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佛與菩薩
◎劉先和
釋迦牟尼創建佛學至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在歷史的長河中,盡管佛學歷經滄桑,累遭劫難。但佛學以她不可滅的生命力頑強地生長,照亮著眾生解脫之路,普渡眾生走向覺悟和自由。
時值今天,國泰民安,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佛學以其殊勝因緣大放光彩。如今學佛的人,親近佛學的人已呈現空前盛況。面對這樣一個資訊、知識、理念都在不斷更新的時代,如何認識佛與菩薩,這無疑是學佛人必須首先解決的認識問題,因為若干學佛人的實踐證明: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以後的學佛路就很難正信走下去,更莫說學有佛果。筆者正是基於這一佛緣,以自己多年的學佛修持體驗,立意作這樣一篇文章。若是對學佛人有所啟示,我當隨喜。
對於什麼是佛,佛學、佛教詞、字典中,一般都將佛解釋為覺者。從文字上這樣解釋佛,或者說下這樣一個定義應該說是正確的。關鍵是一個覺字,覺什麼?這是對佛認識的思考著力點。偉大的釋迦牟尼,數十年吃盡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修持求法,他不僅為他自己找到了生命的答案,而因此揭示了世界、生命及一切自然變現的奧秘,為眾生找到了光明,找到了歸宿。
釋迦牟尼成佛以後,又用心良苦地在世間說法數十年,用盡種種教育方法,將自己親身所悟告訴眾生,普渡當世眾生出離苦海。這位偉人涅槃以後,其弟子又將他數十年的說法,結集成千百卷佛經,以此救度後世眾生,將佛在世的救度延續。故此,佛涅槃後,後人從經中得到智慧,從經中得到覺悟。這個覺就是覺悟出這個世界和生命的本體、本性,這是覺者的境地,這樣的覺者就稱之為佛。
因為佛就是世界(包括生命)的本體。誰體證到了這個本體,誰就是佛,也即是誰覺悟到了這個本體,誰就是佛。在這里佛僅僅是一個名詞,佛本不可說,但又得說,於是只好取這樣一個名相。我們說釋迦牟尼是佛,是因為釋迦牟尼通達了這個本體。說惠能大師是佛,也是大師親證到了這個本體。由此我們再來認識釋迦牟尼和惠能成佛以後在世間說法數十年,思路就明朗了。
他們成佛前後雖同是一副肉身,但後者與前者的根本區別是,後者悟到了世界和生命的本體,了知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現奧秘,已是一個無我的人,其肉身只是相,不是佛本身。故而釋迦牟尼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誡我們:不能以相見如來。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認識,佛就是無我之人。
無我是一種什麼境地,就是佛的境地,就是世界的本體,就是生命的本體。一部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的《金剛經》告訴我們,佛與眾生的差別就是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眾生則是四相具足。而四相之中以我相為首,我相一生,眾相即有,我相即無,余相不存。令人悲憫的是,我們諸多後來學佛人似乎並沒有完全體察佛的這番心意,認為世上有佛,有菩薩,這個佛就是釋迦牟尼等等,菩薩就是觀世音等等。因此,無論是哪個時期的學佛人,都將自己與佛隔離開來,習慣於將自己託付給佛,託付給菩薩。信他們,拜他們,大多數人以為這就是信佛,這就是學佛。
是這樣嗎?對佛的認識就是這樣嗎?學佛就應該是這樣學嗎?我們學佛人如此希望依靠這種外力來保佑正確嗎?這是釋迦牟尼在世間說法數十年的本意嗎?這一切,頗值得我們學佛人仔仔細細思慮思慮。當然如果能完完全全將自己託付給佛,完完全全信佛、拜佛,那已是功德無量;但常人一個我字相纏,執著世境,執著我相,無時無刻以我為中心,以我為思量,那能放得下。
從釋迦牟尼創立佛學以來,古今中外學佛的人恐怕無以計數,而成佛之人說九牛一毛,好像也不為過分。這是為什麼,很值得我們今天的學佛人,好好地想一想,思一思。筆者以為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後人學佛,沒有真正的認識到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將這些名相定格在一個或數個具體人身上。更沒有完全理解佛的本意,沒有深解佛大慈大悲、普渡眾生者的本心,使學佛陷入了一個誤區。
什麼誤區?不用心去學習佛的教誨,去體會佛所說的理義,去深思佛所說的法語。而是一味地認為釋迦牟尼是佛,只見這個佛,不見佛所說的理,將這個佛供養著,信奉著,崇敬著,天天拜,天天進香,天天乞求,求佛保佑,求菩薩保佑,以為這就是信佛,這就是學佛。實質上這是見指不見月,只見釋迦牟尼,不見佛,只見觀世音,不見菩薩。這是我們學佛人的愚昧,是無明,是對佛認識上的偏見。天下學佛人如此信,如此學,又何能見佛。
佛明明說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下同)。佛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我們後人似乎不大聽,或者說聽了以後不大信,偏要以相見,以音聲求,於是與佛無緣相識,無法同體。
佛以一大事因緣而應世,是為眾生揭示世界、生命變現的原理,是為眾生找到生命的根源。並在世間作出修持的榜樣,使眾生懂得只有像佛、菩薩那樣修持,眾生才能得以徹底解脫。但是我們後學並未完全理解佛的本意,對佛的認識上常持偏見,常以世間之見去認識佛,認識菩薩。筆者絲毫沒有不主張眾生去進寺院拜佛、菩薩之意。因為以錢財供養,以心進拜,那都是一件增人福田、培植善根、增長佛緣的大善舉。筆者一心是想告訴人們,一個真正學佛人,一個有志求法的人,應該如何正確認識佛與菩薩,學佛的著力點應該放在什麼地方。
以上所說,我們對佛就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即從總體上講,佛是世界和生命的本體;從個體人來說,佛是無我之人。雖然總體和個體,其實都是同一境地;但分開來說,筆者以為對於初學佛人可以解決兩個知見問題:一是佛是什麼,二是要成佛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路。這個認知就鮮明地告訴了我們,要成佛就要做一個無我的人;要修持成佛,就要朝著無我的方向去努力。若是學佛人具有這個理念,筆者以為無論是對於學佛人的生活,還是對於學佛人的修持,都是極為有利的。
這個理念的建立,會使我們求佛不是向外求,修佛不是向外修。而是求自己,修自己。以佛的這個概念的建立,以此確定我們學佛人的著力點,筆者以為對於如何學佛,以及如何修持,都是極為有利的。由此我們再去寺院拜佛,去拜惠能肉身相,深知那都是一種依他所起的崇敬和信仰,是一種表達誠信的方式,是一種表示皈依的信念,是加重我們的佛緣,以堅定我們修持的意念,而不會使我們的見地住在相上。
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一個有心求法的人,有了對佛的基本認知後,必須要樹立自己本性就是佛的觀念,這是修持佛法很重要的信念。佛在悟道之際就指出,眾生都有無上智慧,都有佛性,是因為被妄念所掩蓋,眾生不能覺察。這就直接指出: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與佛,本自一體。惠能大師也指示我們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六祖壇經》下同)。還說:「自性迷是眾生,自性覺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佛的這些教誨,我們必須細細思索,深解其意。若是不能堅信自己本性是佛,將自己擺在佛之外,學是向外學,拜是朝外拜,哪能算是學佛人嗎?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與眾不同,不同凡響,他第一次進寺院,五祖弘忍大師問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第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六祖壇經》下同)。看,好大的氣魄,好高的氣度。「惟求作佛」,除了惠能,誰人敢說這樣的豪言壯語,所以惠能大師能成佛。
後來五祖又對惠能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回答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看,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見地,他不成佛誰成佛。我們平常人中有誰敢這樣說,誰人對自己的佛性敢這樣認知?惠能敢,於是他成佛。不敢說者,不敢有如此認定者,只能做眾生。有這么一個活生生的實例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理應以此為師去認識佛性,精進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