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居士:漫談佛畫

漫談佛畫

周叔迦

一般對於一幅繪畫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題材的內容,然後方能辨別其畫法的技巧、考定其年代和繪畫的因由。如若題材不明,則對於畫法的辨別、年代的考定便不能深刻細致。對於佛畫研究也是如此。為了明了佛畫的題材,就必須從佛教經典佛教傳記中考證其淵源。因此佛畫的解題是研究佛教美術的首要工作

一、佛教畫的起源:

只就現有的遺物很難佛教畫的起源得到正確的考證,因為最古的遺物現在已不存在了。但是可以肯定佛教繪畫是早於佛教雕刻的。根據佛經佛教傳記中的記載,當佛在世時,在佛教寺院中已經有了佛教繪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十七雲:「給孤長者施園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裝飾。』即往白佛。佛言:『隨意當畫。』聞佛聽已,集諸彩色,並喚畫工。報言:『此是彩色,可畫寺中。』答曰:『從何處作,欲畫何物?』報言:『我亦未知,當往問佛。』佛言:『長者—於門兩頰應作執仗葯又,次傍一面作大神通變;又於一面畫作五趣生死之輪;檐下畫本生事;佛殿門傍畫持鬘葯叉;於講堂處畫老宿苾芻宣揚法要;於食堂畫持餅葯又,於庫門傍畫執寶葯叉,安水堂處畫龍持水瓶著妙瓔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經法式畫之,並畫少多地獄變,於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大小行處畫作死屍,形容可畏;若於房內應畫白骨髑髏。』是時長者從佛聞已,禮足而去。」

同上書卷三十八中敘佛涅槃後,迦葉尊者為恐阿闍世王聞佛入涅槃,必定憂惱,嘔血而死,因命行雨大臣「於沙堂殿如法圖畫佛本因緣菩薩昔在睹史天宮,將欲下生,觀其五事;欲界天子三凈母身;作像子形托生母腹,既誕之後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剛座;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次至婆羅痆斯國為五比丘,三轉十二行四諦*輪;次於室羅伐城為人天眾現大神通;次往三十三天為母摩耶廣宣法要,寶階三道下瞻部洲;於僧羯奢城人天渴仰;於諸方國在處化生利益既周,將趣圓寂,遂至拘屍那城娑羅雙樹,北首而卧入大涅槃如來一代所有化跡既圖畫已」。在《付法藏因緣傳》卷一中也有同樣的記載,而且所敘更詳。其文說:「圖畫如來本行之像。所謂菩薩從兜率天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白凈,母曰摩耶,處胎滿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釋奉接,難陀龍王及跋難陀吐水而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執持寶蓋隨後侍立。地神化華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滿足七步。至於天廟,令諸天像悉起奉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傷當終,不睹佛興。詣師學書、技藝、圖讖,處在深宮,六萬彩女娛樂受樂。出城游觀,至迦毗羅園,道見老人及以沙門。還詣宮中,見諸彩女形體狀貌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冢基無異。厭戀出家,半夜逾城,至郁陀伽阿羅邏等大仙人所,聞說識處及非有想非無想定。既聞是已,深諦觀察,知非常苦不凈無我。舍至樹下六年苦行,便知是苦不能得道,爾時復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爾時有二牧牛女人,欲祀神故,以千頭中構取其乳,飲五百頭;如是輾轉乃至一牛,即取其乳煮用作糜,涌高九尺,不棄一滴。有婆羅門問言:『姊妹,汝煮此糜,欲上何人?』女即答曰:『持祀樹神。』婆羅門言:『何有神只能受斯食!唯有食者成一切智,乃能受汝若斯之供。』於是女人便奉菩薩即為納受而用食之。然後方詣菩提樹下,破魔波旬,成最正覺。於波羅捺為五比丘初轉*輪。乃至詣於拘屍那城力士生地入般涅槃。如是等像皆悉圖畫。」

從以上所引證的律藏和佛傳所說事實,雖很明顯是經纂述者加以渲染,但必定有所依據的素材。由此可以肯定當佛在世時寺院中已有壁畫,而且在佛涅槃後,這些壁佛曾起了一定的作用文中對繪畫內容的詳盡敘述很可能有纂述者的鋪張,但仍不失為關於佛畫緣起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佛畫的目的

佛畫的目的大約可分為三:第一是佛教徒供養敬奉之用;第二是備寺院殿堂莊嚴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賞的畫家寫意之作。由於佛畫的目的不同,佛畫的內容也各不相同。

佛教徒供養用的佛畫:一是尊像畫,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薩像,莊嚴妙好,或坐或立。二是經變畫,很據佛經所敘的佛國莊嚴,繪畫成圖,如極樂凈土變、葯師佛凈土變、靈山凈土變等。三是曼陀羅畫,是密宗修法供養的圖畫,根據一定的經軌,以畫一佛或一菩薩為中心,周圍層層環繞著菩薩天神等。

殿堂莊嚴用的佛畫,可以是佛、菩薩、天龍鬼神形像畫;也可以是佛傳圖,即根據佛傳所記釋迦如來一生教化的故事也可以是本生圖畫,根據佛經所說釋迦如來過去生中所修的種種菩薩行的故事,如捨身喂虎、捨身貿鵠(hú,天鵝)等故事也可以是經變圖,即根據佛經中所敘的故事,繪成形象,如維摩經變、地獄變等。

畫家寫意以供人欣賞的佛畫,便是畫在手卷、冊頁、屏風上的各種題材的佛畫,不拘於佛教形式,不拘於佛教法則,可以由畫家任意逞現其技巧以供人的欣賞而已。三、佛畫的種類:

佛教繪畫的種類,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圖和像兩大類。所謂像,是指一幅畫中單獨畫一像,或一幅畫中雖畫有多像,其內容都只是側重在表現某一像的儀容形貌,別無其他的意義。所謂圖,是指一幅畫中以一尊像為主題,或多尊像共構成為主體,其中有主有伴,共同體現一項故事。例如:《十八羅漢像》是在一幅畫中或多幅畫中畫十八羅漢,但只是繪出每位羅漢的儀容形貌,或降龍、或伏虎,各各羅漢不相聯繫。至於《十八羅漢過海圖》便是在一幅畫中繪出十八羅漢共同渡越滄海的不同動作

佛像畫就其內容來分,可以有七類:一佛類,二菩薩類,三明王類,四羅漢類(包括緣覺類),五天龍八部類,六高僧類,七曼陀羅類。佛圖就其內容來分,也可以有六類:一佛傳類,二本生類,三經變類,四故事類,五山寺類,六雜類。此外還有「水陸畫」一種,是由像和圖混合組成的佛畫集。現在就各類佛畫簡略說明如下:

1.佛像

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義為「覺者」,是佛教對徹底覺悟真理者的尊稱。人人都可以得到對真理的徹底覺悟,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成佛之後所作事業就是教化眾生佛教認為在一世界之中同時只能有一佛教化,所以一世界又稱為一佛土。佛教又認為時間是無始終的,空間是無邊的。因此就空間來說,世界既是無邊,十方佛也就是無數的;就時間來說,世界可以反復的成而壞,一佛的教化終盡以後,又有他佛繼而教化,於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也是無數的。在這十方三世無數佛之中,宗教家、繪畫家便選擇佛經中所常稱道的佛而繪畫出來,以供瞻禮拜之用,這便是佛畫的由來。經常繪畫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此世界現階段的賢劫千佛,其中包括釋迦佛(第四佛)和彌勒佛(第五佛);根據《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中所說的此世界過去世的五十三佛;根據《決定毗尼經》中所說的現在十方世界中的三十五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凈琉璃世界葯師佛等。佛教中有兩大派別,所謂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在大悲救世,所以要敘述大悲救世的種種方法也就是十方三世佛土的情況小乘佛教注重在個人修持,所以在空間上只須要談此世界釋迦佛,在時間上只談釋迦佛及以前的六佛,即「過去七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凈佛、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是也,一般小乘寺院中只塑有一釋迦佛像,別無其他尊像。大乘佛教寺院便有種種不同的佛像菩薩像、天人像等。小乘佛教以為佛是由其形體道德品質相結合的,其形體稱為生身,其道德品質稱為法身,在繪畫上便要求從形容上能體現佛的道德品質大乘佛教以為佛的本質是徹底體證了絕對真理(真如),絕對真理和佛的智慧是一致的,從而說佛有三身。絕對真理是佛的法身,體證真如智慧(如如智)是佛的報身,教化世間的尊勝儀容是佛的應身。這佛的三身都要能從形容上表達出來,於是有三個不同的佛名和三種不同形態,就是:毗盧遮那佛(法身怫)、盧舍那佛(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應身法)。無論其為小乘佛教釋迦牟尼佛,或者大乘佛教的三身佛,在雕塑上或繪畫上都要求具有能體現佛的道德品質的儀容形貌,這便是「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之說。這些相好是繪畫佛像所必須注意的。在大乘佛教又有顯教和密教之分。顯教注重理論,密教注重事相。密教把所有佛教理論都用形像表達出來。顯教中的對某一理論問題的系統解釋,密教用有一組織形像來表達,這種形像名為「曼陀羅」,譯「壇場」。例如顯教中「轉識成智」的問題,在密教中便用五方佛(中東南西北)來表達。中央毗盧遮那佛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閃)佛表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或妙聲佛表成所作智。此外,密教還有消除一切災難熾盛如來布施餓鬼令得安樂甘露如來(即阿彌陀佛的異名)。

一切佛像從其形體容貌的相好來說,都是相同的。所以區別各各不同的佛,主要是從手印姿勢來分辨的。例如釋迦牟尼佛像也有說法像、降魔像、禪定像之不同,右手上舉,以食指與大指作環形,餘三指微伸,是說法相;右手平伸五指,撫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壓左掌,仰置足上當臍前,是禪定像。阿彌陀佛像是以右掌壓左掌置足上,掌中置蓮台葯師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與大指夾一藥丸。在漢地相傳有所謂「旃檀佛像」,是釋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種,右手施無畏印(右手上舉,伸五指,掌向外),左手與願印(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向外),衣紛作水波紋形。相傳這是佛在世時,印度優填工用旃檀木所造佛像形式,是最初的佛像

繪畫佛像,除了相好手印外,還應注意度量。就立像而言,以全身之長為一百二十分,其肉髻高四分,就是佛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狀如積粟覆甌,名為「無見頂相」。由肉髻之根下至發際也是四分。面長十二分,頸長四分。頸下到心窩,即是與兩乳平,為十二分。由心窩到臍為十二分,由臍至胯為十一分。以上是上身量,共為六十分,當全身之半。胯骨長四分,股長二十四分,膝骨長四分,經長二十四分,足踵長四分。以上是下身量,也是六十分,亦當全身之半。形像寬廣的量度:由心窩向上六分處橫量至腋為十二分,由此向下其至肘為二十分,由肘向下量至於腕為十六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為十二分,共為六十分,當全身之半。左右合計,等於全身之量。坐像的量度,上身與立像相同。由胯下更加四分是結跏雙趺交會處。由此向下再加四分寶座的上邊。由趺會向上量至眉問白毫,即以其長為兩膝外邊的寬度。兩踵相距是四分這是佛像的量度。

2.菩薩像: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義是覺悟,「薩埵」義是有情,凡是求覺悟有情都可以稱為菩薩。在佛教中一般習慣對於印度的弘揚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師都稱為菩薩,如馬鳴菩薩、龍樹菩薩護法菩薩等。因為這些菩薩印度佛教歷史上的具體人物,所以這些菩薩的畫像都屬於高僧像之類。這里所說菩薩是指佛經中所提出的,與佛同時共弘教化的菩薩的畫像。

菩薩像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總的用形像來表達菩薩修行階次的畫像。根據佛教的理論,自凡夫修行到達佛果,中間要經過四十二個階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共四十二階次。住、行、向三十位又總稱為三賢位,十地又稱為十聖位,等覺是等同於佛的菩薩,妙覺就是佛位。用四十二個不同形狀的人像來表達這四十二位,便是四十二賢聖像,又可以分開來各各單畫,如等覺菩薩像之類。

第二類是佛經中具體提出名號菩薩畫像。這些菩薩都是等覺位的菩薩,輔助釋迦弘揚教化的。此中常畫的有文殊菩薩(又名吉祥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菩薩、葯上菩薩、維摩居士以及姚秦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經·受持品》所說的五大力菩薩(又稱仁王菩薩或大力菩薩)等。此外還有宋人所繪或宋人畫錄中所記,其名稱不見經傳的菩薩像,如《宣和畫譜》有唐吳道元的如意菩薩(疑是如意菩薩之誤),唐宋人畫的寶印菩薩(疑是寶印手菩薩之誤)、寶檀菩薩(疑即寶檀華菩薩之誤)等。其原卷今已不傳,不能知其內容如何,應亦屬於此類。

第三類是觀世音菩薩畫像。觀世音菩薩也是佛經中具體提出名號菩薩。因為民間對之信仰甚深畫家又繪成種種不同的姿勢,在繪畫藝術上是極盡豐富多採的能事,所以別為一類。觀世音菩薩畫像,又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遵照正規儀容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好端嚴的形像(聖觀音)。第二類是遵照密宗儀軌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種種法物的形像,如大悲觀音如意觀音、七俱胝觀音(又稱准提觀音)、不空羂索觀音不空觀音等。第三類是畫家自創風格,任意寫作、任意題名的觀音像,其中也有符合於相好服飾手印度量等法則的:如水月觀音、寶相觀音等,也有隻是一般人物像而毫不顧及菩薩像應有法度,如佇立觀音白衣觀音、魚藍觀音行道觀音自在觀音等。此類像最為復雜,難可勝舉。在日本相傳有十五觀音二十觀音、三十三觀音之說,包括以上三類的形像

第四類菩薩像是包括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像,如樂音菩薩、獻花菩薩、獻香菩薩等,和畫家任已胸臆、隨意寫畫、毫無規矩尺度的菩薩像,如行道菩薩親近菩薩思維菩薩、思定菩薩蓮花菩薩、玩蓮菩薩獅子菩薩等.

正規菩薩像的畫法,也與佛像一樣,要注意到相好、服飾、手印、量度的。一般來說,佛的相好要端正溫肅,菩薩和好要柔麗慈祥。佛的服飾是單純樸實,披服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釧,衣曳飄帶。各個菩薩有一定的手印姿勢觀世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努至菩薩也手持蓮花,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捧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珠和錫杖等。菩薩像的度量,大致與佛相仿,所不同的是頂無肉髻,胯無胯骨;發際、頸喉、膝骨、足趺各減佛四分之一。以上六處共減十二分,如佛身量為一百二十分,菩薩身量便是一百零八分;寬量是由心窩平量至兩腋是十分(較佛減二分);由此下垂十八分至肘(較佛減二分);再下十四分(較佛減二分)至腕;由腹至中指尖是十二分。共為五十四分,左右合為一百零八分。

3.明王像:

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根據佛教密宗的理論,佛和菩薩各各都有兩種身:一是正*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所修的行願所得真實報身;二是教令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於大悲而示現威猛明王之相。明是光明之義密宗智慧光明摧破一切煩惱業障,所以稱為明王明王像一般都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種法物的忿怒相。如不動明王是毗盧遮那佛的忿怒相,降三世明王是阿(閃)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明王是多寶佛的忿怒相,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金剛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但也有非忿怒相的明王,如孔雀明王便是一面四臂,騎金色孔雀,住慈悲相的明王,是毗盧遮那佛的等流身。

一般明王面相忿怒外,服飾如同菩薩像。手印也各有一定的儀軌明王的度量,上身如菩薩像同,只是腹與脛各減四分之一(各十八分)。如佛身量為百二十分,菩薩像是一百零八分,明王像便是九十六分。其寬度由心至腋如菩薩像同為十分,只是由腋至肘減為十四分(少四分),由肘至腕為十二分(減二分),手仍是十二分,共四十八分,左右共九十六分。

4.羅漢像:

羅漢梵語「阿羅漢」的略稱,含有三義:一不生、二殺賊、三應供。就是依小乘佛教修持方法進修而得到破除煩惱解脫生死輪回而決定得入涅槃的果證的出家弟子。阿羅漢畫家大約有三類:第一是眾多羅漢組合像,如十大弟子像(根據《維摩經·弟子品》所記的釋迦如來十大弟子)、十六羅漢像(根據《法住記》所記受釋迦如來付囑長住世間的十六弟子)、五百羅漢等。十八羅漢是從十六羅漢像發展而成,可能是中國畫家增繪了《法住記》的作者和譯者,但是很難考了。至於古畫卷上所看到的四羅漢像、六羅漢像、十四羅漢像等都是十六羅漢家的殘本。第二是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一羅漢像,如迦葉像、須菩提像、富樓那像、賓頭盧像、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等。第三是畫家任意寫作,不拘尺度的畫一比丘形像而題為羅漢,如岩居羅漢赤腳羅漢、玩蓮羅漢羅漢出山、羅漢補納等。就相好而言,羅漢像是頂無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惡以及美醜、雜俗怪異、胖瘦高矮、動靜喜怒均可任意寫作,顏色可以赤黃白黑。唯須目端鼻正,身著僧衣,切忌根殘肢缺。至於量度標準是與菩薩的量度相同的。

小乘行者兩種一是羅漢,二是緣覺。羅漢亦稱聲聞,言其受佛教化,聞聲得度的;緣覺又稱獨覺,梵語是「辟支佛」,是生在無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緣道理而得解脫生死輪回,證入涅槃的果位的,同屬小乘,其畫像也屬於羅漢家之類。依據正規,獨覺的像是頂上微現肉髻,面目與佛同,身著僧衣,而量度與菩薩的量度相同。但是畫家繪辟支佛像常與羅漢像同,任意佗其形像而題作辟支佛而已。

5.天龍八部像:

天龍八部像亦即是神像。天龍八部是指天、龍、葯叉、乾闈婆(天樂神)、阿修羅(非天)、迦樓羅(金翅鳥神)、緊那羅(天歌神)、摩睺羅迦(蟒神)。其中主要是天神像。這種像也有兩類:一是佛經中具體舉出名字天神像,二是畫家任意圖繪的天神像。具體有名字天神,如梵王、帝釋(比二天是最初請佛說法,後來經常侍衛佛的)、摩醯首羅天(世界中最高的天)、摩利支天(道教所謂斗姆)、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抱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持劍;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北方多聞天王,托塔或抱傘)、龍王、鬼子母和九曜神(日、月、金、木、水、火、土、羅睺、計都)等。畫家任意繪畫的如佛像旁的飛天以及行道天王、過海天王、雲蓋天王、善神、護法神、坐神、立神等。

天神的度量,全身長為九十六分。無頭項;面輪十二分;由下顎至心,由心至臍,由臍至胯各十二分;股十八分;脛十八分;發際、膝蓋、足趺各三分。共為九十六分。寬度從心間橫量至腋為十分;由腋下至肘為十四分;由肘至腕為十二分;由腕至中指尖為十二分,共為四十八分。左右合九十六。

神像又有「侏儒量」:寬廣各七十二分;面輪十一分與上同;由下顎至心,由心至臍,由臍至胯各十分;股與腰各十二分;膝蓋、足趺各三分;其上無發,共七十二分。從心橫量至腋為六分,由腋下至肘為十分,由肘至腕為八分,由腕至中指尖仍為十二分,共為三十六分,左右共七十二分。

6.高僧像:

高僧都是佛教歷史中具體人物。其量度無有一定,縱廣不等。一般可以身量為八十四分,而寬廣為九十六分。也可以由畫家任意繪畫比丘形像以舒情意,如梵僧、渡水增等。

7.曼荼羅畫:

曼陀羅」是梵語,義為輪集。古譯作「壇」或「輪壇」。是密宗修行時所供奉的佛像畫。其形式或方或圓,在其中央畫一佛或一菩薩像以為本尊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以及四隅各畫一菩薩像,形成一俯視的蓮花,其中央蓮台上是本尊,周圍幾個蓮瓣上各有一像,總成為中院。被此外周圍又有一層或二層畫諸菩薩護法諸天像,成為外院。繪畫曼荼羅畫,必須遵照各個本尊的經軌中所規定的儀則,不得改變。如依據《大日經》所繪的胎藏界曼荼羅,根據《金剛頂經》所繪的金剛界曼荼羅。一幅之中層層有眾多佛菩薩,名為「普門曼荼羅」,或「都會曼荼羅「,或「普門會曼荼羅」。其中有葯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為中心的比較簡單曼荼羅,名為「一門曼荼羅」,或「別尊曼荼羅」。如居庸關石刻在其洞券頂上石刻佛畫便是尊勝佛頂曼荼羅畫。修密宗的人持誦顯教經典,如《法華經》、《仁王般若經》等而繪畫成的法華曼荼羅、仁王曼荼羅等,總稱為「經法曼荼羅」。

8.佛傳圖:

佛傳圖是繪畫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跡的圖。可以多幅連續表其一生,或選畫其中某一事跡,如說法圖之類。釋迦牟尼佛一生重要事跡,一般稱為八相成道。對此有大小乘兩種不同說法大乘的說法:一是從兜率天降,二是白象入胎,三是住胎說法,四是右脅降生,五是逾城出家,六是樹下成道,七是初轉*輪,八是雙林入減;小乘的說法是沒有住胎說法一相,而在出家之後、成道之前加降伏魔軍一相。在我西藏又有二相成道之說:一從人間上生兜率天,二從兜率天降生,三入胎,四齣胎,五善巧諸技藝,六受用諸妃眷(五、六是讚美太子在宮中的生活,文學武功都最精巧,享盡富樂),七出家,八修苦行,九降魔,十成道,十一轉*輪,十二入涅槃。以上所敘成道相是屬於成佛以前的相較多,屬於成佛以後的相較少。又有八大靈塔之說,也是以八個地區紀念佛一生的八件事跡:一佛生處,迦毗羅城龍彌尓園;二成道處,摩迦陀國泥連河;三轉法輸處,迦屍國波羅奈城鹿苑;四現神通處(降服六師外道),舍衛城只陀園,五從忉利天下處(成佛後上仞利天三月為母說法後下至人間)、,桑伽屍國曲女城;六化度分別僧處,王金城(提婆達多作破僧事,使僧眾分裂為二處,由佛化度,復歸和合);七思量壽量處(佛思念將入涅槃),毗耶離城;八入涅槃處,拘屍那城。至於佛傳畫集有明人依唐王勃《成道記》繪的《釋氏源流》和清人繪的《釋迦如來應化事跡》,這二畫都有木刻本傳世。一般繪畫家雕刻家所常選作的佛傳題材有下列:仙人布發掩泥得燃燈佛授記;菩薩在忉利天宮說法白象形降神入胎;右脅降生;父王太子入天祠,天神起迎;阿私陀仙為太子占相;入學習文;比試武術太子納妃;.太子田間觀耕後,樹下靜觀;太子出遊四門,見老病死和沙門太子在宮闈中的生活,見婦女姿態深可厭患;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降魔;成道梵天勸請說法;鹿苑初轉*輪,度五比丘;降伏毒龍,度三迦葉;游化摩揭陀國;還回迦毗羅國,與父凈飯王相見;給孤獨長者奉獻祗陀樹園,升天為母摩耶夫人三月說法後下降人間提婆達多以醉象害佛,佛調伏醉象;摩揭陀國王舍城阿闍世王;驕薩羅國舍衛城波斯匿王;佛在摩揭陀國帝釋岩為帝釋說法;教化伊羅缽龍;佛在龍窟留影;在雙林入涅槃迦葉來禮佛,佛從金棺現雙足;八王分取捨利。

關於佛傳的經典有《修行本起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普曜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眾許摩訶帝經》、《佛所行贊》等可以參考。其中品題即可採為畫題。

9.本生圖:

本生圖是繪畫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菩薩時種種教化眾生事跡。繪畫家雕刻家所常選用的本生題材有如下列諸事:雪山大士為聞半偈法以身羅剎(出《大涅槃經》卷十四);睒(shǎn)子菩薩孝養瞽親,為主誤射而得還蘇。(出《菩薩睒子經》、《六度集經》);屍毗王以身貿鵠;月光王以頭施與婆羅門(以上二均出《月光菩薩經》和《賢愚經》卷六);普明王為鹿足王所捉,請期七日還來就死不妄語出《大智度論》卷四和《仁王般若經》);須達拿太子以子妻施婆羅門(出《大智度論》卷十二和《太子須大拿經》);薩埵王子捨身喂虎(出《金光明經》卷四和《賢愚經》);慕魄太子三歲之間為無言之行(出《太子幕魄經》);九色鹿王忍辱(出《九色鹿經》)。關於記佛本生經典有《六度集經》、《菩薩本緣經》、《生經》、《菩薩本行經》、《大方便佛報恩經》、《菩薩本生鬘論》、《義足經》、《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等可以參考。其中一一故事都有被選作經畫題材的。

10.經變圖:

凡將佛經中所敘的故事繪為圖畫,名為經變相。佛傳圖和本生圖也是根據佛經所說故事而繪畫的,也屬於經變一類。但是因為內容是表達釋迦牟尼今生或過去生中的事跡,所以別為佛傳圖和本生圖。此外專門描繪某一經中一段或全部所說內容,稱為經變圖。如根據《阿彌陀經》繪畫極樂世界情況叫作極樂凈土變,根據《觀無量壽經》繪畫韋提希夫人被囚和觀極樂世界十六觀法,叫作觀無量壽佛經變,根據《葯師本願經》繪畫葯師佛凈土情況,叫作葯師經變;根據《彌勒上生經》繪畫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叫做彌勒上生經變,根據《彌勒下生經》繪畫彌勒成佛情況,叫作彌勒下生經變;根據《華嚴經》所繪毗盧佛說法或華藏世界、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叫作華嚴經變;根據《維摩經》十大弟子與維摩問答文殊問疾、天女散花等,叫作維摩經變,根據《法華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法華經變;根據《金剛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金剛經變;根據《楞伽經》繪畫佛說法說,叫作楞伽經變,根據《法華經·普門品》繪畫觀音普門示現三十二應相,叫作觀音經變;根據《大悲陀羅尼經》繪畫大悲觀音像,叫作大悲經變;根據《楞嚴經》繪畫二十圓通相,叫作楞嚴經變。此外繪地獄情狀,叫作地獄變等等。

11.故事圖:

根據佛教歷史中所記載的故事,繪畫成圖,叫作故事圖。關於印度佛教中有阿育王像。中國佛教史的故事,首先是:攝摩騰取經圖;石勒禮佛圖澄圖,也叫作石勒問道圖,也叫作蕃王禮佛圖,這是古人常畫的。關於東晉佛教故事有:支(遁)許(詢)間曠圖、支遁三雋圖、慧遠虎溪三笑圖、東林蓮社圖,生公說法圖等。關於南北朝的佛教故事有:梁武帝翻經圓、梁武帝與志公論法圖、達磨渡江圖、達磨面壁圖、二祖調心因。關於隋唐的佛教故事有:隋文帝佛堂圖、唐玄奘取經圖、五祖授衣圖、龐居士圖、丹霞訪龐居士圖、昌黎見大顛圖、李翱訪葯山圖、圓澤三生圖、豐干與寒山拾得天合說問圖。宋代佛教故事圖有:贊寧譜竹圖、東坡玉帶圖等。此外還有畫家遣興之作,加元趙孟頫的寫經換茶圖、明孫克弘的聽經雞圖、劉廷美的上方遊覽圖、赴璞的石樑飛錫圖等,都是描繪當時的故事

12.山寺圖:

山寺圖是佛畫中的山水畫,以描寫山寺的風景為題。可以根據佛經繪畫與佛教有關的山水,如阿耨達池蓮圖、雪山佛剎圖。但是主要的是繪畫中國有名的、或當時與繪畫家有特別淵源的佛寺風景。古代的山寺圖有白馬寺寶台樣、永業寺佛影堂、靈嘉寺塔樣、天宮寺等。唐宋人所繪有江心寺圖、五台山圖、峨眉山圖。元人的獅子林圖最有名;又有寶塔院圖。此外明代人所繪多是一時與寺僧饋贈之作,如金山寺圖、南湖禪舍圖、結庵圖、肇林社圖、治平山寺圖、吉祥庵圖、寒山寺圖、金明寺圖,清人有盤山十六景圖、桃花寺八景圖、棲霞寺圖、會善寺圖、雲棲山寺圖、鎮海寺雪景圖、香山寺圖、雲林寺圖等。

13.雜類圖:

雜類圖是畫家不根據經論,只是一時遣興之作。如禪宗主張除破一切名相的執著,稱為掃相,而畫家便畫作大像而一人用掃帚掃之,或用水洗之,題為掃像圖、或洗像圖。又如無關具體事實的講經圖、聽法圖、禪會圖、參禪圖、問禪圖、解禪圖、逃禪圖、禮佛圖、托體圖、綉佛圖、三教圖、佛道圖、儒佛圖、貝葉注經圓、竹間持咒圖、貝葉清課圖、宣梵雨花圖、香象皈依圖、羚羊獻花圖,這些都只屬於雜類而已。

14.水陸圖:

水陸法會,全名叫作「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是佛教中最盛大的宗教儀式之一。在舉行水陸法會時,要在殿堂上懸掛種種宗教畫,統稱之為水陸畫。水陸法會緣起,一般傳說是武帝夢中得神僧的啟示,醒後與寶志禪師研究,創作了儀軌,在金山寺最初舉行。現在水陸畫中還將此故事畫成水陸緣起圖,成為一幅。現在水陸儀軌中所誦咒語都是唐代所譯經咒,是由唐代密宗的冥道供和梁武帝的《慈悲懺法》綜合組成。水陸法會是從北宋神宗時才盛興起來的。

水陸畫並無一定的幅數,最多有二百幅或一百二十幅,少即三十二幅或七十二幅。其中分上堂和下堂兩部分。上堂之中有佛像經典像、菩薩像、緣覺像、聲聞像、各宗祖師像、印度仙人像、明王像、護法神像水陸撰作諸大士像;下堂之中有諸天像、山嶽江海諸神像、儒士神仙像、諸種善惡神像、阿修羅像、種種鬼像、閻羅王及鬼卒像、地獄像、畜生像、中陰眾生像、城隍土地像。可以說水陸畫是集釋道畫的大成。下堂畫中諸天和諸神像大部雜有道教畫。每幅的繪法章法雖不一定,人物可分可合,可多可少,但是每幅的畫法都有一定的規矩,而且保持著唐宋的遺風。

四、繪曼荼羅畫的軌則:

密宗最注重事相,所以密宗所供奉的曼荼羅畫必須依照經軌所說的儀則如法繪畫。密宗經典中當載有對本尊曼荼羅的畫法。現在略引五經以示梗概:

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二說作阿彌陀佛像法雲:「其作像法,先以香水泥地作壇,喚一二三好巧畫師,日日灑浴,與其畫師受八戒齋。咒師身亦日日灑褡,作印護身,亦與畫師作印護身。咒師畫師兩俱不得犯戒破齋,不吃五辛酒肉之物。作壇中央著帳,四方著飲食果子,種種音樂供養彌陀佛。其畫師白凈衣服,用種種彩色,以熏陸、安悉等香汁和之,不得用皮膠。咒師坐於壇外面向西,畫師面向東,咒師前著一香爐,燒種種香及散諸華。夜即燃燈。咒師作阿彌陀佛身印,誦陀羅尼咒曰:『那謨阿嚟耶,阿彌陀婆耶,怛他揭多夜,阿啰訶底,三藐三菩提耶,跢侄他,唵,阿密哩羝,訶那訶那,薩婆波跛尼,陀訶陀訶,薩婆波跛尼,嗚吽泮,莎阿。』次畫師佛像法,用中央著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手作阿彌陀佛說法印。左右大指無名指頭各相捻,以右大指無名指頭壓左大指無名指頭,左右頭指中指小指開豎。佛之右廂作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左廂作大勢菩薩像。」

菩提流志譯《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一雲:「此一字佛頂輪王像,是像無量克伽沙俱胝諸佛同共宣說,於出世、世間一切變相,此像最上,利益一切障累有情。是像乃是一切如來神通變化,形容相好,冠纓衣服,運度一切罪垢有情涅槃岸最三摩地。畫斯家者,先曾入此頂輪王灌頂無勝法壇,於阿闍梨手授具足咒句印法,或復入於勝頂王壇已成就者,為阿闍梨印贊許可,求證出世大涅槃處。如是行人乃堪畫像。正命令於凈行婆羅門善信童女,或命大姓種族父母真正善信童女,教凈護持,捻治織縫,莫粗惡絲持和織畫,勿刀截斷。闊量四肘,長量六肘;或闊三肘,長量五肘。若力不迨,如是織作,亦任貨求鮮凈好者,勿還價值,貨得物已,以凈香水如法蘸浴,乃中圖畫。色盞新凈,勿用皮膠。水調和彩色,用以香膠調色畫采。或取如來種族部中教法軌則,畫像亦得。畫是像者,當於一切佛神通月畫飾裝采,所謂正月、五月、九月,則斯等月月初一日,或十五日起首畫模,其畫像處,於佛堂殿,或於山間仙人窟處。是處占相方圓百步無諸臭穢,水復無蟲,清潔凈美。當所畫地日日如法香水塗灑。其畫匠人諸根端好,性善真正,具信五根。若畫彩時授八戒齋,一出一浴,著新凈衣,斷諸談論。先正當中畫菩提樹,種種寶裝枝葉花果(中略)。樹下釋迦牟尼如來,備三十二大人相、八十妙好。身背圓光,坐師子座。結跏趺坐,作說法相。」

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八雲:「世尊,是不空王像三昧耶,當以白氈或細布上,或覆絹上,方圓四肘,或方八肘。畫匠畫時一出一浴,以香塗身,著凈衣服,食三白食,寂然斷語,受八齋戒。盞筆彩色皆令凈好,勿用皮膠調和彩色。當中畫七寶補陀迦山,其山腰像須彌山腰,山巔九嘴猶若蓮花,當中嘴狀如蓮花合。山上畫諸寶樹花果一切藥草,山下大海水中魚獸水鳥之類。當中嘴上七寶宮殿種種裝飾,其宮殿地眾寶所成,殿中置寶蓮花師子座。其上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一面三目一十八臂,身真金色,結跏趺坐,面貌熙怡。首數寶冠,冠有化佛,二手當胸合掌。」

不空譯《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世界勝心明王成就真言品》雲:「誦此真言,一一字滿一洛叉(師雲:三十五萬),然後畫像。應令童女清凈處織氈絹等。以帛覆口,三時洗浴,身著白衣。供給織者飲食等人亦須清凈,織以白絨,機杼應新。諸難調伏信很不具足人,是惡流輩皆勿令見。於織處布散時花,轉讀大集經,令曾畫人當受八戒。緣像所市一依所索,勿與畫者有爭競心。其絹氈等香水浸漬。藍青雌黃及與紫礦,此中彩色,是等皆除。白色應用白檀、烏始羅、龍腦香等;黃色應用苜蓿香、薩計柅耶(百合代)龍等;赤色應用鬱金香、紫檀等;黑色應用多迦羅花、青蓮花、酥合香等。身分及乳皆不應用。畫者護特禁戒,常思六念。先中央畫菩提樹,,樹下畫阿彌陀如來,坐師子座,以二蓮承,身金色,右手施無畏。佛左聖得大勢菩薩,佛右聖觀自在菩薩。」

不空譯《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中准提佛母畫像法雲:「取不截白氈去毛發者,幀於凈壁。先應塗壇,以開伽飲食隨力供養畫師應受八戒齋,清凈畫像。其彩色中勿用皮膠。於新器中調色。應畫准提怫母像,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谷。」大乘佛教經典常讚歎繪畫佛像功德。如《寶劫經卷一·四事品》中說:「作佛形像蓮華上。若模畫壁繪氈布上,使端正好,令眾歡喜,由得道福。」由此也可以知道印度繪畫佛畫的材料是以壁、繒、氈、布為主的。又《賢愚因緣經·阿輸迦施土品》中說釋迦如來過去生中由畫佛像而感得成佛涅槃以後,阿育王為造八萬四千塔的果報。經中說:「過去久遠阿僧只劫,有大國王名波塞奇,典閻浮提八萬四千國。時世有佛,名曰弗沙。波塞奇王與諸臣民供養於佛及比丘僧。四事供養,敬慕無量。爾時其王心自念言:『今此大國人民之類常得見佛,禮拜供養,其餘小國各處邊僻人民之類無由修福,就當圖畫佛之形像,布與諸國,成令供養。』作是念已,即召畫師敕使圖畫。時諸畫師來至佛邊,看佛相好,欲得畫之。適畫一處,忘失余處。重更觀看,復次下手,忘一畫一,不能使成。時弗沙佛調和眾彩,手自為畫,以為模法,畫立一像。於是畫師乃能圖畫,都畫八萬四千之像,極令凈妙,端正如佛。布與諸國,一國與一。又作告下,敕令人民辦具花香,以用效養。諸國王臣民得如來像,歡喜敬奉,如視佛身。如是阿難,波塞奇王,今我身是。緣於波世畫八萬四千如來之像,布與諸國,令人供養。緣是功德,世世受福,天上人中,恆為帝王,所受生處,端正殊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緣是功德,自致成佛涅槃之後,當復得此八萬四千諸塔果報。」正是由於對繪畫佛像功德的鼓勵,因而佛畫藝術就更得到了發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