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教授:什麼是一念三千?

什麼是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智顗觀心說的深化,集中反映了天台宗的宗教世界觀。一念三千的全稱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按照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思維模式,一念三千也是在實相的基礎上將一念與三千世界(也就是宇宙萬有)圓融而建立起來的。

「一念」指的是人們當下一念心。從邏輯意義來說,一念與三千之間具有能所的對應關系,一念為能觀,三千為所觀;但在天台宗的哲學思辨體系中,一念並非單純的意識活動的主體,也是觀想的對境,三千既是一念的對象,也是一念自身。因此,一念三千之一念心,是縱橫無礙、圓融相即的「不思議境」。智顗認為,大小乘佛教都有心生一切法」的說法,或有或無,或言中道皆是因果法,「迤邐深淺」,而不相即,都是「思議之境」。一念三千則體現了「心」與「萬法」的相即圓融。這里的心既非通常哲學意義上的心,也非精神本體,而是一切法的實相。實相就體現在人們日常的「一念」之中,此當下一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千差萬別的宇宙萬象都是真如實相的顯現,在一心中實現了圓融與統一。

「三千」即三千世界宇宙萬有,它是由十如是、十界和三種世間相配而成的。

「十如是」出自鳩摩羅什所譯七卷本《法華經》的「方便品」,它認為可從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個方面來見證諸法實相,它們是一切諸法共通的相狀,唯佛才能究竟。智顗認為,十如是首先是從不同角度對緣起總體的說明。十如是的前九項,約略可以分成三組:一是相、性,相是事物顯露於外的行相,性是事物內在的性分;二是體、力、作,體是事物的當體,力是事物具有的力用、功能,作是事物依其功能而有的作為;三是因、緣、果、報,近因為因,助緣為緣,由因得果,由善惡業得報,可見,這九項事實上無非就是對因緣生法這一緣起總體的概念描述方式,亦即在緣起假名施設中必然會體現出現象與本質、體性功用因緣果報的范疇關系。之所以要加上「如是」,是因為這些假名施設的范疇關系從根本上說是即於空性的。智顗更進一步地提出了「三轉讀法」:「依義讀文,凡有三轉。一雲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雲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三雲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字施設,邐迤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者,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這十項是基於非縱非橫的中道實相,具體說來,於十項所構成的緣起網路中見證其虛幻無主,所謂「約如明空」,則一空一切空;緣起性空不礙假相宛然,所謂「點如明相」,則一假一切假;雙遮雙照,即於中道,所謂「就是論中」,則一中一切中。可見,於十項中,我們通過「三轉讀法」,所能見證的就是空、假、中三諦平等互具、圓融無礙的中道實相。

「十界」即十法界,是約眾生迷悟的不同而區分的十個層次,亦即所謂的「六凡四聖」。六凡指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它們是處於輪回之中的迷妄法界;四聖指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聖者覺悟法界。在智顗看來,這十界雖然因果各異、凡聖不同,都名為界,但從根本上說卻是互具的,任舉一界,即具九界。之所以十界互具,是因為它們都由一念心起,是基於空、假、中的,因此十界也就必然會形成一種「趣一趣一切」的不可思議緣起關系,所謂「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復如是」。趣即趨向義,意為在十界中任舉一界,必具其餘九界,而又不礙九界其各別假相宛然。實相絕對平等,十界自必圓融互具,此乃法性自爾,絕非造作使然,所以智顗一再強調:「一念心起,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十界個個互具,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十如是,即成千如。天台宗認為,百界千如,宛然具足於一心。

三種世間是指:一、「眾生世間」,又名有情世間,即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一切有情,為能居之正報;二、「國土世間」,又名世間,即有情所依之環境,為所居之依報;三、「五陰世間」,即構成一切有情無情的色、受、想、行、識五種基本要素。以百界千如與三種世間相配,便構成了所謂的「三千世間」。智顗認為,「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由此便成「一念三千」。

在說明「一念三千」時,智顗特別強調了一念與三千之間是不可思議的「具」的關系而非當時影響很大的地論師、攝論師所主張的「生法論」。在《四念處》卷四中,智顗曾談到別、圓教「具不具」義的差別:「若只作一法,不作一切法者,此是別意;若一法一切法趣一切,是趣不過,趣尚不可得,況有趣非趣?趣一即法性,法性即法界,無一法出法界外。若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如化,故知一法具一切法,即圓義也。」由於一念心起的緣起總體即為空、假、中的中道實相,因此三千中任舉一法,必然同時具備三千的全部,在這個圓融互具的全息性的緣起總體中,任何所謂「生法」的考慮、任何對依持的知性執著都顯得多餘。藉助於對般若精神的深刻悟解與靈活運用,智顗一念三千的性具實相說達到了自佛教漢傳以來佛學思維水平的很高層次,以後無論是唯識的賴耶緣起說還是華嚴法界緣起說,都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重復了智顗所曾批評過的「生法錯誤。牟宗三先生在其名著《佛性般若》中認為天台圓教代表中國佛教的最後完成,雖不免溢美之詞,但也有一道理的。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