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教授:什麼是二道二力?

什麼是二道二力?

二道二力說是凈土宗建立修道論和解脫論的基礎。所謂二道,即難行道與易行道;二力,即自力與他力。二道二力說始於北魏高僧曇鸞。他認為,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鞞跋致,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的為難行道,靠他力的為易行道五濁惡世修行不易,證果尤難,只有凈土法門,難信易行,且有佛陀願力的保證,使修行的成果不至退失,成為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梵文avaivartika,或音譯為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指在修行佛道過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不退轉是佛法修行中一個很高的階位。依據佛經,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能做不退轉,在此果位之前,任何一個微小的過失有可能導致修行成果的喪失。照此看來,不退轉對生活五濁惡世凡夫俗子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凈土類的經典則明確表示了阿彌陀佛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人果位不退轉的承諾。《佛說阿彌陀經》上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四十七願說:「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退轉使凈土法門的吸引力大大增加,這也是曇鸞將凈土法門判為易行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來源於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該論《易行品》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路行船則易。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維越致者……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這里,龍樹將眾多的佛教修行方法分成難行、易行兩大類,以信心稱念諸佛名號是易行道的一種。曇鸞在龍樹二道說的基礎上作了發揮,建立了凈土信仰專有的二道理論。首先,他以在凈土穢土兩個世界修行的明顯對比為前提,認為求阿稗跋致最妥當的方法往生凈土,永脫輪回,而不是於現世此土得益。《往生論注》中說:「菩薩求阿鞞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為難……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清凈土,佛力住持即人大乘正定之聚。正定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在五濁惡世修行困難重重,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很難達到正定聚(眾生中必定證悟解脫者)。為什麼在此修行不易?他列舉了五點理由:外道偽裝,淆亂大乘佛法小乘自求解脫障礙大乘慈悲普度;惡人搗亂,破壞修行是非顛倒,善果難求;唯靠自力,無法仰仗佛力。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修行者難得斷惑證真,如陸路步行,十分辛苦。而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臨命終時被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自然人流正定聚。這條路主要依靠佛力的救度,猶如水路乘船,快捷簡易,因此,為什麼不舍難求易,選擇有佛願力加持凈土法門呢?其次,對於行道,縣鸞有不同於龍樹的理解。龍樹所指修行的易行道,並不一定要發願往生凈土;而曇鸞所說的易行道,則指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二道論經曇鸞的發揮,不僅成為凈土信仰的理論基礎,也成為後來凈土宗對全部佛法所作的難易二分式的判攝。

自他二力是佛教修行得果的兩種途徑。自力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達解脫之境;他力者,依靠自身以外的力量,泛指佛、菩薩的加被力、加護力。自力與他力原本只針對眾生根器而言,眾生發心修行時,若自己有能力,屬利根者,則用己力修行;若自己無能力,又為鈍根者,則可借他力修行佛教宗派中有自力教、他力教之別,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法相唯識宗等,均主張依自力獲得解脫,屬自力教;凈土宗主張借佛願力成佛,屬他力教。當然,自力與他力只是相對的說法,僅在特定的范圍內才有意義自力教並非孤軍奮戰,他力教也不等於坐享其成。自力與他力主要代表了修道用功兩種路向,自力較注重內在的理性,他力較注重外在信仰

凈土所說的他力,特指阿彌陀佛的願力。願力,又作本願力、大願業力、宿願力,指菩薩在因位所發本願之力用至果位而顯其功。佛教的願力思想由來已久。佛菩薩所發之願有多種。如,發菩提心救度眾生、斷除煩惱、累積德行成就佛果四弘誓願,二十大莊嚴等,稱為總願;或發願凈其國土成就眾生,或於穢土成佛,救度難化之眾生,此類依諸菩薩各自意樂所發誓願,稱為別願。在佛本生故事中,菩薩修行主要是征服私慾布施所有和忍受侮辱,同時以此功德發願,建設一片凈土,使生活在其中的眾生一開始就沒有痛苦怨恨不如意凈土的產生,即本願的具體化,又以阿彌陀佛凈土最為殊勝

他力之所以能夠成為眾生解脫憑據是因為凈土宗提出了願即力的思想,為仗佛願力往生凈土作了論證。曇鸞認為,佛的「願」就是「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佛(也包括菩薩)為建設凈土,救度眾生所發的誓願和此後所做努力,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有緣眾生一旦接觸到這種力量就能夠被其攝持與加被。西方凈土的依正莊嚴來源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論注》中說:「凡是生彼凈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根據《無量壽經所說阿彌陀佛於過去世中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前發願,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土的精華,提煉為四十八條,作為自己將來成就佛果時所建凈土功德果報。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第十九來迎接引願、第二十繫念定生願。此三願成為凈土宗人念佛往生的根本依據。

二道二力說也是凈土宗確立持名念佛修行法門的根本。凈土宗認為,佛之名號是佛陀功德、願力的集中體現。阿彌陀佛以本願力收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於名號內,與之眾生眾生信佛願力,稱佛名號,必能感應道交,得到不可思議果報。曇鸞指出,「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並繼而宣稱阿彌陀佛的名號本身就是不可思議咒語,稱名就是念咒,具有神奇的功效。因此,信眾不需入定,只需口念佛名,即能成就凈業後世凈土祖師凈土法門的成立與殊勝也作了許多理論上的努力,但總的來說,始終沒有超出二道二力的范疇。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THE END