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居士: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周叔迦

佛教所說義理,是不能用世智聰明文字上得到真實了解的,唯有運用般若事實上觀照,才能有所體會。因此,修行般若佛教徒必須的條件。在佛教又有大乘小乘的分別。小乘行人即所謂聲聞大乘行人在因地時稱為菩薩,在果位時稱之為佛。而聲聞菩薩、佛都必須依靠般若能有所進修,有所證人。於是般若就有三種之不同,就是所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相智的三智。從三乘來說,一切智是聲聞觀空的智,道種智是菩薩照有的智,一切相智是佛的圓滿智。聲聞由於一切智而能解脫生死菩薩由於道種智而能具足萬行,諸佛由於一切相智而能圓滿菩提。另一方面從菩薩的修學來說,菩薩又必須具足通達三智。菩薩由一切智觀察事物悟空性,才能不住於生死,不滯於涅槃;由道種智而能了解聲聞、緣覺、菩薩的見道和修道;由一切相智而能通達自初發心乃至成佛中的一切正行,然後才能下不墮於二乘地,上直趣於菩提。由此可知,般若是概括了一切佛法,是佛法最根本、最深奧、最繁難的部分,而在這最繁難深奧之中又有一以貫之的平淡簡易的義理學者是必須結合這以簡御繁的方法來修學的。如若不從深奧繁難處著手而只求其平淡簡易,以為般若只是談空,只要能掃蕩一切便是般若那就易於流為滿旰籠統之談,是無俾於實際的。有人好高騖遠,自以為修學大乘,便鄙視聲聞的一切智,以為不足觀修,其結果成為無本之學,退墮於聲聞而不自知。

般若是用來觀照事實的,而事實的發展不外乎因果規律佛教的根本*輪也就是說明世間和出世間因果規律這就是四諦。所以三智又都是建立在四諦基礎之上的。如若不通達四諦道理,那所修行般若必定是落了空。四諦聲聞菩薩所須要共同修學的。聲聞以一切智觀察世間和出世間因果通達四諦十六行相,而能解脫生死證得涅槃菩薩便必須比聲聞通達的更深人一層,才能不住於生死也不滯於涅槃。因此在說明如何修習般若之前,先要簡單概略地敘述四諦道理

世人為人在一時期之內可以是永恆的,是快樂的,是真實的,是有自體的。佛教說明人生——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是剎那變幻無常的,是苦痛的,是空虛的,是無自體的。這便是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而這世間之苦真實不虛,所以稱為苦諦。有人感覺人生苦痛,因而相信佛教,便想從信仰佛教中能逃避了苦,或者想佛教能將自己從苦中拯救出來。這種逃避思想和依賴思想都是錯誤的,而這種希望也是不可能達到的。佛教只說苦諦應知而不曾說苦諦應斷,因為當前的苦果是從逃避中能獲得解脫的,也不是依賴他人能將自己從苦痛中拯救出來的。唯有真實明白了世間之苦,然後進一步搜尋出苦的因由,用自己的力量來斷除苦因,才能獲得解脫佛教人生苦痛的因由是在於有能招集苦痛的不合理的思想(煩惱)和行動(業)。人們認為人生是永恆的而貪愛這永恆的人生(後有愛),這便是苦的生因;認為人生是快樂的而貪愛這快樂人生(喜貪俱行愛),這便招集了種種的苦;認為人生是美滿的而貪愛這美滿人生(彼彼希樂愛),這便能令種種苦痛生起;認為人生有其自我實體而貪愛這實體自我(我愛),這便是未來苦痛的緣由。這便是集諦的因、集、生、緣四行相。由於貪愛便招集苦果真實不虛,所以稱為集諦。這集諦是應當斷的,只有斷除了種種愛和因愛而生的一切非理的思想和行動,才能解脫苦痛。貪愛斷除了名為滅相,苦痛息止了名為靜相,此滅靜相第一無上名為妙相,此滅靜相永恆不改,究竟出世名為離相。這便是滅諦的滅、靜、妙、離四行相。這出世間果的寂滅是真實不虛,所以稱為滅諦。這滅諦是佛教徒所應當證人的,而證滅的方法是修道。佛所指示修道的方法真能達到所尋求的目的名為道相,是符合於所尋求的目的名為出相,是以因果四諦道理為依據的名為行相。是趣向涅槃的名為出相,這便是道諦的道、如、行、出四行相。而這道決定通向涅槃真實不虛,所以稱為道諦。這道諦是應當修的。佛教徒能明了通達四諦十六行相,辨清是非,這稱為見道。依據四諦道理,應斷的斷,應修的修,這稱為修道。這就是聲聞菩薩所共同修學的基礎

聲聞菩薩雖同以四諦基礎,然而菩薩要經歷無量生死,修學無量法門,救度無邊眾生,斷除無盡煩惱習氣而最終要求成佛的,因此不同於聲聞僅僅急於求解脫個人的生死而希證涅槃這就必須對於四諦有進一步更深入的認識,才能擔當起這廣大深重菩提心大悲而無所畏難,無所怯弱無所驚怖這就是般若力量作用。如若以為般若道理是排斥了四諦道理而只是談空,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惟有堅定的在如上所述的四諦的體會上更進一步通達空性,才能任重而道遠的為廣大有情的利樂而精進不息,無有退墮。佛說般若中正是如此教示的。

佛教中重要的經典內容,大致都是談「境、行、果」三科。境是說明智所照境的真實情況,行是依據實境而修行方法,果是修行成就所得的果證。姚秦鳩摩羅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密經》既是般若經典的重要經典,也是佛藏中重要經典之一,其中正宗分所說當然也是境、行、果三科。自《奉缽品》第二至《無作品》第四十三,凡有四十二品是說境,從《諸波羅密品》第四十四至《六喻品》第七十七,凡有三十四品是說行,此後有十品是說果。修行般若就是要學習三智;經中所說的境就是三智所照的真實情況所說的行就是修習三智的方法所說的果就是修習三智所得的果證。修行般若大乘人所必須,因此就必須對於三智有概括的、根本的、正確的體會,特別是經中所說修習三智的方法,方能免於流入歧途。

彌勒菩薩所著的《現觀莊嚴論》就是解釋《摩訶般若經》的,其中對於修習般若方法建立了四種現觀:第一圓滿一切現觀,是包括全部進修般若過程,第二頂現觀,是說明在進修般若中每一階段成就,第三次第現觀,是從次第修行上重復來談修行般若中主要的、根本的問題,第四剎那現觀,是說修習般若圓滿最後剎那成佛智的問題。從修行般若方面來說,第一現觀中所談是最全面的、基礎的,這就是從《諸波羅密品》第四十四至《學空不證品》第六十,這十七品經文所說的。在這段經文中說明五個問題:一所修般若相,二能修般若相,三修行般若相,四修般若得失,五修行般若的進度。譬如有人要將良木作成美好的器具,必定要找良匠用精巧的工具來施工。此中最基本的問題是要有良木。良木是所修,良匠和巧具是能修,施工是修行。修習般若也是如此。必須先明白所修般若相,然後才能運用能修般若修行。此中所應注意的是般若就是三智,因此所修是三智,能修也是三智,而修行還是三智,也可說是三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三智而已。所修般若就是《諸波羅密品》(《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卷十二)全章所說,所以這一品是修習般若的最初下手處,是全經最根本的部分。

在《諸波羅密品》中列舉了九十波羅密來說明般若所該攝的三智。前二十波羅是從四諦十六行相中說明所修一切智相,於道諦中別說菩薩所修對治所知障的智相;次有三十七波羅是從四諦十六行相中說明所修道種智相。因為道種智是菩薩智,所以先談世、出世間的因——集、道二諦,後談世、出世間的果——苦、滅二諦;後有二十波羅是從聲聞菩薩、佛的基本行證中說明所修的一切相智。如若對這九十波羅密的意義能有深刻的體會,那就可以說了修行般若入門途徑了。現在依據《現觀莊嚴論》解釋經文大意敘述如下。

一所修一切智相

這是修行般若的第一點,菩薩由此能正確認識世間和出世間因果而證人空性。世間生死的果就是苦諦,其因就是集諦;出世間涅槃的果就是滅諦,其因就是道諦。四諦是有內在的和外在矛盾的。外在矛盾生死涅槃矛盾,所以苦集二諦是俗諦,滅道二諦是真諦。內在的矛盾四諦各各具有真俗兩方面的義理聲聞通達四諦外在矛盾解脫生死,住於涅槃菩薩必須通達四諦外在和內在的矛盾,才能不住生死,不滯涅槃而成有情,嚴凈佛土。經中說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邊波羅密是般若波羅
密。佛言:如虛空無邊故。世尊,等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
佛言:諸法等故。世尊,離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畢
竟空故。世尊不壞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
可得故。

四句是次第說明菩薩通達的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四相。一、無常相。菩薩觀察世間的一切確實是剎那變幻無常的,然而這剎那生滅不是孤立的而是關聯一切、包羅一切,如虛空之無邊。二、苦相菩薩觀察世間一切確實的苦痛逼迫,然而應當體會苦樂平等性,才能忍愛世間苦來作饒益眾生事業。三、空相。菩薩觀察世間一切確實是由眾緣集合而成,無其實體,然而一一眾緣又還是眾緣所生,窮源到底,畢竟無其實體。於是遠離一切人見、法見的分別。四、無我相。菩薩觀察世間一切確實是無主宰、無自性,然而這無我相也無定相,不可執著,才能精進不退利益眾生。經雲:

世尊,無彼岸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無名無身
故。世尊,空種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入出息可得
故。世尊,不可說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覺觀不可得
故。世尊,無名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受想行識不可
得故。

四句是次第說明菩薩通達的集諦的因、集、生、緣四行相。一、因相。菩薩觀察貪愛於永恆的人生(此岸)確實是苦因,然而進一步體會到涅槃(彼岸)無名無色而生涅槃一如無二,本未住於生死,又何住於涅槃。二集相。菩薩觀察貪愛於快樂人生確實是招集了苦,然而進一步體會到人生苦樂剎那生滅而變幻無常,如空中風,不可捕捉,便無能集、所集。三、生相。菩薩觀察貪愛於美滿人生,確實能生起種種苦痛,然而進一步體會到所謂美惡只是由於人的思惟(覺觀),由思惟而有名言,由名言而更限制了思惟思惟若不成立,美惡的名言無所施。四、緣相。菩薩觀察貪愛於實體自我,確實能使苦痛相續,然而進一步體會到自我不外乎身心身心相待而有,離身則無心無心無我。經雲:

世尊不去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來
故。世尊,無移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可伏
故。世尊,盡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畢竟盡
故。世尊不生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滅
故。世尊不滅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生故。

這五句是次第說明菩薩通達的滅諦的滅、靜、妙、離四相。一、滅相。菩薩正確了解貪愛永盡則死生滅,然而進一步了解生死本性即是涅槃,流轉生死無所從來,證人涅槃亦無所歸趣。二、靜相。菩薩正確了解苦果止息是為涅槃,然而進一步了解法從緣起,亦復從緣滅。緣生性空之理決定不移。三、妙相。菩薩正確了解涅槃常住,永無災難,然而進一步了解一切法即生即滅。無有住故,本自解脫,非適今也。四、離相。菩薩正確了解涅槃安穩,永無過患,然而進一步了解染垢本自清凈,生無所生,滅無所滅故。經雲:

世尊,無作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作者可得
故。世尊無知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知者不可得
故。世尊,不到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生死可得
故。世尊不失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失故。

四句是次第說明菩薩通達的道諦的道、如、行、出四相。一、道相。菩薩正確了知八正道是唯一正確通向涅槃之道,然後於觀行中更能觀察無有作者,是為正道之要。二、如相。菩薩正確了知八正道是符合真理的,然後於修行更能觀察無有知者,是更隨順真理。三、行相。菩薩正確了知由八正道決定能通向涅檠,然而於修行更能觀察原無眾生今世死,去到後世亦無有能遠離生死,轉入涅槃者。四、出相。菩薩正確了知八正道是能調伏煩惱,至於清凈,然而於修行更能觀察亦無能調伏者。菩薩以此四無我理對治我見煩惱,經雲:

世尊,夢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乃至夢中所見
可得故。世尊,響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聞聲者不可
得故。世尊,影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鏡面不可得
故。世尊,焰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水流不可得故。
世尊,幻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術事不可得故。

這五句是說菩薩在修道位中斷修所斷的所知障所用的後得智,即是道諦之中的法無我理。聲聞但斷人執,不斷法執,以四諦證得人空而人涅槃菩薩依一切智如實通達道諦四相破於人執,斷煩惱障,更須破除法執,斷所知障,才能忍受眾苦,長處生死精進不息。一、如夢世間一切法無有自性,如人夢中以為所夢是實,醒後時知其虛妄世人由於結使,以世間諸事為實,得道則知其虛妄。二、如響。如空谷迴響,因聲而有,無有作為,亦無意義世間諸法也是如此,虛誑無實。三、如影。日光照故便有影生,光滅則影滅,影生亦無所生,影滅亦無所滅。如是世間一切環境亦是如此,生無所生,滅無所滅。四、如焰。曠野沙磧之處,灰塵飄動,日光遠照,見有水流之相。如是眾生生死曠野之中,以煩惱風鼓動行塵,見有男女相,而其實本來寂靜,無有眾相。五、如幻。如幻師以幻術幻出種種事物,雖可見聞而非實事。世間環境本來自性涅檠而有可見聞,不相雜亂。也就是說一切諸法真實相是:都無自性如夢;生無所生的如響;滅無所滅的如影;本來寂靜的如陽焰;本來涅槃的如幻事。經雲:

世尊,不垢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諸煩惱可得
故。世尊,無凈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煩惱虛誑故。
世尊,不污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處不可得故。世
尊,不戲論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戲論破故。世
尊,不念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念破故。世尊
不動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法性常住故。

這六句是說菩薩在見道位中斷見所斷所知障所用的無分別根本智。一、不垢。二、無凈。一切煩惱本性是空。從本已來常自無生,今亦無斷;昔既未曾垢,今亦無所凈。三、不污。煩惱名為污,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是生煩惱處。六情性空,便不可得;生處既不可得煩惱亦不可得。四、不戲論。五、不念。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是戲論。真如妙理過言語道,超世智境,無有戲論,亦無憶想,亦復無可味著,故無憶念。六、不動。住法性已,一切結使所不能動,永無退失。

二  所修道相智相

這是修行般若的第二點,菩薩由此而能行菩薩道。先緣集諦,明了能治所治;次緣道諦明了能立所立;然後由因向果,緣苦諦明了世間的自相共相,緣滅諦明了修行的勝利。這便是菩薩修學四諦的次第。故四諦是三乘人所共修的法門。經雲:

世尊,無染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知一切法妄解
故。世尊,不起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無分別
故。世尊,寂滅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相不可
得故。世尊無欲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欲不可得
故。世尊,無嗔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嗔恚不實故。
世尊,無痴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無明黑暗滅故。世
尊,無煩惱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分別憶想虛妄故。
世尊,無眾生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眾生無所有故。

這八句是說菩薩觀察集諦以明因、集、生、緣四相。一、因相。無染、不起、寂滅都是顯示因相。貪愛是生死的因。菩薩觀知對一切境界所起的貪愛只是由虛誑迷惑而生則能遠離染著欲塵之貪。菩薩觀知對於一切境界執著是從虛妄的憶想分別而生,不復起未來生死之業。菩薩觀知一切法相可得,則不復貪著於永恆的人生而受後有。二、集相。無欲、無嗔、無痴都是顯示集相。由於三毒便招集眾苦。菩薩觀知貪嗔痴性虛誑無實,畢竟無有,則能斷除貪嗔痴。三、生相。無煩惱是顯示生相。由於對人生無常計常,苦以為樂,空以為實,無我計我,從四顛倒的非理作意而生起種種希望,便令苦生起菩薩觀知憶想分別本性空寂,則顛倒滅;顛倒滅故,煩惱亦滅。四、緣相。無眾生是顯示緣相。由於計有自在主宰之我體,則為苦的生緣。菩薩觀知眾法相無所有故,便得破除我見,不復執著有我。經雲:

世尊,斷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諸法不起故。世
尊,無二邊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離二邊故。世尊
不破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相離故。世尊
不取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過聲聞、辟支佛地故。世
尊,不分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諸妄想可得故。
世尊,無量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諸法量不可得故。
世尊虛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無所有故。

這七句是說菩薩觀察道諦的道、如、行、出四相。一、道相有二句,以斷和離二邊顯示道相。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無所造作而為無量有情開示解脫道。所開示理應離於二邊,契乎中道。二、如相。不破、不取是顯示如相。菩薩了知法界一相無相,無有離散,則不取一切法。乃至二乘出世清凈之法亦不取著。三、行相。不分6,j、無量是顯示行相。菩薩了知由於取相生心故,妄想分別。憶想分別從本已來不可得故,一切法性不可以六情籌量,畢竟空寂。四、出相。虛空是顯示出相。菩薩觀知一切法無所有、無能作、無所作故,則究竟寂滅。經雲:

世尊無常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破壞
故。世尊,苦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苦惱相
故。世尊無我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著
故。世尊,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可得
故。世尊無相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生
故。

這五句是說菩薩觀察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四相。一、無常相。菩薩觀察五蘊乃至一切法從因緣生,剎那破壞故,通達無常相。二、苦相菩薩觀察行苦故,通達苦相。三、無我相。菩薩觀察一切法無自性。四、空相。菩薩觀察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生故,一相無相,是謂空相。經雲:

世尊,內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內法不可得
故。世尊,外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外法不可得
故。世尊,內外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內外法不可
得故。世尊,空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空空法不可
得故。世尊,大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可
得故。世尊,第一義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涅槃
可得故。世尊,有為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有為法
可得故。世尊,無為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無為
法不可得故。世尊,畢竟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諸
法畢竟不可得故。世尊,無始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
言:諸法無始不可得故。世尊,散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
佛言:散法不可得故。世尊,性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
言:有為無為法不可得故。世尊諸法波羅密是般若波羅
密。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自相空波羅密是般若
羅密。佛言:自相離故。世尊,無法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
密。佛言:無法不可得故。世尊,有法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
密。佛言:有法不可得故。世尊:無法有法空波羅密是般若
波羅密。佛言:無法有法不可得故。

這十七句是說菩薩觀察滅諦的滅、靜、妙、離四相。一、滅相。內空、外空、內外空是滅相。內法是內六根,外法是外六塵,內外法是十二人,如是根塵都非常非斷,本性自空。二、靜相。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這八空是顯示靜相。空亦復空,是空空;十方皆空,是大空;涅槃亦空,是第一義空;三界皆空是有為空;離生、離住、離滅的無為法亦空,是無為空;一切法究竟不可得,是畢竟空;一切法初來處不可得,是無始空;一切法終際不可得,是散空。三、如相。性空是如相。無論是有為法或無為法的一切法法性,都不是佛或聲聞、緣覺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性自常空。這就是如。四、出相。諸法空、自相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顯示出相。有為法、無為法各各有自相,而各各自相皆空,是自相空。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空,是諸法空。求覓諸法皆不可得,而此不可得亦空,是無法空。諸法和合有自性相,此自性相亦復是空,是有法空。若法有、若法無,此等皆空,是無法有法空。

三  所修一切相智相

這是修行般若的第三點,菩薩由此而能通達一切正行。此中有三種一是聲聞所有行,二是菩薩所有行,三是佛所有行。共聲聞行就是以三十七道品為主要;菩薩所有行是以三解脫門、八背舍、九次第定、六度為主要;佛行是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成等正覺為主要。如經雲:

世尊,念處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身受心法可得故。世尊,正勤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善不善法不可得故。世尊如意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四如意足不可得故。世尊,根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五根不可得故。世尊,力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五力不可得故。世尊,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七覺分不可得故。世尊,道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八聖道分不可得故。

修行的主要是三十七道品,這是小乘道所共的,大乘人是無所得為方便,所以精進修行三十七道品而知三十七道品從本已來不可得,經雲:

世尊,無作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無作不可得
故。世尊,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空相不可得故。
世尊無相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寂滅相不可得故。
世尊,背舍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八背舍不可得故。
世尊,定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九次第定不可得故。
世尊,檀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慳貪不可得故。世
尊,屍羅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破戒不可得故。世
尊,羼提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忍不忍辱不可得故。
世尊,毗梨耶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懈怠精進可得
故。世尊,禪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定亂不可得故。
世尊般若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痴慧不可得故。

菩薩行略舉四門。一、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也是對治道。無作是對治願求三界;空是對治我見無相是對治非理作意。二、八背舍。初三背舍是成就變化作用,後五背舍是成就現法樂住作用。三、九次第定是出世間道。四、六度成就佛道菩薩所行三解脫門、八背舍、九次第定、六度,一一皆以無所得為方便。經雲:

世尊,十力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不可得
故。世尊無所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道種智不沒
故。世尊,無礙智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無障
無礙故。世尊佛法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過一切法
故。世尊,如實說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如實
故。世尊自然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一切法中自在
故。世尊,佛波羅密是般若波羅密。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種
故。

佛的一切相智略舉七門:一、十力;二、四無所畏;三、四無礙智;四、十八不共法;五、如所有智;六、盡所有智;七、正等覺相。一切相智,圓融一切。佛十力最為尊勝,不可破、不可伏,而一切法實相亦復如是,亦不可破、不可伏。佛以法眼觀眾機宜方便引導,是道種智,此智恆常增益。一切法人於如、法性、實際,皆是無礙相。佛法最勝,廣大無等故。一切法如如不異故,法皆如實。於一切盡所有法心是自在,是名自然。於如所有盡所有一切相現正等覺名正智一切法、一切種。

這九十波羅密就是菩薩所修的般若相。這九十波羅密並不是離開世間獨立的,乃是菩薩在日常生活中處理社會事務中所應體現的道理而不可一時忽略的。菩薩若能在一切時處都能明見能貫徹這九十波羅密,那便是所修般若成就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