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雲居士:《楞嚴經》漫談

楞嚴經》漫談

曾琦雲

前面兩章我們詳細地介紹了中國禪宗修行方法,強調了禪修中漸修的作用,為神秀的歷史地位作了新的評價,同時也推薦了慧能南宗石頭禪法,因為石頭禪居於中道,既有慧能的特點,又調和了諸家,對於禪修來說有指導性的意義這一章我們來學習佛門中一部最重要經典楞嚴經》,因為這部經典既是禪宗所推崇的,也是凈宗所推崇的,同時它也秘密經典,所以它是當前最流行的禪、凈、密三宗的寶典,是三宗都推崇的修行寶典,我們有必要了解和研究它。

一、《楞嚴經》的地位和價值

楞嚴經》是佛教秘密經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價值歷代高僧大德所公認的。自唐、宋、元、明、清以來,《楞嚴經》註解的書不勝枚舉,備受各宗的推崇。《楞嚴經》注本舊傳百餘,現行四十餘家,大部分屬於賢首宗、天台宗和禪宗三大家。近代凈土印光大師又將經中「大勢念佛圓通章」選出,與凈土四經,合編為凈土五經,更使《楞嚴經》與信眾極廣的凈宗修行人接近。同行對於修行禪定來說,《楞嚴經》也指明了修行方向,所以《楞嚴經》也成為禪宗的寶典。

憨山大師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一生非常重視《楞嚴經》。明萬曆11年春(1583年),他隱居於東海牢山,禪坐之餘散步,忽見湛藍的大海,澄徹的夜空,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作偈一首:「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聖凡絕行藏。金光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回靜室後,見案上《楞嚴經》,急展印證,當念至「汝心汝身,外及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全經之境,頓時瞭然心目,便振筆疾書,片刻之間便把心中所證全寫出來,取名為《楞嚴懸鏡》。寫完一見蠟燭才燃半支,即叫維那進屋念了一遍,聽著聽著,恍如夢中,猶入禪定。憨山大師《夢游集》記載了這次開悟經過及他對楞嚴經》的高度評價

古代高僧大德稱讚《楞嚴經》,不一一列舉。再說中國當代禪宗泰斗虛雲和尚,一生橫跨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年高121歲,他的開示無處不提及《楞嚴經》。他說:「現在正是末法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他諄諄告誡:「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虛雲和尚開示錄》「雲居山方便開示」六月初二開示)。

當代高僧大德,為了使《楞嚴經》福澤眾生,又寫了許多新注本,使古經更能與今人接近。如太虛大師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楞嚴大意》、《如來藏心迷悟圖》、《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圓瑛法師畢生精研《楞嚴》,於上海圓明講堂創立「楞嚴專宗學院」,作有《楞嚴經講義》。

二、《楞嚴經》是諸佛秘密心印

明朝高僧山大師說:「首楞嚴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秘密心印。」(《夢游集》卷十九)印光大師說:「《大佛頂首楞嚴經》者,乃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之妙行。」(《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因此,歷史上把楞嚴經納入秘密經典

一般來說,把我們漢地佛教叫做顯教,藏傳佛教叫做密教。實際,顯教中一樣有密教,密教的修行也要先顯後密。我說顯教中有密教,例如禪宗的頓悟能沒有秘密嗎?以心印心,外人怎麼能夠知道?所以禪宗才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再說流傳最廣的凈土宗也是大秘密阿彌陀佛就是咒,就是秘密。我國佛法天主要有三大宗,即密宗禪宗凈土宗,中國漢地佛教有八宗(律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真言宗、禪宗凈土宗),不管是今天是三宗,還是過去的八宗,都有秘密。因為佛之身口意三密,凡夫不可測度,不可思議故稱為密。一旦身口意三密相印,即得身口意三業清凈,妄心不起,萬法歸一,心如止水,圓融自在,即達三摩地境界,也即即身成佛

楞嚴經》全名為《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密因」即是整個宇宙生命真相,因眾生不悟而成為密。此經由中印高僧般剌密帝於灌頂部誦出(見《宋高僧傳》卷第三),故屬於秘密經典。但密並非佛保密而不外傳,因凡夫處於相對的時空境界,故要講述絕對的本體也難以用世間言語解釋。佛說:「愚者不解,故名為密;智者了達,即不名密。」雖然其義高深莫測,但只要真修實證,不停留在理論上,那就能了解佛說真實之義

屬於秘密部的楞嚴經,在藏文大藏經也有它是屬於四續部中的事部續經,其中包括白傘蓋佛頂、無垢佛頂、勝利佛頂等事部密法。在藏文《甘珠爾》中有由漢譯藏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兩本,實即此經的第九、第十兩卷,經末不注譯人及譯經時代,但其為西藏前弘期,約當唐代的譯品無疑,因為西藏的盧梅(十世紀間)曾懷疑此經非佛說而布頓(十四世紀間)則深為置信。很可能此經在唐時曾全部譯藏而經朗達瑪王滅法,遂至殘缺,淪為二帙。嗣後在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間又由章嘉呼圖克圖主持,由袞波卻將全經重譯成藏文,並刊成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

楞嚴經》曾經存在真偽的爭辯,我認為不是偽造,因為它所說的法符合佛法。說《楞嚴經》是偽經,影響最大是支那內學院出版的《楞嚴百偽》。作者呂澄,標新立異,一生著述甚豐,在學術界甚有名氣。當然,把《楞嚴經》說成偽經,並不是從呂澄開始的,與呂澄淵源極深的民國年間某「佛學大師」,不僅妄稱《楞嚴》、《起信》是偽,並且痛斥台、賢兩宗祖師,把中國佛教說得一團漆黑。印光大師予以痛斥:「某某乃大我慢魔,借弘法之名,以求名利。其以《楞嚴》、《起信》為偽造者,乃欲迷無知無識之士大夫,以冀奉己為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賢古德所說,與彼魔見不合,則斥雲放屁。而一般聰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為善知識。相宗以二無我為主,彼唯懷一我見,絕無相無我氣氛。」(《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復李觀丹居士書」)在此之前,說《楞嚴》是偽,還有梁啟超。梁是名人,故說話有權威。梁很稱讚佛法,但他對楞嚴看法是不正確的。繼續追究《楞嚴》為偽之說,則源於日本。在日本真正的佛法已變了質,佛法作為一門學問而成佛學。此乃末法眾生投機取巧,以擴聲望,不去求證,亂加考證,以顯示自己高明,疑古之風於是而興。

三、《楞嚴經》的內容

楞嚴經》第一卷敘阿難出外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術攝入淫席,將毀戒體。如來放光,並勒文殊師利以神咒往護,遂將阿難摩登伽女來歸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道力未全,因而啟請宣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有諸妄想故有輪轉。又告以有三摩提,「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能破客塵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等等。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問,顯示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理。並說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妄見,隨業輪轉。這兩種妄見是:(1)眾生別業妄見,(2)眾生同分妄見。應當抉擇真妄,而明五陰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顯示五陰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對阿難陀就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說明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樓那之問,顯示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等皆如來清凈本然,但以三種相續:即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諸有為相循業遷流,妄因妄果其體本真。真智真斷不重起妄,是故如來證真故無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妄心歇即菩提,不從人得等。

第五卷憍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陀、香嚴童子、葯王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羅等十六開士、摩訶迦葉紫金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盤特迦、驕梵缽提、畢陵伽婆蹉、須菩提舍利弗、普賢菩薩、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大目犍連、烏芻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琉璃王子虛空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菩薩等,各各自說最初得道的方便以顯圓通

第六卷最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文殊師利以偈讚歎。佛更為說四種律儀(淫、殺、盜、妄),令離禪魔。

第七卷佛說四三九句大佛陀羅尼。此即《大白傘蓋佛頂陀羅尼經》。並說安立壇場法則持誦功德。次因阿難請問修行位次,佛先為說十二類眾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顛倒之相

第八卷說明三摩提三種漸次。次明五十七位︰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又因文殊問,示經五名,說明經的歸趣。因阿難問,說地獄趣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以及鬼、畜、人、仙、修羅、天等七趣,自業所感差別

第九卷說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即五陰魔等。

第十卷說五陰的行陰魔中十種外道(二無因論、四遍常論、四一分常論、四有邊論、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立五陰死後有相心顛倒論、立五陰死後無相心顛倒論、立五陰死後俱非心顛倒論、立五陰死後斷滅心顛倒論、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識陰魔中禪那現境十種魔事。次明五陰相中五種妄想等。

四、參阿難遇難:不假修證,多聞無益

楞嚴經》從阿難誤入淫室,險遭魔難談起,其意微妙深遠。阿難禪宗第二祖,為佛寵弟,常隨佛側,多聞第一,可一遇摩登淫女,竟然喪失道力,此乃一大公案。據我參究,其意第一:不假修證,多聞無益。

阿難為佛之寵弟,而恃嬌憐,雖有多聞,卻不能折伏娑毗羅邪咒。可見常住真心,不於多聞而得,三昧正定,不從多聞而來。正如阿難所說:「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維,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阿難現身說法,說明了真修實證的重要性。佛陀多次批評阿難:「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止息妄念)微密觀照,心猶未了。」奢摩他微密觀照,必須在生活中實踐,不由言語文字而得。

佛教認為,佛學學佛是兩回事佛學僅作為學問,無益於學佛實踐。學佛是以佛陀榜樣,依教求證。佛經說,過去有位善星比丘,雖然誦得十八香象所馱的佛經,卻無修證,不解真義,亂加評說,反成謗法,墮入惡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言語文字妄念組合諸法實相離於文字相,言語文字是指明了諸法實相的道路,若停留於文字相上,則失世尊原旨。《楞嚴經》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楞伽經》對這一道理也作了深入的闡述,請參閱。

佛教認為,離於文字相的諸法真諦,需要勤加修行才能證得。《楞嚴經》真偽之辨,也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文字游戲。真假本無標准,僅是妄念組合無相之法,不落真假二邊。虔誠精進,一心不亂,假法也可變成真法。史載,康藏邊有一老嫗,結蓬獨居,三十餘年,一心誦念六字大明咒,漸至心不雜亂,如入禪定。其計數之豆,能自動從一邊跳到另一邊。有一得道僧人從此路過,見茅蓬光芒四射,想屋內定有高人。入室,見老嫗,問所修之法,答唯念六字(唵嘛呢叭咪吽)大明咒。念咒時把「吽」念成「牛」,僧人予以糾正。老嫗頓覺三十餘年,一念之差,功夫白費,非常後悔,即起分別心。當僧人出去後,見金光全收,忽然悟己錯,再度入室,告老嫗舊念未錯,剛才乃考驗你是虔誠。出去後屋上又金光四射。雖有一念之錯,但老嫗不起妄想,暗合道妙,故同樣可入三摩地。一旦發覺,心起分別,故又同凡夫。因此,為什麼要去糾纏《楞嚴經》真偽之辯呢?若於自己修證有益,假咒也可變成真咒(何況《楞嚴經、咒》經過千餘年來無數真修實證大德高僧的反覆驗證,確認絕對是真經真咒,毋庸置疑!);若於自己修證無益,是真經又有何用呢?

為了指示一條真修實證捷徑,《楞嚴經》建立了25種圓通法門。其中文殊菩薩特別推薦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他提出「反聞聞自性」,就是離開聲塵去尋找不生不滅自性語言文字有生有滅,而聞性本無生滅。《楞嚴經》以撞鍾為喻,鐘聲響時,我名為聞,鐘聲不響時,我名為不聞。有聲則聞,無聲則不聞,那麼此「不聞」又從何來?鐘聲僅僅是瞬間聲波傳遞於耳,當不傳於耳時,耳又有不聞」,怎麼可稱耳無聞呢?即鐘聲有遷滅,而聞性是沒有遷滅的。不管聲音有無,耳的聞性是始終不變的。依此類推,外界作用於眼耳鼻舌身發生不同的變化,而其本性是不變的。起變化的是妄心,不起變化的即是常住真心。心隨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如來者,如如不動也。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動。這種境界,離於語言,不立文字世間語言文字難以描述?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也是25種法門之一。因為《楞嚴經》是禪宗寶典,故特推薦觀音耳根圓通法門,而念佛法門也是千經萬論所指的殊勝法門念佛一法與耳根圓通法門本不相違,念佛本為妄念,但此乃以毒攻毒,正好反聞聞自性自性彌陀與西方彌陀互相契印,即入三摩地。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是從自性流出,唯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是從自性流出,唯心所現。不同的是娑婆世界從濁念流出,故成濁世;西方極樂世界是從凈念流出,故成凈土。懂得了這一道理,則知臨終往生西方,在事實上實有其事,真實不虛;在道理上生而不生,即唯心凈土。大千世界,唯心而造。以事廢理,以理廢事,都是謗法。永明師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跎,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作人師,來生佛祖。無禪無凈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因為凈宗收機最廣,所以永明禪師特予推薦。《楞嚴經》文殊菩薩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三昧,遲速不同論。」八萬四千法門目標一致,但對初機來說,則快慢有所不同。

不管是哪種法門若不苦修,想坐享其成,不勞而獲,是絕對沒有的事。《楞伽經》說∶「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詞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雖然不解詞句義趣,但能恭敬供養諸佛,求菩提之心不怠,不計較分別名字相,就一定能夠不解而自通。倓虛大師(授天台法脈)有一同參劉文化,不解《楞嚴經》義,日夜於佛前叩拜求智慧,竟於一日讀《楞嚴經》時,娑婆隱沒,莊嚴佛土現前(見《影塵回憶錄》)。因此,只要虔誠精進,痛思深義,就一定會境界現前,開悟成道念佛也同樣如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即入念佛三昧

隨著時代的變更,修持方法也要不斷賦予它新的內容。今天的生活節奏變快,沒有古人那種閉關專修的條件了。在這情況下,很多大師就提倡建立人間凈土修行人間佛教,提倡在生活念佛,在念佛生活念佛生活打成一片。如何使念佛生活打成一片呢?那就是修大乘菩薩道。並非口在念佛即是學佛,行動上與佛相應,才是真正學佛學佛即是學做人,太虛師說人成則佛成。

總之,佛法重行,不重說。故《楞嚴經》從阿難多聞第一,竟難免於魔難說起,大有深意可究,讀者不可一眼瞥過。不假修證,多聞無益,必須認真體會。佛說得那麼好,阿難聽得那麼多,但不從佛的教導去修證,則佛陀佛陀阿難阿難。雖然阿難與佛是兄弟也不免遇難。故阿難說∶「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修行之法,貴在專一,持之以恆。25種圓通法門,法法相應,路路相通,由修證而入道,即入於如來第一義諦,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矣。

但是,在這里要消除一種誤解,並非我們不誦經不解經,就能覺悟如來第一義諦。阿難所在時代正法時代,佛在世時,根本就不需要經書,因為他弟子都證了果,有了神通,能夠隨時隨刻領會佛陀的意思。他們不是把經書寫在紙上,而是把經書寫在心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外界的依賴越來越強。在這個時候,只有依照佛經所說去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之路這就是印經的偉大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慎重對待印經的原因。印經是為眾生解脫,如果印錯了字,說錯了話,那麼奉法反而是壞法。我們怎能不慎重呢!

五、參阿難遇難: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從阿難誤入淫室,險遭魔難談起,其意微妙深遠。阿難禪宗第二祖,為佛寵弟,常隨佛側,多聞第一,可一遇摩登淫女,竟然喪失道力,此乃一大公案。據我參究,其意第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從阿難摩登淫女,險遭魔難談起,直指修心迷悟的關鍵,向迷者點破∶食色,性也;淫,生死之根也。這也是世尊在經中反覆強調的第一清凈明誨∶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實際上,全經委婉道來,幾經曲折,全為破色淫二字。色者,心目為咎,故世尊先問阿難因何出家阿難答見世尊相好(32相),愛慕而出家,然後就七處證心,八還辯見,使人明白生死流轉,全在妄心作主,攀緣聲色,心被物轉,失去本有清凈如來藏性。是故眾生迷於聲色,以貪愛為本,「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常在纏縛。」所以,《楞嚴經》從色入手,就擊中了病根的要害之處

阿難之禍由色而起,因為色是無始劫來貪愛所成。阿難英俊魁梧,使摩登伽女一見生愛,是因為摩登伽女與阿難久遠劫來積習所致。世尊阿難說∶「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是一生及與一劫。」摩登伽女前五百世阿難夫妻恩愛流轉,不能解脫。故今生一見阿難,頓生愛慕,求母成就婚姻。母愛其女,即以邪咒迷惑阿難,攝入淫室,淫躬撫摸,將毀戒體。可見色淫積習,極難根除,是修道之大障,輪回之根本。當佛敕文殊以神咒救護阿難持歸,摩登伽女尾追而來。佛問摩女∶「你要什麼?」摩女答∶「我愛阿難!」佛問∶「你愛阿難何處?」答∶「我愛阿難一切,他的眼,他的耳,他的鼻,他的口,他的身。」佛說∶「阿難中有淚,耳中有垢,口中有涎,身中有屎尿,成夫妻便有濁漏,有濁漏便生子女,有子女便有死亡,有死亡便有痛苦有何可愛呢?」摩女聞佛所說,恍然大悟,愛念頓消,證三果阿羅漢。可見色相本無可愛,轉瞬即逝,可世人執著不放,被其迷惑。流轉生死,不能解脫,此色淫之咎也!

阿難雖為佛之寵弟,但他未出家之前,也迷於色愛,與嬌妻相伴,終日不離佛陀為度阿難,去其家乞食,飯缽交與阿難即跑向尼拘陀森林,阿難送出供養食物即追趕,至林中,佛即請舍利弗為阿難剃度出家阿難大驚失色,但佛陀威嚴,不敢拒絕。阿難就這樣糊里糊塗出了家,心中卻掛念愛妻。有一天散步,佛對阿難說∶「你說你的妻子美如天仙我就你看天仙樣子吧!」隨即以神力使阿難升上天宮,頓見仙女美麗非凡,非其妻可比。阿難問∶「你們這里的天子是誰?」仙女答∶「人間有位阿難,因隨佛出家修道,以其功德死後將升於我們天宮,我們都是他的妃子。」阿難聽後非常高興,回人間後,立志修行,求生天上。佛知阿難仍為貪愛所迷,又以神力帶他去地獄,場景恐怖,慘不忍睹,其中有一口油鍋還空著,阿難獄卒∶「誰來受刑?」答∶「人間有位阿難,隨佛出家修行生天,在天沉迷聲色,天福享盡後,即入地獄,受此油鍋煎熬。」阿難聽後魂飛魄散,從此安心隨佛修道,尋找解脫輪回之道

可見沉淪六道,色為根本,生因識有,滅從色除,這就是楞嚴經》的奧義大旨,也是世尊再三強調的一個大問題。《佛說十二章經》∶「愛欲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佛陀成道時,「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草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色身不凈,臭穢不堪。如果放不下這具臭皮囊,還要修飾打扮,則永無解脫之日。

楞嚴經》無處不提到色、淫的危害性,並指定為第一清凈明誨。世尊阿難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第一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回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世尊又諄諄告誡∶「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並舉例說∶「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燃燒,墮無間獄。」慾火燒身,苦海無邊。世尊說∶「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因此,斷淫之戒,世尊放在第一,可見其苦心之旨,《楞嚴經》從阿難入淫室說起也就一目瞭然了。

六、參阿難遇難:阿難遇難,實為示範

楞嚴經》從阿難誤入淫室,險遭魔難談起,其意微妙深遠。阿難禪宗第二祖,為佛寵弟,常隨佛側,多聞第一,可一遇摩登淫女,竟然喪失道力,此乃一大公案。據我參究,其意第三:阿難遇難,實為示範。

阿難受魔咒而迷,佛陀文殊持咒解難,將兩人帶到佛前。面見佛陀後,七處證心,八還辯見,阿難如醉如痴,不明常住真心之所在,佛陀步步緊逼,窮追不捨,使阿難無處安身。難道阿難作為佛的寵弟,常隨佛側,多見多聞,真的會答非所問,情同凡夫嗎?他真的是「認迷倍人」①、「為可憐憫者」嗎?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秘?

讀了《妙法蓮華經》,我們就知道,阿難侍佛多聞,乃是無量劫來廣修功德所致。他於無量劫來已護持供養一切諸佛出世,常常以佛之侍者護持一切法藏,結集流通一切經典。是故法華會上,世尊授記他於未來世中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如來。當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心中疑惑∶「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記?」世尊即告之∶「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爾時阿難即說偈言∶「世尊希有,令我憶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因此,阿難無量劫前與佛在空王佛所同時發願,以各自願力不同,佛則已成佛阿難則方便為侍者,實則已安住於佛道,其中密意,唯佛與佛才能了知。例如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至今仍為菩薩,而其功德早已齊於諸佛。同樣,阿難也因其願力,常隨佛側,護持法藏,至今仍為聲聞。由此可知,《楞嚴經》阿難遇摩女之難,乃為眾生示範而已,非其道力不足也。

不僅阿難如此,摩登伽女也是如此。摩女已經供養過去無量劫佛,宿根深厚,否則何能與阿難結緣,並於佛前速證阿羅漢果。如果我們認為摩登伽是淫女,尚能解脫,那我們行淫(在家人邪淫)也不要緊、只要念咒就能赦罪,那就完全錯了。羅什法師說學我者病,不明佛陀應世之苦心,走入極端,就會誤入歧途。摩女遇咒而解脫,既是她宿根深厚所致,又是以逆緣出現於世,向世人作修心迷悟之路標,於是才有這部楞嚴經》。

阿難遇難,實為示範,連專門與佛作對的提婆達多也是如此。提婆達多在生處處與佛作對,樣樣要比佛高一等,一些好高騖遠的比丘跟隨他學。他還暗害佛,五逆十惡的罪全犯了,故在生大地裂開而陷地獄。但是,在法華會上,佛說其過去還是佛的老師,身為仙人,為佛講《妙法蓮華經》。佛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時有阿私僧,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希有,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時王聞仙言,心生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須,採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與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至得成佛,今故為汝說。」於是佛讚歎提婆達多∶「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波羅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明白了這一因緣,我們才知道提婆達多過去原來還是大善知識他在釋迦牟尼佛應世時,則專作逆緣,謗佛謗法,豈不正是「寧可自己下地獄只為眾生指正路」的典範嗎?即佛即魔,煩惱菩提。遇逆緣而不動心,為惡者不就成為了善知識嗎?逆緣不就變成了助緣嗎?故一切惡知識都是知識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逆緣,何能成佛?提婆達多是逆緣,摩登伽女是逆緣。後人看經,難明佛旨。演戲者清清楚楚,看戲者以假作真。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世尊出現於世,又何曾不是作夢佛事,恍如演戲。世尊八相成道也是示範,他已於無量阿僧祗劫無數次出世於我娑婆世界,所度眾生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他生而未生,滅而未滅(詳見《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那麼如來如何出現於世呢?世界本空,一切如幻,何有可度?因有幻景,來醫眼病,何能無度?如眼有翳(yì,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視線的白斑),見空生花,花非實有,因翳而在。佛為醫王,來醫眼翳,翳病清除,故為度生。花本無有,故為無度,非度非無度也。佛應身入世,非真非假。他就彷彿作了一位大導演,阿難摩登伽女、提婆達多等都是很好的演員。演習是真,戲則是假。是故阿難遇難,非真非假。魔從心造,妖由人興,遇難是真,求證是假。心被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迴光返照,即在當下一念,眾生如來,如掌翻覆。修而無修,證而無證。故阿難禪宗心印第二祖。

正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