約;34.誦經禮懺不誠敬罰例。可謂堂堂有規約,事事有所依,執事明其職,修學各有式,誤事罰銀錢,賞罰甚分明。
明代中後期的佛教寺院,多飛檐翹角宏偉壯麗,雲棲寺雖是當時的佛教中心,住僧千餘,但大師無意寬宏寺宇。僧舍欠缺,即於房外支閣以居,寺院卻依制管理得整整有條。寺僧禮佛誦經或靜坐修持設有專房;僧職分明,執事僧有辦公處所,每間房舍都安鎖鑰,定時啟閉;院內老堂、病堂、浴室、客房一應俱全;一日夜中由直板僧鳴板巡行,聞板隨聲念佛者舉善,晚間有直夜僧巡視察單,並由直院總管此事;戒為三學之本,嚴格執行半月一次的「誦戒』,和「羯磨」,按規定對寺僧賞功罰過,如有嚴重犯戒者,立即遷單。規制中尚有《直院誡言》、《庫銘》、《堂銘》、《廚房銘》、《浴堂銘》、《齋堂條示》、《受食偈》、《定香銘並式》等,張貼當處以警示眾僧。
大師為寺院住眾和諧清凈,以精進於道業,更訂《僧約》十條。如有違犯,立即出院。所訂僧約計有:1.敦尚戒德約;2.安貧樂道約;3.省緣務本約;4.奉公守正約;5.柔和忍辱約;6.威儀整肅約;7.勤修行業約;8.直心處眾約;9.安分小心約;10.隨順規制約。
為保僧眾個人的如法修持,大師訂立了《修身十事》:1.不欺心;2.不貪財;3.不使奸;4.不用謀;5.不惹禍;6.不侈費;7.不近女;8.不外騖;9.不避懶;10.不失時。
大師對出家之要求極嚴,凡願於雲棲寺出家者:1.必須由父母或極親之人親送至寺;2.經審核非是忤逆不孝、非犯罪脫逃、非勢逼貧窮、非心圖放逸、非曾為惡事、非身屬大家、非負債不還、非家緣未了者方可;3.讀誦經典方面應已粗知晨昏功課之經,如《心經》、《彌陀經》之類;4.頗通書字:書不必博學,但亦曾少分讀習,字不必工好,但能隨分書寫。另據《雲棲法匯》所載,有勿納沈氏子孫出家,當是取古人「易子而教」之義。
進寺之道友,須於剃頭前依號順序學畢規定經典,否則不能剃頭。學經之號次分:
法字型大小:晨昏課經全堂,《佛祖遺教三經》、《沙彌要略》、《四分戒本》、《梵網戒經》、《十六觀經》、《大彌陀經》、《金剛經》、《圓覺經》、《維摩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起信論》。
報字型大小:晨昏課經,《沙彌要略》、《遺教經》、《四分戒本》、《梵網戒本》、《十六觀經》、《大彌陀經》、《金剛經》、《圓覺經》、《普門品》、《行願品》。
化字型大小:晨昏課經,《彌陀經》、《梵網經》、《觀經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號,俱依經次學完一經,再進一經,跳越學者罰銀一錢。課經不完不得剃頭,《要略》不知不得進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薩戒,年滿六十量處,晨昏課經未熟剃頭者,缺一事罰銀一錢。
雲棲寺由於「嚴凈毗尼,尊崇講誦,明因果,識罪福,整飭清規,真修實行」,故能曆數百年而不衰,大師所訂之各項規制,今人當引以為鑒。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雲棲志》成書時,雲棲寺還是一個殿宇完整,道風純正的凈土道場。據志載,其時殿宇有韋馱殿、大殿、葯師殿、地藏殿、祖師殿、長生福殿、夫人殿等七處,堂有念佛堂、禪堂、法堂、靜觀堂、壽惠堂、行積堂、齋堂等七所,軒有翠竹軒、補雲軒、五雲深處等,此外尚設有僧房、客房、庫房、廚房、書記室、工役室、豆腐室、雜物室等生活用房。《寺志》中有「雲棲寺全圖」一幅,是一張標有丈量尺寸的平面圖,頗有參考價值。《寺志》書首有蓮池大師像,繼有「總圖」以明本寺之區域,次揭「寺圖」以示庄嚴,再依次凡名勝古跡,寺藏文物等,均有照片以存真。此類之攝影計有「雲棲竹徑」、「雲棲道上之回龍亭」、「雲棲寺前之松雲亭」、「蓮祖塔院之石徑」、「蓮祖塔院之頭門」、「蓮祖真身塔龕」、「雲棲寺山門」、「雲棲寺大殿」、「蓮池大師遺墨」、「董文敏(其昌)手書《金剛經》真跡」、「青林高會圖」等。
凈宗八祖道場雲棲寺,是卓有影響的佛教名剎,如有機遇修復,使此勝跡長存,則非但對佛教,而對杭州地區旅遊經濟的發展亦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