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廷傑教授:學習中國佛學院的辦學經驗做好西園寺的佛教教育

學習中國佛學院的辦學經驗做好西園寺的佛教教育  

韓廷傑  

中國佛學院中國大陸地區唯一的漢傳佛教高級佛學院,直屬中國佛教協會領導,已經經歷了四十多個春秋,其辦學方針具體體現了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思想,其成功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趙朴老在慶祝中國佛學院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中國佛學院的創辦,是新中國佛教史上繼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之後的又一重大決策,是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紹隆佛種、慧炬常明的重要保證。它創辦之初,就在辦學宗旨、教學與研究、行政管理上,把繼承傳統、適應當代、開拓未來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揭開了中國佛教教育史乃至中國佛教史上嶄新的篇章。」

為了加強中國漢傳佛教教育,中國佛教協會曾於一九六年八月和一九九二年一月兩次召開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中國佛學院具體貫徹執行了兩次座談會所制定的方針政策。

中國佛學院王新老師曾著《談談宗旨和方針--慶祝中國佛學院成立四十周年》一文,記載了中國佛學院辦學宗旨和方針的演變過程中國佛學院創辦於一九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當時所制定的宗旨是:「熱愛祖國,擁護和平具足正信,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方針是:「政治佛學兼授,佛學各宗並重。」值得指出的是宗旨當中的「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是mzd主席在關於成立中國佛教協會文件批示中的一句話

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鬥爭,把中國佛學院的一些老師同學劃為右派,使中國佛學院的教學一度中斷。一九六一年恢復後,中國佛學院的辦學宗旨改為:「熱愛祖國,擁護和平具足正信,培養具有較深造詣的佛教知識分子,發揚佛教優良傳統。」這五句話可以概括為兩方面的內容,前兩句「熱愛祖國,擁護和平」,可以概括為「愛國」;後三句「具足正信,培養具有較深造詣的佛教知識分子,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可以概括為「愛教」。這就是現在我們經常所說愛國愛教」的由來。這句話已經由中國佛學院的辦學宗旨擴展為佛教徒乃至於所有宗教徒的行為指南,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佛學院被錯劃為右派的老師同學先後平反,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趙朴初的主持下,在中國佛學院提出「學修並重,以學為主」的教學方針,以「知恩報恩」為其院訓。在中國佛學院畢業的學生,經常出現還俗的現象。有人提出意見,認為佛學院只注意文化教育,沒有注意增強學員佛教信仰,所以在佛學院的個別學生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學識提高了信仰淡薄了。針對這種現象,把「以學為主」刪去,此時佛學院的教學方針只剩一句話:「學修並重」。

中國佛教協會於一九九二年一月,在會長、院長趙朴初的主持下,在上海開了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座談會,並發表了《座談會紀要》,明確規定佛學院的教學方針是「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學修一體化」就是以前所說的「學修並重」,就是用學得的佛教知識,指導自己的修行;通過自己的修行實證自己學得的理論。相當於一般人所說的理論聯繫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和豐富自己的理論認識。

「學僧生活叢林化」,就是要使學僧堅持上殿、過堂、誦戒、坐禪等佛教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自己的佛教感情,提高自己的佛教修行。通過在佛學院的學習,不僅提高了自己的佛教學識,佛教信仰更加堅定。通過這種教學方針的實施,培養造就一大佛教界知識分子,他們有理論,有實踐,既能說,又能作,成為弘揚佛法大法師,有能力承擔起「紹隆佛種,慧炬常明」的歷史使命。學僧來院學習,僧裝、素食、獨身這中國僧人的三大特徵不能丟。如果在這些方面出現問題,就要受到批評、處分甚至於開除學籍。

關於課程設置方面,劉峰老師的《中國佛學院教材的選用和建設》一文,進行了簡單論述,我想略加補充。中國佛學院繼承和發揚解放前漢藏教理院的傳統,在中國佛教八大宗方面,突出唯識宗和三論宗,兼顧其他六宗。這種設置,我認為是合理的,體現了中國大乘佛教傳統教育。因為印度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時期,出現了二大學派,即講「空」的中觀學派和講「有」的唯識學派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空、有兩大系統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形成八大宗: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密宗在這八大宗中,唯識宗純粹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唯識學派,三論宗純粹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其他六宗則是空、有結合。龐大的佛教理論可以概括為兩個字:「空」和「有」。唯識中觀,猶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相輔相成。學好唯識宗和三論宗,再攻其他六宗,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中國佛學院課程設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是因為教師不同而有變化。

唯識宗講過:《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廣五蘊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攝大乘論》、《辨中邊論》、《因明正理論》、《解深密經》、《唯識章》、《瑜伽真實義品》,給唯識宗研究生講過《成唯識論》。

三論宗講過:《三論玄義》、《三論宗綱要》、《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肇論》、《嘉祥宗要》、《維摩詰經》、《金剛般若經》、《心經》等。

天台宗講過:《教觀綱宗》、《小止觀》、《妙法蓮華經》等。

華嚴宗講過:《五教儀開蒙》、《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

凈土宗講過:《凈土五經》、《凈土教理史》、《凈土無生論》、《凈宗法語大觀》等。

戒律方面講過:《沙彌十戒》、《律學發軔》、《戒律學綱要》、《四分律戒本淺釋》、《瑜伽菩薩戒本》等。

禪宗講過:《禪宗大意》、《壇經》等。

一般基礎課講過:《遺教三經》、《俱舍論》、《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佛學概論》、《八宗概要》、《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各類講座。

佛教史講過:《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

政治文化課講過:時事政策、中國歷史、中國哲學史、印度學、世界史、世界哲學史、古代漢語、英語,日語任選一門,另有選修課梵文和巴利文。

以上所列這些課程,不一定都講,往往因教師不同而有所變動。從這些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唯識宗和三論宗占的比重大一些,在介紹性的課(佛教史及各類講座)和原典方面,原典占的比重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到地道的佛教,因為有大量的原典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有大量的原典課,就是培養學生閱讀原典的能力。各類佛教史及各類講座可以豐富學員佛教知識、開闊眼界,但學員自己可以看懂,講課比例可以少一些。原典則不同,老師不講學員不懂,所以講課的比重佔得應當大一些。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或從初級班到中級班,再到高級班,應當逐步加大原典的比重。如中國佛教史這門課,本科生以蔣維喬的《中國佛教史》或呂澂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為課本,到研究生階段,則選讀各類《僧傳》和《經錄》。在選講原典方面,也要考慮難易的不同,應當是由易漸難。

中國大陸的佛教教育,有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師資。這方面台灣佛教教育比我們要好一些,台灣僧人文化水平比我們高,師資隊伍比我們強,這促使我佛教界重視教育,重視培養人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九九二年一月中國佛教協會在上海召開「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會議」,趙朴初會長大聲疾呼:「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蘇州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成立,作為培養高級佛學專門人才的教育和研究機構,「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僧伽文化素質,培養愛國愛教的合格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現代化文化建設。大力提升佛教學術水準為宗旨,以培養德才兼備的跨世紀僧伽學術人才為己任。」這符合趙朴初會長的要求。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師資,不得不向南京大學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剛開始的時候,這樣做是必要的。但應當逐步建立起僧人自己的教師隊伍,外聘教師應當逐步減少,僧人教師應當逐步增加。戒律課只能由僧人來講,社會上研究佛教的專家學者不遵守佛教戒律也沒資格講戒律。到這里來任課的老師也應當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一旦僧人中有人能講這門課,自己就趕快退下來,為僧人讓路。我談談我個人的體會:我在中國佛學院兼課十年了,曾講過因明唯識中觀印度佛教史、梵文等課,一旦有研究生能講我所講的課,我就給他們讓位,再換一門課。有出家人能講這門課時,我又退下來,再換一門課,所以我換的課比較多。

在全國二十多所佛教院校當中,中國佛學院的師資隊伍是比較強的,也需要聘請社會上的兼職教師,這種形式還會長期存在下去。西園寺聘請兼職教師會更多一些。幾年以後,西園寺不僅為自己培養出教師隊伍,也會給其他佛教院校輸送師資,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業,所以我對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賀。

在辦學之初,我們應當學習中國佛學院的成功經驗中國佛學院的成功經驗什麼呢?趙朴初院長中國佛學院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把中國佛學院的辦學經驗總結為五條:

(一)、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宗教院校正確的辦學方針,以培養和造就一支熱愛祖國,接受黨和政府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宗教學識,立志從事宗教事業,並能聯繫信教群眾的宗教教職人員隊伍為宗旨。我們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辦宗教院校,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重視政治標准思想品德教育;我們辦的是宗教的學修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要引導學僧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的優良傳統

(二)、佛教院校要實行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以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為先導,以戒定慧三學為綱,以文化科學法律政策知識基礎,教書育人、解行相應的教學方針。

(三)、必須有一個在思想修養宗教知識修持組織領導能力上比較強的,和合共事,聯繫群眾的領導班子。必須有一支專業嫻熟,勝任教學乃至具有相當宗教學術權威的師資隊伍。必須堅持條件,把好招生關,嚴格考核,擇優錄取。必須配備精幹的有志獻身佛教教育事業教學的行政管理人員

(四)、從嚴治校,嚴格管理,發揚民主,生動活潑,秩序井然,紀律嚴明。

(五)、在堅持勤儉辦學的原則下,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氛圍,解決好教學、研究、修持生活、辦公、接待等場所,配備必要的現代化的教學管理措施。(見《法源》中國佛學院校慶四十周年專輯紀念冊)

趙朴老總結的這五條很全面,政治方向最重要的,所以放在第一條。以下講到學員的學習、修持,還講到領導班子、師資隊伍、行政管理、後勤保障、招生等。只要我們嚴格從這五方面下功夫,我們就會取得預期的理想成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